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业特色高校学生就业能力评价
----以航海类毕业生为例

2022-08-03郑少南王诺斯

关键词:表现性航海航运

彭 放, 郑少南, 王诺斯

(大连海事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 辽宁 大连 116026)

“就业能力”的概念最早在20世纪初的英国出现,其最初含义是指个体是否适合被雇佣,从而免于面临社会失业的风险。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的深入,毕业生就业能力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行业特色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毕业生就业能力对于保障行业人才供给、促进行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里所指的行业特色高校是以特定行业为依托,围绕行业需求,针对行业特点,为其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大学或学院[1]。行业特色高校主要涉及农、医、林、水、地、矿、油、运等行业,其人才培养具有行业定向性特征,毕业生职业搜寻范围与毕业高校的行业背景有关。因此,行业特色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是个人素质、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多维要素的统一。行业特色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既有专业性强、行业认同度高等优势, 也面临着就业面相对狭窄的困境。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是提升教育质量和推动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构建航海类毕业生就业能力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基于调查结果提出政策建议,为行业特色高校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提供有益借鉴。

一、 研究设计

1. 研究对象的选取

本文以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航海类本科专业为例,开展针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研究。研究对象选择的依据在于:一方面航海类专业是行业特色高校诸多专业类别中与行业部门联系相对紧密的,且毕业生较高比例从事航运领域相关工作,行业结合性较好[2];另一方面,航海类专业符合行业需求的复杂职业能力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比较显著,行业专门性是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保障。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对毕业生进行自我评估与雇主评价,能够摸清行业特色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水平存在的差距或供需不匹配状况,对提高行业特色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的耦合关系,具有普遍性的意义。目前,我国航海类本科培养包括航海技术、轮机工程和船舶电子电气工程等三个专业。这三个专业分别覆盖了不同的专业技能方向,同时也对应着海上运输领域不同的岗位。全国有16所院校设有航海类本科专业,如表1所示。近五年,这16所本科航海类专业每年平均毕业生共计在6 000人左右,毕业生规模比较稳定[3]。

表1 开设航海类本科专业的院校一览表

2. 研究方法

(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通过文献梳理,本文在借鉴国外关于航运业从业人员技能的研究[4],以及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开展的“未来全球海事专业人员”调查研究[5]中关于海员技能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海员教育与培训所涉及的专业能力,初步概括出航海类毕业生可能需要的就业能力要素,并依据以下原则筛选指标。首先,指标要能够充分体现本行业的职业特征与就业需求;其次,指标要让利益相关方都能够充分理解其内在的含义;再次,指标要契合实际就业市场;最后,指标要足够精练,保证就业能力指标体系具备通用性和针对特殊场景的扩展性[6]。基于上述原则,可将航海类毕业生就业能力分为三大体系,即个人素质、基础能力和专业能力[7]。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总结出各项要素并按照其属性特征进行归类。初步构建了就业能力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2) 指标评价体系的修正及确立

由航运业的从业者、航海教育工作者组成焦点访谈小组。小组成员选择的依据如下:从事航运业或者航海类专业教育工作不少于5年;具有航运企业招聘、培训等工作经历,或熟悉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相关情况;愿意分享航海类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就业能力要求的相关知识;愿意参加焦点访谈小组的深度讨论。同时还适当考虑了小组成员地域分布与行业分布的合理性。汇总焦点访谈小组的专家意见后,对就业能力指标体系作出如下调整:丰富“责任心”指标内涵,将“责任心”指标调整为“责任心及道德规范”;将“团队协作及沟通能力”指标中的“沟通能力”与“语言能力”指标合并成新指标“语言及沟通能力”;将“团队协作及沟通能力”调整为新指标“团队协作及执行能力”;结合美国培训和开发协会(ASTD)对就业能力的划分中将适应能力界定为包含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思考两个方面重要内容的事实[8],将创造能力加入“解决问题的能力”指标中,形成“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指标;在指标“执行国际公约能力”中添加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内容,形成指标“执行国际公约及可持续性措施能力”。在指标经过修正后,本文提出航海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如表3所示。

表2 初步构建的航海类毕业生就业能力指标体系

表3 航海类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

二、 实证分析

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依据航海类毕业生就业能力指标体系设计问卷量表,在全国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组支持下,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对我国航运企业的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作历时3个月,共收到2 354份问卷,经整理、核实、筛选,剩下合格问卷1 61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8.48%。

在专业背景方面,被调查者有超过一半是来自航海技术专业,其次是轮机工程专业,最少的是电子电气工程专业。基本与三个专业占据航海类毕业生培养规模的比例相符。在就业人员来源方面,有近2/3的航运业就业人员来自内陆省份,这也符合近年来越来越多地来自内陆身份的人员和企业参与到航海运输业的趋势;在就业单位规模方面,79.9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大型企业;超七成被调查者在国有企业工作,这与我国航运业企业的构成现状相关,见表4。

表4 参与问卷人员的背景要素统计

2. 就业能力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表现性统计分析

基于就业能力评价的14项指标,共设计58个题项,采用五分量表法进行测量。在数据处理时,采用被调查者评分的均值表征各项指标的评价情况。通过对1 612份问卷中各项指标的均值、方差等统计特征进行分析,得到就业能力的重要程度以及表现水平,见表5。

表5 各项指标的重要性、表现性评分统计结果

(1) 重要性统计分析

重要性指雇主企业对毕业生就业能力指标的重视程度。根据统计分析,各项就业能力指标的重要性均值(m)为1.78~4.41,总体均值为3.30。总体均值高于5分量表的中位数3分,说明航运企业对毕业生就业能力整体上是非常重视的。航运企业最为看重的三个指标依次为责任心及道德规范(m=4.41)、航海能力(m=4.22)、设备操作与维护能力(m=4.12)。这三方面能力关系到船舶航运过程中的安全性,因此成为航运企业在毕业生招聘过程中着重考察的基本内容。排名后三位的分别是适应性(m=2.24)、货物管理能力(m=2.18)、海运商务能力(m=1.78),这三项能力在航运企业招聘毕业生时具有“锦上添花”的作用,是对毕业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

(2) 表现性统计分析

表现性是指毕业生在航运类企业工作时就业能力转化为工作绩效的程度。根据统计分析,各项就业能力指标的表现性均值为1.78~4.41,总体均值为2.95。总体均值略低于5分量表的中位数3分,说明航海类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表现水平偏低,与期望值有一定差距。位列前三的指标依次为责任心及道德规范(m=4.41)、航海能力(m=4.19)、设备操作与维护能力(m=4.01)。责任心是航海教育中着重强调的内容,而后两项内容是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所要求具备的能力,这有效提升了毕业生在这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从而在工作岗位中具有良好表现。排名后三位的能力分别是适应性(m=2.14)、创新思维(m=1.97)、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m=1.78)。这三项的分数最低,表明航海类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环节比较薄弱,致使踏上工作岗位后适应能力不足、缺乏灵活处理工作问题的能力。

(3) 统计结果分析

统计分析表明,航海类毕业生就业能力指标综合而言表现性评分低于重要性评分。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就总体均值而言,表现性指标的均值2.95远低于重要性指标的均值3.30;另一方面,就数量而言,在14项指标中,有10项指标的重要性评分高于表现性评分,占比71.43%(见图1中虚线下方的各指标)。因此,航海类毕业生的整体就业能力与行业需求标准仍然有一定的差距,需要持续完善和改进。

具体而言,在重要性与表现性评估中,得分较高的三项能力相同。这说明在航海教育中更加重视责任心以及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并且培养的效果也相对较好,这些能力保障了航运企业发展的基本需求。评分较低的项目存在比较大的区别,适应性在两方面的得分均较低。行业特色相关的货物管理能力和海运商务能力方面受到的重视程度较低可能与航海类毕业生在进入工作中所处的基本工作场景受到限制相关,同时也可能是由于航运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在商务管理方面的创新不足,导致航海类毕业生这方面的能力培养不被重视。在表现性较差的指标体现出航海类毕业生在创新思维方面的欠缺,因此需要航海类高校以及航运企业更高的重视,投入与协同并举[9],结合当前工程教育的趋势和重点,有效提升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注:① 该图以重要性指标和表现性指标的评分绘制,并以两者各自的均值3.30、2.95分别为横纵坐标的分界绘制。② 图中虚线表示两者指标之间大小的比较:落在线上点的表现性得分约等于重要性得分;落在线上方的点,其表现性得分高于重要性得分;落在线下方的点,其表现性得分低于重要性得分。

三、 行业特色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优化策略

行业特色高校的优势专业及其规模化培养的专业人才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专业性强、行业认同度高、易获得专业对口岗位是行业特色高校学生的就业优势,但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影响越来越深刻和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对就业能力要求更高、竞争更加激烈的现实问题。本文基于航海类毕业生就业能力调查数据及其反映的问题,提出了针对“重要但表现欠佳”“重要且表现优秀”和“重要性低”三大类不同重要性和表现性指标的就业能力优化策略,以期反馈至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而提升行业急需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匹配度。

1. 优先提升“重要但表现欠佳”类指标,补齐就业能力短板

行业特色高校必须时刻关注用人单位(行业)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需求和重视程度[10],按照行业需求优化学生就业能力,应先下大力气补齐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短板。位于图1中第四象限的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语言及沟通能力以及ICT技能属于“重要但表现欠佳”类指标,即这些能力是作为雇主方的航运企业所看重的,但毕业生表现不佳,从而成为严重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短板”,故而需要优先予以提升。

具体到航海类高校,首先,应建立面向航运类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对外贸易的增长,推动了航运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提升了行业标准和要求,这要求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具有更加明显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特征[11]。因此,必须加快建立并完善面向行业发展需求的动态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机制,将企业的迫切需求、毕业生的急缺能力和学校的人才培养有机融合起来。其次,航海类高校应探索以航海技术为主线的跨学科人才培养,重构航海类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将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语言及沟通能力、ICT技能等相关知识和技能融入课程体系,积极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此外,高校还应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英才学院、三段式培养等方式培养学生深厚专业基础的同时,全面强化创新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2. 切实巩固“重要且表现优秀”类指标,增强岗位胜任能力

位于图1中第一象限的五项能力属于“重要且表现优秀”类指标,即这些能力是航运企业所重视,同时毕业生表现较好,基本能够满足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其中,有三项能力关系到航运操作安全,是从事航运业所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包括责任心及道德规范、航海能力、设备操作与维护能力;另外两项是学习与自我发展、团队协作及执行能力,这两项能力与个人和集体的发展有关,是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融入集体,不断完善自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为切实巩固“重要且表现优秀”类指标,高校应强化航海类学生核心职业素养的教育环节,重视教育的实效性和深刻性,将培养学生职业认同、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作为重中之重的培养目标;深入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机制,借鉴国外实习船与商船相结合、学校与商船交替等航海类人才培养模式,改善航海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船上实习条件,建立认知实习、毕业实习和校企合作实习相结合的专业实习体系,在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中有效提升学生航海经验、协作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其就业后的岗位胜任力。

3. 长远规划“重要性低”类指标,储备职业发展空间

第二象限和第三象限中的五项能力在重要性得分方面均没有超过14项就业能力得分的均值,属于在航运企业看来重要性相对较低的毕业生能力,这表明管理能力、货物管理能力、执行国际公约及可持续性措施能力、海运商务能力和适应性在提升毕业生迅速融入工作岗位方面的作用较其他9项能力偏弱。虽然这五项能力在毕业生就业初期的“重要性低”,但实际上,海运商务、货物管理和熟悉国际规则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培养海事管理人才的重要内容,因而对毕业生职业生涯中后期的晋升具有重要作用。

海事管理人才通常是指掌握交通运输和管理科学的理论知识,熟悉海事管理及船舶与货物经营管理的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海事管理人才的基本特征与“重要性低”类指标高度吻合。因而,航海类高校应从推动建立现代化海事服务体系的高度统筹规划“重要性低”类指标与其他指标相融通的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将《海运业务与海商法》《港口物流管理》《船舶与船员管理》和《国际货代理论》等课程纳入航运类专业的专业(方向)限选课;加强与国际海事组织的沟通与合作,为航海类学生争取更多在国际海事组织实习实践的岗位和机会,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和执行国际公约及可持续性措施能力,为我国建设一流海事队伍储备人才资源。

猜你喜欢

表现性航海航运
大航海——从星盘到象限仪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高中说理性文言文表现性评价案例设计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断水三天的航海人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航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