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及发展思考
——基于上海市静安区的调研分析

2022-08-04

教育传播与技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研调研学科

张 群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

一、 问题的提出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教师的基本素养,是个体生存于信息社会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自20世纪70年代信息素养的概念提出以来,信息素养的概念和内涵也在不断演进与发展。当前,国内对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大多基于理论层面,从信息素养的内涵出发,从不同角度给予剖析。在教师信息素养评价的实践研究层面,不同学者评价信息素养的维度不同,导致其评价结果也大不相同,最终结果就是当前对教师信息素养没有专属的评价标准。通过文献梳理,笔者发现,虽然我国在教师信息素养方面的理论研究已有一定的基础,但从实践层面出发的问卷调研,尤其是区域层面结合教师日常教学应用的实践研究仍较薄弱。鉴于此,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调研问卷,旨在对当前区域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展开实证研究,试图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寻对策,并为区域教师信息素养的常态化发展提供参考。本研究主要关注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教师对于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如何?教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有怎样的认识?

第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程度如何?在不同学段、教师不同年龄和不同学科等方面,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否存在差异?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是否是影响信息化教学推进的主要因素?

第三,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活动还存在哪些问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是否得到有效发挥?

第四,针对当前区域教师信息素养发展中的问题,后续应如何推进?

二、 研究设计

为全面、准确了解区域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本课题组于2020年10月以发放网络问卷的形式,对区域中小学校的教师组织开展上海市静安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现状调研。此次调研采用匿名方式提交,共计收到有效问卷3 453份。

(一) 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问卷面向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从收集到的数据看,调研对象覆盖较为全面(表1)。女性教师偏多,年龄段主要集中在“30—50岁”(约占60%)。此外,被调研教师的学科背景也非常丰富,基本涵盖了小学、初中、高中近20门学科,其中语数外学科教师比例最高,分别为23.78%、18.39%、16.97%。体育与健身、信息科技、物理、化学、地理、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教师也占据较大的参测比例。

表1 教师基本情况表

(二) 调研内容

依据研究目标,本研究在前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编制问卷。为确保问卷的有效性,邀请专家对调查问卷进行指导,结合本区教师教学情况,确立调研的问卷维度和指标,并对相关内容题项进行补充修正。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最终的调研问卷,共计40题。问卷内容指标主要围绕“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掌握信息技术的技能”“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升信息素养的需求”四个维度展开(表2)。此外,为了获得更真实客观的信息,课题组对区域部分学校的教师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

表2 教师信息素养调研指标

三、 调研分析

(一) 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中小学教师是信息化教学的实践者和执行者,教师是否具有信息化教学的意识和态度,直接影响信息化教学的推进力度。因此,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前提。

调研问卷中,71.82%的教师认为掌握信息技术并在教学中应用非常重要,27.08%的教师认为比较重要。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持比较积极的态度,有一定的认同度(表3),说明教师认可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且愿意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

表3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对于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动机,选择“有现成课件资源,方便授课”选项的教师居多。通过交叉分析发现,5年以下教龄的教师有79.98%首选“个人喜欢,主动经常使用”选项,而超过30年教龄的教师选择该选项的仅占56.94%。上述信息表明,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动机在教龄上呈现差异,年轻教师思想活跃,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态度相比教龄长的教师更主动,且更愿意接纳信息技术。

(二) 掌握信息技术的技能

掌握信息技术技能的调研指标,主要了解教师操作学校数字化设备的熟练程度、对支持教学的一些信息技术及工具平台的使用情况。这些日常教学中的信息技能也是教师基本的信息技术素养。

熟练操作学校的数字化设备(如投影、交互白板、互动电视等),是最符合学校实际教学需要的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掌握这些基本技能能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数据显示,59.46%的教师应用熟练,能满足常态教学需求。交叉分析显示,年龄超过50岁的教师中,有18.22%的教师表示对操作数字化设备不太熟练,找不到需要的功能,而7.13%的教师基本是使用PPT课件演示教学。分析结果表明,教师年龄越大,对于新型数字化设备的操作越存在一定的困难和畏难情绪。此外,在支持教学的一些常用技术软件,如Photoshop、“美图秀秀”、“格式工厂”、录屏软件、“会声会影”等的使用方面,信息科技学科教师的整体技术素养相比其他学科占明显优势,分值比例最高;小学学段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频度和熟练度优于中学教师。分析表明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教师年龄、学科及学段上有显著差异。

调查显示,关于“教学中使用网络资源的用途”,80%以上的教师主要用于备课和制作课件,仅25.63%的教师用于撰写教科研论文;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平台钉钉平台、腾讯会议、企业微信等较好地支持教师的线上教学活动,但接近60%的教师对线上平台的使用不习惯,感觉网络硬件卡顿,对于体验感不太满意。25.14%的教师表示还未掌握线上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在教学中微课制作的方式上,79.06%的教师基于PPT制作微视频,44.6%的教师利用录屏软件制作微视频,14.34%的教师拍摄实验演示及动手操作类视频,主要集中在自然、物理和化学等实验类学科。此外,11.38%的教师表示从没制作过微课(表4)。在制作微课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或困难方面,分别有44.57%和52.65%的教师在微课视频拍摄和视频后期加工上存在困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微课设计与制作。

表4 微课的制作

上述分析表明,教师自身学科特质以及在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实际需求,直接影响其信息技术的课堂应用与推进。此外,课题组通过访谈发现,学科教师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力还与学校已有的信息化设施条件、学校信息科技教师的专业能力、学校信息化教学的机制举措等相关。

(三) 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

如果说信息技术素养反映的是教师信息素养的基本技能,那么把这种基本技能转化为促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则是教师驾驭信息技术的素养,这也是教师信息素养的关键。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渗透课堂教学,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手段和方式也逐渐丰富起来,并呈现多元发展的态势。区域教师课堂中授课使用的媒体类型和使用方式仍然是以传统的PPT演示类教学为主(占93.83%);采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类媒体教学的课堂呈上升趋势,在学校中有较高的普及度;采用移动终端类媒体的课堂则主要集中在数学、物理、化学、自然等理科实验类教学中;采用创客、人工智能教学的则基本以信息科技学科为主。研究数据表明:现有的信息化设施与手段虽有较大的更新迭代,但信息技术的使用尚未充分带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创新。

在调研问卷中,对教师目前已具备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自评,参加调查的教师的数据显示,仅有不超过30%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非常好,约有不超过5%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比较薄弱(表5)。反映在年龄上,年龄越大,教师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越是呈下降的趋势;反映在学科上,道德与法治、体育、劳动技术、科学、思政等学科的教师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的能力素养在各学科中偏低。

表5 驾驭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

上述信息表明,区域教师整体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亟待提升。通过访谈,课题组进一步了解到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记录课堂活动与反思,通过网络平台(如微信、QQ等)开展经验交流的频度不高。此外,不同年龄、不同学科之间教师的互助沟通较少,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不均衡,教师间存在显著差异。

(四) 提升信息素养的需求

针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需求,课题组进一步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区域教师已有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途径和相关培训需求(表6)。数据显示,教师信息化教学中获取指导的途径主要来自学校(66.32%)、在线平台或网站学习(51.2%)和区域信息化教研团队(47.64%)。相比专家报告和讲座,大部分教师更乐于接受学校和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的帮助,让其对自己进行面对面、点对点的系统培训与指导。

表6 提升信息素养的需求

关于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活动,约60%的教师认同通过信息化教学培训、教学设计主题研讨、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等方式来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在培训和学习模式上,大多数教师更倾向于线上、混合式、校本培训和主题工作坊等多种途径。此外,课题组通过对部分教师的实地访谈,了解到大部分教师有进一步参与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能力培训的意愿,但以往的一些培训内容因教学实用性与针对性不高,导致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此外,教学任务繁重、时间精力有限,以及缺少有效的激励措施等,都制约了教师进一步学习与提升的需求。

四、 结论与建议

通过调研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教师的信息意识普遍较高,但日常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操作、信息化教学的设计、教学评价的学科融合能力还有待提升。区域教师整体信息素养能力在学科、学段、年龄上发展不均衡,信息化教学应用的深度与广度仍需进一步深入。

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针对区域调研现状问题,我们认为除了教师应加强自我提升与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外,还要倡导以“区校联动”的方式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横向与纵深发展。在区校联动、多方协同的机制保障下探索信息素养的区域发展机制。

(一) 融合校本教研

聚焦课堂教学,各基层学校可开展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校本培训、校本研修活动。在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两个层面上促进常态应用的普及和深入。

结合调研中教师对数字化教学设备、交互白板等信息化教学软件存在操作困难等问题,建议学校面向全体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普适性的校本培训,帮助教师以“做中学”的方式开展有关技术的学习。学校还可同步开展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校本研修。青年教师可以帮助老教师熟悉设备,使其在反复练习中掌握各项技能;老教师则可以分享教学经验,给青年教师讲述教学目标与学情的把握、教学进度与难度的调整、教学评价的作用等。信息化特色项目校可结合学校特色,实施个性化的校本研修,促进校际的交流、展示与学习。区信息中心应加强校本教研的指导力度,提升教研实效,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常态普及和深度应用。

(二) 深化项目研究

通过校本教研学习,虽然大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可以脱离“感知技术”的阶段,但尚缺乏对技术促进教学相关问题的思考,如教学中怎么合理运用技术?技术在教学中的适配度、有效性如何?本次调研数据也反映出,当前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创新不足,需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与反思。聚焦课堂,开展信息技术融合教学应用的项目研究,是深化信息技术应用的举措。

结合市级、区级层面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建议学校以课题为抓手,以研究促发展。学校可开展教师跨界合作的信息化研究项目。依据不同项目类型,打破学科壁垒,不同学科、不同年龄的教师成立项目组,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区信息中心加强对项目校的管理与指导,在项目研究中促进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型,实现信息化教学应用从“简单应用”逐步发展到“深化应用”,最终走向“深度融合”。

(三) 推进混合研修

目前区域教师的研修主要是市级教研、区级教研、校本教研为主的三级教研模式。但即使这样,一些教师仍感到难以得到所需的引领和指点,骨干教师无法得到同伴的互动。本次针对教师信息素养需求的调研数据表明,教师需要更专业、更实用、更接地气的信息化培训和教研活动。因此,建议推进线上教研、学科团队教研、主题工作坊等混合研修方式,对现有的教研模式进行补充和延伸,加强学科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专项培训。推荐以下三种做法。

1. 线上教研

区域教师当前使用的网络平台主要有钉钉平台、腾讯会议等,这些网络平台可支持学科教师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有组织地进行线上网络教研。网络教研中的活动资源和相关内容还可进一步提供给教师共享、回放与互助学习。

2. 学科团队教研

建议由区域学科名师、学科带头人领衔与主持,组建学科教研团队。借助社交网络平台,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互助研修模式。由同一学科多名教师形成研修共同体,在专家和骨干教师的引领下,开展协同备课、磨课、评课、说课等研讨活动。

3. 主题工作坊

针对调研中教师对信息技术工具软件不熟练、教科研论文撰写困难等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依托主题工作坊的形式,开展微课视频的制作、录屏软件使用、在线教学工具与平台的应用、科研课题选题、研究报告撰写、“双新”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等系列培训。发挥本区信息科技网管教师、教育科研专家、教学教研专家等的专业特长优势,形成区域、校际研究的学习共同体。

(四) 依托大赛提升

由中央电化教育馆组织的全国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是一项聚焦各类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的大赛。从2010年起,静安区组织学校及教师参加该赛项活动,每届都获得优异成绩。赛后,我们及时总结问题与经验,从教学研究的角度组织教师对技术运用开展研讨,并对亮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收到很好的效果。青年教师在大赛磨砺中迅速成长。根据调研情况,后续我们将持续推进该项活动,让更多学校、学科教师,特别是成熟期的教师能在大赛中受益,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此外,我们也将积极组织区域学校教师参加上海市电化教育馆组织的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应用交流展示活动、上海市教育信息化论文征集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研,在各类赛项活动中持续推进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应用。

(五) 典型示范辐射

积极发挥上海市信息化标杆培育校的示范辐射作用。结合上海市教委的发展要求,开展区域标杆校、信息化特色项目校典型案例的经验分享活动。着重聚焦学校在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信息化教学实施与评价、学校特色创新课程建设、师资队伍信息素养提升等方面的优秀经验。以活动拉动、典型带动的方式,鼓励更多学校在学习与借鉴中,逐步践行信息化教学应用的实施理念,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整体均衡发展,进而推动教师信息素养的反哺循环。

信息素养是教师适应信息时代、智能时代发展的基本素养。新时代、新机遇、新导向、新技术都将助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应以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为主线,将信息化教学理念、信息技术素养、驾驭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教科研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全面融合。未来研究将依据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新要求,促成区域内学校、教师协同实践,探索并形成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区域范式,推动教师信息素养的常态化发展。

猜你喜欢

教研调研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超学科”来啦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