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及护理措施分析
2022-08-04朱德玲
朱德玲
(新泰市第三人民医院 山东 新泰 271212)
前言: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简称BPPV,为临床常见周围性前庭疾病,主要表现为头部移动至特定位置会导致短暂性眩晕。患者发病后常见合并眼球震颤、恶心、呕吐症状,严重时导致患者跌倒。该病降低生活质量,导致患者出现消极心理和不良情绪。常规护理对该类患者干预作用有限,综合护理是联合多学科理论,对患者实施更全面和系统化护理,实施综合管理[1]。本文从2020年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选取良性患者资料83例,分析病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护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1月83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按护理方法分为,A组41例(综合护理),性别:男/女=24/17,年龄(33~67)岁,平均(45.07±7.18)岁。B组42例(常规护理),性别:男/女=23/19,年龄(34~66)岁,平均(45.10±7.15)岁。资料可予分析(P>0.05)。
纳入标准:(1)BPPV确诊;(2)手术复位治疗未见显著疗效;(3)资料完整;(4)凝血功能正常;(5)可有效沟通;(6)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中枢性眩晕;(2)自主意识异常;(3)智力残疾;(4)精神障碍;(5)心、脑、肺等器官功能障碍;(6)脊椎形态异常;(7)重症颈椎病;(8)中途转院。
1.2方法
生活质量调查:使用《生活质量调查简表》与自制问卷调查患者生活质量,了解患者听力水平、睡眠状态、情绪状态、活动能力等生活质量相关因素。该问卷信度0.951,效度0.924,信度、效度良好。调查显示,83例患者中,听力障碍发生率为84.34%(70/83),睡眠质量降低占比37.35%(31/83),情绪异常发生率38.55%(32/83),活动能力受限100.00%(83/83),此外注意力下降患者占比83.13%(69/83),体位受限患者占比100.00%(83/83)。上述数据显示,BPPV对生活质量有显著消极影响。针对患者具体病情实施复位治疗,同时B组实施常规护理,A组基于B组护理模式实施综合护理。
B组行常规护理:进行复位治疗管理,常规管理饮食用药,实施健康宣教,观察病情变化等。帮助患者适应医院环境。
A组行综合护理:(1)疾病管理:针对性管理疾病,患者发生眩晕时,取平卧位,避免头颈部过度运动,防止声光刺激。评估眩晕程度,监测体征,根据患者症状通过深呼吸、放松机体状态等缓解症状。眩晕症状严重患者给予吸氧支持。在复位治疗实施前,应确保患者血压平稳,复位治疗后加强睡眠管理,身心放松,保持情绪稳定。观察患者复位后情况,实施对症护理。(2)用药护理:遵医嘱使用抗晕、镇静、抑制呕吐类药物,调节脑部循环。观察不良反应实施对症处理。(3)饮食护理:杜绝刺激饮食,禁烟禁酒,对于呕吐严重无法常规进食患者,静脉营养支持调节营养状态。减少钠、水摄入,缓解内耳迷路和前庭核水肿。(4)心理护理:患者体位变化时常见眩晕,此种症状较易导致患者产生紧张、焦虑和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积极进行心理疏导,结合患者基线资料予以健康宣教。通过护患沟通促进患者正确认知BPPV疾病,分析致病原因和疾病发展机制。说明复位治疗思路和主要治疗过程,引导患者积极配合复位治疗。(5)环境管理:BPPV患者对环境适应性较差,较易受到强烈光照或者噪声刺激,因此在环境管理中应加强光照管理,促进病房安静,调节舒适温湿度,进行睡眠干预,提高睡眠质量,促进患者优质休息。(6)专科护理:规范实施专科检查,进行纯音测听检查和声导抗侧听检查,向患者说明检查原理后,强调检查过程中注意事项,引导患者有效配合检查,从而科学评估病情,完善临床护理方案。此外,还应针对患者进行护理风险性评估,加强安全管理,指导患者眩晕时静卧休息,避免大幅度动作,避免大体力劳动,促进安全治疗。
1.3观察指标
症状持续时间:统计眩晕症状持续时间。
症状影响:干预前、干预后使用《眩晕残障评定量表》(即DHI)分析症状严重性。该量表分为功能、情绪、躯体3个维度、25项问题,计算总评分。总分(0~100)分,DHI评分与症状影响呈正相关。
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调查简表》(即SF-36)对干预前后患者生活质量水平进行评估,简表分设社会功能、生理、情感、精神、活力、健康趋势等8个层面,SF-36评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心理状态:使用《焦虑自评量表》(即SAS)和《抑郁自评量表》(即SDS)分析患者焦虑和抑郁等消极心理,SAS和SDS评分与消极心理程度呈正相关。
满意度:管理组自制问卷,患者填写,分级如下。(1)评分(91~100)分,优;(2)(80~90)分,良;(3)(66~79)分,中;(4)(0~65)分,差。满意度=[(1)+(2)]÷(本组n)×100.00%。
1.4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症状持续时间
A组症状持续(1~9)h,平均(5.24±1.46)h;B组持续(2~23)h,平均(10.37±2.24)h;A组持续时间2.2症状影响
干预前,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A组DHI评分
表1 DHI评分[分,
2.3心理状态
干预前,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A组SAS、SDS
表2 SAS、SDS评分[分,
2.4满意度
A组满意度(97.56%)>B组(80.95%)(P<0.05),A组差评率(0.00%)
表3 调查结果[n,%(n)]
3 讨论
BPPV分为原发性疾病和继发性BPPV,为自限性疾病。在眩晕症中,(17~42)%患者为BPPV患者。在临床管理中通常用药联合手法复位等促进病情康复,然而(22~38)%患者仍然存在眩晕症状,影响生活质量。对于此类患者,实施科学护理具有必要性。常规护理对BPPV患者影响作用有限,与其相比,综合护理对BPPV适用性更高[2]。
综合护理的执行基础是常规护理模式,在临床护理中全面分析患者真实需要,综合多学科手段,分析病情并且结合基础资料情况,针对患者设计综合性护理方案。此种护理模式对患者更具适用性,而且护理干预影响更加全面,显著改善护理成效,促进患者治疗体验改善。此种护理模式是综合学科理论、整体护理和系统化干预全面融合护理方法,适应患者需求,提高护理质量。
在综合护理实施中,是基于疾病管理,同时融合心理学、营养学等理论,对患者加以心理干预和情绪调节,消除或缓解患者消极心理,强化身心健康宣教,引导患者科学认知病情,缓解焦虑、紧张,构建良好的心理状态。消极心理显著患者,利用护患沟通、健康宣教和心理干预手段疏导心理压力,促进心理状态改善,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通过家属宣教促进家庭支持,协同家属为患者构建更优质的治疗环境。
通过分析患者健康档案对患者病史、治疗禁忌等进行综合调查,定位致病原因,明确疾病发展过程,明确护理干预重点。合并复杂基础疾病的患者,加强用药管理,促进科学、遵医嘱用药,避免随意用药。关注用药情况,动态评估患者心态,了解患者治疗期间身心不适,给予专业支持。在建档时完善档案设计和应用,动态完善患者信息,综合监控病情发展。用药保证三查七对,积极开展护理沟通,关注新症状,及时上报医师[3]。
症状观察显示,A组症状总体持续时间较短,而且由DHI评分可知,该组症状对患者躯体、功能和情绪影响相对较弱,症状综合影响低于B组。与A组相比,B组症状对患者的影响程度较高,影响时间较长。
生活质量调查中,A组SF-36评分在护理实施前与B组相近,通过护理干预,A组该评分显著提高,提示A组生活质量显著改善。阵发性眩晕较易导致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在综合护理影响下患者躯体不适减轻,生理功能和职能显著提高,情感职能增强,精神与活力状态改善,健康趋势发生积极变化。A组与B组组间比较,B组虽然生活质量有所改善,但是该组变化较小,效果显著低于A组。
心理状态显示,A组在综合护理影响下焦虑、抑郁等消极心理得到有效控制,心理状态改善。相关研究认为,患者心理适应性对生活质量具有直接影响。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对生活质量提高有积极意义。本次研究中B组较之A组,心理状态改善幅度较小。
满意度数据显示,A组满意度较高,97.56%患者做出满意评价,与之相比,B组满意度较低。经过护理干预,A组患者中有2.44%给予中评,B组中评率为14.29%;A组无差评,B组差评发生率为4.76%。上述数据显示,A组对提高患者满意度有显著作用。相关文献显示,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治疗同时实施综合护理可显著提高满意度,与本文结论一致[4]。综合评价显示,A组护理效果相对良好。
综上所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显著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应针对此类患者开展综合护理干预。通过综合护理,可改善症状管理效果,缩短症状持续时间,缓解症状不良影响,有效改善生活质量,促进心态健康,提高患者满意度,应用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