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2022-08-04赵红
赵 红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人民医院 山东 菏泽 274700)
引言
儿科护理工作具有要求高、变化快、风险大等特点,由于儿科护理对象为儿童,往往存在活泼好动、配合度差等现象,护理难度和工作强度相对较大[1]。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保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且现阶段医疗管理模式也不断转变,对护理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3]。以往常规护理带教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护生理论知识的教学,仅安排护生接触最简单、基础的护理操作,很少接触专科技能操作,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护生学习积极性,往往无法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护理风险管理主要是通过多种措施帮助护生学会识别护理风险,通过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记忆风险案例及具体的预防性措施,最大程度上降低护理差错的发生风险。本研究选取儿科80名患儿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在儿科护生带教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现进行如下总结阐述。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2月—2021年2月在该院治疗的160例儿科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儿科的相关诊断标准[3];②能配合完成该研究;③年龄0.4~15岁。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系统疾病的患儿;②存在精神障碍患儿;③临床资料不完善的患儿。根据护理措施采取的时间分为实施前(2019年2月—2020年2月)和实施后(2020年3月—2021年2月),每组80例。实施前男49例、女31例;年龄0.6~13岁,平均年龄(5.79±0.33)岁;病程1~3个月,平均病程(2.07±0.62)个月。实施后男48例、女32例;年龄0.6~12岁,平均年龄(5.77±0.31)岁;病程1~3个月,平均病程(2.09±0.61)个月。实施前后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已经该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对照组该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情况,严格按照医院标准为患儿展开基础护理,做好环境护理工作和用药指导工作等。
1.2.2观察组
分析儿科护理风险因素,该组患儿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①成立针对性护理小组。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小组成员共计4~6名,明确每一个小组成员的责任,分析儿科护理风险因素,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充分分析患儿的实际病情,制定出临床护理方式[3]。②建立健全护理管理制度。在实际儿科护理工作展开过程中,小组成员需要严格按照医院制定出来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细节护理,以避免出现打错针、药物发放错误等不良现象;对小组成员的交接班进行规范,交接人员需要将患儿的实际情况全面且详细地告知给被交接班人员,告知被交接班人员患儿急救药物的具体应用情况,如果有药物缺失现象发生,需要及时告知给被交接班人员;制定并且落实岗位责任制,对患儿的病情变化情况和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严格执行医生医嘱;做好护理工作记录,确保患儿的心率、血压指标检测无误且治疗无误[4]。③强化培训力度。临床护理人员大多为中专或者是大专毕业,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护理人员的实际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有待提升。经过长时间的临床观察和总结发现,护理人员本身的医护能力与儿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之间具有非常强的关联性,护理人员能够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各项护理技巧,是否能对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可预见性分析是提升患儿临床护理安全性的关键所在。故而医院需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为护理人员制定具有个性化和全面化的培训方案,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与儿科临床护理有关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等,确保护理人员能够良好掌握静脉穿刺、头皮针应用等各项技巧,确保护理人员能够对各项医疗器械应用自如,以此来提升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升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5]。④强化交流沟通技巧。护理人员需与患儿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可以认为护患之间沟通不畅是导致护患纠纷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受医院业务较多等因素影响,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普遍偏大,工作也较为繁忙,基于此,护理人员在实际临床护理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烦躁、缺乏耐心等情况,在患儿或者是患儿家属向医护人员询问问题时,护理人员可能无法做出及时回应,患儿家属有可能出现不满等现象,进而进一步引发医疗纠纷。医院需要加强对护理人员交流沟通能力的关注程度,采取科学适宜的方式为护理人员定期展开培训,以此来提升护理人员的交流沟通能力,从而改善护患之间的关系,降低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的概率[6]。⑤强化药品管理。对于儿科患者而言,用药剂量会不同于老年人和成年人,患儿的实际用药剂量通常情况下偏低,再加上患儿年龄、自身情况等因素影响,患儿对药物产生的敏感性通常情况下会高于成年人,因此医院需加强对儿科药品管理的关注程度,在对患儿展开用药之前,需要详细且认真询问患儿家属患儿是否存在有药物过敏史,并为患儿家属讲解各项药物的具体应用效果和用法用量,从源头上减少对患儿可能在用药以后出现的不良反应,降低用药差错事件的发生。另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对各项急救药品进行妥善保管,专门派遣专业人员对儿科急救药品进行保管,做好交班的清点工作,以为儿科患儿能够顺利展开急救工作打下良好保障。
1.3观察指标
比较实施前后组临床护理质量评分情况、护理风险防控效果、护理满意度、用药知识程度掌握情况。①临床护理质量评分标准:采用医院自制的评分量表进行评价,护理质量随着分数的增加而增高[7]。②护理满意度:满意为患儿及其家属对于护理人员的行为、态度非常认可;一般为患儿及其家属对于护理人员的行为、态度基本认可;不满意为患儿及其家属对于护理人员的行为、态度不认可[8]。③用药知识程度掌握情况:掌握为患儿及其家属对于护理人员的讲解的用药知识能够很好的了解;基本掌握为患儿及其家属对于护理人员的讲解的用药知识了解;未掌握为患儿及其家属对于护理人员的讲解的用药知识基本不懂。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护理差错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实施前后护理风险防控效果比较实施后护理风险事件、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少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实施前后护理风险防控效果比较[n(%)]
2.2两组护理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
实施后护理满意度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实施前后护理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现阶段,人们的医疗需求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医学模式也逐渐向着以患者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管理模式也随之变化[7-9]。这就要求医务工作人员不仅应具备精湛的医疗技术,还需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使患者以最佳身心舒适度完成治疗。儿科所收治患者具有发育不成熟、年龄小、无法配合治疗护理、哭闹、天性好动等特点,而且对于刚进入医院实习的学生而言,如何适应临床、如何规避护理上存在的风险、如何应对产生的护理风险,大部分护生欠缺这种能力,因此护理工作易发生差错,具有较高的护理风险[10-12]。儿科往往是护生实习的主要科室,而带教方法会对护生综合能力、操作质量等造成直接影响。另外,有部分护理人员不能主动对病房进行巡视,没能够仔细观察患儿的实际病情,无法第一时间发现患儿病情恶化,从而加重患儿的痛苦感[11]。②护理人员各项护理技巧掌握程度不佳。儿科患儿年龄较小,患儿身体的各个组织和器官尚未发育成熟,患儿的认知能力尚未发育完全,同时再加上陌生环境的影响,相对比于成人来说,患儿接受临床治疗工作和护理工作的依从性较差,如此一来便增加了临床护理工作的困难性,要求护理工作更加精准更加细致。对于部分医护人员来说,因临床经验不足,各项护理技术水平不够,导致实际操作不熟练等现象,从而有心理压力,心慌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护理人员没能够掌握和患儿及患儿家属交流或沟通的技巧,一旦发生护理操作失败现象,就有可能引发护理纠纷事件[12]。③护理人员临床护理文书书写不认真。护理文书是反映患儿的实际病情和患儿接受临床治疗工作的实际情况。一旦护理人员对护理文书的书写不够规范、不够仔细就有可能引发护患纠纷事件,还有可能诱发护理差错事件[13]。④儿科护理管理制度不完善。由于护理人员的职责不够明确,出现医疗器械未在指定地点导致急救时间的延误,抢救用品没有进行定时查对导致急救时间的延误等,这些事故都会增大患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风险性和危险性。充分分析儿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制定并且落实针对性临床护理措施,建立健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管理制度,定时为护理人员展开培训工作,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综合能力[14];帮助护理人员建立起良好的工作意识,令护理人员能够准确、全面且客观地将实际临床护理操作步骤记录下来;对设备和药物进行定时检查,确保器械、药物的存入符合规范,并且确保设备完好能够正常工作;护理人员需尽可能地对患儿的实际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进行满足,加强对患儿家属心理状态的关注,为患儿和患者家属讲解有关于疾病的知识,帮助其维持良好的身心健康状态等。
本研究中实施后治疗护理质量、心理护理质量、生活护理质量、用药健康宣教评分高于实施前(P<0.05),说明采用护理风险管理相比于常规护理可以提高治疗护理质量、心理护理质量、生活护理质量、用药健康宣教的质量。实施后护理风险事件、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少于实施前(P<0.05),表明通过护理风险管理可以降低护理风险事件、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发生率,患儿及其家属能够更好地配合护理人员。实施后护理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5),表明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培训,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不断改善用药过程中的护理质量,可以减少用药差错的发生,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更高。实施后用药知识程度掌握率高于实施前(P<0.05),表明通过护理风险管理患儿及其家属对于用药知识程度更加了解,从而可以减少患儿及其家属的焦虑心理,更好地进行临床用药。
结束语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的应用是一次成功的尝试,针对患儿的住院环境、护理人员、药物及患儿本身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有效降低发生护理风险的概率,提高患儿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