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高频电凝套扎术治疗胃肠道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2022-08-04董金霞

医药与保健 2022年8期
关键词:切除率病患息肉

董金霞

(驻马店市新蔡月亮湾医院 消化内镜中心,河南 驻马店 463500)

息肉主要是指上皮或是黏膜表面长出的一种赘生物,通常需要按照出现的部位及数量进行命名。息肉属于良性病变,较少有恶变可能,利用手术切除后能够获得痊愈,一般不会对病患正常生活产生影响。在消化系统疾病中,胃肠道息肉较为常见,在疾病早期通常无显著临床症状,故而极易忽视。伴随病程进一步发展,可有消化道出血等临床表现,甚至有部分可出现癌变风险。故而,及时诊断并采取有效措施治疗,是改善预后的重要方式。息肉切除手术是临床治疗胃肠道息肉的常用方式,其中高频电凝套扎术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临床被广泛使用,上述两种手术方式均能发挥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对于两种手术形式效果的差异性尚未得出统一结论,使得临床合理选择手术方式的困难度增大。为提升胃肠道息肉治疗效果,本次研究选择驻马店市新蔡月亮湾医院收治的60例胃肠道息肉病患,将其分成两组,分别实施高频电凝套扎术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现针对研究相关情况作出以下介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群体为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接收的胃肠道息肉病患60例,分组方式选择随机数字表法,其中常规组(30例),试验组(30例)。试验组与常规组内,女性患者分别有11例、12例,男性患者分别有19例、18例;平均年龄值依次是(48.92±6.32)岁、(49.03±6.41)岁;息肉部位数目分别有胃13例、14例,结直肠17例、16例;平均息肉直径值分别是(1.15±0.27)cm、(1.18±0.31)cm;息肉形态数目分别有Ⅰ~Ⅱ型14例、15例,Ⅲ~Ⅳ型16例、15例。针对本次研究内一般数据选择统计学软件实施分析,计算结果得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证实该种分组形式具有可行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纳入标准:(1)在开展电子结肠镜或是电子胃镜等检查项目后,全部病患均被诊断成胃肠道息肉;(2)单个息肉直径在0.5~2.0 cm;(3)病患和家属了解研究内容,主动要求参加。

排除标准:(1)机体凝血机制存在严重异常情况者;(2)机体肝脏、肾脏、心脏等重要器官存在功能性异常情况者;(3)伴有消化系统肿瘤者;(4)恶性息肉病患;(5)息肉表面存在显著糜烂、溃疡者;(6)伴有全身性感染情况者;(7)存在内镜下切除手术禁忌症的病患。

1.2 研究方法

全部病患在治疗前均开展胸部平片、心电图、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及血常规等检查项目,掌握关键脏器功能情况,针对长时间使用抗凝药物的病患,需在手术前至少停药一周。手术前禁食6~12 h,开始手术操作前30 min经肌肉注射10 mg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10 mg/1 mL,徐州莱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4750),避免胃肠道蠕动而对手术操作产生影响。对于胃息肉病患,需在手术前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进行静脉滴注,手术前5~10 min口服10 mL盐酸达克罗宁胶浆(0.1 g/10 mL,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523)实施表面浸润麻醉;对于结直肠息肉病患,在手术前3 h服用2 000 mL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溶液进行肠道清洁。手术后患者禁食禁水24~48 h,使用止血及抑酸药物,经静脉补液,确保机体水电解质稳定,医护人员查看并记录病患是否出现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痛、呕血便血及发热等临床症状。依据病情恢复情况,逐渐进食流质、半流质,并在手术后三个月后进行内镜复查。

将高频电凝套扎术应用于常规组病患中,措施包括:放置CV-290型电子胃肠镜(采购自日本奥林巴斯),查看息肉情况。在息肉基底部使用圈套器进行套扎,圈套器收紧。之后利用高频电流发生器交替开展电凝及电切,其中电凝功率是40 W,电切功率是50 W,在电切的同时收紧圈套器,待其完全脱落后,息肉基底部为白色。针对未能一次完全切除者,可再次实施圈套电切,直至全部切除,对于创面有出血者,可开展氩离子凝固术进行止血处理。切除的息肉标本送至病理室检验。

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应用于试验组病患中,措施包括:使用电子胃肠镜查看息肉情况,利用NM-400型一次性使用内窥镜注射针(采购自日本奥林巴斯),混合甘油果糖、亚甲蓝及肾上腺素,浓度是1∶10 000,通过内镜下液体输送管道注射1~5 mL混合液,注射部位选择在息肉边缘1~2 mm,促使息肉隆起升高。之后利用圈套器对息肉进行套扎,并选择高频电切将息肉切除。对于创面有出血者,可开展氩离子凝固术进行止血处理。针对直径在1.5 cm以上的息肉创面或是切缘深度较深的创面,需实施荷包缝合;针对直径在1.5 cm及以下的息肉创面或是切缘深入较浅的创面,可直接选择钛夹进行夹闭。切除的息肉标本送至病理室检验。

1.3 观察项目

(1)对比每组病患手术有关指标。主要包含手术时间、出血量、息肉切除时间、住院时间及手术后开始进食流食时间。(2)对比各时期每组病患炎症指标。观察时间分别是手术前及手术后当天,对比项目是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3)对比每组病患治疗效果情况。手术后胃镜检查提示息肉完全切除属于效果优异;手术后胃镜检查提示息肉体积下降超过70%属于效果尚可;手术后胃镜检查提示息肉体积下降在30%~69%属于一般;未能达到上述要求属于效果差。一般、尚可及优异归属于有效。(4)对比每组病患息肉整块切除率及完整切除率。(5)对比每组病患并发症出现情况。主要并发症有切口过深、穿孔、出血、感染。

1.4 数据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病患手术有关指标比较

试验组病患手术时间、息肉切除时间、住院时间及手术后开始进食流质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出血量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两组病患手术有关指标比较(± s )

2.2 两组各时期每组病患炎症指标比较

手术前两组病患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同组组内手术后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高于手术前,手术后试验组病患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两组各时期每组病患炎症指标比较

2.3 两组病患治疗效果情况比较

试验组病患治疗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表3 两组病患治疗效果情况比较[n(%)]

2.4 两组病患息肉整块切除率及完整切除率比较

试验组病患息肉整块切除率及完整切除率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4。

表4 两组病患息肉整块切除率及完整切除率比较[n(%)]

2.5 两组病患并发症出现情况比较

试验组病患并发症出现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5。

表5 两组病患并发症出现情况比较[n(%)]

3 讨 论

胃肠道息肉主要是指突出消化道腔的一种黏膜隆起性病变,依据组织学类型可将其划分成增生性、错构瘤性、炎症性、肿瘤性类型。在息肉病变早期一般无显著临床表现,大部分病患是在开展内镜检查时发现,伴随临床内镜应用率的提升,使得胃肠道息肉检出率有显著提升。因胃肠道息肉会引起糜烂、出血情况,甚至有少数息肉会有恶变风险,尤其是扁平息肉或是广基息肉,具有较高的恶变风险。故而,及时发现并将其切除,在减少消化道恶性肿瘤患病率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内镜下息肉切除形式较多,高频电切术、药物注射、冷冻、激光及微波等均是传统治疗方式,在胃肠道息肉治疗方面能够发挥一定作用,但是也会存在并发出血穿孔及息肉切除不完全等情况发生。在科学技术水平进步的同时,医疗器械逐渐更新,同时内镜技术也得到显著发展。近年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及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等新型技术被不断应用在临床上,逐渐扩大内镜下治疗适应症,提升息肉切除效果。

内镜治疗的常见并发症是穿孔和出血,通过开展本次研究后发现,在并发症出现率方面,试验组低于常规组;在整块切除率及完整切除率方面,试验组高于常规组。针对研究结果开展进一步分析,高频电凝套扎手术已经在临床得到长期应用,其主要是通过圈套器及高频电凝发生双重切割作用,进而将息肉切除。高频电凝形成高温,促使切割组织凝固及收缩微小血管,发挥止血效果。但是其在较大扁平息肉治疗方面,无法一次性完整切除,因此手术后复发率较高,同时穿孔及出血等并发症较多。而内镜下黏膜切除手术,则首先将包含1:10 000浓度的肾上腺素混合液注射在黏膜下,促使病变息肉抬高及隆起,黏膜下层厚度得到增加,之后再开展圈套高频电凝切除,能够避免直接高频电切对消化道管壁的损伤,进而可提高整块切除率及完整切除率,同时还可减少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主要是因肾上腺素能够发挥缩血管效果,起到容积压迫效应和隔离效果,进而显著减少出血,提升安全性。在白玉强等人的研究中,其对胃肠道息肉病患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手术治疗,息肉整块切除率及完整切除率依次是98.00%、100.00%,并且手术后病患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较低,并发症较少。因此其认为对病患实施该种手术方式治疗,能够发挥良好效果。

本次研究发现,手术后在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水平方面,试验组低于常规组;在治疗效果方面,试验组高于常规组。针对研究结果实施分析,开展胃肠道息肉手术治疗时,会损伤胃肠道黏膜,导致组织中炎症因子大量聚集和释放,使得病患血液内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上升。通过观察两组病患机体炎症因子水平,发现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机体损伤较小,对胃肠道的刺激相对轻微,故而病患血清炎症因子上升程度较低。本次研究中,在手术时间、息肉切除时间、住院时间及手术后开始进食流质时间方面,试验组短于常规组;在出血量方面,试验组低于常规组。分析研究结果后发现,相较于高频电凝套扎术而言,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能够对胃肠道息肉进行全面观察,确保治疗效果,并且不会对黏膜肌层造成损伤,可将病变黏膜组织完全清除,进而有利于机体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胃肠道息肉病患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手术治疗,可加速病患机体康复进程,提升切除效果,对病患机体损伤较少,炎症反应轻微,并发症少,能够发挥良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切除率病患息肉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关系研究
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
氨磺必利与喹硫平对老年精神分裂症的诊疗效果比较
息肉虽小,防病要早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分析严重创伤患者并发精神障碍的心理疏导及护理体会
制度变迁与明代官员病患叙事的演变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36例临床分析
ER、PR、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
息肉样黑素瘤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