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MPI的“复诊一日通”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2022-08-03袁骏毅彭红宓林晖
袁骏毅,彭红,宓林晖
上海市胸科医院 a. 信息中心;b. 门诊部,上海 200030
引言
“健康中国行动”发展蓝图将便民服务作为深化医改的重点内容,强调医疗的服务人性化和决策科学化[1]。2021 年6 月,上海市卫健委出台《“便捷就医服务”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2],加快推进便捷就医场景的数字化建设。门诊复诊是疾病随访的重要方式,诊疗的目标性明确,肺部结节的随访步骤是先做检查再进行专家鉴别诊断[3]。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手机预约挂号、检查缴费等移动功能已经较为普及[4]。然而,较少有医院建立多阶段协同的复诊系统,复诊和初诊的预约并无差别,未考虑检查前先要找医生开单,从而导致预约专家时间的不确定性[5]。另外,检查和诊疗的预约方式不同,软件操作方法各异,患者往往感觉流程繁琐且难以理解[6]。因此,医院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如何兼顾医疗安全和服务便捷,实现就医步骤的顺畅衔接,针对性地建立随访患者的复诊模式显得尤为重要。Shehadeh 等[7]的研究报告指出,通过智能规划及预约调度医疗环节的服务时间,有利于提升门诊运营率和满意评价率。
本文以上海市胸科医院构建的“复诊一日通”信息系统为研究对象,阐述面向长三角异地随访患者的便民复诊路径,解析系统的关键方法和技术架构,实现多阶段医疗环节的连续性合理安排,为医疗机构因地制宜地进行服务流程的顶层设计提供借鉴参考。
1 现状分析
1.1 建设背景
上海市胸科医院是一家以诊治心肺疾病为特色的三甲专科医院,肺部手术每年超过1.4 万例。相当比例的肺部结节患者发现时属于早期阶段,疾病发展有自然吸收、无不良影响、长大恶化3 种可能。早期患者通常无需药物治疗,定期进行低剂量螺旋断层扫描(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LDCT)检查,专家依据结节的尺寸、位置、形态和增长速度,判断是否符合手术指征[8]。因此,早期患者的随访率较高,占门诊量的43.07%左右。然而,患者随访时面临复诊流程复杂的难题,传统流程包括预约门诊、挂普通号、开检查申请单、申请单付费、预约检查、LDCT 检查、预约专家、挂专家号、专家诊疗9 个步骤。由于医院面临较大的就医需求,患者常常无法预约到当日专家,LDCT检查有时也要等待1 d 以上[9]。据统计,随访患者的复诊平均花费3~5 d,对于异地患者而言,往返奔波尤显不易[10]。
1.2 “复诊一日通”
为响应国家长三角先行示范区的一体化发展战略,围绕“问题导向、跨前服务、优化流程、技术加持”的医疗服务方针,医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施流程再造,立足服务于长三角患者,推出了以“当日往返”为目标的“复诊一日通”流程。如图1 所示,通过初诊时纳入随访、临期前手机预约、复诊日精确安排等提前规划的排程,加上长三角区域往返2~3 h 的交通特点,实现“早晨出发、上午检查、下午诊疗、傍晚到家”的便捷就医场景。
图1 “复诊一日通”流程
相较于传统流程,新流程有着智能化、线上化和少节点的明显改变:① 初诊时电脑登记随访信息,便于全程数字化智慧管理;② 裁撤了检查开单和预约步骤,缴费的次数变少,也相应减少了排队等候时间;③ 长三角异地患者当日往返,节约了住宿成本。由表1 可见,新设计充分体现了信息化思维下的医疗服务理念。
表1 “复诊一日通”与传统流程的对比
2 关键方法
实现医疗业务场景流程优化的关键之一,在于患者数据的完整收集和无缝衔接[11]。医院于2018 年启动了患者主索引(Electric Main Patient Index,EMPI)的建设,为每位患者创建规范化的唯一标识,确保相同患者院内信息的准确关联。属于面向对象的总线式服务结构,担当不同软件间智能化交互的中介角色。EMPI 分为调用层、接口层、处理层和存储层,实现身份标识的创建、识别、匹配、合并和下发,见图2。
图2 EMPI集成服务的功能结构
(1)身份注册服务:业务软件如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电 子 病历 系 统(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EMR)、放射报告系统(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RIS)等建档时,提交身份证号、姓名、就诊卡号等关键信息,接收EMPI 的主键分配。
(2)接收发送服务:设有多点复用的接收和发送端口,实现服务适配和路由转换,处理并发状态的网络负载均衡[12]。
(3)主键生产服务:数据清洗和归一化去重后,EMPI为调用方分配独立的sys_id,标识数据的来源出处,匹配引擎提供确定性和概率性的计算,匹配度小于阈值时,创建主键empi_id。
(4)主键检索服务:内置身份标识交叉索引,存放empi_id、sys_id、就诊卡号的映射关系,进行区域医疗等院外场景的脱敏和加密处理[13]。
(5)存储和日志服务:数据存储遵循《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的规定,包括H.02 服务对象标识、H.03人口学等标准,同步保存服务的成功和异常日志。
3 技术架构及功能模块
3.1 总体架构
系统采用面向服务体系结构的设计,以EMPI 作为患者信息交互的核心路由,打通微信公众号“掌上医院”(简称掌医)、EMR、HIS、RIS 的互联,实现跨软件的业务协 同[14]。使 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12.0 的C# 编 程 语言,数据库采用SQLServer 2015。基于信息等级保护的安全考量,服务器部署在安全隔离区(Demilitarized Zone,DMZ),内网与外网以网闸物理隔离,互联网出口配置防火墙与防毒墙,保证链路安全条件下数据交换的畅通[15]。总体架构如图3 所示,医生工作站的EMR 调用系统的随访登记服务,发送随访记录至数据库,生成预开的检查申请单;代理服务器搭载网闸端口映射的镜像服务,以计划任务方式轮询随访周期,通过公共消息平台向手机和个人微信发送提醒信息;掌医端页面以Html5 的展现形式,向互联网信息服务器(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ices,IIS)发起HTTPS 安全协议请求,获取指定日期的可预约信息;IIS 负责中转解析对外的互联网业务,拥有6 个独立的公网IP;预约日期确认后,预约服务将选择项转换为预约检查和预约专家的信息,经EMPI 推送至HIS 和RIS,修改相应的预约资源池[16];HIS 处理付费业务时,激活暂存的检查申请单,调用系统的费用汇总服务,转发RIS 当前计费的状态。服务器的访问和更新均以WebService 格式封装,以标准T-SQL 语句读写目标数据。
图3 总体架构
3.2 功能模块
3.2.1 纳入定期随访
门诊诊断为结节定期随访时,医生打开随访登记界面,列入随访计划。患者基本资料由EMPI 导入,医生输入随访周期和随访医嘱。随访周期分为1、3、6 和12 个月,由当前日期推算得到计划随访日。LDCT 已预置在套餐内,可视病情添加其他无须预约的随访医嘱,见图4。点击保存时,显示当前随访次数,预生成暂存的检查申请单和门诊病史。
图4 医生工作站界面
3.2.2 手机择期预约
接近计划随访日时,患者打开掌医入口,预约合适的复诊日期。首先填写个人身份信息,系统绑定微信APPID对应的empi_id。预约页面展示当前的随访计划,见图5。内置智能判断逻辑:前后2 周为可选期,若有空余号源,字体黑色,标注“可约”,反之,字体红色,标注“已满”;若非可选期,字体灰色,标注“不可约”。上午LDCT 时段确认后,再选择下午复诊的专家。
图5 手机择期预约页面
3.2.3 在院一次付费
患者来院时,在收费窗口和自助机只需1 次排队付费。系统通过就诊卡号关联到empi_id,判断是否存在随访的预约记录。计费程序汇总开单诊疗费、检查费和专家诊疗费,提示一次性缴纳。付费后生成挂号记录和收费记录,系统将暂存的门诊病史和检查申请单转为正式生效,通知RIS申请单为可检查状态。3.2.4 多类型消息推送围绕登记环节和随访计划,系统提供多场景、分阶段的消息提醒服务。随访登记后,立刻短信推送掌医的关注方法和预约的办理步骤,见图6。计划随访日2 周前,若患者仍未关注掌医,短信进行首次提醒,其后3 d 再次提醒;若已关注,前述内容均用微信发送。预约成功后,微信推送来院注意事项。告知内容和轮询时间点均可配置,便于实时调整[17]。
图6 短信及微信消息提醒
4 应用成效及实证研究
4.1 应用效果
系统于2021 年6 月1 日正式上线,考虑到尽量留给长三角异地患者充足的往返交通时间,LDCT 检查排定在上午10:00 起,专家门诊下午13:30 开放,由23 名丰富经验的副主任及以上医师组成。宣传方面,医院制作了现场展板和简易手册,掌医上用软文滚动发布。截至11 月底,半年内共有7422 位患者进行了随访登记。由于肺部结节随访以6 个月以上的患者居多,其中,329 位临期患者已通过系统预约且完成复诊,使用情况如图7 所示。
图7 系统使用的服务量
通过系统的实施,患者切实感受到新举措带来的便利。具体成效为:① 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便民设计理念,疏通原有流程的堵点,保证复诊当日的分阶段高效就医,实现了流程再造的模式创新;② 利用信息化提供有序的预约服务,融合微信认证等互联网技术,打通线上和线下两端,患者得以自主选择复诊时间;③ 发挥数据互联互通的共享优势,减少医嘱开单步骤,提供检查及专家医疗资源的互动选择,实现了随访临期的温馨提醒;④ 有效降低就医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复诊时间从3~5 d 减少到1 d 内,节约了往返交通和住宿的支出。
4.2 实证分析
选取2021 年6—11 月期间,手机预约且按时复诊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随机抽取等量的传统方式复诊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样本在病种、性别、年龄等均无统计学上差异,具有可比性。测量性指标及取数规则:复诊耗时为专家结束诊疗与挂号开检查单的时间差,计量单位为h。纳入及排除标准:① 选取长三角异地患者;② 初诊与复诊科室相同;③ 排除个人原因>10 d 的干扰性数据。使用SPSS 25.0 对数据汇总,两组对比如表2 所示。可以看出,使用系统的复诊耗时显著低于传统流程(P<0.05),表明信息系统起到流程简化的载体作用,提升了医院的服务质量和管理能效。
表2 有无纳入系统的复诊耗时对比(h,±s)
表2 有无纳入系统的复诊耗时对比(h,±s)
胸外科(n=145)复诊一日通 4.17±0.79 6.03±1.03 4.67±0.84 6.16±1.14 4.28±0.88组别 放射特需(n=15)肿瘤内科(n=21)呼吸内科(n=63)肿瘤外科(n=85)93.75±19.24 t值-19.34-27.39-39.84-48.15-56.77 P值 <0.001<0.001<0.001<0.001<0.001传统方式复诊79.28±11.23 107.46±16.33 85.80±17.12 102.31±17.29
5 讨论与总结
本文以EMPI 为信息交互的核心路由,搭建了与掌医、EMR、HIS、RIS 等软件互联的“复诊一日通”信息系统,通过上线后的服务量、复诊效率等因素分析,评估了系统的可靠性及有效性。近些年,随着医疗服务量的逐年攀升,一体化、移动化以及智慧化的复诊系统建设需求非常迫切。既往的研究往往关注挂号、检查、诊疗等单环节的流程优化[4-5],然而初复诊患者存在着就医需求的差异,本文聚焦于随访复诊特定场景下多阶段的有效衔接,并依据疾病的明确随访计划,实现随访日患者缴费、检查、就诊等步骤的联动式精准排程,提高了复诊流程的整体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复诊信息系统应充分融合线上线下涉及的各类异构应用软件。已有较多关于信息交互方面的研究,旨在通过数据格式与转换方法定义,确保患者诊疗的统一归集[18-19],本文侧重于患者身份标识方案,以实现不同软件间的交换认证;移动应用方面,不仅探讨了手机APP 的软件架构[20-21],还引入了检查医嘱的自动化签开和预暂存等实施手段,通过流程节点的缩减,提升了医疗服务的便捷性。
当然,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和丰富的过程。本文研究的肺部结节随访模式比较固定,检查内容也相对简单。疑难综合性疾病情况则更为复杂,通常包括不同类型的多项检查[22],有些检查项目存在前置条件,如肺功能需要等待气管镜的检查结果,目前的智能排程逻辑仍需扩展。后续,医院拟在随访套餐加入B 超检查,以满足肿瘤术后患者的随访需求,扩大人群的覆盖面。
综上,医院通过“复诊一日通”信息系统的建设,将原有繁琐的就医环节加以整合,优化了随访患者的复诊流程,为长三角异地患者带来了切实的便利,体现了便捷就医服务的工作成效。在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下,医院管理者应当进一步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实现精准医疗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