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深度学习的民族音乐教学探析

2022-08-03袁衍明

中国音乐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蒙古族民族音乐民歌

袁衍明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明确指出,音乐课程的重要价值之一在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①,“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②。由此可见,民族音乐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是每一位音乐教师的光荣使命。

2021 年9 月,新版的《北京市中小学生音乐能力评价标准》中指出:“本学期末,一年级学生背唱3 首民歌或童谣;二年级学生背唱6 首民歌或童谣;三年级学生背唱9 首民歌或童谣+1 首中国戏曲唱段(片段)”。由此可见,该文件对民歌与戏曲的学习有了可供量化的标准。结合此标准的具体要求,笔者设计了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初中入学测试,以及针对八年级学生的持续性音乐能力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学生已积累的演唱曲目中,民歌曲目较少,他们在欣赏和分析中国民族音乐作品的能力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通过对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访谈及查阅相关的文献,笔者也了解到,有的学校推行了有特色的民族音乐教育模式,如京剧特色班等,但也存在不利于普及与推广的缺憾;对于民族音乐教学来说,只有少数教师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很多教师表示只能对其中部分内容的教学做到胸有成竹,对其他内容则很难把握,比如擅长民歌的教师可能对戏曲和曲艺的教学存在畏难情绪等。

那么,如何能够在中学阶段取得更好的中国民族音乐教学效果呢?如何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呢?这些问题激发了笔者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笔者对深度学习倡导的单元学习在民族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深入探索。“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③笔者认为,这个定义非常清晰地阐述了深度学习的特点和操作过程,对民族音乐教学研究有很大的启发。

一、锁定主题,明确方向

深度学习倡导单元学习,它要求教师首先应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和情境素材,其次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与学生的学情,制订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活动,然后展开课堂教学实践,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在这一过程中,确定恰当的单元主题是展开深度学习的首要任务。以“人音版”(北京)音乐教科书为例,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每册教科书中均有所涉及,并根据学段差异提出了不同的教学要求。如果没有对教材内容进行细致的梳理与分析,只是按部就班地展开教学的话,学生就难以在头脑中形成本民族音乐知识体系脉络,也谈不上民歌演唱曲目的积累和民族音乐作品欣赏能力的提升。但如果在备课时改变思维方向,采用深度学习的理念确定单元主题,关注不同学段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目标和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要求,从纵向入手,厘清教材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之间的脉络与联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索,那么便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掌握并构建起属于自己的中国民族音乐知识框架。

笔者在针对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梳理了小学阶段涉及的11 首蒙古族音乐作品的内容,包括曲目名称、教学领域、作者、知识点等(见表1),并从中找到这些音乐作品与初中阶段所涉蒙古族音乐之间在知识点方面的联系,以及对学生音乐能力要求的变化;然后根据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5 首蒙古族音乐作品,把教学的主题确定为“蒙古族音乐”,分为三个课时完成(见表2)。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已学过的知识、已有经验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并相互转化,在头脑中形成关于蒙古族音乐的知识框架。比如,从小学阶段《牧歌》中蒙古族长调的音乐风格,《嘎达梅林》中蒙古族短调的音乐风格,《万马奔腾》中马头琴的音色,逐渐过渡到初中阶段的蒙古族长调和短调,以及马头琴的音乐知识学习,能够让学生不会再对蒙古族音乐有陌生感。

表1 小学阶段学习过的11 首蒙古族音乐作品

表2 初中阶段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5 首蒙古族音乐作品

综上,其他民族音乐作品的教学也可以采用这样的单元学习方式:先确定一个单元方向,既可以从民歌、民间歌舞、戏曲、曲艺、民族器乐等几个方面划分,也可以按照不同的少数民族和地区来划分;接下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来确定合适的单元主题;最后精选教学素材,科学合理地整合教学内容。这样,后面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才会有的放矢,才能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二、精析学情,找准目标

确定了单元学习的主题后,还需要进一步研读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实际具备的音乐核心素养情况。课程标准中对每个学段教学目标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知识点的衔接和过渡,也就是说,无论从哪个起点开始,知识的传授都要秉持递进的原则。每个学段的学生在知识基础、思维方法和认知结构等方面都会存在差异,尤其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均来自不同小学,每所小学在学习环境上会有所不同,即使是来自同一所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动机和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表现也会各有特点。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制订适宜的教学目标,并随时根据学生反馈的学习信息来调整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习时间的安排。

比如,针对上文提到的七年级的蒙古族音乐教学,笔者首先设计了一个整体教学思路(见图1),以呈现大单元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每个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再确定每个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每节课后,笔者还会细致地记录各班的学习行为,这样就能很清晰地掌握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以及他们所具备的音乐能力,并在后面的教学中及时改进。

图1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思路

三、活动体验,攻克难关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一书中提道:“‘活动与体验’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活动’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活动,而非生理活动或受他人支配的肢体活动;‘体验’是指学生在活动中生发的内心体验。活动与体验相伴相生。若是主动活动,必会引发内心体验;理性而高尚的体验,必是在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中生发的。”④在中国民族音乐的教学中,不是随意设计一个活动就能获得想要的效果。教师不仅要对教学作品的音乐风格有非常精准的把握,还要对学生的内心需求有充分的了解,创设出恰当的音乐学习情境,这样才能避免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流于形式,从而在与学生默契的配合中达成教学目标,让更多的学生真正走进民族音乐、感悟和体验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魅力,在对民族音乐作品的赏析与传唱中理解音乐内涵、提升音乐核心素养。通过学习与实践,笔者在以下三个方面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模仿民歌范唱,品味“字儿、劲儿、气儿、味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都蕴含着丰富的风土人情和独具特色的文化基因。民歌传唱的主要方式是口传心授,教师在示范演唱之前,一定要反复聆听和模仿方言版原汁原味的民歌味道;在给学生示范演唱时,要努力表现出民歌的地域文化特色,突出方言的发音、气息的运用、情感的表达,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歌曲中的字儿、劲儿、气儿、味儿,并尝试模仿表现出来。例如,在教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陕北民歌《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时,笔者采用了以下步骤:第一,准确学唱歌曲旋律,培养艺术表现能力。笔者先根据教材内容用普通话带着学生学唱了歌曲,熟悉了歌曲旋律,并一如既往地培养学生准确歌唱的音乐表现能力。第二,深入分析歌词特点,感悟方言地域特色。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能够分析出歌词具有大多数民歌采用衬词和押韵的特征(见图2)。之后,笔者用方言演唱了这首民歌,引导学生研究方言与普通话发音的不同,并逐句用方言教唱,引导学生在模仿演唱时感受到方言发音的乐趣,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第三,拓展赏析原生态歌唱,深入理解文化内涵。在学生能够流畅地用方言演唱歌曲的基础上,笔者播放了原汁原味的信天游歌唱版本,启发学生想象歌曲演唱的环境,感受歌唱者内心的情感及唱腔的特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歌曲内涵,培养他们的音乐文化理解能力。

图2 《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歌词

(二)提炼核心音调,记忆风格特征

创设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活动,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功体验感。在音乐教学中,除了方言能直观地表现出民族音乐的地域特征外,还有很多民族音乐存在独特的音调。如果教师能在备课时把这些核心音调总结和提炼出来,帮助学生学唱和记忆,那么经过长期的积累,就会大大提升学生辨析民族音乐的能力。

比如,之前在进行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时,笔者发现学生对教材中的歌曲并不感兴趣,若是单纯按照教参内容给学生介绍、引导他们欣赏的话,教学效果就会不甚理想。后来,有这样一段话给了笔者一定的启发:“音乐是人类通过一定思维指导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它反映了人们一定的审美意识,也必然具有民族属性、地方属性与家族属性。这种属性世代相传就形成了传统音乐发展中体现(维系)‘家族’亲缘关系的遗传基因——这个遗传基因就是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形态。”⑤由此,笔者认为应该从改变自己的学习角度入手,去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并将其凝练成能够引导学生领悟和赏析相关音乐作品的知识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进中国民族音乐。为了增加学生对藏族音乐的学习兴趣,笔者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了解到藏族民间音乐的旋律常常采用“对骨干音环绕”的手法,且有自己固定的前奏、间奏音型。例如,教材中的歌曲《正月十五那一天》就采用了拉萨堆谐的固定前奏和间奏音调,也在多处旋律表现出“对骨干音环绕”的特征(见图3)。为了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并记住这些音乐风格特点,笔者找了多首相关作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发现、了解这些特征并相互分享,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这样一节课的教学便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让学生印象深刻、充满乐趣的。下课后,学生哼唱着典型的拉萨堆谐的前奏旋律离开了教室,相信今后他们再听到其他的拉萨堆谐歌曲,也一定会将其迅速辨识出来。

图3 拉萨堆谐固定音调和“对骨干音环绕”的特征

西藏的囊玛音乐也具有类似特征,笔者把教材中的藏族民歌《阿玛勒火》作为检测的素材,引导学生自主聆听音乐、分析特征,学生基本上能很快完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前门情思大碗茶》这首作品,用到了北京琴书的音调,笔者也采用记忆核心音调的方法授课,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模拟生活情境,学会迁移运用

深度学习是学生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价值观全面参与的、全身心投入的活动,其目的指向具体的、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是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在深度学习的音乐教学中,应将理智与情感并存。好的教学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全身心地去感受和体验音乐中丰富细腻的情感,以及活动过程中失败的痛苦或成功的喜悦。“音乐的表现要素与人的联觉是有对应关系的,这种心理反应的广泛程度,影响着人们对音乐艺术总体价值的判断。”⑥创设良好的音乐教学情境,能够唤醒学生深层的音乐感知力,促使学生主动地把所学知识迁移运用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提升他们对音乐学科学习价值的认识,以及音乐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境内容呈现的形式虽然可以多种多样,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呈现图片、视频等则是较为有效的方式。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鹅》一课的教学中,可以在导入环节设计题为“绚丽的民族音乐”的教学情境(见图4)。教师可以在PPT 文件上选用小学阶段的歌曲《牧歌》的片段作为背景音乐,配以具有浓郁蒙古族特色的图片,再辅以文字提示,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仿佛自己在参加防疫期间的一个网络文化交流活动,欣赏到不同少数民族的同胞用不同形式展示他们精彩的表演。在观看富有蒙古族风情的图片、聆听富有浓郁蒙古族特色音乐的氛围中,学生可以结合小学所学过的音乐知识,判断出该节目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并发言交流自己的依据。良好的学习情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少数民族民歌的距离,并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启用联觉来感悟和体会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当学生感觉置身于类似的音乐环境中,感同身受地理解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分析作品的旋律、节奏、调式调性等音乐要素的表现特点时,就会更容易找到切入点,从而更好地融入课堂的学习之中。

图4 《天鹅》情境导入设计

此环节的设计还意在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使他们在课堂上学到了聆听音乐会的礼仪,积累了赏析音乐的知识。当他们日后真正走进音乐厅欣赏音乐时,就能更好地感悟到音乐艺术之美,陶冶身心、愉悦心情,享受美好生活的幸福,益与社会和谐。

四、反思改进,持续向前

此设计的教学意图在于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民族音乐文化,提升文化理解力,其中所涵盖的音乐核心素养主要是文化理解。

此外,笔者在拓展欣赏环节还设计了“聆听国家大剧院音乐会”的教学情境(见图5),旨在让学生于课堂中亲身体验一下听音乐会的礼仪。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国家大剧院的音乐厅里,聆听交响幻想曲《鸿雁》,结合所学蒙古族音乐的相关知识,欣赏运用民族音乐元素创作的交响音乐带来的艺术效果,还可以通过对比不同版本,引导学生发现它们在音乐表现上的不同。这种想象自己在音乐厅欣赏音乐的仪式感,促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而且为了获得更多的内心体验,他们会在聆听音乐的同时积极地思考。如此,产生的教学效果远胜于教师直接说:“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交响幻想曲《鸿雁》。”

图5 《天鹅》拓展环节设计

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内隐着“价值与评价”,民族音乐教学活动也不例外。深度学习的一种重要标志,就是能将外在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并将教学的“价值与评价”自觉化、明晰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有助于学生自觉发展的核心素养。⑦在民族音乐教学中,也可以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及时反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笔者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和《北京市中小学生音乐能力评价标准》设计相关测试内容,坚持持续性追踪检测,用数据来精准地掌握学生在阶段学习中音乐能力的变化(见表3);教学评价以自评、互评和他评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为主。及时的反思和教学评价能够帮助笔者较准确地掌握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表现水平,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正面的、导向性强的教学评价语言能够促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学生之间相互的鼓励、指导能够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科学的教学评价,可以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不断丰富情感体验、提升音乐能力。

表3 七年级学生音乐能力测试评价参考表

结 语

深度学习理念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发自内心地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应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逐步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深度加工学习素材,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将深度学习的教育理念运用于民族音乐教学中,以大单元主题的核心知识为依托,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知识的积累会日渐丰厚,演唱民歌的能力会逐步增强,长此以往、持之以恒,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之花将开放得更加璀璨!

注 释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年版,第1 页。

② 同注①,第4——5 页。

③ 刘月霞、郭华主编《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年版,第32 页。

④ 同注③,第50——51 页。

⑤ 傅晔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述》,中国书籍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

⑥ 马俊燕《走向深度学习的音乐课堂——以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为例》,《中国音乐教育》2019 年第8 期。

⑦ 祝慕丹《让深度学习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真正发生》,《中小学音乐教育》2020 年第8 期。

猜你喜欢

蒙古族民族音乐民歌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音乐教学中引入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及教学策略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浅谈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