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推动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基本路径与突破方向

2022-08-05王丹霞王兴

职教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技能型共同富裕高质量

□王丹霞 王兴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新的重大论断,同时以鲜明的历史视角、国际视野、时代视域,系统阐释了“共同富裕”怎么看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怎样干的关键性问题。 这表明,党和国家带领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正步入稳固、成熟的行进轨道,推动共同富裕已经成为新时期各项事业的基本出发点和着力点。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2021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开宗明义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 ”深刻理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研究分析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互促机制,科学找出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和突破方向,对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推动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辩证统一、互为前提、同向同行

(一)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辩证统一:从人民立场出发、坚持系统观

共同富裕不是狭义上物质财富的富裕,而是广义上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裕。它既包括物质生活条件、收入、财产等看得见的“显性富裕”,又包括社会公平正义、公共服务均等化、软环境和精神文化生活条件等看不见的或容易被忽视的“隐性富裕”。因此,要实现广义上的双重富裕,不是先做大“蛋糕”后分好“蛋糕”这么简单,必须要坚持系统观,将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作为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互为前提和途径。 研究也表明,全民共享发展成果与高质量发展表现出较强的内在一致性和发展协同性[1],这也为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与推动共同富裕之间建立耦合机制提供逻辑基础。

1.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共同富裕重点要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但根本上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高质量发展以数量增长为基础,以质量提高为核心。 通过动力要素变革促进整个社会从人力资源到人力资本转变,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长期保持一个中高速增长,继续做大经济规模和扩大中等收入人群,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带动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基础。高质量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通过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2.推动共同富裕是夯实高质量发展动力基础的重要前提。通过促进共同富裕,一是可以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全民精神富足,保证社会和谐安定,有利于营造高质量发展必须的良好软环境。二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和不断升级的美好生活需求,从而调动全社会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各类社会主体的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实现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

3.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体两面,统一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从人民立场出发,必须始终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各项事业建设的目标任务。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全体人民的创新性创造历史伟业;推动共同富裕就是要坚持人民共享,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2]。两者都统一于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获得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实现富裕、促进公平

推动共同富裕,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职业教育是教育场域与经济场域分化、融合与共生的结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整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职业教育发展质量不高,那么直接影响到教育场域和经济场域的发展质量。同时,职业教育作为横跨多个社会场域、与产业对接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 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直接动力, 对实现富裕、促进公平发挥基础作用。因此,可以说,没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

1.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实现富裕。 一是在物资富裕上,职业教育能够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和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引领技术技能创新和培育创业,提升全民创造财富的能力,让更多人增加劳动所得,实现物质富裕,提高整个社会的物质财富水平。 二是在精神富裕上,一方面我国职业教育自身富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奋斗精神,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丰富了教育精神体系内涵。另一方面,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一直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相结合,定位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且具有工匠精神、敬业精神、劳模精神的“三型三精神”人才培养,丰富了精神富裕的实现路径。

2.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促进公平。 一是职业教育有效提升劳动者技能,助力技能型社会的构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畅通向上流动通道,阻断农村、民族地区和落后地区的贫困代际传递,缩小个体收入差距,以及城乡差距、中西部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因此,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实现分工公平、分配公平、城乡公平和区域公平。 二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类型、同等重要,共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为不同智力结构和智能类型的人提供适合的教育。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人人、关注终身成长,通过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高质量多样化教育需求,成为人们的优质选项、主动选择,打破长期以来单一的学历型社会价值导向,实现向学历型和技能型并重的社会价值导向转变。 从而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教育促进人全面发展与促进共同富裕的高度统一。

(三)共同富裕夯实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动力基础:完善支撑、优化类型

共同富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质量发展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高质量发展本身包含共同富裕的内涵和要求, 两者之间存在正向反馈机制,因此,在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动力基础将更加夯实,要素支撑将更加完善,类型定位将更加优化。

1.共同富裕将更加完善职业教育要素支撑。 一是为职业教育营造更好的政策氛围。高质量发展要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富裕离不开“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教育与社会之间、不同类型教育之间,从竞争和自利向共生互助的生态系统和命运共同体的转变是必然趋势。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安排必然将公共性充分融入社会生产实践和共同体的构建中[3]。教育作为重要的公共产品,强化公共性的政策安排将极大缓解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服务供给不充分不对等的问题, 为职业教育提高地位、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二是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职业教育作为与产业对接最为紧密、办学成本更高的教育类型,对外部因素依赖性更大,汲取外部资源的愿望更迫切。 推动共同富裕将持续提高整个产业发展水平和社会物质财富水平,有利于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成本分担、利益共享机制,形成多主体广泛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 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推动共同富裕还能带来教育与再教育的增量需求,进一步促进教育发展。

2.共同富裕将更加优化职业教育类型特征。 职业性与教育性的跨界融合是职业教育类型发展的本质特征[4]。 一是职业性与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相呼应,职业教育所有核心要素都源于职业和工作过程,因此,经济社会发展特征与趋势决定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特征与趋势,共同富裕作为一种更高级更美好的社会形态,为职业教育类型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外部空间,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外在规定性,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现实依据。二是教育性与职业教育的教育功能相呼应, 要求职业教育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推动共同富裕,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教育功能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内在规定性,为确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逻辑依据。因此,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与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高度辩证统一,将更加彰显职业教育职业性与教育性跨界融合的类型特征。

二、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推动共同富裕的基本路径:人人成才梦、区域发展梦、技能强国梦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如图1 所示,在微观层面上,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将让每个人掌握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助力“人人成才梦”;在中观层面上,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将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区域发展梦”;在宏观层面上,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将促进技能型社会建设,打造“技能强国梦”。三个层面的基本路径将为实现富裕和促进公平提供直接支撑,因此,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共同富裕的一项重大举措。

图1 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推动共同富裕的逻辑、路径与方向

(一)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将更好地助力“人人成才梦”

发展职业教育是培养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战略性工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支撑要素在人,自然都离不开高质量的职业教育。

1.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解决人人成才的入口问题。 一是利用高职扩招提高入口的针对性,满足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失业人群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特殊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按照“人人成才”公平理念与“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享理念深度融合的要求,促进高质量就业和创业,增强全民致富本领,增加劳动分配的比重,从根本上解决共同富裕的一次分配问题。二是利用职教高考提高入口的适切性,在保证选拔性的基础上,通过增强职教高考的适应性[5],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适合与普通教育不同智力结构和智能类型人的教育类型,让更多人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类型,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实现自身价值。 三是利用职业培训提高入口的终身性。 根据职业成长和成人教育教学规律,创建随时随地学习环境,创新培训模式与手段,实现校企供需之间的有效匹配衔接,跨越培训学习与岗位实践之间的鸿沟,提升职业培训的灵活度、精准度、契合度和体验度。

2.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解决职业人才成长环境问题。一是外部环境上,一方面,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在高质量服务中提升自身地位和认可度,从而树立职业教育品牌,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破除职业教育身份歧视;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类型、互为补充,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缓解长期学历型社会单一价值取向导致的全民焦虑,促进整个高等教育从升学导向转为成长导向,从而为职业人才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内部环境上,根据生源结构多元、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学习需求个性化等特点,按照“标准统一、学制灵活、模式多元”的原则,构建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监控体系, 提高职业院校内部治理能力,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新型生态,从而为人才生涯成长提供高质量生态支撑。

3.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解决职业人才成长通道问题。一是习近平新时代职业教育思想辩证处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明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导向,将职业教育作为通往“人的完整”、实现“社会完整”的桥梁,从根本上确立其面向人人开放式的终身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类型地位。二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打破职业教育学历“天花板”。按照学历分层衔接和技术技能分级衔接的内在要求,确立从“技术人”“职业人”到“完整人”逐层递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中职—高职—本科”(中高本)一体化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三是改革人才评价体系,依托学分银行和国家资历框架,以区域和行业为单位,统筹建立通用的学习成果认证平台,提高1+X 证书制度的有效性,保障人才从一个出口到另外一个入口的衔接度,为职业教育弹性学习和学分制管理、职普融通和职前职后融通提供基础支撑。

(二)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将更好地实现“区域发展梦”

职业教育具有非常鲜明的区域性,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应以区域资源为基础、以区域推进为手段、以区域特色为亮点、以服务区域为依归[6]。 区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单元,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实现“区域发展梦”,是形成均衡与充分、效率与公平、发展与共享有机统一的区域富裕图景关键。

1.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解决区域均衡与公平问题。一是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类型教育,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推动区域人口能力和经济产业发展,增强对农村、民族地区等重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度。二是优化职业教育的区域性布局,优先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职业教育,建立适合地域特色、产业特色的职业院校[7],提升职业教育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支持力度,缩小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三是通过城乡、院校、校地之间的联动发展,打破区域内部职业教育城乡二元体制,解决好自身教育机会、教育结构、教育资源、教育质量的城乡失衡问题,确保不论年龄、职业和行业,均享有同等接受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权利与机会。

2.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解决高等教育对区域发展支撑不足问题。一是强化专业支撑。横向上,聚集区域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人的完整”,按照“产业群—职业群—专业群”的产业与教育耦合逻辑组建高水平专业群。纵向上,按照《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和人才成长规律,在区域范围内统筹设计专业名称、目标定位、专业面向、接续专业以及课程体系,完善中高本分层衔接、一体化的学校职业教育体系[8]。二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区域产业和教育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探索“机构共管、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师资共培、基地共享、就业共担”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实现社会生产中资源的最优配置,达到效益、效率的最大化[9]。 三是打造区域人才高地、思想高地和文化高地,促使职业教育更好“长入”经济、“汇入”生活、“融入”文化,真正做到“当地离不开”和“业内都认同”。

3.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构建校地“产教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驱动体系。“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要求。 促进共同富裕必须依靠改革创新,职业教育是区域创新驱动体系的重要内容。一是全面融入区域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功能创新、内容创新、技术创新的创新全体系,形成以高水平职业教育为核心的重点节点城市创新“区块链”,着力打造以城市、行业为边界的区域产教创新生态系统[10]。 二是多主体共同围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打造校地“产教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创新服务综合体,加大有效制度供给,消除部门之间的壁垒,最大程度激发制度活力、创造制度动力,提高区域产业全要素生产率。 三是利用高水平专业群,集中产业链优质资源进行集群培育、知识生产和技术技能积累,加快攻关制约产业链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加速技术成果的转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技术现代化水平。

(三)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将更好地实现“技能强国梦”

技能是强国之基、立国之本,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是服务制造业强国建设、破解“卡脖子”关键技术的核心力量。 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 因此,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加快构建技能型社会教育体系建设,是通过技能强国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1.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促进从人力资源到人力资本的转变。 一是树立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观,推进农民工、下岗职工、退役军人等转型为产业工人,深化“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产业工人发展内涵,培育一大批产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 二是构建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营造“尊重技能、提升待遇”的职业人才成长环境,从根本上改变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现象,破解技术技能型人才供求不平衡问题。三是促进人力资源到人力资本的转变。 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数量下行和劳动力成本上涨共同作用下,人力资源红利逐渐减退,通过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附加更多健康、教育和培训等投资,激活资本型人口红利,形成持续增值的人力资本形态,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根本源动力。

2.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从实现技能富裕、知识富裕到精神富裕。 一是技能富裕、知识富裕是共同富裕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础。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帮助每个人掌握技术技能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获得“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同时具备终身学习能力,能够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对技能的新要求,在产业群横向迁移和纵向发展,促进中国成为世界技术技能高地和知识创新高地,实现全民技能富裕和知识富裕。二是职业精神作为精神富裕的核心内容,必须将工匠精神、敬业精神、劳模精神融入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全过程。把职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载体,塑造独特的职业精神与地方文化相结合的人文精神,加强职业精神的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努力培养一批新时期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双馨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通过职业改造社会,实现人生价值,达到精神富裕。

3.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加快构建“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一是改革以学历为本位的人才培养和教育评价机制,破解学历型社会对技能型社会构建的威胁,重塑以终身学习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技能型社会教育体系及人才培养机制[11]。 二是从全民一生技能获得、利用、维持的视角来看待技能问题,破解“零工经济”对技能型社会构建的威胁,为所有学习者建构一个终身化的技能成长制度框架, 拓展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和阶层跃升功能,促进整个社会尊重技能人才文化的形成。三是实现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破解治理能力对技能型社会构建的威胁,通过经济、社会、教育、劳动力市场、行业企业等多个部门的政策机制协调一致,形成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的技能人才治理体系。

三、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推动共同富裕的突破方向:增强适应、优化结构、走向融合

实现共同富裕根本上是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制约其高质量发展和推动共同富裕的现实障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导向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类型之间、城乡和中西部等区域之间、职业教育体系内部中高本之间、人才培养的技术技能与职业精神之间、人才需求与供给之间、公办与民办之间等等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类型发展的生态未完善、特色品牌未彰显、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产教融合不深入、师生“获得感”不强、保障体系不健全等[12]。 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提高人民的教育“获得感”和对共同富裕的支撑度,早日办成兼顾效率公平、人民满意、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职业教育, 还需要从提升内部动力机制、完善自身形态结构和提高对外开放融合水平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

(一)增强适应:提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适应性是职业教育最大的质量标志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作重要指示,再次强调“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表明党和国家将增强适应性作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突破口和内生源动力。

1.将适应与超越的辩证统一作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哲学逻辑。 从其哲学根源进行分析,更有助于我们理解适应性的本质内涵与基本特征,找准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策略与路径。 一方面,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要求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同时必须要牢牢把握教育“人本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根本目的,因此,其哲学逻辑是对教育“适应论”的再创新。另一方面,实践唯物主义高度强调实践的作用,而人是实践创造的主体。 基于人性的两重性,教育实践也兼有适应性与超越性。 职业教育通过培养社会实践的主体,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创造性在人的自身生产中的作用,实现对社会现实的改造和变革。 因此,其哲学逻辑也是对实践唯物主义的再延伸。

2.将主动适应、全面适应和超越适应作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表征。一是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子系统,与生物学领域不同,能够通过调整自身结构和顺应、利用环境,提高自身适应能力,具有主动适应性。二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的适应,不能只强调与某个方面适应而忽略与其他方面是否适应。 片面的所谓适应,可能导致职业教育走向全面的不适应。三是按照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哲学逻辑,职业教育与整个社会系统及其他子系统之间都是适应与超越的辩证统一,不能停留于或者受制于适应社会,通过改革创新,改造社会、引领社会和超越社会是其最终的价值取向,这也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特教育类型的内在生命力所在。

3.将强化引领超越能力、夯实核心适应能力和提供全面适应支撑作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基本路径。 一是在宏观层面,通过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下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13],从类型教育的本质特性出发,构建以“人本主义”价值理性为根本遵循的职业教育话语体系。 二是在中观层面,尽快实现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自我调适的响应速率,夯实适应性的动态响应能力。 三是在微观层面,加大质量工程实施和标准体系建设力度,将质量工程作为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战略抓手和内部改革的指挥棒、风向标, 将标准体系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机制,持续实现内涵式发展。

(二)优化结构:构建中高本一体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尽快完善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体、职业本科为引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造“中高本”一体化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是职业教育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本支撑、促进富裕和实现公平的重要前提。

1.夯实中职的基础功能。 一是职业教育只有立足于高水平的基础教育才更有价值。随着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职业教育定位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变革时代对高层次、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升,中职教育必须从就业导向的功能定位转变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教育。二是进一步修正完善“职普比大体相当”政策,树立包含工程教育、技术教育和技能教育的“三元职业教育观”,促使职业教育的功能从筛选转向分类, 鼓励不同个性特征、思维特点、兴趣爱好的学生通过中考和职教高考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形式和成长道路[14]。 三是坚持类型教育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夯实学生生涯发展基础,从中职开始构建中高本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纵向衔接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通道,稳定中职毕业生成长预期。

2.发挥高职的主体作用。 在整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发挥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是在个性化上下功夫,推进分类、分阶段的招生考试改革,形成更宽泛的人才入口,构建更加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随时随地的学习环境,建立更加标准和更高质量的人才评价体系,促进更加充分和高质量的就业。二是在内涵建设上下功夫,以特色为建设目标、以高水平专业群为建设基础,以“双高计划”学校为建设样板,以改革为建设动力,在体制机制上破除当前制约高职内涵发展的关键障碍。三是在补短板上下功夫,大力发展民办高职,赋予民办高职教育主体与公办高职教育主体同等法律地位。鼓励政府部门通过购买服务形式对民办高职提供财政支持,积极引入外部资本,开展混合所有制探索。

3.强化本科的引领能力。 “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职业本科教育的新定位和新要求。 如何更快更好推进职业本科类型化、特色化与高质量发展,强化引领能力,已经成为突破职业教育“卡脖子”问题的关键。一是赋予职业本科学校合适的法律地位。通过完善法律和出台相关政策文件,确立职业本科学校的身份、使命和历史意义,赋予相应话语权,确保职业本科毕业生与普通本科毕业生同等权益。二是尽快完善职业本科相关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建设[15],尤其是本科层次的专业学位管理办法,制订职业教育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授予专业的审核办法,指导各地积极开展授权审核工作。三是参照“双高计划”,实施国家“职业本科试点工程”, 出台职业本科学校和职业本科专业质量评估与考核办法,形成有遴选、有支持、有周期、有考核、有整改、有退出的完整试点工作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

(三)走向融合:打造开放活力全方位融合的生态系统

按照教育生态系统观,封闭孤立的系统不能从外部汲取能量,最终都会走向衰退直至瓦解。 开放性是系统提高适应能力,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指标。职业教育在运行中与外部环境跨区域、跨文化、跨场域的广泛互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要长期秉持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与产业场域、职业教育与国际社会的开放融合。

1.深化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的开放融合。 只有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衔接渠道越来越融通,职业院校毕业生升学和成才通道越来越宽广,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才能大大增强。 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乃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衔接渠道,做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普通教育的协调发展,搭建起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促进基础教育中职业启蒙教育从“自为”转变为“自觉”,吸引更多适合的人接受职业教育。构建国家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结合1+X 证书制度,实现普职融通、职前职后、学历与非学历的衔接,推动职业教育从升学导向转为生涯成长导向,扩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开放水平,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教育、终身成长和泛在学习的多样性需要。

2.深化职业教育与产业场域的开放融合。 一是将实现高校教育链、人才链与企业产业链、创新链的“四链融合”作为推进产教融合的核心,通过政策协同、收益协同、多主体跨界协同与标准协同机制建设,化解产教鸿沟[16]。 二是发挥企业和行业协会主体作用。在国家法律层面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体属性,同时提高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获得感”。健全行业协会深度参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制度保障,发挥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改革的决策、管理和指导等活动中的作用。 三是强化载体建设。鼓励校企“双主体”通过混合所有制形式共建共管共享现代产业学院,建立校企深度合作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从强调“双主体”培养向“双情境”培养转变,创新“双导师”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

3.深化职业教育与国际社会的开放融合。 一是国际经验的借鉴与超越。积极吸收国外职业教育先进经验,通过“本土化”的系统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实现我国职业教育从“经验办学”到“科学办学”的转变。二是推进职业教育体系自身的国际化。开展国际资源的对话与沟通,共享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共建国际化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推出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 三是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化服务能力。按照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打造适合当地政府、行业、企业和院校的“中文+职业技能”国际化发展模式,帮助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质量推进中国制造,发挥中国品牌效应,促进从技术融合、人才融合再到文化融合[17]。

猜你喜欢

技能型共同富裕高质量
技能型社会建设动力机制及其构建略论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企业慈善行为、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