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跨海作战后勤装备器材保障

2022-08-05张春青陈阳李晨威杨志超

中国军转民 2022年13期
关键词:跨海后勤器材

张春青 陈阳 李晨威 杨志超

未来跨海作战具有高立体、大纵深、全方位、发起突然、连续作战、节奏快等特点,这给作战中的后勤装备器材保障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如何做好跨海作战装备器材保障及时、准确、可靠、连续、高效的需要,是后勤装备保障部门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跨海作战的特点及对后勤装备器材保障的要求

(一)跨海作战突然性大,加剧了后勤装备器材保障应急程度,要求后勤装备器材保障具有快速反应能力。

未来跨海作战是一种快节奏、高强度和短周期的作战行动,作战样式转换快,地区不确定。如何出敌不意、先发制人已成为整个作战制胜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高技术条件下,各种精确制导武器不断投入战场,使装备战损率大大升高,从而使后勤装备器材保障准备的时间短,工作突击性强,保障状态通常在应急中进行。要跟上这种快节奏的要求,就必须在决策机构作出作战决策的同时,作出保障决策,同步实施后勤装备器材保障。后勤装备器材保障只有具备快速反应,才能适应高技术条件下跨海战争的需要。

(二)跨海作战威胁性大,加大了后勤装备器材保障强度,要求后勤装备保障具有连续保障能力

未来跨海作战异常激烈,连续性强,加之作战对象将大量威力大、精度高、射程远的武器运用于战场,战场不分前后,而登陆作战部队又是对方侦察捕捉和武器杀伤的主要目标,在组织实施跨海作战行动的每一步都将可能遭到作战对象的破坏。高技术条件下的跨海作战,武器装备损坏量大,后勤装备器材消耗将会更大,这就要求后勤装备器材保障必须具有很强的连续保障能力,以便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能不间断地完成保障任务。

(三)跨海作战随机性强,增大了后勤装备器材保障难度,要求后勤装备器材保障具有及时有效的应变能力

未来跨海作战中,为夺取作战行动的主动权,通常采取以快制胜、强行割裂的战法,这样,就使机动与歼敌没有明显的阶段性区分。部队机动高度频繁,常常是走打一体化,在动中造势、动中歼敌,攻击行动短促,造成了保障的供给量与单位时间的需求量不相应,给把握保障时机增大了难度,这就要求后勤装备器材保障必须随作战形式的变化而变化,以适应机动作需要。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实施灵活高效的快速保障,只有充分调动各种保障力量的整体效力,才能及时有效地保证各个环节的后勤装备器材保障任务完成。

(四)跨海作战兵种多,指挥协调困难,要求后勤装备器材保障具有高效指挥协调能力

跨海作战,部队将超常编成,作战力量增多,作战地形复杂,保障层次多,点多线长,调整力量困难,指挥协调的跨度大,难度大。后勤装备器材保障要与之相适应,就必须具有高效的指挥协调能力。

(五)跨海作战高技术性强,降低了后勤装备器材保障的生存力,要求后勤装备器材保障具有自我防卫能力

未来的跨海作战,对方将把高技术手段如侦察系统、战场监视系统、情报处理系统、电子系统、红外夜视系统等广泛运用于战场,这将严重威胁保障力量的生存,加之后勤装备器材保障是作战对象袭击的重点目标,后勤装备器材保障力量从航渡到抢滩夺陆都处在作战对象火力控制和兵力袭击的触角内,从而严重威胁着后勤装备器材保障机构的生存。因此,要提高后勤装备器材保障机构的生存能力,就必须采取多种防卫手段,减少后勤装备器材保障防卫能力弱与受威胁大的差距,降低对方打击的效能,提高后勤装备器材保障的自我防卫能力。

二、跨海作战的后勤装备器材保障方法

(一)科学预测,联运保障

未来跨海作战,更加强化交通运输这一中心环节作用。跨海战斗力的“再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后勤装备器材保障速度,因此,科学预测,详细制定各种方案,进行组织后勤装备器材保障,是跨海作战持续作战的基础之一。建立科学的后勤装备器材决策系统,运用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根据战斗的进程及不同阶段的特点科学合理地确定后勤装备器材的储存数量和种类,保证战斗不同阶段对不同后勤装备器材的需求。借此保证后勤装备器材保障决策的准确性、快速性、实时性,彻底改变以往的模糊经验判断。后勤装备器材装载前的铁路、公路运输,装载后的水路、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各有优势和局限,各有相互补充的内在要求,但不能相互替代,应根据作战需要,结合运用多种运输手段,实行军民结合,立体联运。统一联结铁路、公路、水上、空中和管线形成立体联运方式,为跨海军兵种联合作战提供快速高效的运输保障。应结合主要作战方向的交通运输条件,充分发挥海、空运输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综合运输效能。实施立体联运,要注意解决好物资联运的技术装备和人员上船、登机、换乘及物资倒运、装卸的组织指挥等问题,要增强各种运输方式间的衔接转换能力和物资通过能力,减少重复,交叉和空驶等不合理运输,保持联运系统与作战系统的紧密配合与协调一致。

(二)重点储备,整体保障

未来跨海作战,物资消耗巨大,补给任务繁重,强调直接对作战人员、武器装备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物资补给,更是作战双方系统对系统的抗衡,在这种对抗中,任何单一兵种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只有将诸兵种形成整体力量,才能发挥其作战效能。后勤装备器材保障同样如此,只有将后勤装备器材储备与部队的作战形式相吻合,才能确保部队跨海作战时后勤装备器材消耗的需要。在后勤装备器材储备时,要针对战时损耗量大小,补供周期长短,筹措难易程度等全面权衡,重点储备。组建后勤装备器材供应基地,实施整体保障。要由逐级单一补给保障向直达综合保障转变。打破传统的保障观念,由原来的专业化保障方式转向综合化保障方式。按任务性质和各类物资数量、种类,建立综合性兵站,消除以往专业设置重叠,技术配备重复,技术力量单一,保障物资缺项的弊端。跨海作战战线长,空域大,应根据战役需要由沿海至内地在交通方便的码头、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地方组建数个后勤装备器材供应基地,主要任务是按战役需求储备、筹集各类后勤装备器材(以部件、附件、总成和易拆装的零件为主),并对后勤装备器材实施分类、分项包装,形成规格不同的集装箱制,形成适应舰船、火车、输送车、飞机装运的不同规格的集装箱后勤装备器材补充基地。在战役准备阶段,直接受战役指挥部指挥,并负责协调某个方向的后勤装备器材运送,对各保障群及时实施补充,达到覆盖整个战场的目的,这样将有效地缓解后勤装备器材补充困难和后勤装备器材补充不及时的矛盾。

(三)以车代库,伴随保障

“全纵深、多方向、立体攻击”,是跨海作战的主要战法。后勤装备器材保障对跨海前沿和纵深打击、越点渗透、奔袭的作战部队,必须实施伴随保障。这样,既可从综合性后方基地抽组应急保障力量,又能灵活派出前进综合保障群,在统一的指挥下遂行伴随物资保障任务。

将各种后勤装备器材保障力量进行统一筹划,根据保障任务的需要,以轮式和履带式后勤装备器材保障车辆编成若干个能实施快速机动保障、独立遂行保障任务的保障群,达到编组小型化、机械化、快速化的要求。后勤装备器材以车代库,实施动中保障。在战斗准备阶段,对登陆部队所需后勤装备器材实施全部保障,以保证登陆部队充足的携行量;战斗发起后,对登陆部队进行及时补充。保障群随第一梯队后登陆,编入登陆基地,继续对某个战斗方向实施伴随保障,对主要作战方向实施重点输送,对伴随保障组实施补充,并随时收集前方后勤装备器材供求情况。做到部队走到哪、打到哪,后勤装备器材保障就伴随到那里,以便及时为部队提供可靠有效的后勤装备器材保障,以最快的速度使战损装备随耗随补、随坏随修,提高战损装备的“再生”能力。

(四)拆拼结合,就近保障

未来跨海作战,部队转换频繁,任务多变,协调困难,强调速战速决,作战时效性极强,投入的高技术武器装备多,装备器材消耗人,损坏量大,对武器装备维修的速度利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独依靠保障系统输送,很难完成好保障任务。为扩大后勤装备来源,一是要利用各类保障力量,及时在一些无法修复的装备和缴获的装备中,寻找通用的、堪用的零件、附件卸下来进行拼凑修理。采取这种手段在跨海进攻作战保障时尤为有效,因为海岛作战地形复杂,交通运输困难,社情民情复杂,后勤装备器材前运和就地筹措均十分困难。采用拼凑修理的方式,可大大缩短后勤装备器材修理的时间,并且还能减少后方供应的压力,降低遭敌火力打击的概率,充分扩展最大保障效能,最高限度提高装备器材的“再生率”,更好的保证作战任务顺利完成。二是加强友邻支援,战时各部队之间要进一步加强联系,互相补充调剂各自所需器材,以提高后勤装备的利用率。三是实行区域联修。后勤保障力量实行区域联修,是使武器装备快速“再生”的有效措施。战中,一线后勤力量应成梯次群式部署,尽量减少修理层次利中间环节,超常加强一线抢修力量,尽可能地在现场抢修战损的武器装备,对不能立即修复的重损装备应快速抢运后送修理。各军兵种的后勤保障力量应在统一划分的责任区内,除现场抢修军兵种损坏的专用技术装备外,应与一线的现场维修力量一道共同抢修损坏的武器装备。一线保障配备的维修装备要齐全配套,并能及时获得后勤装备器材主要零部件的补给,以及时完成维修责任区域内的现场换件抢修任务。

(五)防存并举,提高保障效益

未来的跨海作战,后勤装备器材保障行动隐蔽困难,遭敌打击的可能性增大。为此,要把后勤装备器材保障力量的防卫纳入各级作战计划,以整个战役为依托建立防卫指挥中心,集后勤装备器材保障力量与作战于一体,增大后勤装备器材保障分队和装备的安全系数,提高持续保障能力,确保部队连续作战。一是以“藏”求存。就是将保障力量、保障后勤装备器材分散配置、多点设置,进入到指定的工事,以分散避打,增强抗毁能力。二是以“骗”来存。采取隐真示假等多种欺骗措施来迷惑敌方的各种侦察手段,如物资装备仓库可选在自然的地形地貌上,以形成自然的伪装色彩。广泛使用新技术、新材料及人工设置假车辆、假仓库、假后勤装备器材等目标,示假隐真,以假乱真,扰乱敌侦察,以达到迷惑敌人,保全自己的目的。三是以“动”求存。后勤装备器材保障力量防卫区内的火力,要针对战场情况变化而变化,适时机动,变静为动,以动避打。并灵活采用小队形、小距离、小周期、多路径的前送保障方法,有效地分散敌火力打击,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跨海作战中,后勤装备器材保障的好坏对装备的“再生”能力和部队的战斗力有重大的影响。跨海作战要实施及时、有效的整体保障,还应力争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军民结合,实施整体保障。根据作战对后勤装备器材保障力量和手段要求高的客观实际,要充分利用地方的人力、物力,特别是技术装备和技术力量。二是要做到全面保障和重点保障相结合。为确保胜利,对诸军兵种、各战役阶段、战役方向、作战集团以及每个战役环节都要进行全面保障,防止顾此失彼。同时,集中主要力量保障对战争全局有重大影响的作战行动,优先保障主要方向、主要作战力量和主要阶段、关键时节的战役行动。三是要做到岸上固定保障与海上、岸上立体机动保障相结合。在战斗中进行保障,在战斗空间和时间内争取保障时间、效率和质量。

猜你喜欢

跨海后勤器材
GNSS 测量法在长距离跨海高程传递中的应用
煤炭企业后勤创一流对标管理研究
AV TOP 100!2020-2021年度优秀影音器材推荐榜简评
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能力生成探究
港珠澳大桥开通
最贵的器材多少钱 Damian Demolder
唐佑林:跨海追梦
新形势下完善军队后勤管理体系的思考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视听器材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