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理解:核心素养视域下音乐教育的应然诉求(下)

2022-08-03张业茂肖韵楠许锋华

中国音乐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张业茂、肖韵楠、许锋华

(二)创设情境,将音乐教学置于多元文化语境之中

诚如有学者所言:“音乐应当通过文化语境来观察、考虑它的价值、意义、社会结构和具有的文化感知。”①美国音乐分析美学学派代表人物斯蒂芬·戴维斯也认为,如果要真正把握特定作品的个性特征,那么除了分析音乐独特的内部结构外,还要将音乐置于时代风格和历史语境之中。②前面说到,音乐学科培育文化理解素养的过程本就是潜移默化的,无须脱离作品而刻意为之。因此,依循音乐教学的自然特性,再恰当创设音乐文化情境,便可以使音乐学科潜在的培育特征转化为显性优势,增强教育效果。

在音乐教学中,最简便且最行之有效的情境创设方法就是向学生交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毕竟教师交代创作背景的过程就是将学生带回音乐原初语境的过程,这对于学生的文化理解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这时,教师需要减少评论性语言的输出,尽可能全面、客观地还原历史事实。例如,在教授《第五(命运)交响曲》时,宜为学生讲述“贝多芬是在恋人离去、耳疾愈发严重,以及德国正值封建统治的情况下创作出的这部交响曲”此类历史事实,而不宜过早地进行价值判断——“这首作品表现了作曲家不向命运服输的思想感情”。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作曲家及其生活的国度,并在此基础上生成对该作品背后文化意蕴的内在理解。

此外,情境的创设应适当超越音乐学科,积极调用其他学科资源来辅助与成就音乐文化的情境创设,也就是建立以音乐作品为基础的跨学科历史文化情境。表2 列举了三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种类,它们分别与语文学科中的古诗词、地理学科中的自然和人文知识、美术学科中的绘画作品相关联,为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提供了一种全学科视角,将音乐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凸显出来,帮助学生形成更加立体的文化感受与更加深刻的文化理解。

表2 借助多学科资源创建丰富的音乐文化情境

(三)想象体验,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文化理解

一般而言,学生可以借由音乐媒介触发自己的听觉感官,展开文化想象,最后升华至文化理解的高度。但这样的文化理解是个性化的、没有统一标准的,是学生在学习音乐时自主建构并生成的,而不是由外界强行灌输的。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教师善用提问,启发引导,使学生的默会体验显性化。有学者认为,学生在学习音乐时,“往往会运用原先所具有的关于音乐体验、音乐理解等无法用语言给予明晰和明确表达陈述的‘默会知识’去学习和理解那些显性的音乐知识、技能训练、音乐理解等,从而构建起显性的音乐学习观及其相关的文化价值观”③。因此,这时教师对其进行引导便能起到良好的中介作用。例如,学生在初次听赏音乐作品时,其内心所产生的感受或者画面往往较为感性和抽象,对于音乐文化表达的认知也较为模糊。此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听到音乐作品后的具体感受,或者联想到了什么具体的事物、画面和色彩,甚至是闻到了什么气味、尝到了什么味道,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联觉,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发挥、尽情表达,尽可能地将自己的感受具体化、可视化和明晰化,让学生的默会知识显性化。

二是教师转变方式,引导学生用身体感知音乐,深度沉淀,体会意境。音乐具有不确定性,一些音乐作品本身也并不能表达具体的内容,如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各种实验音乐,它们大多是为了探索新的作曲技法而创作,更多的是音色、表现及情绪的渲染。因此,学生在欣赏时,常会因自身的音乐体验不足而不能用语言很精确、完整地描述出自己的感受和联想,毕竟音乐的欣赏和文字的表述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此时,教师无须硬性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听后感”,而应尝试引导学生转换感知音乐和表达音乐的方式。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奥尔夫的“声势”或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鼓励学生用身体表达音乐。也就是说,在聆听和演唱音乐作品时,学生的音乐活动不应该只局限于“听”。因为奥尔夫的原本性理念强调:“音乐是与运动、舞蹈和语言交织在一起”,“仅仅聆听是不够的”。④所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跟着音乐进行简单的律动,随心所欲,陶醉其中。例如,当听到《野蜂飞舞》时,可以用急跑的动作来表现紧张的音乐情绪;当听到《溜冰圆舞曲》时,可以用滑冰的动作体会三拍子的节拍特点。有学者指出:“儿童在动作里表达的,是不知不觉中的儿童宣言。”⑤无论是奥尔夫的“声势”,还是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都是“帮助学生通过整个身体的反应对节奏变得敏感,并通过这种律动使音乐概念内化,促进身体本质的自发性表达”⑥,使学生深层次地体会“音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并沉浸在各自的音乐世界中。这种身体的表达不仅体现了学生对于音乐风格、节奏、速度的掌握,还体现了学生对于音乐意境美的内在感悟。这种美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文化表达,是一种调动了情感机制的内在体验。有学者指出:“人们用不着在艺术之外找寻非艺术的内容,而更应该深入到音乐的内在品质中分享艺术体验带给自身的感受。”⑦这说明了引导学生深度沉淀的重要性。由此,学生既能表达出音乐直观的一面,又能领悟到音乐深层次的美,并能在感性与理性的碰撞与统一中得到音乐文化的滋养。

三、构筑基石:搭建音乐教育培育文化理解素养的支持体系

音乐学科在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素养方面,虽然有着巨大的学科优势,但同时也需要支持体系给予保障。首先,需要提升教师的文化敏感性与教学能力,确保文化理解素养在学科教学中的培育;其次,在观念上进行变革,树立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统整观;最后,需要发挥学校文化顶层设计的统领作用,将文化理解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构建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的支持体系。

(一)能力提升,培养音乐教师的文化敏感性与教学能力

所谓教师的文化敏感性,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由教师、学生以及使用的教材等教学资源共构的多元文化生态,保持一种适度觉醒的心理和生理状态”⑧。也有学者指出,教师的“文化敏感性是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必要条件”⑨。因此,具体到音乐学科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敏感性和教学能力来保证文化理解素养的落实,否则将直接影响文化理解素养培育的效果。音乐教师的文化敏感性和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教材和音乐作品的文化属性,并从文化理解的视域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引导学生用文化的视角看待音乐与文化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首先,音乐教师应当具备开放、包容的文化价值观,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成长,其良好的文化态度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其次,音乐教师应该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和研讨,共同探究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要素。例如,教师在教唱民歌时,不应当止步于让学生在技能层面会唱、在知识层面懂得民歌体裁等知识,还应当引导学生关注民歌与不同民族传统习俗、文化之间的联系,真正将文化与音乐关联起来,推动文化教育在音乐课堂上的自然渗透。最后,教师应当时常进行反思,不仅要反思在音乐课堂中进行文化教育的实施效果,还要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教育的适切性,既不能过度追求文化知识,也不能将音乐脱离文化背景孤立地进行教学。

(二)观念变革,树立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统整观

翻阅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对“文化理解”的定义可以发现,文化理解素养需要通过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等途径得以实现,这表明文化理解素养不能孤立培育,需要具备全局意识,对音乐教育核心素养进行统整观照。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要树立音乐学科内部的统整观,即把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大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看作一个整体。其中,文化理解素养具有“先导性与基础性地位”,这对于“整体把握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处理好素养间的垂直和贯通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及教学的协调同步至关重要”⑩。另一方面,要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整合考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面向未来的基于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的素养体系⑪,对于基础教育各学段的学生具有普适性的育人作用。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是在此基础上,为了发挥音乐学科独特的育人作用而凝练出来的下位概念。因此,音乐教育培育文化理解素养不仅要关注学科内部各素养之间的横向关系,也要重视一般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纵向关系。就文化理解素养而言,要特别关注其与文化基础、社会参与两大方面之间的联系,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只有这样,音乐学科培育文化理解素养才能既不脱离音乐,又不偏移文化教育主线。

(三)文化营造,创建体现文化理解特色的学校文化

诚如有学者所言,学校文化“是以隐性课程的形式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具有引导行为、涵化品格、凝聚共识、激发向上等作用”⑫。因此,文化理解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音乐与其他学科之间,还应该上升到学校文化顶层建设的高度,更好地指引文化理解素养在音乐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与实践。

首先,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学生的“文化理解”是“以主体关于文化现象的经验为前提”⑬,同时也包含了体验、认知、反思三个维度,这表明体验是学生进行文化理解的基础。如果学生缺乏对于文化现象的体验,就无法深入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与理念,更无法对文化现象进行批判和反思。因此,学校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正是为文化理解教育提供了动力源泉,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之外也能接受文化的浸润,在无形之中生成文化理解素养。其次,文化理解教育还应该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方向相结合,将尊重、包容、多元的文化价值观贯彻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同时还应吸取国际理解教育、多元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的理念内涵,无论是小到班级建设,还是大到校园活动,都能见缝插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鼓励学生进行个性的文化表达,在合作与表现中增进学生的文化理解力与创造力,营造积极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结 语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明确指出:“文化理解是对特定文化情境中艺术作品人文内涵的感悟、领会、阐释能力。文化理解包括感悟艺术活动、艺术作品所反映的文化内涵,领会艺术对文化发展的贡献和价值,阐释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理解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尊重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自信。”⑭

因此,核心素养视域下音乐教育的文化理解,一方面,需要发挥音乐学科由情及理、潜移默化与具身感知的独特优势,并通过外显的乐音深入学生的内心,实现文化理解;在发挥学科优势的同时也需要提升教师的文化敏感性与教育力,确保文化理解素养在学科教学中的培育;树立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统整观,发挥学校文化顶层设计的统领作用,将文化理解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构建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的支持体系等。另一方面,核心素养视域下音乐教育中的文化理解,就是通过音乐教育让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华音乐文化底蕴积淀,培养学生根深蒂固地热爱中华音乐文化,并且能够坚定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及现当代的先进音乐文化。其核心在于,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从而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既是建基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现实,又是对古往今来的中华音乐文化深切的价值关切,包含着对我们民族音乐文化传统的理解与自信,对中国现实音乐文化发展道路的理解与自信,以及对中国未来音乐文化生态和谐发展前景的理解与自信。

注 释

① 管建华《后现代音乐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年版,第111 页。

② 王学佳《分析美学视野下的纯音乐理解专题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17 年版,第31 页。

③ 刘小红《默会知识视野下的音乐教学观》,《中国音乐》2021 年第1 期。

④ 沃尔夫冈·马斯特纳克、余丹红《卡尔·奥尔夫的“原本性”概念阐释——为中国的音乐教育同行而作》,《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20 年第3 期。

⑤ 李莉《奥尔夫教学法“原本性”精髓的中国文化解读——返璞归真:身体的解放与心灵的创生》,《课程·教材·教法》2016 年第4 期。

⑥ 管建华《音乐、身体、空间文化与后现代性》,《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 年第1 期。

⑦ 蔡梦《“音乐艺术”与“音乐教育”内涵认知——基于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相关内容的思考》,《中国音乐学》2015 年第3 期。

⑧ 程良宏、马新英《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文化敏感性及其培育》,《全球教育展望》2014 年第12 期。

⑨ 皮武《教师的文化敏感性及其培养路径》,《现代教育管理》2011 年第9 期。

⑩ 彭兰兰《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文化理解”的理论与教学探索》,《中国音乐教育》2020 年第6 期。

⑪ 资利萍《音乐核心素养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辨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20 年第1 期。

⑫ 刘志芳《学校文化的三维困境及突围》,《当代教育科学》2021 年第8 期。

⑬ 刘华《高中语文课程“文化理解”教育探析》,《语文建设》2019 年第23 期。

⑭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详见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204/t20220420_619921.html。

作者附言:本文系2019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西方视唱练耳在中国的接受与认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9YJA76009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学科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