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图式梳理在《论语·选读》教学中的运用
2022-08-03单小芳
单小芳
高中教材《论语·选读》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教学重任,其中个人修身、社会建设、治国之道、文化教育、人生哲理等都成为高中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因其教学地位之重,教师更重收效,为此教师大体采用“点点式”教学,即侧重逐则逐篇“文字、文学、文化”点对点的教学,以此期望学生达到文言、文化“自觉、积极、主动”的继承;然而任何一种文化思想不是靠教师单方面文字、文化的“输入”就能实现学生传统文化发展与创新的“输出”。“点点式”教学看似面面俱到,实则“零碎、割裂、形神俱散”,效果不尽如人意。
究其原因,是教师对“语录体”文本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面对零散的语录内容,重要的是建立清晰的图式,使其担负主体的识别功能,清晰有序地传递语录表层和深层的信息,以此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为了切实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收”“悟”“创”的能力,笔者尝试采用图式梳理探究法以层进视角构建事实之间的关联与认知,以此提高《论语·选读》教学效率。现以人物图式梳理探究为例,谈谈笔者粗浅的做法。
一、对话人物展梳理,说明图式明关系
皮亚杰认为“图式是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认知结构”,而《论语·选读》“我—你”互问答的语录体表征可以从主客体、人物关系、立场、身份地位、核心话题等去构建说明性图式,以分清《论语·选读》的表征人物、事件关系、主题背景等相关信息。在《论语·选读》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从“人物关系”着手,依据人物属类、话题、主客关系对重点篇目进行说明性图式梳理,使零散的语录内容聚焦于人物关系的说明。学生从“人物”轴出发按篇阅读梳理,并结合自己的图式经验一步步提炼出人物间存续的关系:孔子与弟子、孔门内部、孔门与他人、孔门与朝廷的几种关系。(如下图)
图1:
续表:
图式梳理整合既是教学的行为,也是学生学习与实践的过程。在说明性图式梳理过程中,学生不仅使“头脑中的图式与语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联系起来,获得作者所要传递的意义”,更在建构语言图式中学会了运用比较、求同、判断、分析的手段,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
二、多像人物寻意脉,审美图式入肌理
要深入了解孔子小对话背后的大思想,需要由表及里,追根溯源,对说明性图式进行深度审美图式梳理。审美图式梳理既可对图式人物的情感姿态、文化取向进行审美;亦可寻找人物主体间的同向意脉,明确意义方向进行审美。如笔者引导学生对说明性图式信息从同向关系范畴、人物概念、意义方向、孔子态度等其间的联系进行审美图式梳理,形成人物关系同向式组合。如下图学生梳理出人物单像和群像两个像图。
图2:
三、话语意蕴深梳理,归纳图式呈归旨
《论语·选读》中每个语录节点因中心主题不一,形成多种关系。面对多而杂的关系,学生须勾画便于记忆、思考的思维“地图”,即归纳各个相互隶属和相关主题关系的记忆链。《论语·选读》人物对话最终指向人的培养和思想的传递。据此,教师可指导学生从培养人的标准、儒家思想、现代意义等角度进行归纳梳理。如学生在说明性、审美性图式的基础上进行复合要点梳理、探究、阐释,最终归纳出君子儒的标准、哲学思想内核和现代传承意义图式:
图3:
实践主体在图式梳理中不断深入文化客体,梳理使各个语段中的人物像、对话事实和深层意蕴形成链式知识,图式梳理又使链式信息加强、削弱、无关、无用得以深度筛选、挖掘、探究、阐发,最终促使学生由“始源域”走向“目标域”,获得清晰、简约的《论语·选读》知识图式。
2020 年10 月15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根据《意见》精神,北京大学美学和美育中心和人民出版社组织编写并出版了中小学《美育》读本。这套美育读本由美学家叶朗先生和北京大学教授顾春芳联合主编,邀请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十余所高校和学术机构从事人文教育、美育、艺术教育的四十余位专家和学者共同参与撰写。这套中小学《美育》读本的基本宗旨是贯彻落实《意见》的指导思想,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突出心灵的教育,精神提升的教育,人生境界的教育。
美育是心灵的照亮,是自我良知的教育,是精神提升的教育,是生命意义的教育,是人生信仰的教育,是心灵的自由和创造的教育,也是给人以希望的教育。美育应该致力于人的精神世界和内心生活的完满,促使我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美育是对人们自身的高尚情操的召唤,是对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召唤。
所以,实施美育,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会唱歌,学会画画,欣赏音乐,欣赏美术。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心灵美”,使青少年具有一颗美好的、善良的、感恩的、爱的心灵,懂得珍惜生命,珍惜美好的事物,懂得帮助他人,懂得爱父母,爱他人,爱祖国山河,爱天地万物。美育最基本的特性在于引导人在超越功利、愉悦自由的精神状态中,认知自我的灵性,塑造完善的人格。唯有美的感悟,才能变换人的心地,变换心地才能变换气格,变换气格才能提升境界。中华美育的核心精神就是在自然和艺术的世界里陶铸至真至美的心灵,涵养美的胸襟,从而探求艺术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
中华美育精神把塑造“心灵美”放在首位。美育的内涵,应该超出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传授,它的目标是引发心灵的自由和创造,引发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养成和谐的人格和完满的人性。这就是孔子说的“诗可以兴”。“兴”,按照王夫之的阐释,就是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勃发,就是灵魂的觉醒,就是对人的精神从总体上产生一种感发、激励的升华的作用,使人成为一个有志气、有见识、有作为的心胸宽阔、朝气蓬勃的人,从而上升到豪杰、圣贤的境界。心灵美,精神美,本质上是一种爱,对生命的爱,对人生的爱,对父母师长的爱,对花鸟草木的爱,对祖国山河、人类文化、宇宙万物的爱。这种爱,造就了精神的崇高。
——顾春芳,《光明日报》2022 年06 月02 日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