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协调发展视角下我国县域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分析
——以四川、河南两省为例

2022-08-04黄驰史修松

时代经贸 2022年7期
关键词:生产率四川省县域

曾 文 林 晨 黄驰 史修松,2

(1.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江苏南京 211816;2.淮阴工学院社会科学处 江苏淮安 223001)

引言

2017年,我国十九大报告指出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在广阔疆域平衡、优化各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促进我国各区域之间协调互助平衡发展是当下重要目标。河南与四川分别是我国中部与西部的人口、经济大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中部崛起”与“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省份。在此基础上研究两省的经济水平、技术发展、效率提高,能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贯彻及实施提供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促进产业升级与保证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拟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衡量四川与河南两省一定时间内经济发展速率及质量,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证文献,对四川与河南二省县域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分析,结合测算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文献综述

(一)区域协调发展文献综述

戴颂华(2000)认为我国需要在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下,结合各地区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局面,促进整体经济均衡发展。杜宇(2008)认为区域协调发展是进行资源的再配置,能够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实现经济增长的效率化。胡乃武、张可云(2004)认为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方向中,“共同富裕”等政策措施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总体来说,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国家层面统筹全局,进行合理有效资源配置,实现系统内外良性循环的联动措施(黄勤,2004)。

(二)全要素生产率文献综述

陈金英(2016)利用DEA计算了中国城市群的全要素生产率,以此对中国各区域城市群的经济效率进行评价分析,并归纳出属性异同及主要特征;袁一仁(2019)从环境政策改革创新的视角,以长三角三大经济圈为例,分析其在政策转变下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并建立相关指标评价体系,对各城市群的区位差异及环境规划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结合评价体系分析发展水平。曾克强(2018)主要研究了社会资本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得出,规范的社会资本对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经济效率提高的影响是良性的,而随着社会秩序的规范及社会结构的扩充,其良性影响力更为显著。

实证分析

(一)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河南与四川各县域的全要素生产率。DEA-Malmquist指数法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变化、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三个部分。具体的分解公式如式(1)所示:

其中,(x,y)分别表示第t期的投入产出组合,D表示第t期的效率水平,M表示第t期的Malmquist指数。Malmquist指数法可以用于测算多产出和投入决策单元全要素生产率在不同时间的动态变化。Malmquist指数大于1,表明全要素生产率较上一期的效率有所提高,等于1表明没有变化,小于1则说明效率有所下降。

(二)指标选取

本文运用到的所有相关指标均来自于各省市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年鉴及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县域统计年鉴》。

1.地区产出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产出指标地区生产总值是衡量地区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的重要指标。本文选取了四川、河南二省具有2011-2018年完整数据的各县域的地区生产总值作为基础指标,同时加入了各年GDP指数进行辅助测算。将2011年作为基期,测算出2011-2018年各县域的实际地区生产总值。测算公式如(2)所示:

其中,GDP是第 t 年的实际地区生产总值;GDP是前一年的名义地区生产总值;GDP是当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价格指数。

2.劳动力投入指标。劳动投入指标是估算投入产出模型的关键因素。从国内外的研究情况来看,测度劳动投入量的3种指标分别是:劳动人数、劳动工资、劳动时间。由于年末社会总就业人口在我国统计的所有指标中最具有评价代表性。因此,本文选取2011-2018年河南与四川各县域年末就业人员数作为劳动力投入指标。

3.资本投入指标。本文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选取两省各县域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这一指标来代表资本投入量。由于2018年各市县不再对固定资产投资额进行统计,故本文在2011-2017年的数据基础上,运用forecast函数对2018年数据进行趋势预测,得出线性拟合的插入值代替进行分析。

(三)结果分析

1. 四川省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本文运用Deap2.1软件分别对四川、河南两省具有完整统计数据的县级行政区进行DEA-Malmquist指数分析。并将其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技术变化、纯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四个影响因素。表1为时间序列下四川省共计181个县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分解分析。由表1可知,2011-2018年,四川省县域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平均值为1.011,总体呈稳定增长的情况,2015-2017年,纯技术效率出现连续下降,这也是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为缓慢的原因。而到最近的2018年,除技术变化增长幅度达到39.2%之外,其余三项分解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技术效率变化下降幅度最大,达到25%。

表1 四川省2011-2018年时间序列全要素生产率分解

在对整体进行期间分析后,本文对县域个体进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由于样本数量巨大,故通过对四川省各县域按照2018年GDP现值进行降序排列,再通过等距抽样的方法选取10个县域,大致覆盖了经济相对发达县域与发展相对滞后县域。以进行横向全要素生产率个体分析。

表2为抽样选出的四川省10个县域2011-2018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指标。由表2可知,在所抽选出的10个县域中,除高县与普格县外,其余8个县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出现增长。其中龙泉驿区与什邡市的平均增长率最高,达到了1.039,且分解得出的四项指标均大于1,可得两个地区的技术进步与效率增长处于良好稳定的发展中。普格县的全要素生产率减少幅度最大,平均减少幅度达到13.7%。且四项分解指标均处于减少趋势。而高县全要素生产率的减少主要受到规模效率与技术衰退的影响。

表2 四川十县域2011-2018年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指标

2. 河南省全要素生产率分析。表3为时间序列下河南省共计105个县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分解分析。由表3可知,2011-2018年,河南县域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平均值为0.972,总体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幅度达到2.8%。四项分解指标均小于1,同样出现连年下降的态势。样本期间中,2011-2012年,技术变化出现较大幅度衰退,虽然其余三项分解指标均有小幅增长,但全要素生产率仍出现4.9%的下降。2013-2014年全省县域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了8.5%程度的下降,其原因或与四川同年相似。其中主要原因为技术效率的下降及技术衰退。2015-2016年,全省县域除技术出现小微进步外,其余三项分解指标均有较大幅度下降,由此导致其全要素生产率发生下降,平均减少幅度达到2.9%。直到2017-2018年,河南县域全要素生产率方实现止跌,平均值达到1.005和1.011,其中2017年受益于技术效率与纯技术效率的增加,2018年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积极影响,但其余三项指标均有所下降。总体而言,河南省县域全要素生产率2011-2016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17年到达拐点,连续两年实现增长。

表3 河南省2011-2018年时间序列全要素生产率分解

表4为抽样选出的河南省10个县域2011-2018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指标。由表4可知,在所抽选出的10个县域中,除新郑市外,其余8个县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出现下降。其中唐河县与南召县的下降率最高,超过了7%,且分解得出的四项指标均小于1,可得两个地区出现了较大程度的技术与效率衰退。新郑市的全要素生产率为所抽取的10个城市中唯一增长的,且增长率达到4%,主要受到技术进步的积极影响。总体而言,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改善对淅川县和范县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加起到了良性作用,但河南省县域整体出现了技术衰退、效率低下、创新不足等问题。

表4 河南省2011-2018年十县域全要素生产率分解

3.四川、河南省全要素生产率对比分析。图1为四川、河南两省2011-2018年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对比折线图。由图1可知,四川省在2012-2014年全要素生产率呈下降趋势,由2011-2012年的增长转为下降。而河南在2011-2016年全要素生产率均小于1,呈下降趋势。两省均于2013-2014年下降幅度最大,分别达到了2.6%及8.5%。2014-2018年,四川省县域全要素生产率保持稳步增长,且增长速度在2016年之后更有上扬的趋势。而河南省在2016年实现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增长。总体而言,四川县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优于河南省。说明其技术发展与效率管理占有一定的优势。

图1 时间序列全要素生产率对比图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从时间维度来看,2011-2018年四川省各县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上升的态势,2014年有所下降。2011-2018 年四川省县域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均值为1.011,增加了1.1%。2014-2015年,四川省县域全要素生产率有3.7%增长率,为研究期间中增长率最高的一年。2015-2017年,纯技术效率出现连续下降,这也是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为缓慢的原因。

2011-2018年,河南县域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平均值为0.972,总体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幅度达到2.8%。四项分解指标均小于1,同样出现连年下降的态势。样本期间,2011-2012年,技术变化出现较大幅度衰退,虽然其余三项分解指标均有小幅增长,但全要素生产率仍出现4.9%的下降。2013-2014年全省县域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了8.5%的下降,其原因或与四川省同年相似。其中主要原因为技术效率的下降及技术衰退。2015-2016年,全省县域除技术出现小微进步外,其余三项分解指标均有较大幅度下降,由此导致其全要素生产率发生下降,平均减少幅度达到2.9%。直到2017-2018年,河南县域全要素生产率方能实现正增长。

(二)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四川与河南二省需要注意规模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通过建设中心城市群,达成县域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内城市群生产效率的改善。在实现县域间生产效率协调发展方面,应树立城市群协同发展理念。通过区域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促进城市之间的资本、人力、资源等要素的流动,通过提升技术进步效率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猜你喜欢

生产率四川省县域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速读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新”生产率悖论?工业机器人采用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
基于融媒体环境的县域媒体技术创新
县域经济 绥德“网上货运港”
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
跟踪导练(三)4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公告(第1号)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
外资来源地与企业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