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在易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的歌唱审美探究

2022-08-04马亚囡

美育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演唱者艺术歌曲钢琴伴奏

马亚囡

(浙江音乐学院 声乐歌剧系,浙江 杭州 310024)

艺术歌曲(Art Song)起源于欧洲,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因各国的文化语言和音乐风格不同,分别有德奥艺术歌曲Lieder、法国艺术歌曲Chanson、俄罗斯艺术歌曲Romans和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Arie Antiche等。艺术歌曲的歌词通常为极具文学性和歌唱性的诗词,伴奏主要为钢琴伴奏,对歌词和伴奏都要求有极高的艺术性。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起步较晚,从1920年青主在德国留学时创作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艺术歌曲《大江东去》至今,约有百年历史,涌现出了赵元任、黄自、应尚能、贺绿汀、陈田鹤、刘雪庵、江定仙、夏之秋、丁善德、陆在易、周易等作曲家,他们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中国艺术歌曲。

《我爱这土地》是陆在易根据诗人艾青的同名诗歌谱写而成的。诗歌创作于1938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半壁河山沦陷,武汉失守,沦陷区的人民流离失所。艾青等文艺界人士被迫撤离武汉,他在桂林写下了这首爱国主义诗歌。1999年,时隔半个多世纪,一位朋友将艾青的这首诗歌寄给陆在易先生,委托他写一首合唱作品,陆先生看了以后激动不已,当即写下了第一句旋律。此后,历经四年,经过反复修改、不断推翻自己已有创作的苦行僧般的创作历程,这首“一个爱国者灵魂的歌唱”的作品最终得以艺术歌曲的形式问世。该曲在2003年正式出版后便受到了声乐学者和专家的高度关注。笔者在该作品出版后不久有幸演唱,并参加了2003年全国新人新作演唱大赛。为了更好地演绎这首作品,笔者赴上海拜访了陆在易先生,受到了先生的指导,之后又在2008年的第十三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演唱了这首作品。时至今日,这首作品依然受到各大院校师生们的喜爱,在2021年举办的第十三届全国金钟奖声乐比赛中,许多选手也选择了《我爱这土地》作为参赛曲目。

演唱中国艺术歌曲要突出其特有的美学特征,将歌唱的审美贯穿整个过程。歌唱的审美是歌者对美的感受与表达,它包括演唱者对声音的审美、音乐的审美和情感的审美。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与歌剧咏叹调的演唱不同,因其通常比较短小精致、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细腻、音乐抒情,在演唱艺术歌曲时要特别注重音色的变化与音量的控制,不仅要体现诗歌的文学性和其本身的韵律美,更要准确体现中国艺术歌曲特有的音乐风格、语言特征和情感表达方式。正如周小燕所说:“声乐就是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发出优美嘹亮的歌声,又用歌声透过音乐化了的中国文学语言,生动地塑造乐曲中的人物形象,描绘其意境,表达其思想感情的音乐艺术。”

一、声音的审美

(一)诗词吟诵

“声不独运,必托于诗”,意为“声”是依托诗词的韵律谱写的曲调,诗与歌密不可分。歌唱的最高境界就是像说话一样歌唱,在中国艺术歌曲演唱中,我们要如吟诗般地歌唱,如歌唱般吟诗。演唱时要力求表现诗词本身的韵律,不要过多地装腔作势而牺牲了诗词的美感,用自然、亲切的歌唱来表达诗词的内涵和人物情感。这就要求演唱者充分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反复吟诵歌词,找出诗词中的关键词和每句的中心词,理解和感受诗词中的情感起伏变化,要想感动听众,首先要自己感动。

来看《我爱这土地》这首诗: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诗人以第一人称“我”开始,以“鸟”为寄寓(传说有一种鸟在死前会不停地啼叫,一直到死),诗中用“嘶哑”“歌唱”这些关键词,形容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内心深处的悲愤之情与永不停歇的呐喊,直到死亡,“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土地无比深沉的爱。全诗凄婉而悲壮,愤怒中又透露出无奈,表达了炽热的爱国之心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艾青的这首诗无疑使作曲家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作曲家在旋律起伏和节奏节拍布局上与诗歌韵律完全融为一体。结尾处增加了“啊”字的长句,仿佛受侵略的人们发出的呐喊,使全曲达到了高潮。

在此,我们总结了学歌的三个步骤:第一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带着歌唱的呼吸反复朗读歌词,找到每个字发声的腔体和共鸣点,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熟读至变为自己想说的话;第二步,按照歌曲节奏朗读歌词,熟练掌握节奏,体会歌中的语言重音;第三步,学唱旋律。为防止学歌过程中的“提喉、提气”,可以先低八度学唱旋律,然后填入歌词。这样学歌的好处是从诗词的本身入手,继而一步步分层解决节奏、旋律问题,避免一字一音地在钢琴上敲音学唱而破坏了诗词和音乐的完整性。

(二)歌唱语音技巧

中国艺术歌曲演唱中的歌唱语音技巧除了科学发声方法中的“字正腔圆”等要求以外,中国字的读音还有其字头、字腹(即元音)、字尾的特殊性要求,演唱时要求字头短促清晰、尽量延长字腹、字尾迅速归韵,同时又要注意在歌唱中保持诗歌的韵律和语调重音,不随意加滑音。中国艺术歌曲演唱中对于歌唱语音有着严格的要求,不能含糊其辞或者只闻其声却不知所云。

为了清晰地唱出《我爱这土地》的第一个字“假”,要在乐句的开头提前准备好呼吸和字音“jiǎ”的口腔状态,避免含在口腔内的含糊唱法。第一句的“鸟”字的六度下行至全曲最低音降d,这个字在唱的时候要如说话般往外唱出去,避免往里缩着唱导致声音的发虚。而在中间宣叙性旋律部分的“然后我死了……”更要像说话般平静地诉说,切忌过于歌唱、过度放慢或随意延长节奏,此时情感内在的“抑”是为了凸显后面高潮部分的“扬”。乐谱中的几处保持音“吹刮着的”“常含泪水”“因为我”,以及最后一句的“这土地”“爱得”,在演唱时都要用更多的气息和唇齿咬肌的配合来强调这些字的字头。为了表现“暴风雨”的残暴猛烈和内心的无比悲愤,“暴”“悲愤”这两处的咬字更要用上戏曲中的“喷口”,即发音时紧闭双唇,阻气使字头更具有爆发力,然后迅速打开至元音的“ao”“ei”“en”,其字头也有点类似意大利语中双辅音的发音方法。

(三)歌唱呼吸技巧

“形、气者,声之源也”,歌唱状态和呼吸技巧的准确运用会直接影响声音的质量和美感。陆在易的这首作品中有着不同于一般艺术歌曲的戏剧张力,需要运用强有力的气息支持下流动清晰而饱满的声音来演唱。歌者既要有演唱连贯的长线条旋律的能力,又要有一定的戏剧爆发力,呼吸收放自如,强弱起伏对比明显,强处不炸、弱处不虚。《我爱这土地》从一开始较为平静的如自言自语般的诉说,到满腔的愤怒,再到死一般的寂静,到最后发出了呐喊。前半部分的音乐层层递进,情绪也越来越激动,这个时候的呼吸要避免因为情绪的激动而导致提气,每句唱完以后都要迅速还原到气息底部的位置吸气,始终保持气息强有力的支持和流动,这也正是这首艺术歌曲演唱时的难点所在。

二、音乐的审美

音乐的审美是歌唱审美的重要方面。音乐审美包括对音准节奏、速度力度、曲式和声、调性色彩等音乐的分析和风格的准确把握,还包括与声乐部分同等重要的钢琴伴奏的合作。歌者的音乐素养和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与钢琴伴奏的合作能力是完美演绎中国艺术歌曲的重要条件。

(一)分析音乐

演唱者的音乐审美除了先天乐感以外,还包括对作品的审美感觉。审美感觉的训练,尤其是在音准节奏和强弱起伏等方面的音乐基础训练非常重要。在对作品的创作者及其创作背景进行详细了解后,要对演唱作品的曲式和声进行分析,以此作为演唱时音色、力度和情感变化的重要依据。

1.调式调性与曲式结构

《我爱这土地》主要为女高音而作,是以降G大调作为主调性的复二部曲式。除了考虑演唱者的音域以外,作曲家对调式调性的选择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升号调通常用来表现明亮、奋进、阳光的情绪,降号调用来表现阴郁、暗淡、柔和的色彩。尽管该作品是属于明亮色彩的大调,但是这五个降号的调号无疑使音乐增添了明暗相交、忧愤参半的色彩和情绪。歌曲间奏采用了大量和声变化的琶音音型,调性短暂游离后马上又回到主调降G大调。钢琴在间奏的演奏似一段单独的solo(独奏),歌者和听众都仿佛置身其中,犹如看到在风中奋力挣扎向上的“鸟”。第二部分反复的“假如我是一只鸟”开始部分用了短暂的七个小节的升号调A大调,仿佛出现了一缕阳光,此刻的“黎明”是如此温柔,但随即马上又转回到了原调降G大调——阳光还没有普照大地,解放的春天还没有到来。作曲家巧妙地运用调性、和声织体等变化,使这首艺术歌曲色彩丰富、情感饱满。作者借诗中的“鸟”,表达了人们向往自由、向往和平,对生命充满渴望、对战争充满愤怒,以及不断挣扎却对未来忧心忡忡、忧国忧民的思想。总之,整首歌曲的音乐充满了挣扎、愤怒、抗争、死亡、呐喊。

2.节奏节拍与力度变化

艺术歌曲的体裁通常比较短小精致,节奏节拍的运用相对比较单一,音乐与情感的起伏也比较平缓抒情。由于艾青的这首《我爱这土地》诗歌本身句式的不规则,为了与诗句的内在音乐律动完全契合,作曲家运用了大量的节拍转换,突出“土地”“悲愤”“无止息”“吹刮着”“黎明”等诗歌中的语气重音。当歌曲进入死一般寂静的“然后我死了”时,作曲家更是运用了连续不规则的节拍转换,伴奏音型采用了配合宣叙性旋律的安静的柱式和弦长音(谱例1),这与尾声的歌曲高潮部分“啊”(乐谱上标注“引吭高歌”)形成鲜明对比。

谱例1

在这首作品中,作曲家与诗人的情感与律动完全融合在一起,因此我们在欣赏这首中国艺术歌曲时,完全感觉不到混合节拍的不自然的痕迹,有的只是情感表达的跌宕起伏、酣畅淋漓。演唱者要准确掌握音乐节拍变换,寻找诗歌与音乐中的律动和力度的变化,力求准确表现诗歌和音乐本身的情感起伏变化。

这首作品与其他艺术歌曲的很重要的区别在于其蕴含的戏剧性元素,尽管它不像歌剧咏叹调中有相关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戏剧冲突,但与其他艺术歌曲相比,除了前半部分的抒情性旋律以外,这首作品的音乐主题和思想情感的强烈对比彰显了其戏剧性色彩,因此更适合大号的抒情女高音来演唱。

(二)演唱与钢琴的合作

“艺术歌曲的钢琴部分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伴奏,而是要与歌声部分相融合,成为作品整体中不可更改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作曲家在写作时往往对这两者是同时进行构思的。”钢琴伴奏在国外称为艺术指导(Coach),艺术指导不仅担任现场演唱的钢琴伴奏工作,同时还担任着前期指导演唱者的音乐情感处理、语言等工作,文中主要指现场的钢琴伴奏,暂且以“钢琴伴奏”来表述。演唱者也应十分注重分析艺术歌曲的伴奏部分,以准确地理解和表达作品。

1.呼吸与速度的配合

由于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演唱中的重要地位,钢琴伴奏的演奏水平及与演唱的默契配合在演绎艺术歌曲中至关重要。演唱与钢琴伴奏的默契很大一部分来自呼吸的默契,力求达到“同呼吸、共歌唱”的状态。

在歌曲的前奏结束以后,第一句不要着急演唱(注意最后一个和弦上方的延长记号),演唱者在最后一个和弦结束后吸气,吸气的速度通常应与歌者内心的音乐速度相同,呼吸是给予钢琴伴奏速度的重要提示。当演唱一开始,演唱者便要和钢琴同步进入流动的a tempo(原速)节奏。(谱例2)

谱例2

钢琴伴奏和钢琴独奏很大的区别正是在于钢琴伴奏要和演唱者一样有乐句间的呼吸,就是要有我们通常所说的“气口”,这点钢琴伴奏要充分理解演唱者,而演唱者一定要将换气的“气口”提前告知伴奏。在演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水”字时,要将声音和情绪充分保持,直到钢琴弹奏出“紧凑而果断”的导七和弦时才迅速吸气,形象表达那种心痛得都无法呼吸的感情,继而坚定地唱出“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谱例3)

谱例3

2.节奏与力度的配合

在演唱和钢琴伴奏节奏与力度变化的配合上,要遵循“此起彼伏”“你方唱罢我登场”“相得益彰”的原则。歌曲的前奏部分往往是整体乐思的一个缩影或者歌曲情感的预示,所以前奏时钢琴的演奏类似于独奏,应当充分表达音乐的起伏变化,甚至可以作一些相对自由的音乐处理,但是当声乐部分进入,钢琴就要作为一个重要的“配角”铺垫或烘托歌唱部分的音乐起伏与情感变化,而在间奏和歌曲的长音部分,钢琴部分又要充当“主角”,要给予歌曲更多的补充,使歌唱的情绪、音乐显得更为饱满。

这首作品运用了大量的六连音的伴奏音型,象征在空中不断盘旋飞翔的“鸟”,也象征着抗日战争时期人们水深火热的情景和涌动着的、奔流不息的愤怒与反抗,在演唱过程中一定要保持音乐的流动,并随着伴奏的起伏而表现音乐的渐强和渐弱,以达到演唱与伴奏的贴合。由于六连音的伴奏音型没有非常明显的节奏感,因此演唱者与钢琴的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演唱者一定要保持4/4拍的律动,长音“是”“鸟”等字的时值要准确,不能“凭感觉”演唱,以避免与伴奏的错位。在唱到歌曲高潮的“啊”之前的“沉”字时,钢琴迅速恢复到原速,就如登顶之前不能放慢脚步一样,歌曲的高潮之前也切忌放慢速度,连续的三连音节奏将歌曲推向高潮,而演唱者的第一个高音降b(也是全曲最高音)“啊”字要坚定有力,直接到达音高,避免滑音,同时,钢琴伴奏的柱式和弦也要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总之,艺术歌曲的完美演绎要达到的效果就似“钢琴与声乐的二重奏”。

三、情感的审美

歌唱艺术的核心是情感,音乐与歌唱最终是为表达情感服务,艺术的感染力来自情感的表达。情感的审美是歌唱审美的重要因素,歌唱中的情感表达是否真切有度,直接影响作品的艺术效果。“情之相通,美寓其中”,演唱者被词曲作者的作品深深感动,产生了强烈共鸣,并将自然流露的真情实感融入到歌唱中,使听众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这就要求演唱者既要有较高的音乐、文学修养和过硬的歌唱技能,又要能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切身感受和情感体验,并用美好的歌声传递音乐和情感,使观众得到美的情感感受和心灵的震撼,这样的演唱才有美的感染力。

(一)情感审美的阶段

艺术歌曲演唱中的情感审美是一种依托诗歌、音乐和演唱来表达情感的心理反应活动,声乐艺术情感创造的阶段式过程“诗情—曲情—声情”环环相扣、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歌曲演唱前首先要认真吟诗读谱,在深入了解词曲作家的创作意图基础上融入自己个人的思想感情,不同的演唱者由于声部、年龄等的不同,在唱同一首作品时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但是情感表达并非完全是主观的,所有的音乐变化与情感处理都必须有理有据,要以作品本身为参考将其表现出来。例如,第二段开始两句重复的“假如我是……”的乐谱上分别标注了中弱(mp)和中强(mf),演唱时声音的力度要有所变化,第一句的情感表达上带着一些憧憬,第二句是第一句情感的递进,语气要多一些肯定与渴望。作曲家将表情记号一一标在乐谱上,音乐中的“曲情”是歌曲处理与情感表达的重要参考依据,歌者一定要仔细读谱,做到“心中有谱”。

歌唱的情感创造从“诗情”“曲情”之后进入“声情”,歌中的情感需要通过声音来表达,没有好的声音和歌唱技术很难达到理想的艺术感染力,但也不能只注重声音而忽视了情感表达。“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白居易《问杨琼》),一些唯声音论和技术至上的演唱因为缺乏情感而没有了音乐的灵魂,无法打动观众。在这首作品的情感演绎中,尽管我们没有经历歌中所描述的抗日战争时期的血雨腥风,但是可以借助小说、电影、话剧等了解当时中国人民的悲惨遭遇。用发自内心的歌声使歌唱声情并茂、以情感人,继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情感审美的要求

情感审美的要求首先就是一个“真”字。周小燕说:“声乐要讲究美学境界,声乐演唱必须富于美感……我所说的‘美’就是唱歌要美,要美好地歌唱、自然地歌唱,音质要美好纯真,音色要秀丽动人。‘善’说的是表达方法要完善,就是说基本功要过硬,美和善要相互融为一体,它们有着内在的联系,而它们的核心是‘真’。‘真’是真实、真诚、真心,没有心中的真情,歌声就不能扣人心弦。‘真’是美善之本,做学问是这样,做人也是如此。”作曲家陆在易本人也是一个非常率真坦诚之人,他曾说:“不管在怎样的情况下,我都将保持真诚;对人的真诚,对艺术的真诚。”老一辈艺术家们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在艺术和做人中合为一体。

歌唱情感审美中的“真”,还体现在演唱时的“真看、真听、真想”,做到这三点才有可能有“真情”。例如,在歌曲前奏开始的四小节柱式和弦旋律(力度f强)好似“真听”到战斗的号角已经吹响(谱例4);紧接着的八度旋律的波浪式下行犹如不断挣扎、试图飞翔却已精疲力竭的“鸟”,演唱者从音乐一开始就要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自己置身于情境和音乐中的“真想”;当唱到“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时,脑中要有画面感,仿佛“真看”到了祖国山河被践踏的悲惨景象,直到情感的真实表达,最终是要做到“心中有爱、眼里有光”。

谱例4

其次,情感审美的另一个要求就是要有“度”。“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论语·八佾》),乐不能没有节制,哀也不能过于悲伤,情感的表现需要把握好一个度。演唱时情感的表达要忠实于作品本身,避免情感的过度渲染和过度表达。“音乐就是精神,就是灵魂,为自己而歌唱,在自己的声响中感到满足。但作为美的艺术,音乐须满足精神方面的要求,要节制情感本身以及它们的表现,以免流于直接发泄情欲的狂哮和喧嚷,或是停留于绝望中的分裂。”即便是在歌曲结尾高潮部分的“啊”,我们的情感表达也不能过于夸张。廖昌永在讲授《我爱这土地》时谈到:这是一首革命浪漫主义题材的歌,“我含着泪水”是“我爱”而不是“我苦”,不要唱成悲歌。

总之,情感审美力求用真实、真诚的歌声去打动人,情感的表达不能流入俗套,不能虚情假意、矫揉造作,演唱者的真情实感是演唱情感审美的重要特征。

四、结语

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要突出其特有的美学特征,从声音的审美、音乐的审美和情感的审美入手,力求表现其诗歌韵律、语言特征、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用美好的歌声表达美、传递美。“《我爱这土地》是标志着陆在易艺术歌曲创作高峰的代表作,论其篇幅之长、情感表现幅度之大、内涵之深、钢琴部分之考究、演唱处理和表现难度之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艺术歌曲所罕见。”因演唱者的歌唱水平、生活经历及所受教育背景等的不同,每一位歌者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演唱者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音乐修养和演唱水平,培养分辨美与丑的审美能力,才能将美好的诗歌和音乐带给观众,进而使观众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洗涤。

陆在易先生经常提及德国作曲家亨德尔说的一句话:“假如我的作品只能使人愉快,那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要使人高尚起来。”有灵魂的音乐作品和真善美的歌唱才是“纯洁而坚牢”的,精品文化引领和代表着中华文化前进的方向。

猜你喜欢

演唱者艺术歌曲钢琴伴奏
合唱艺术中钢琴伴奏的运用
如何调整声乐演唱中的心理状态
钢琴伴奏的多元化思维和综合素养*
艺术歌曲演唱的技巧探究
论发声练习与歌唱的关系
合格钢琴伴奏者基本素养的养成与提升
对我国艺术歌曲演唱技巧的研究
中国艺术歌曲的近代发展及其风格特色探索
强化服务学校音乐教育意识 加大钢琴伴奏能力培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