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惊蛰始雷— 气候时令中的科幻叙事(评论)

2022-08-04

海燕 2022年8期
关键词:冷湖小可终极

郭 艳

《惊蛰》讲述了一个人类末日主题,是惯常的灾难叙事。因为过量的二氧化碳流失,地球出现极端低温天气,人类被漫长的冬日所笼罩,面临着大灭绝的境地。地球人制定了两套应对人类终极灾难的方法:一种是进入冬眠站,等待极端气候消失,但冬眠舱维持时间有限,冬眠站无法让人类度过漫长冰期。另一种是在赤道地区利用地热资源修建地下城,人们在肆虐的冰期主动寻找可能的生机。人类冬历纪元63年——农历惊蛰日,冷湖冬眠站大批冬眠人苏醒过来,面对匮乏的资源和极寒的气候,他们进行着不同的选择。小说凸显了主人公们敢于直面灾难的勇气和胆识,阐释了冒险精神是人类在地球上真正存活下来的根本所在。

第三人称叙述并呈与故事的多面相

小说用了尼克、周小可、王工和短粗身材老者四个并列的第三人称叙述者,他们讲述发生的同一件事情,在各自带着限制视角的叙述中,却尽可能多地向读者传递大量异质的信息。由此小说叙事在短小的篇幅中容纳了更多不同身份、性别、经历的人的认知。通过尼克单纯、直白而明晰的讲述,场景再现冬眠舱发生的事情,读者也在对尼克语言和表达陌生化的体验中,进入极寒天气末日叙事的科幻情境。周小可的叙述则带着对于文本时间的质疑,进而揭示出人类面临极端低温的困境,以及整个所谓冬眠计划的种种疑团。老者以补充叙述者的身份出现,既是现有冬眠舱真相的揭露者,也是另一个摇篮计划的提倡者,加速了文本情节的推动力。王工则以冬眠计划守护者面目出现,在和其他三个人的对话和交流中,渐渐引出冬眠计划和棺木计划的始终,从而将故事推向高潮和结局。这种多重叙述的层叠关系,可以非常充分地呈现人们面对大灾难时的个体表现,比如周小可的愤懑、冲动和勇敢,尼克的青涩、敏感和善良,老者的坚毅和沉着,王工的坚韧与果决……从而能够更加深入地摹写各类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而细致地表达更为丰厚的人类情感特质。

谜团解锁与精神内核推进

小说文本的核心秘密包裹在一层层的假象中,在叙述过程中,作者层层剥茧抽丝,最终呈现出颇含深意的叙事策略。悬念设置是科幻文本非常重要的叙述推动力,文本在讲述人类面临的毁灭性气候灾难的时候,通过不同身份叙述者的陈述,终极灾难呈现出扑朔迷离的状态。冷湖基地能源日渐匮乏,冬眠温度不合常理地调低,冬眠舱里冬眠人不受控制地渐渐苏醒。富裕时代冬眠人类醒来之后,他们无法面对残酷现实,心态仓皇而崩溃。他们是继续冬眠,还是寻找地下城?在这些谜团和困惑中,小说通过周小可、尼克和老者的叙述,以及他们与王工的对话,将冬眠基地总工程师隐藏在心底深处的秘密一步步解锁。在解锁秘密的过程中,人类面对终极灾难体现出来的应对、谋划、策略和行动也逐步显现,文本的精神内核在对不同选择的叙述中一步步推进。最后一部分是第三人称叙述多声部的和声:年轻人对一轮红日的期盼,人类反熵增的巨大力量,自然选择和人类体质、勇气、知识、冒险精神之间的本质关系等等,由此文本将对末日灾难的叙述推向人类精神核心力量的凸显,人性的力量在于对莫测命运的抗争,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硬知识软处理与文本的知识性和人文性

文本通过一系列的对话、场景和行为非常形象地阐释了很多科学常识,比如在冬眠区,基于能源匮乏,热量成为最贵重的物品,通过一杯温水、一支烟、一支能量棒的能量流失,形象表达了“heat”(热)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在叙述极寒天气的对话中,文本中不断出现:岩石、地壳、二氧化碳、极端天气、冰期、洛伦兹蝴蝶效应和米兰科维奇旋回等专业术语,又在上下行文中很巧妙地阐释对于这些概念的实地体验和理解。小说紧扣天文学、气候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硬知识,又将这些知识现象与冷湖冬眠区故事紧密勾连在一起。文本将知识性、人文性和故事结合在一起,取得了非常好的阅读体验和效果。

总而言之,《惊蛰》讲述了人类在终极灾难面前的艰难选择和应对策略。文本呈现了冷湖冬眠站王工向死而生的决绝与守护,凸显了周小可、尼克和老者直面未来的勇气和信心。人类之所以能够在地球上生存繁衍并拥有文明历史,是因为人类自身的智识、勇气和毅力,由此地球的未来依然是人类能动性尺度下的未来。古语:惊蛰始雷,雷惊百虫。惊蛰是一个充满农耕文化象征性意味的符码,基于人类工业化带来的寒冷荒蛮的终极灾难,惊蛰日被惊醒的是人类对自杀式发展模式的反省,以及面对生存环境危机的智慧、胆识和勇气。

猜你喜欢

冷湖小可终极
冷湖原油掺炼脱油沥青性能研究
李小可作品欣赏
Constructing refined null models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igned networks∗
冷湖:屹立屋脊的石油高地
陈杰:冷湖,繁华散去
Tea
终极发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