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塞北 兄弟情深
——黄埔学子张新与高宪岗的莫逆之交
2022-08-04高燕茜
□ 高燕茜
张新(1902—1985),浙江省浦江县七里乡仙里村人,黄埔3期生,字作民,意为振作精神,奋发图强,立志做个不断自我更新、与时俱进的人。
高宪岗(1910—1990),内蒙古土默特左旗敕勒川镇高泉营村人,黄埔9 期生,字雪樵,意为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如风雪中的砍柴人。
张新与高宪岗皆出身寒门,自小都天资聪明,忧国忧民,成年后义无反顾投身革命洪流,到黄埔军校去深造。张新曾经参加过东征讨陈及北伐战争。两人都曾参加抗日战争。张新在1938年台儿庄血战中,担任国民革命军第92师552团团长,英勇奋战而身负重伤,当时他37岁;高宪岗于1936年即为29军少校参谋,主管军队调动及教育计划并掌管部队驻地。1937年七七事变当天,日本人在北平郊外卢沟桥打响第一枪时,正在值班的高宪岗立即报告29军军长宋哲元,当时他27岁。
/ 高宪岗黄埔9 期毕业照。
/ 张新黄埔3 期毕业照。
他们两人虽然出生地一南一北,但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他们是1943年在四川泸州石洞镇相遇的,当时他们共同服务于胡宗南部第76军,张新时任副师长,高宪岗任师参谋长。其实,高宪岗于两年前胡宗南在陕西王曲办的上校以上军官训练班学习时就目睹过张新的风采。当时,张新作为黄埔七分校学生总队长,正带着学生在野外演习,高宪岗作为参观者,对张新一手插腰,一手挥舞着慷慨激昂地为学生讲评的姿态印象颇深,但那时两人互不相识。后来,二人成为同壕战友,倍感亲切。尤其正值抗日时期,他们朝夕相处,同仇敌忾,英勇奋战,亲如兄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最令他们兴奋的是76军24师的湖北当阳受降经历,那是一个多么神圣、扬眉吐气的时刻!8月25日,他们奉命接收日寇120师团占领的当阳、宜昌、荆门、宜城、钟祥、江陵、枝江等地的战场阵地。由24师组成受降先遣队,高宪岗作为师参谋长担任了接收大员,率部接收日寇97旅团投降,与日军指挥官中森恒二协议投降事务。他们这支200人组成的队伍,人人身高体健、威风凛凛。洽降命令像紧箍咒一样震慑了日军,他们共遣送日军俘虏6000余人。受降完毕,张新副师长召集当地父老乡亲商定,将无从查明、不能归还原主的家具,发给当地百姓每户一件,受到群众的好评。
张新与高宪岗志趣相投,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张新大哥喜欢宪岗小弟天真又带三分“痴”的性格,常说,孔子曰:其愚不可及也!他们在四川驻防时都不喜欢“舵把子”的山珍海味,却常去街头吃牌坊面,去时开口总是“只可苗多(豌豆苗)不可肉少”。老板娘总是响亮地回答:“要的要的。”真是妙不可言!他们两家相邻而居,来往甚密。张新爱吃高宪岗太太李沂烧的北方特色菜羊肉炖胡萝卜,高宪岗也爱吃张新太太做的南方红烧肉。由于高宪岗常爱念叨自己家乡的大青山、土默川、萨拉齐,张新也深深记住了这些地名,以至于常称呼高宪岗为萨拉齐。他们俩的亲密关系国共两方皆知,就在张新加入解放军队伍时,一个解放军高官与他谈话时说,你的萨拉齐不久也会过来的。
两兄弟后来的命运也颇为相似。
1947年10月,张新于陕北清涧之役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秋,解放战争的紧要关头,张新被周恩来、彭德怀和习仲勋选中去策反胡宗南。张新舍命闯敌营,以大义劝说胡宗南起义,但落入国民党特务之手,被打入死牢,备受凌辱。他不忘使命,要求必须见胡宗南一面。后胡宗南三次从监狱传见,张新劝其弃暗投明。胡宗南起初似有所动,后又不听,监禁更严。是冬,胡宗南部南逃,张新被押至四川金堂县途中逃离了虎口。间道潜入成都,利用各种关系策动胡部起义,迎接第一野战军贺龙部进城。西南解放后,张新被贺龙任命为高参,负责改造裴昌会兵团起义军官,因工作卓有成绩,屡受中共西北局表扬。1948年,张新在西北军区时,贺龙还送他一条从日本军官那里缴获的军用毛毯御寒。
1947年国民党进攻延安,时任师长的张新因战绩突出,被毛泽东指名道姓写入作战方针指示中,那份亲笔电文保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常年展出并收进《毛泽东选集》,在《彭德怀自述》中亦有评说。
高宪岗是1948年11月在陕北永丰之役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被任命为西北野战军司令部参谋,参加了解放大西北的几个战役,曾受军管会委派,领导抢修兰州黄河铁桥及修复飞机场的工作,受到中共西北局的嘉奖,被西北军区司令部委以重任。彭德怀司令员对高宪岗的评价是:“苏联十月革命成功后,红军使用了白军的军事力量。我们解放军参谋本部也培养和使用了高宪岗这样的典范,他勤勤恳恳,虽然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但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西北野战军联络部部长(后任陕西省政协副主席)范明将军说:“高宪岗是个爱国军人,纯军人,是军事科学家,他在瓦子街、咸阳、三关口、兰州等战役中起了很大作用,到了兰州后一直参加经济建设。”在高宪岗去世后,范明发来唁电:“高宪岗同志是西北解放战争中,第一个参加西北人民解放军司令部任职的国民党高级军官。40多年来,一直忠心耿耿,积极努力为党、为人民做了有益的工作,以此缅怀悼念。”
张新与高宪岗虽然任过国民党高官,但加入解放军后都是正式的革命军人,离队时受颁中国人民解放军转业证书。作为爱国民主人士,在解放战争后期和建设社会主义初期,都受到共产党的重用,被任命为部队企业的创业领导人。1950年2月,高宪岗奉命创办部队企业,担任甘肃省共和建筑公司副总经理和烟草公司经理。为建设部队企业做出成绩,受到司令部的嘉奖。后来,即便是到了古稀之年,高宪岗依然想为国家再做些事情。1983年,经彭德怀原一野的参谋长阎揆要及甘肃省党委书记王世泰介绍,安排高宪岗到甘肃省政协文史委员会工作,担任省政协终身委员。
/ 1981 年,张新全家在浙江浦江县仙里村老屋前合影。
/ 1989 年,高宪岗的子孙为他庆贺80 大寿。
张新因为思念故乡,转业回到浦江老家。他先是献出全部安家粮谷支援国家,后又捐出很多修屋木材,兴办学校。他在生产队当过饲养员、保管员、记工员等,自力更生养家糊口。他还被任命为浙江省政协委员、浦江县人大代表。自从1951年与高宪岗在兰州分别,二人再未见面,但两人的思念之情却与日俱增。改革开放后,形势越来越好,高宪岗便想到给曾在浙江日报社工作的张新长子张若莹写信,由此与张新取得了联系,两个老朋友喜出望外。得知张新生活困难,高宪岗便开始为老哥落实政策而奔走。此时的高宪岗已身患胃癌,但子女们对他隐瞒着病情。他拖着病体多次去兰州军区及有关部门询问关于张新落实政策的事。在等待的日子里,他们相隔两地,通信问候,乐此不疲。高宪岗不断写信鼓励张新要相信党,相信政府,使张新在烦难中得到不少安慰。
张新气管炎严重,高宪岗给他寄去皮背心,还托人买了贝母寄给他,告诉张新将贝母与梨煮在一起吃。张新给高宪岗寄了浙江名产金华火腿,让他在春节加一道菜。高宪岗还经常写信告诉张新改革开放后的喜讯,尤其令他激动的是去北京参加黄埔军校同学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时见到许多老同学,国家领导人接见他们并合影留念。北京会议后,他又去西安参加关于《解放战争期间西北战场亲历记》的汇稿会议,答应书出版后立即寄给张新。他还寄给张新去各地开会时与老同学的合影。这些喜讯让张新可高兴了一阵子。30多年历经沧桑,今天尚能通信往来,这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能办到的。
/ 高宪岗外孙女岳宁宁于2006 年回乡扫墓时,特意带上国家给姥爷颁发的抗战胜利80 周年纪念章,以告慰姥爷的在天之灵。
据张新的后辈说,他在临终的那些日子,天天盼着高宪岗的来信,每逢给他读信,他都精神一振,眼睛为之一亮,似乎病也好多了。张新晚年写了许多回忆文章,登载在全国和浙江文史资料选辑及报刊杂志上,特别是写彭德怀、贺龙等领导人接见他的文章以及关于策反胡宗南的文章在海内外引起较大反响。
1985年8月13日,张新离开了人世。高宪岗沉痛不已,从兰州发来挽联:“忆昔相处音容笑貌在眼际,惊悉噩耗兰山浦水共伤情。”按照张新生前的嘱咐,子孙们将他的骨灰撒在家乡仙华山下,浦阳江中,以肥沃浦江大地,报答人民养育之恩。
1990年元旦前夕,高宪岗离世,享年81岁。按照他的遗愿,子女们将他安葬在背靠大青山、面向土默川的家乡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