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引领-科技赋能-多元创新:课程育人的实践探索
——以《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课程为例

2022-08-04王清刚

关键词:思政育人课程

王清刚 汪 帅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会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政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办好思政教育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善于挖掘课程和教学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1]。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各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而是将价值引导寓于知识传授之中,坚持思政与专业课程相互融合[2],实现“育才”与“育德”的有机统一[3]。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能够提升学生纪律观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提高学生道德品质[4]。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坚持在校本实践中总结、在内容重组中提升[5]。落实课程思政的“育人”之义,需以知识传授为内核,以能力培养为路径,并最终彰显价值塑造之意蕴,且三者贵在“一体”[6]。另外,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教育”技术正深刻地改变着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智慧教育为学习者带来了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课程(下文简称“本课程”)为例,介绍课程团队多元创新专业课程育人的实践探索,希望能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团队建设、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提供经验和借鉴价值。

一、多元创新课程育人的逻辑框架和实践探索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各高校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教师、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如图1所示,本课程团队聚焦师资团队、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以培育德才兼备卓越管理人才为核心目标和根本任务,坚持思政引领,科技赋能,多元创新课程育人。

图1 本课程以思政引领、科技赋能、多元创新课程育人的逻辑框架

具体来说,如图2所示,本课程团队在课程育人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可用“一核二翼三主四归五制六维”概括。

一核:以培育德才兼备卓越管理人才为核心,坚持思政引领,立德树人。通过明确课程育人目标和课堂育人任务,以思政引领专业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过程,努力培养学生由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到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翼:理论实践无缝衔接,以“理论—实践—案例”为主线,立足中国企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同时广泛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和国际标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突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实务操作,结合案例分析,架起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三主:聚焦团队、课程和课堂。团队从意识形态和国家战略高度提升站位,认知课程思政和课程育人的重大意义,所有成员长期耕耘在教学和科研一线,将课程和课堂打造成为教书育人的主战场和主渠道。

四归:团队始终坚守“四个回归”,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借助科技赋能,持续抓好课程育人的投入、质量和成效。

五制:建立团队学习培训长效机制、教学科研良性互动机制、集体备课资源共享机制、教研创新示范分享机制、教学质量全程控制制度等,确保课程育人质量和成效不断改进,持续提升。

六维:从师资团队、课程建设、教学创新、智慧教育、第二课堂和科研育人六个维度全面落实课程育人:(1)通过学习、研讨和培训等渠道,持续提高团队课程思政教学理念、育人情怀、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2)深入挖掘专业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提炼升华其教育价值,以价值塑造引领专业教学。(3)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深耕课程建设,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专业课程资源。(4)广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推进智慧教育。(5)理论联系实践,不断丰富第二课堂,全面落实三全育人。(6)坚持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良性互动,大力推动科研育人,积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图2 本课程多元育人的实践探索:一核二翼三主四归五制六维

二、全面提升团队课程育人能力

教师是落实课程育人任务的责任主体,是关键环节。本课程团队始终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较高的政治站位,从意识形态和国家战略高度提高认识,正确认知课程思政的重大意义,履行好教书育人的岗位初心。通过学习、培训和集中研讨等教研活动,从转变教学理念、培养育人情怀、增强思政素养、提高课程思政技能四个方面,努力提升团队课程思政教育能力。

为不断加强课程建设,持续优化课程资源,团队成员经常集体备课,共享课程资源,相互取长补短。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交流教学体会,会诊教学疑难问题,分享教书育人心得,持续优化教学方案和课件,及时消化和吸收经济改革和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加速知识更新,贴近学科前沿。

为扶持和培养青年教师成长,团队为新进教师安排经验丰富的教授作为其联系导师,指导其教学和科研工作,发挥老教师对青年教师“传、帮、带”的作用;课程团队支持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要求团队内的每位教师每3年须有1个以上的教学项目立项,保证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教学改革成果的不断出新;团队鼓励教师深入实践,走进企事业单位调研,做接地气的研究;鼓励教师立足中国企事业单位实际,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参与我国会计改革,为企事业单位的发展规划、制度设计、员工培训、管理咨询等提供服务。有计划地派送团队成员到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提高团队成员在实践一线的工作能力。同时,进一步吸收实务界的专家和精英到团队兼职任教,充实实践教学环节。

本课程团队育人成效显著,先后获评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优秀案例一等奖、课程思政“示范团队”等称号。2021年,本课程获评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三、明确课程目标,坚持育人为本,有机整合专业教学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明确目标是专业课程立德树人的前提,只有目标明确才能知道往哪里去,才能评价课程教学的好与坏。课程思政建设应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作为课程目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7]。

作为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和部分专业的核心课程,《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课程通用性强,受众广泛。课程团队立足中国企事业单位的现实状况,秉持培育德才兼备卓越管理人才的根本任务,持续优化课程目标,坚持立德树人,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课程团队经过多次讨论和反复提炼,确立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慧启迪”的育人理念,秉持“爱党爱国、专业素养、工匠精神、全面发展”的育人标准,始终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较高的政治站位,履行好教书育人的岗位初心,牢牢坚守住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主流价值观培育阵地上。

课程团队始终坚持“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综合素养”的教书育人思想,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注重价值引领,努力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指导,以“理论—实践—案例”为主线,按照“目标—风险—控制”的逻辑,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努力提升学生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框架,使学生系统掌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分析能力,熟悉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原理及方法,掌握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和工具,能够熟练地对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做出分析和评价。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既红又专的高级专门人才。

四、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实际,以案例分析架起理论与实际沟通的桥梁

本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一门课程,围绕理论阐述、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三条主线,突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本课程坚持“知识—能力—素养”的教书育人思想,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课程团队十分注重案例教学,课程每章都有导入案例、案例测试,授课中也有大量案例,案例素材主要来自企事业单位调研的第一手资料,尽量将企业现实情况“搬进课堂”,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课程团队还积极通过情景模拟、DIB虚拟仿真平台、项目教学法、企业导师、产学研合作等渠道不断丰富实践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领悟专业价值和人生道理,实现了自我教育。

课程团队能够熟练地从课程的专业视角切入社会热点问题,要求同学们在课堂上讨论和分析其中的风险防控问题,使专业课程的学习更贴近同学们的生活和实际,增强了他们对中国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五、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资源,以价值塑造引领课堂教学

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舞台,更是价值引领、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课程团队用心钻研,用学术研究的态度和视野看待教书育人问题,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提炼升华其教育价值,重视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将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注重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结合起来,帮助他们在通晓天下道理,丰富专业学识的同时,塑造好品行素养,努力培养同学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例如,讲授企业战略风险时,介绍企业战略如何融入国家战略和民族复兴,培养同学们的家国情怀;讲授重大风险的分析与应对时,立足全球视野谈防范和化解国家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等领域的重大风险问题,培养同学们的忧患意识;讲授企业社会责任风险时,融入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讲授人力资源风险时,引导同学们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德才兼备,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团队根据课程内容和思政元素梳理提炼的教育价值和育人框架如图3所示。

图3 本课程团队根据专业内容和思政元素梳理提炼的教育价值和育人框架

课程团队不是生硬地在课程中楔入“思政”,不是简单地宣讲和灌输,而是如“春雨润花”般地自然融入,实现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的无缝衔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比如,在讲授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起源时,会导入中华文明的贡献,以增强同学们的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和民族自信;在讲授小概率大破坏的黑天鹅风险事件时,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把疫情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展示抗疫中的感人事迹和丰富素材,课堂上让同学们畅谈疫情期间自己对生命和健康的感悟,自己在疫情中的表现,深入挖掘素材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在讲授危机处理的3F原则(First person, First time and First place,即第一把手在第一时间到达第一现场)时,导入新冠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在讲授3P原则(People, People and People,即以人为本,救人优先)时,导入党和国家始终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新冠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多次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在讲授SAS原则(See and Seen,即让公众看到希望,事情正向好的方向转变)时,导入新冠疫情发生后,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全面动员、科学部署,构筑了抗击疫情的铜墙铁壁。中国在疫情防控中展现出来的中国力量、中国速度和中国奇迹,举世瞩目,令人振奋,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党、爱国热情。

六、以建设一流课程为核心,打造优质丰富的课程资源

课程建设是立德树人和培育人才的资源依赖,课程资源的丰富和优秀程度是确保育人育才成功的基础。课程团队长期坚持在教学和科研一线,致力于打造优质丰富的课程资源,努力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专业课程。本课程有丰富的线下资源,如配套的高质量教材、案例库、习题库、实践教学方案、情景教学素材等。

本课程还有丰富的线上资源。课程团队完成的MOOC(1)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一种任何人都能注册使用的在线教育模式。课程,能够满足国内主流MOOC平台的全部要求和栏目内容,包括授课视频、课间提问、讨论互动、课程大纲、PPT课件、案例资料、单元作业、平时测试和期末考试等。还新增一些特色资源,如学习目标、思维导图、导入案例、案例讨论、本讲小结、总复习等,这些资源可为学员在线学习提供全方位支持。如何将碎片化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以便从整体上掌握课程框架和脉络,对学员是个挑战。为此,我们制作了思维导图。本讲小结方便学员对本讲知识点、重难点的梳理和掌握。视频中穿插课间提问有助于学员提高注意力,养成边看视频边思考的好习惯。

为增加课程吸引力和趣味性,授课视频采用多种形式,有个人主讲、男女主持、铿铿三人行、多人讨论、实景拍摄、情景剧、动画漫画等。另外,课程组还编纂了“课堂之外”,向学员介绍课程团队风采、主讲教师科研成果、学科前沿动态、视频拍摄花絮等。这些创新和尝试生动有趣,深受学员喜爱。

2017年7月,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首届大中华地区优秀MOOC选拔赛中,本课程从2000多门参选MOOC中脱颖而出,入围总决赛,获最佳课程设计提名奖;2017年,课程同时获评湖北省及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后转为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截至2021年底,课程累计有百万人次受益。学习强国平台上,部分视频观看量超过400多万人次。课程不仅得到在校学生和线上学员的喜爱,团队还通过管理咨询、课题研究、职业培训等多种途径,在社会上产生了深刻影响,形成广泛影响力的“品牌”课程。在职业培训方面,仅铁路系统员工培训,受众就达4000多人次。先后有10多所高校同行来团队交流课程建设,团队负责人受邀在全国各地分享混合式教学改革经验20多场次。湖北教育电视台、楚天金报等多家媒体专门对课程效果进行了报道。

七、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借助“互联网+教育”技术和资源拥抱智慧教育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下降,手机、电脑可以记忆和存储几乎所有的知识,课堂教学要强调学以致用,以问题为驱动力,重点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判断能力、逻辑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价值观等。传统课堂上,老师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讲授基础知识,在课时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对于高阶性和前沿性内容往往无暇顾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够有效缓解这一矛盾。知识学习大多由学生在线自主完成,教师现场教学的重点是通过案例分析、Seminar展示、生讲生评、生讲师评等开展拔高性教学。现场教学还可通过翻转课堂,进行知识点梳理、答疑、作业和测试等教学活动,以检查学生线上学习和掌握情况。

“互联网+教育”技术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很多创新的工具和方法,极大地丰富了教育教学资源。MOOC是“互联网+教育”的杰作,除满足大规模学员在线学习需要外,还可服务于个性化的翻转课堂(2)翻转课堂Inverted Classroom,是学生先学,教师后讲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即教师把教学内容制作成微课,发布上网,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现场课堂师生可互动交流,开展案例分析,完成作业测试等教学活动。和小规模定制型SPOC(3)SPOC是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英文缩写,即小规模订制型在线课程。课堂。2016年起,本课程团队采用“MOOC+SPOC+翻转课堂”模式,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部分课时由学生在线自主学习,部分课时由教师现场授课,一般单双周交替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释放出现场课堂教学时间,使教师更有时间开展拔高性教学,可以让能力强的学生走得更远,让基础弱的学生学得更扎实。经学校专项评估,改革成效良好,育人示范效应明显,2020年获评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截至2021年底,200多所大学基于本课程开设了SPOC课堂,100多所大学选用本课程团队编写的能互动的新型数字化教材。

2020年起,为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对高校“教”与“学”活动的影响,课程团队积极开展慕课助教助学活动,推出“全套课件+视频授课+作业及考试题库+教学平台”的组合服务,免费提供给社会使用,为疫情防控做出贡献,充分体现了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资源优势。

高质量教材是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课程团队精心策划和编写的新型配套教材《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理论、实践与案例》已再版多次,获得广大师生和读者好评。教材结构和内容创新明显,重要知识点旁边附二维码,扫码即可观看讲解视频。每章都有即测即评练习题,扫码即可参加,随时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

教师可利用雨课堂等软件将相关内容推送到学生手机或电脑上,手机可变身老师的控制器,借助雨课堂和SPOC等工具,全面精准地评价并记录学生课程参与情况及各项成绩,让手机成为学生和老师的好帮手,有效降低了手机对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负面影响。

八、理论联系实践,不断丰富第二课堂,全面落实“三全”育人

第二课堂蕴含丰富的育人资源,课程团队通过课题研究、社会调研、学科竞赛、产学研合作、专业实习、企业导师、虚拟仿真等渠道,不断丰富第二课堂。团队经常带领学生深入企事业单位调研,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增强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感性认识,提升同学们对国家、社会、单位和个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例如,在国家电网公司调研央企社会责任时,同学们深深地被公司“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以客户为中心、专业专注、持续改善的核心价值观”和“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所吸引,对同学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工匠精神和职业规划都产生了很强的价值引领作用。

遴选部分优秀学生参加课程团队的课题研究,是丰富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另一项重要安排。近5年来,已有80多位本科生和50多位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参加过课程团队的课题研究工作。通过参加课题研究,坚定了同学们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课程团队积极担任本科生学业导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知识竞赛、博文杯竞赛、大学生创业项目、区域性案例大赛、全国性案例大赛和全球性案例大赛,并获得优异成绩。这些课外活动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课程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认同,更提升了同学们学以致用、直面挫折的本领,同时还培养了同学们勇于拼搏、追求卓越、无惧挑战的坚韧品格。

九、结论和政策建议

教书育人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需要精益求精。多年实践告诉我们,思政引领、科技赋能、持续深耕是落实课程育人的关键。

第一,教师个人及师资团队应从意识形态和国家战略高度提高站位,正确认知课程思政的重大意义。从转变教学理念、培养育人情怀、增强思政素养、提高课程思政技能等方面,全面提高课程育人能力。

第二,必须明确课程育人的专业目标和思政目标,培育德才兼备、既红又专的卓越人才是课程育人的根本任务,教师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并重。

第三,教师和课程团队要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提炼升华其教育价值,并渗透到大纲、教案、课件和课堂教学中,自然融入专业内容,润物无声,而不是生硬地在课程中楔入“思政”。

第四,课程资源的丰富和优秀程度是确保育人育才成功的资源基础。课程团队要以建设一流专业课程为核心,打造优质丰富的课程资源,确保课程符合“两性一度”的先进标准,对学生有吸引力。

第五,“互联网+教育”技术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很多创新的工具和方法,极大地丰富了教育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技术和资源,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拥抱智慧教育,提高课程育人技能,解决课程基本知识普及与拔高性教学的冲突。

第六,第二课堂蕴含丰富的思政资源,教师可通过课题研究、社会调研、学科竞赛、产学研合作、专业实习、企业导师、虚拟仿真等渠道,不断丰富第二课堂,全面落实“三全育人”。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