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时循经按摩联合中医舌操对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的疗效研究*
2022-08-04杨锦湄何丽梅张艳君唐玢
杨锦湄 何丽梅 张艳君 唐玢
(云南省昆明市中医医院老年病科 昆明 650011)
不寐俗称为“失眠”,是较为普遍的睡眠问题之一,主要指以经常性无法得到真正睡眠为特点的一类病症,以经常性发生入眠困难和(或)睡眠维持艰难为表现,并由此引起人们对睡眠感不满足。临床上不寐以心脾两虚证较为常见,主要症状为无法入眠、易醒、多梦、心烦健忘、神疲乏力、眩晕眼花、面色不华、脉细无力、舌淡苔薄[1]。《黄帝内经》曰“夜不寐,则昼不精”,指出人应当有规律地作息,长时间失眠会干扰人们的工作和正常生活,加大罹患各类病症的危险性,严重的失眠会大大降低人们的工作效率和警觉能力,更有可能导致其他意外事故的发生,甚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调查表明,常见的镇静催眠类药物与抗焦虑类药物虽然可使睡眠时不易觉醒、入睡速度加快,但患者经常精力无法集中、白天缺乏精力,而且药品的戒断反应和成瘾性也影响到其效果[3]。因此需寻找合理的方法治疗不寐,以提高患者的睡眠品质、心理健康,对长期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择时循经按摩联合中医舌操是指每天选取巳时(9:00~11:00)足太阴脾经和午时(11:00~13:00)手少阴心经这两条经络上的穴位为主穴进行2 次循经按摩配合舌体运动,以达到治疗及预防疾病的一种康复操。做此操可以达到养心安神、益气健脾的效果,可缓解心脾两虚型不寐症状,增强免疫功能,充分体现了子午流注择时理论及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对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施治作用和优势。此法操作方便,取穴简单,效果显著。本研究以子午流注择时基础理论为指导,以择时循经按摩联合中医舌操为治疗方法,通过对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实施择时循经按摩联合中医舌操干预后睡眠质量的调查,探讨和发掘提高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睡眠质量的有效手段,进而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21 年1~10 月在昆明市中医医院老年病科住院治疗的96 例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为研究对象。西医诊断标准: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 版关于失眠的诊断标准[4]。(1)以失眠为首要表现对夜间睡眠品质感觉不满足的情况,还有一些表现如入眠艰难、多梦易醒或醒后无法再睡、睡眠浅易醒、醒后异常感、白天倦怠或疲倦等;(2)以上表现的平均出现次数为最少一周3 次,而且持续时间超过1 个月;(3)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不足并造成强烈的社交功能受损和苦恼;(4)排除由精神心理或躯体疾病而引起的继发性失眠。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不寐的诊断标准[1]。(1)轻者出现入寐困难、寐后容易醒或醒后不能寐,重者则出现彻夜难寐;(2)经常伴有多梦、头痛、眩晕、健忘和心悸等表现;(3)各系统化验检查结果均未发现异常。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心脾两虚型不寐的诊疗标准[1]。无法入眠,易醒,多梦,心烦健忘,神疲乏力,眩晕眼花,面色不华,脉细无力,舌淡苔薄。将患者按完全随机化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 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s)
项目 n 男(例) 女(例) 年龄(岁) 病程(月)观察组对照组t/χ2 P 48 48 25 23 22 26 0.375 0.540 63.6±7.6 62.7±5.6 0.661 0.511 11.08±6.3 11.64±5.8 0.453 0.652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不寐的西医、中医诊断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干预前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7 分,年龄50~75 岁;(3)参加本研究之前1 周内未应用过其他影响睡眠的药物;(4)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有影响睡眠的病症,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高血压急性期等严重躯体疾病者;(2)有严重危害睡眠的精神心理疾患,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性格功能障碍等精神疾患者;(3)镇静剂成瘾者或依赖者;(4)器质性病变引发的失眠者;(5)因手术后、恶性肿瘤、炎症、外伤等引起的疼痛导致失眠者;(6)身体皮肤有疾患或不能配合做循经按摩者;(7)舌头有疾患或不能配合做舌体运动者;(8)已参与其他研究者。
1.3 剔除与脱落标准 剔除标准:由于客观或主观原因,未坚持做择时循经按摩联合中医舌操,无法判断疗效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用了其他可能对本研究结果产生改变药物者;由于病情进展,病情加重而不能配合做循经按摩和舌体运动者;资料不全而直接影响本研究结论者。脱落标准:凡符合纳入标准而进入随机对照试验者,在本研究过程中自愿退出试验,不能按规定完成所有内容的病例,但仍登记保存,便于数据集全分析。
1.4 干预方法
1.4.1 对照组 给予中医辨证施护干预。(1)情志护理:耐心化解患者不安、躁动情绪,减少不良反应影响。如创造安静愉快的休闲氛围,利用音乐、游戏的方法或指导其发展一些兴趣和爱好,使其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2)起居护理:为患者营造愉快的住院氛围,保证床铺柔软、硬度适当,软枕高矮程度适当,并尽量减少在床上活动。(3)睡眠护理:在睡前30 min 让患者听喜爱的歌曲,用温水泡脚,避免剧烈运动,放松身体。(4)膳食护理:食用营养、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睡前30 min 喝牛奶等。
1.4.2 观察组 给予择时循经按摩联合中医舌操干预。组建由主管医师、责任护士等组成的择时循经按摩联合中医舌操治疗小组。从入院的第2 天开始由责任护士发放宣传单及播放视频资料,详细介绍择时循经按摩联合中医舌操的具体方法,教会并帮助患者完成择时循经按摩和中医舌操。(1)取穴位:根据中国《腧穴名称与定位》2006 年标准(GB/T12346-2006)。主穴:足太阴脾经三阴交穴、大都穴,手少阴心经神门穴、少冲穴;配穴:太阳穴、印堂穴、安眠穴。(2)具体操作:分别于上午巳时选取脾经上的三阴交穴、大都穴为主穴和下午午时选取心经上的神门穴、少冲穴为主穴进行循经按摩。按摩均采用补法,即按摩时顺经脉方向往内、往上、往心和顺时针,但力量相对较弱,且频率低慢。取卧位或坐位,全身放松,闭目养神,然后做操。伸舌运动:张口,缓缓将舌尖尽量伸出,再慢慢缩回,闭口,同时按摩三阴交或神门穴。卷舌运动:舌抵上腭,用舌尖反复触压上腭凹处,其作用是接通任督脉和益气生津,同时按摩大都穴或少冲穴。顶腮运动:舌体左右摇伸,轻轻顶压内腮,再做3 次顺时针、逆时针搅动,同时按摩太阳穴。咬舌运动:将舌尖尽量伸出,然后从舌根开始用上下牙齿轻咬舌体,直至舌尖,同时按摩印堂穴。刮舌运动:将舌尖尽量伸出,然后从舌根开始直至舌尖,以牙轻刮舌体,同时按摩安眠穴。以上5步舌操反复做9 次。吞津运动:在上述练习中,当津液盈口时,可慢慢咽下。注意事项:以每次治疗20 min为宜。一个疗程为2 周,干预一个疗程后评价效果。
1.5 观察指标 由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对两组PSQI、中医证候评分及匹兹堡睡眠质量疗效进行评定。(1)PSQI 评分:使用PSQI 对干预前后睡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困难、日间功能障碍和总分等7 个层面。(2)中医证候评分根据2017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评估[1]。(3)匹兹堡睡眠质量疗效:判断标准参考2019 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失眠的效果评价标准[5]。治愈,夜间连续入睡时间在6 h 以上或睡眠恢复正常,醒后亦无困倦感觉;显效,入睡改善效果显著,持续时间增加3 h 以上,且深度明显增加;有效,症状稍有缓解,但入睡时间增长不到3 h;无效,失眠症状的改变并不明显或加重。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3.0 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PSQI 评分对比 干预后,两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困难、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和总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PSQI 评分对比(分,±s)
表2 两组PSQI 评分对比(分,±s)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
项目 观察组(n=48)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48)干预前 干预后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困难日间功能障碍总分2.44±0.50 2.21±0.62 2.43±0.54 2.13±0.57 2.01±0.65 2.27±0.68 17.63±1.81 1.08±0.12*0.83±0.63*0.64±0.57 0.67±0.63*0.75±0.70*1.02±0.77*7.58±1.90*2.65±0.48 2.06±0.76 2.30±0.57 2.21±0.06 1.92±0.65 2.04±0.65 17.13±2.07 1.83±0.83*1.38±0.76*1.36±0.74*1.44±0.74 1.15±0.71*1.35±0.76*12.58±1.84*
2.2 两组干预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对比 干预后,两组多梦易醒、睡眠障碍、心烦健忘、腹胀食少、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大便溏评分均较干预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对比(分,±s)
表3 两组干预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对比(分,±s)
项目 观察组(n=48)干预前(P25~P75) 干预后(P25~P75)对照组(n=48)干预前(P25~P75) 干预后(P25~P75)多梦易醒睡眠障碍心悸健忘腹胀食少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大便溏4.64(3.33~5.73)3.94(2.48~5.44)2.92(1.12~3.92)1.59(0.36~3.03)1.84(0.54~3.24)2.29(0.87~3.68)1.02(0.00~2.27)1.21(0.09~2.54)1.40(0.38~2.61)1.30(0.19~2.64)0.75(0.08~1.75)0.54(0.00~1.54)0.29(0.00~1.29)0.46(0.00~1.46)0.17(0.00~0.97)0.29(0.00~1.29)5.00(3.91~5.88)4.01(3.07~5.79)2.83(1.61~3.83)1.41(0.24~2.83)2.00(0.63~3.37)2.04(0.65~3.43)1.07(0.00~2.45)1.05(0.00~2.48)3.20(2.35~3.63)2.51(1.03~3.74)1.13(0.13~2.13)0.67(0.00~1.67)0.71(0.00~1.71)0.64(0.00~1.63)0.42(0.00~1.42)0.54(0.00~1.54)
2.3 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疗效对比 观察组干预后匹兹堡睡眠质量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疗效对比
3 讨论
不寐俗称“失眠”,不寐以虚证为主,其中以心脾两虚为主要证型[6]。研究显示,我国有45%被调查者曾经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失眠[7]。全世界超过25%的成年人都有失眠症状,而超过失眠症确诊标准的占到6%~10%[8]。失眠患者如果不给予有效的医疗、护理最终会导致其他病症的发生,威胁生命安全,给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带来极大的危害和痛苦[3]。防治失眠多以镇静催眠药物为主,但其毒副反应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该类药物的临床使用[7]。不同医家对不寐有着不同的认识,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形成不同的辨证治疗体系,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在不寐患者的辨证护理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作为祖国的民族文化珍宝,已有数千年的流传史,在各种经典医籍中关于不寐的描述也非常详细。不寐属于一种终生性的慢性疾病,尚缺乏针对性、个体化的指导,不利于患者睡眠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循经按摩也叫穴位推拿疗法,是通过特定的手段,如肘部等为中介,施力于身体特定部位,激活身体经脉穴位,具有疏通经络、活血祛瘀、调节机体内脏功能的效果,是临床中常见的一项中医诊疗方法。采用局部刺激可疏通经脉,对不寐患者辨证地进行循经按摩,可以达到疏通脉络与穴位刺激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对患者的病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循经按摩治疗不寐的常规配伍腧穴为太阳-印堂-安眠,其遵循中医“以循经为主,证因标本相结合”的配穴法则,并根据传统中医学理论不寐心脾两虚型患者中医辨证施治、施护的相关理论,以及基于子午流注时辰标准和十二经脉在各时辰循行时间的变化规律。因此本研究选择在巳时足太阴脾经和午时手少阴心经当令时间,每天选取这两条经络上的穴位为主穴进行2 次循经按摩。因舌和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又因为心藏神,因此脑属于心藏神的一部分,心脑都与舌有密切关系,所以循经按摩配合舌体运动以达到益气健脾、养心安神治疗失眠的作用,可缓解心脾两虚型不寐症状,增强免疫功能,充分体现了子午流注择时理论及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对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的施治施护作用和优势。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PSQI、中医证候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疗效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 周后两组PSQI、中医证候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疗效评分均较干预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根据子午流注学说、腧穴经络理论,将择时循经按摩联合中医舌操应用于心脾两虚型不寐患者,可提高睡眠品质、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此法运用简便,取穴方便,疗效显著,突出了中医学的独特护理技能,创新性较强,在中医学的临床护理中,能够全面运用中医理论基础知识,紧密联系临床护理实际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