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个水稻品种在稻鳖共生模式中的产量和效益比较试验

2022-08-03吴仓仓何吉祥吴本丽赵其瑞薛业静陈夏君

南方农业 2022年13期
关键词:试验田种养共生

吴仓仓,何吉祥*,方 燚,黄 龙,吴本丽,赵其瑞,陈 静,张 烨,薛业静,陈夏君,汪 翔,武 松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水产增养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 230031;2.安庆市义云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安庆 246000;3.安徽涂远农业有限公司,安徽蚌埠 233000;4.安徽省枫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六安 237000)

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传统的稻田单纯种植模式逐渐显现出其诸多弊端,生产过程常出现滥用化肥农药等现象,造成严重的面源污染;在耕地与养殖水面等日益短缺的情况下,纯种植的模式也是对空间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农产品的高效产出[1]。为此,我国近几年开始大力推行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往稻田引入鱼、虾、蟹、鳖等水产品种,水稻与养殖动物在稻田和谐共生,实现提质增效。

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是水陆两栖的爬行动物,隶属于龟鳖目鳖科鳖属,有着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2]。近年来,野生中华鳖资源逐渐衰退,温室养殖鳖品质和风味遭到消费者的诟病,而从稻田中养成的中华鳖品质和风味与野生鳖相近。此外,稻田养鳖也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因此,稻鳖共生模式在各种植区引起了广泛关注,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非常可观,符合现代社会对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目前对于稻鳖共生模式的研究多聚焦于田间工程建设、鳖苗放养规格与密度等方面[3-5],对当地适宜开展稻鳖综合种养的水稻品种筛选较为少见,鉴于此,笔者结合安徽省大别山区综合种养情况,于2019 年开展了两个水稻品种在稻鳖共生模式中的应用比较研究,并对该模式进行经济效益分析,以期为当地稻鳖共作模式的改良优化,增强稻鳖间的相互适应性及提高种养综合效益提供理论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稻田改造

试验在安徽农家宜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稻鳖养殖基地(怀宁县石牌镇)开展。选择向阳、安静、水质优良的田块作为试验田,单块试验田面积为1 500 m2。试验开始前需要对稻田进行改造,在每块试验田周边开挖上口宽4.0 m、底宽1.6 m、深1.5 m 的养殖沟,养殖沟的长度根据每块稻田具体情况确定,保证养殖沟面积不超过稻田面积的10%;每块试验田设置独立进排水管道附加防逃网,沿田埂四周架设高50 cm彩钢板作为防逃墙。在试验田角落设置投饵台兼做晒背台。

1.2 试验设置

试验选用隆两优华占和南粳5055 两个水稻品种作为重点比较对象,与水稻共生的为中华鳖日本品系。在开挖围沟的试验田中设置“隆两优华占+鳖共作”“南粳5055+鳖共作”为试验组,隆两优华占单作、南粳5055 单作为对照组,水稻种植前,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田施用复合肥525 kg·hm-2、尿素150 kg·hm-2作为基肥,整个水稻生长期间不再施用化肥农药。另设常规对照组,为当地不开挖围沟的普通种植模式,水肥管理、农药使用等使用当地平均水平。每组设3 个重复试验田。水稻种植时间为2019 年6 月5 日,每块试验田水稻行株距均为0.25 m×0.15 m。在秧苗返青根系发育良好阶段,即6月20 日前后,选取体色一致、健壮无病的中华鳖苗放养至试验田中,放养规格为300~400 g·只-1,放养量为450 kg·hm-2,投喂时间从6 月25 日到11 月5日,每天8:00 和16:00 投喂甲鱼饲料,投喂量为鳖体重的2%。隆两优华占水稻于10 月28 日收割,南粳5055 水稻于11 月8 日收割。

1.3 数据统计

对稻鳖共生过程中各项水稻和中华鳖的生长数据进行观测、汇总,其中水稻生长指标包括水稻产量、株高、穗长、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性状值;每块投放中华鳖的试验田分放养0、50、100 d 三个时间节点随机捕获10 只中华鳖测量生长指标,包括体重、背甲宽、背甲长、腹甲宽、腹甲长、裙边后侧宽、体高等性状值。

利用生物统计方法分析试验组、对照组的结果。通过记录不同模式投入成本和产出,计算各组收益。投入成本包括土地租赁、田间工程,防逃材料、水稻育苗、中华鳖苗种、饲料、化肥、动物保护、人工成本等。产出包括收获水稻和达到一定规格的中华鳖。实际经济效益以年度总产值扣除年度总成本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养模式水稻产量的比较分析

从表1 可以看出,稻鳖共生模式两个水稻品种的产量均高于单作即试验对照组的产量;常规对照组为该地区普通种植模式,由于未挖环沟,每公顷水稻实际种植面积高于稻鳖共生模式,其水稻产量要高于稻鳖共生模式。

表1 不同种养模式水稻产量的比较

2.2 不同种养模式水稻生长表型的比较分析

从表2 可以看出,稻鳖共生模式下,隆两优华占和南粳5055 两个水稻品种的株高、穗长、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高于同等条件下试验对照组。稻鳖共生模式同常规种植方式相比,隆两优华占的株高和穗长前者高于后者,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前者高于后者;南粳5055 的株高、穗长、穗实粒数、结实率前者高于后者。

表2 不同种养模式水稻生长表型

2.3 不同水稻品种与鳖共生模式下中华鳖生长情况分析

由表3 可以看出,中华鳖在整个放养过程中,体重增重明显,背甲长等各项性状值增加也比较明显,放养前50 天生长速度较慢,后50 天生长速度较快。隆两优华占和南粳5055两个水稻品种与中华鳖共生模式下,中华鳖生长情况均正常且无明显差异。

表3 不同水稻品种与鳖共生模式下中华鳖生长性状

2.4 经济效益统计分析

经调查统计,不同种养模式生产投入成本有所差异,当地水稻常规种植成本约16 500 元·hm-2,主要包括水稻育苗、插秧、化肥、水稻农药、人工管理等;稻鳖共作模式增加了田间工程、防逃材料、甲鱼苗种、动物保护、饲料及人工成本,折算年均成本约66 750元·hm-2;试验对照组较常规种植成本稍高,为18 000元·hm-2。

本年度该区域常规水稻种植籼稻收购价格为2.5元·kg-1,试验对照组隆两优华占价格为3.0元·kg-1,南粳5055 价格为3.5 元·kg-1,稻鳖共作组隆两优华占价格为4.0 元·kg-1,南粳5055 价格为4.5 元·kg-1,稻田养殖中华鳖可达100元·kg-1。经过统计核算,常规种植水稻年均收益6 200 元·hm-2,试验对照组年均收益8 300 元·hm-2,稻鳖共生模式年均收益48 250 元·hm-2(见表4)。

表4 不同种养模式成本和收益分析

3 讨论

3.1 稻鳖共生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稻鳖共生是一种典型的综合种养模式,对提高稻田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水稻产量由其自身品种基因、生长环境和栽培管理水平共同决定,在优选适宜品种的基础上,引入中华鳖饲养可以为水稻提供更加有利的生长条件,进而提高水稻产量。中华鳖的日常活动可以疏松稻田土壤,增加土壤中溶解氧含量,利于水稻根系吸收,同时也抑制了稻田中杂草的生长;此外中华鳖的残饵粪便中有80%左右的氮元素以水稻较易吸收的氨态氮形式存在[6],满足水稻生长所需肥力。常培恩等研究发现,稻鳖共作模式下不同品种水稻产量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其中“黄华占”的增产幅度可达12.4%[7]。水稻产量的构成因素包括分蘖力、成穗率、穗粒数、结实率等[8]。杨飞翔等研究显示,稻鳖共作模式能显著提高“黄华占”头季稻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实粒数,从而提高产量[9]。本试验结果表明,稻鳖共作中的隆两优华占和南粳5055产量均高于相应的水稻单作组,并且相关性状值,如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也都高于相应对照组,表现出稻鳖共生模式水稻产量上的优势。

3.2 稻鳖共生水稻品种的筛选

稻鳖共生模式为解决种养用地矛盾、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在实际生产中,有时会出现盲目追求经济效益、重养殖轻种植的现象,在水稻品种选择上容易忽视因地制宜的原则,导致产量堪忧。因此针对稻鳖共生模式的水稻品种筛选极为重要。本试验应用的隆两优华占和南粳5055 皆为经过优选的、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的高产水稻品种[10-11],两种水稻在各地的产量表现也较为接近[12-13]。本试验的不同种养模式下,隆两优华占的平均产量都高于南粳5055,其中前者的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均显著高于后者,可能是因为隆两优华占更加适应怀宁县当地的气候条件。在两种水稻-鳖共生的模式中,中华鳖生长情况均正常且无明显差异,表现出与两种水稻良好的适应性,可以有效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值。因此认为,隆两优华占和南粳5055 都可以作为当地稻鳖共生模式应用推广的水稻品种,其中隆两优华占在产量上更具优势。

猜你喜欢

试验田种养共生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不同种植密度对甜高粱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耕好外汇先行先试的“试验田” 助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兵器 多元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