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分血合理使用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输血治疗效果观察

2022-08-04

健康之友 2022年15期
关键词:血常规红细胞血浆

李 刚

(北大医疗鲁中医院 山东 淄博 255400)

上消化道出血属于急危重症,出血诱发原因为胃、十二指肠、食管、胰腺或胆囊病变,患者发病后以呕血、黑便为主要表现,由于减少血容量,部分患者会出现急性周围循环衰竭,如果相应治疗未能及时开展,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临床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时,重要急救措施之一为输血治疗,输血治疗效果不仅会受到血液质量的影响,且密切相关于使用方法[2]。既往输血治疗中,开展的主要依据为输血申请单,其所存在的不足是为对患者体质差异、病情轻重做出有效考虑,因而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近年有研究指出,上消化道出血输血治疗中,成分血的合理输入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4]。本研究即以本院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在输血治疗中合理使用成分血,取得较好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5月~2021年5月在本院行输血治疗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8例,将其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中,男30例,女24例;年龄28~76岁,平均(52.28±3.64)岁;胃溃疡20例,应激性胃溃疡16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2例,胃底静脉曲张血管破裂6例。观察组中,男29例,女25例;年龄27~74岁,平均(52.39±3.57)岁;胃溃疡18例,应激性胃溃疡18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4例,胃底静脉曲张血管破裂4例。经比较,两组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纳入标准:(1)与诊断标准相符;(2)经胃镜等影像学检查确诊;(3)输血量2000ml以上;(4)知情、同意、自愿。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消化系统疾病;(2)重要器官功能伴严重障碍;(3)合并其他重大疾病、精神疾病。

1.2方法

对照组输血治疗按照输血申请单进行,以悬浮红细胞为主要输入成分。

观察组输血治疗中合理使用成分血,计划性输血方案治疗时,邀请输血科参与,以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结果为依据,并对患者出血量、体质等综合考虑后,对成分血做出合理使用。以血容量为参照确定成分血的配比,失血量不足其20%时,主要补充的液体是胶体液、晶体液,输血干预不开展;失血量达到其20%~40%时,配比为悬浮红细胞+添加剂,保持血红蛋白(Hb)水平超过70g/L,或红细胞比积(HCT)在20%以上;失血量达到其41%~60%时,配比除悬浮红细胞、添加剂外,还增加新鲜冷冻血浆,让血小板计数(PLT)维持在50×109/L以上,且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维持在正常值的50%以下;失血量达到其61%~70%时,配比除悬浮红细胞、添加剂、新鲜冷冻血浆外,再加入冷沉淀,PLT要尽量的维持在50×109/L以上,且APTT与PT尽量维持在正常值的50%以下;失血量超过其70%时,配比是悬浮红细胞+添加剂+新鲜冷冻血浆+冷沉淀+单采血小板,维持指标不变。

1.3观察指标

观察首次止血成功情况及再出血情况,无明显的肠鸣音亢进现象,减少大便量,大便逐渐成形且颜色逐渐变浅,粪便潜血试验结果变为阴性,恢复正常的心率和血压,升高Hb水平判定为止血成功,呕血、黑便症状再次出现,且肠鸣音活跃,明显改变血压及脉搏情况判定为再出血[5];检测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分别于治疗前1h、治疗后3h检测,血常规指标包含Hb、HCT、PLT,凝血功能指标包含APTT、PT;记录患者住院时间。

1.4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首次止血成功率、再出血率比较

观察组首次止血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首次止血成功率、再出血率比较n(%)

2.2治疗前后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1h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3h Hb、HCT、PLT高于对照组,APTT、PT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2.3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平均(7.58±1.33)d,对照组住院时间平均(9.91±1.54)d,两组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发病后,以呕血、黑便、便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且会伴有Hb下降、血压紊乱、凝血功能降低等现象。研究指出,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相关于肝功能受损,原因是其受损后会降低凝血因子分泌量,或相关于凝血因子活性不足,或相关于PLT功能障碍[6]。当患者有较大的出血量时,循环系统衰竭极易被引发,使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如果病情反复发作,会进一步升高死亡风险[7]。因此,临床收治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后,病因要快速明确,并及时的找到出血病灶,根据症状、检查结果等对出血量做出合理判断,出血量较大情况下输血治疗立即开展,补充血容量。

临床上,输血治疗主要用于抢救急危重症大失血患者,或用于治疗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虽然此项治疗能使血容量得到快速的补充,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检测窗口期、输血后不良反应等,因此要对输血治疗的适应症准确掌握,合理开展输血治疗,提升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8]。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来说,在输血初期失血量较少时,血浆输注无需进行,仅需将外周循环以有效扩充。常规情况下,输血治疗按照输血申请单开展,由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存在门静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等多种出血高危因素,因而治疗中只能输注以悬浮红细胞为主要成分的全血血浆或红细胞,虽然治疗后红细胞能够得到快速的补充,血液携氧功能明显改善,但当患者缺乏凝血因子且伴有凝血功能障碍时,悬浮红细胞输注量过大可能导致稀释性PLT、减少凝血因子,这无疑会增加止血难度,也不利于凝血功能的改善[9]。

从常规输血治疗方法存在的不足可以看出,尽管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期间成分血需大量输入,但要对输血成分合理选择,以能在实现快速补充血容量目标的同时,有效的改善凝血功能,使止血治疗良好的开展,促进患者尽早康复。有研究指出,成分血输注治疗中邀请血液科参与制定合理的使用计划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均能显著提高,且凝血功能也可明显改善[10]。另有研究发现,对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合理使用成分血后,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有效的改善[11]。合理使用成分血原则指导下,患者处于急性失血初期时,即使会减少血容量,但因机体具备自我调节功能,可重新分布血液,此时,储存血会参与到血液循环中,患者的组织间液的血液循环中也会有清蛋白参与;当患者失血量并未超过血容量的20%时,晶体液、胶体液的补充需合理开展,并对原发病积极治疗,输血治疗无需开展;如果严重失血症状并未出现,清蛋白、血浆输注无需准备,这可将输血不良反应有效减少,且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12]。患者输血治疗过程中,为保证血容量补充的合理性,血浆输注治疗通常不开展,首先进行葡萄糖溶液或平衡液的准备,之后再合理输注悬浮红细胞,不过患者存在肝病获得性凝血功能以及缺乏凝血因子时,血浆输注干预需及时开展。

本研究对首次止血成功率、再出血率、血常规指标、凝血功能指标、住院时间做出观察,结果显示:(1)观察组首次止血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合理使用成分血有助于提高首次止血成功率,降低再出血率,成分血配比根据患者失血量、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查结果等因素做出适当调整后,可充分发挥输血治疗作用,实现快速止血,促进首次止血成功率提高,同时因对凝血功能等作出改善和纠正,有效的预防了再次出血;(2)观察组治疗后3h血常规指标高于对照组,凝血功能指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合理使用成分血有助于改善血常规情况及凝血功能,血液科参与到计划性输血方案制定工作中后,会对患者血常规结果、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做出充分的考虑,当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时,科学调整成分血的配比,让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得到快速的纠正,进而使凝血功能明显改善,缩短凝血时间,最终缩短止血治疗时间;(3)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合理使用成分血有助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成分血的合理使用可使输血治疗效果更加充分的发挥出来,当患者凝血功能改善后,止血目标能迅速的实现,且会降低再次出血的发生风险,利于疾病快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综上,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输血治疗期间,合理使用成分血后有助提高输血治疗的科学性,利于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常规情况有效的改善,便于止血目标的快速实现,降低再次出血风险,促进患者记者脑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整体治疗效果良好,值得广泛推广及应用。

猜你喜欢

血常规红细胞血浆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猪附红细胞体病致病机理及中药防治
血常规解读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猪附红细胞体研究进展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你真的了解献血浆是怎么回事吗?
MAP红细胞保存液与生理盐水混悬洗涤红细胞的临床疗效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