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绿水青山就有金山银山
——基于闽赣黔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证据
2022-08-03牛君易欣
牛君,易欣
(甘肃政法大学 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从国际贸易发展历程来看,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基本遵循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政策相结合三种方式。理想状态下,贸易国依照比较优势进行自由贸易,以此促进双边或多边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福利水平提高。然而,没有所有国家都适用的既定的贸易政策、利润集中在少数国家手中、国际自由贸易协议可能削弱国内的环境保护,这些原因都构成了政府实行关税、配额或贸易壁垒等贸易保护政策的基础。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按照规则开展贸易活动。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我国正面临着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壁垒、汇率压力、知识产权和反补贴等各种各样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对外贸易企业的发展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特朗普政府时期,贸易保护倾向已达到反对自由贸易的程度,新能源“301 调查”后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关税,甚至挑起“贸易战”。拜登政府登台,会继续保持隐形贸易保护主义,对华贸易政策的基调不会变,甚至可能继续通过其科技优势制造绿色贸易壁垒,把我国拒之门外[1]。因此,中国要维持经济发展的动力还得依靠自身,政府和企业要主动参与对外贸易规则的制定,打破绿色贸易壁垒等新型隐形贸易保护主义,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此,做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工作,把握我国目前面临的贸易挑战、关注未来国际规则走向、调整我国对外贸易政策显得非常必要,因而对目前“环境规制和国际贸易”相结合的主题研究进行探究、归纳和综述十分必要。
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从最初单一的研究自由贸易的环境效应和环境政策对贸易的影响,逐渐发展到环境规制与国际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相互影响,并且作为热点话题,相关研究持续推进。根据环境规制的含义和演进,可将其概括为规制个人或组织来达成环保目的的各种有形的法律、规定和协议,以及个体的环保意识、思想、观念、态度和认知[2]。国内学者从贸易恶化环境、环境规制影响对外贸易、出口效应中的环境规制政策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包含“污染天堂假说”“波特环境假说”等的理论研究和包含“产业选址”“FDI 流动”等模型的实证研究。目前,环境规制与国际贸易主题研究成果沓出,但综述类文献较少,本文对该主题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纳、科学计量,了解和预测研究动态和热点,探讨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文章结构安排基本如下:第一部分介绍本文研究对象、背景、意义和目的,第二部分介绍研究目标、方法和数据来源,第三部分利用Cite Space 软件进行环境规制与国际贸易问题的知识图谱分析,统计和分析样本文献的总体数量和关键词,探讨目前相关文献已取得的研究进展,第四部分区分和讨论学者采取的研究角度与方法,及各自优缺点,依据样本文献的研究内容、方法和立场等信息分类讨论,第五部分进行总结和展望,探讨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1 研究目标、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目标
自从1979 年“环境规制”被初步介绍后,一直是许多学者的研究对象。20 世纪80 年代后期,环境规制的贸易效应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90 年代后,“环境规制与国际贸易”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描述环境规制与国际贸易问题的研究现状,区分已有研究和未来可以做的工作,避免出现因研究现有的成果而产生的重复工作,并探讨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将实现以下三个目标:(1)揭示目前环境规制与国际贸易问题整体上已取得的研究进展。(2)总结和归纳学者采取的各种研究角度、方法及其优缺点。(3)探讨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和Cite Space 知识图谱分析法对“环境规制与国际贸易”相关文献的作者、发表年份、关键词、主题等外部特征进行科学计量,了解和预测研究动态和热点,全面揭示该领域研究的发展状况,并进行直观的图谱展示。利用Cite Space 软件从样本文献的整体和局部上进行分析,一方面可以从整体上和时间上把握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未来趋势,另一方面可以从细节上凝练出该研究领域的核心、联系和发展潜力。
1.3 数据来源
本文文献数据来源于CNKI 学术期刊数据库,期刊来源为CSSCI 和CSCD,以使分析结果更具准确性和代表性。采用主题词结合自由词的方法确定“环境规制+贸易”“环境管制+贸易”为检索主题。时间段选取1994—2020 年,因为20 世纪90 年代前环境方面的农业污染和工业三废问题刚开始暴露,环境法规和管制机构正在着手构建,涉及贸易与环境主题研究的文献较少,自1995 年WTO 成立以来,各国贸易丝来线去,生产的扩张对可开发性自然资源与环境施加巨大压力,此后,国内外关于“贸易与环境”的问题开始逐渐增多,也开始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保证文献检索的相关性和准确性,去除一些征稿通知、谈话记录等不相关数据,得到样本文献843 篇。
2 环境规制与国际贸易研究现状
本章将根据Cite Space 软件总结与分析的数据,阐述本文的第一个目标,即揭示目前环境规制与国际贸易问题整体上已取得的研究进展。
2.1 总体数量特征
图1 展示了1994—2020 年我国国内研究者对“环境规制与国际贸易”的兴趣水平。从总体数量变化来看,环境规制与国际贸易主题研究数量的变化情况大体上和涉及环境与贸易主题的研究一致,但占比较低,说明该研究领域还有待深入研究。
图1 1994—2020年环境与贸易相关主题研究领域发文量
1994 年之前,世界经济处于“二战”后复苏阶段,环境问题处于潜伏期,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但从实践来看,我国已开始从环境法规的角度探讨贸易问题,如1991 年我国批准由UNEP 通过的《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同年,我国国家环保局、海关总署颁布《关于严格控制境外有害废物转移到我国的通知》等法规措施。1994 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提出“环境愿景”,同年,我国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将有关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内容明确列入进出口和国际服务贸易的限制中。紧接着1995年WTO 成立,学界对环境与贸易主题表现出了良好反应,讨论拉开帷幕,这一年环境与贸易研究数量为69,环境规制与国际贸易研究数量为6。2001 年,中国加入WTO,国内对环境规制与国际贸易研究的数量急剧上升,盛况空前,这一年环境与贸易研究数量为304,环境规制与国际贸易研究数量为44,有关贸易壁垒、环境税、碳排放等新的环境规制主题的研究日益丰富。2004年4 月我国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部分贸易法规的规范内容加入了环境保护,但在进口等环节中的环境条款管制较松,该年环境与贸易研究数量为364,环境规制与国际贸易研究数量为51。2008 年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相关文献数量略有波动。2009 年在联合国气候大会和“十二五”规划中,我国公开承诺控制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环境问题依旧受到重视。2011年国际市场复杂动荡、贸易摩擦频繁,但我国外贸综合竞争力不减,国家继续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如调整《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等,据此可见,2001—2012 年研究总体上呈现稳步上升、多元发展阶段,其中,2011年文献数量达到顶峰,环境与贸易研究数量为581,环境规制与国际贸易研究数量为53。2013 年,国际贸易往来复苏,发展中国家寻求自身发展道路以及贸易间的利益均衡,环境与国际贸易交叉牵连,对于环境规制与国际贸易规则的有关研究趋于深化发展,文献数量略有减少。2018 年中美贸易摩擦影响着全球经济贸易的发展局势,文献数量骤降。2019 年文献数量回升,原因之一是中美经贸磋商释放了积极信号。2020 年保持较稳定状态,说明环境规制与国际贸易主题的研究开始进入相对成熟期。
近几年,环境规制与国际贸易的研究数量较之前减少,可能是因为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研究角度有一定的转变,并且研究方法更偏向于实证分析方法的评估、选取和建立,但大量的研究表明环境规制与国际贸易主题仍然对研究人员有极大的吸引力。部分发展中国家一方面渐渐降低本国经济对国际贸易的依赖性,大力刺激国内消费,另一方面加强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往来。在国内外贸易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的大背景下,2020 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也表明环境规制与国际贸易主题仍然有许多研究潜力。
2.2 关键词特征
通过关键词的简洁表达,分析关键词特征,可以窥探研究主题间的联系。环境规制与国际贸易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2 所示。
图2 中共有624 个网络节点,即文献关键词共624个,节点越大表示该关键词或短语出现频率越高,图中共产生1 825 条线段,即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现的次数共1 825 次,线段越宽表示联系越密切。联系越紧密的关键词之间会出现闭合的团体,可见在高频关键词周围有许多新出现的闭合图形,这表明目前的研究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主题,选题更聚焦、独特和多元。其中,节点最大的前四个关键词分别为绿色壁垒、国际贸易、绿色贸易壁垒和对外贸易,频次分别为165、147、77、67,与搜索主题相符。但频次与中心性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中心性大小代表某关键词在所有关键词中的地位高低,或者说是与其他关键词关联的概率,如表1 所示,频次最高的前四个关键词的中心性分别为0.38、0.60、0.13 和0.23,关键词环境规制的频次较低,但其中心性为0.14,可见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虽然词频不是最高的,但中心性较大,还有环境规制等关键词也是研究的热点词汇,它们关注的是相同的问题或领域,因此出现在同一文献中。
图2 环境规制与国际贸易主题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1 环境规制与国际贸易研究主题关键词分布
将图2 中的关键词进行聚类,有助于了解这一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如图3 所示。
如图3 所示,12 个聚类分别为:对外贸易、绿色壁垒、环境规制、影响、环境标志制度、技术壁垒、碳关税、国际贸易发展、环境壁垒、绿色壁垒、预警机制、世界贸易组织,说明研究以这几个关键词为中心向外拓展。通过对文献聚类信息进一步整理,列出每个聚类标签值最大的三个关键词,见表2。文献数量代表每个关键词所涉及的文章数量,对外贸易和环境规制平均年份为2012 年,表明其出现在较新的文献中,在研究人员中仍然深受欢迎,这也显示环境规制与国际贸易有进行更多研究的潜质。
3 环境规制与国际贸易研究类别
图3 环境规制与国际贸易主题研究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表2 环境规制与贸易主题研究热点聚类
在上一章对文献总体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本章根据它们对环境规制与国际贸易的不同研究内容、方法和立场等信息,将它们分为理论介绍研究、批判性研究、实证研究、战略应用研究和创新性研究。具体分析每类研究的成果和特点,区分已有研究,以及为探讨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做好准备。通过表3 中评选出的至少包含一种研究类别的91 篇代表性文献加以说明。本章将阐述本文的第二个目标,即总结和归纳学者采取的各种研究角度、方法及其优缺点。
3.1 理论介绍研究
这些研究来源主要是《国际贸易》《国际贸易问题》等期刊,在介绍和引进环境和贸易问题的最初一段时间,对国外的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志及国际贸易现象的基本原理、起因和影响等进行介绍性解释[3-7],有助于国内的外贸工作者了解国外的现行政策和时事热点[8-9],培养学者的环保意识[10]。例如,有研究表明环境关税阻止了国际贸易途径上的环境污染转移,同时积累环保资金[11],还有部分学者提出环境标志制度将成为继关税壁垒后的新挑战[12-13]。
这些研究也存在可见的短板,理论分析是实证分析的基石,但理论模型需要有严格的假定前提,才能更具普适性,并且在理论模型中加入更多的考虑因素还存在难度。而且,在文献中出现的相关专有名词尚未形成规范一致的表述,常用范围更大的名词代指,如环境保 护[14-15]。此外,视角单一,看法有限,缺少从正反两方面进行的批判性理论和实践分析。
表3 包含五种研究类别中至少一种的91篇代表性文献
3.2 批判性研究
这一阶段是国内理论碰撞交融的时期,在经过初期的了解摸索后,产生了对环境规制和国际贸易的价值原理批判性的讨论,各种研究结论也可能出现不统一,甚至对立的情况。理论上有利于产生批判性思维,填补研究不足,实践上有利于从我国的角度为国际贸易往来和政策制定提出建议。
依据不同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有学者用省级面板数据或某部门中细分行业数据,通过检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污染避难所假说和要素禀赋假说是否成立,来判断国际贸易是否导致污染的增加[16-18],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国际贸易或资本流动不是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19-20]。
在通过批判性研究发现弱点后,研究开始关注不同途径的改进。在解决环境问题上,环境规制,特别是政府间接的环境规制措施[21],通常要比贸易政策更为有 效[22-23],贸易政策处理环境问题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后果。环境规制从不同途径、程度和范围影响国际贸易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由于环境政策与标准及其实施上的差异表现为生产成本的差异,因此,有理由认为这种差异会改变贸易模式。环境规制通过影响企业研发创新来抵消因环境规制而产生的成本[24]或提高生产效率[25],实现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而环境规制的严格度增加也会增加企业对生产技术投资的压力和负担,使环境成本内部化,不利于企业的出口贸易[26-27]。
发达国家的环境规制研究渊源较发展中国家更深,两者衡量环境的准则存在差异[28-29],因此,一方面,统一协调各国环境规制政策难度不低,不同的国家要因地适宜制定环境政策[30],另一方面,国际性分工、合作对控制全球污染也是必要的[31-32],但这不是指应用完全一致的环境标准,因为这大概率会减少福利和歪曲贸易。
总体而言,批判性研究从不同的理论和实际基础出发,为以后研究进行新工具、方法和技术的开发创造了条件,也有助于学者更全面、详细和辩证地理解环境规制与国际贸易主题,并为后续实证研究、战略应用研究和创新研究奠定基础。
3.3 实证研究
基于理论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和方法论指导,且随着数据指标、计量模型、统计方法越来越丰富,采用实证进行环境规制与国际贸易问题的比较、验证或测度越来越多,实证研究在评估一些环境规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理论研究的不足,用直观的数据提供证据和说明研究结论。
3.3.1 验证理论和假说
进行环境规制与国际贸易间的研究需要一些必不可少的理论分析框架,经典的理论主要包含环境规制视角下的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33-34],以及国际贸易影响环境的要素禀赋理论[35]。然而,越来越多的影响因素的出现,使得原有的贸易优势或环境效果发生逆转,传统的理论受到挑战,由此产生了新的一些理论框架,实证研究往往将这些新模型框架与传统理论相对比、相结合,进行检验,如包含环境要素的H-O 模型[36-37],基于南北自由贸易的一般均衡(CGE)分析框架[38]和新贸易模型[39]等。目前,根据不同的理论框架,实证结论也比较模糊,无法取得一致结论。
对规模、结构和技术效应综合影响下的环境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从众多影响国际贸易形式和环境质量的因素中独立出来的各国收入差异对环境的制约作用,以及国家竞争角度下的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研究,形成了环境与国际贸易间影响作用的三大假说,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向底线赛跑”假说、“污染避难所”假说。围绕这三大假说在我国是否成立,实证研究进行了验证,但从实证研究的结果来看,尚且存在分歧,因此这几个假说还不能称为确定的理论体系,依然是学者们的研究对象。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和“向底线赛跑”假说体现国际贸易对环境规制的影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是三大假说的起源,广泛应用于能源和环境经济学研究。EKC 作为一种统计工具,用来检查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的融合和因果关系,主要集中在工业化进程中对大气与水环境质量影响的考察[40-41]。接着,其他影响因素开始被引入相关研究,基于EKC 假说的国际贸易、FDI 与环境规制的关系研究日益受到关注[19]。“向底线赛跑”假说起源于各国为吸引投资而采取的竞争手段,该假说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决定出口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环境成本。随后研究基于全球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围绕进出口贸易是否会使我国降低环境规制标准[42-43],以及我国出口贸易是否受国外环境规制严格程度的影响展开[44]。目前,国内关于“向底线赛跑”假说的文献仍然相对较少。
“污染避难所”假说则体现环境规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是关于环境规制、产业国际竞争力与对外贸易的一个著名假说。该假说认为国家的环境规制严格程度与其生产污染产品的比较优势呈正相关,因此,环境规制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具有生产污染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对我国“污染避难所”的有效性证明一方面针对环境规制强度对我国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展开[45],另一方面围绕FDI 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是否恶化我国的环境质量、是否有利于改善区域环境污染现状的讨论 进行[46-47]。而我国FDI 区位分布的特点往往会影响到产业布局,因此相关的研究还常与产业选址、产业转移关联[48-49]。
此外,也不乏将上述两种类型的假说结合起来,验证污染密集型产业与地区经济发展、产业转移的关系的研究[16,18,50]。
3.3.2 环境规制与进出口贸易
环境规制与进出口贸易的研究集中在用历史数据或面板数据来考察环境规制强度与环境敏感行业或污染密集型产品进出口的相关关系。我国大部分学者认为环境规制与进出口贸易之间存在关联,通过实证国外环境规制对我国贸易流量的影响,得出环境规制与进出口存在稳定相关性的结论[51-52]。小部分学者持有相反观点,即认为环境规制与代表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出口贸易的关系不明显,不能进行简单判断[53]。在两者存在相关性的基础上,实证研究对进出口贸易进行分类研究。
(1)环境规制与出口贸易。在我国目前的贸易结构中,比重更大的是环境资源依赖型产品。其中,污染密集型产品在出口贸易中名列前茅,因此国际贸易领域的出口贸易与环境规制的问题研究丰富。实证研究关于环境规制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存在不同的结论,第一种观点认为环境规制不利于甚至损害出口贸易或产业发展,原因在于严格的环境规制减弱本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使得原本属于本国的出口贸易转移至其他国家,研究通过选取污染行业的环境污染指标或与环境污染治理指标,与出口贸易规模进行分析[54-55]。另一种观点与第一种相反,认为环境规制有益于出口贸易,原因在于环境规制通过促使技术创新,导致出口产品竞争优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品结构绿化,研究常引入企业的技术研发或创新变量,比较环境规制对企业出口的影响[24,56-57]。 但这种环境规制需要“恰当”的制度设计,通过限制有限的负面影响,引导正面影响发挥作用。从前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来看,环境规制对出口贸易在各种前提条件下产生的结果是复杂多样的,且正反共同影响的结果也有可能互相削弱了对方的影响,因此应该区分不同的影响结果。
(2)环境规制与进口贸易。现有环境规制与进出口贸易的文献集中于将出口贸易作为研究对象,然而我国各个环境敏感行业不仅出口额日益上升,进口贸易也逐年增加,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间品及零部件贸易为主的中间品贸易在国际贸易流量中占比较大,因此有学者逐渐关注环境规制与进口贸易、贸易顺逆差的关系。实证研究大多对我国行业层面进口中间品的碳排放进行测度,通过环境投入产出模型、FGLS 估计方法等进行分析,通过Hausman 检验来进行内生性检验,得出我国进口中间品的碳排放在逐渐增加的结论[58-59],同时,也侧面反映出我国参与垂直化分工的程度增加。此外,还有学者注意到进口中间产品的碳排放差异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此在实证检验中引入本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这一新变量[60]。
总体而言,实证研究这一方法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青睐,其中所使用的数据、模型和方法也日益精准高效,能直接明白地说明观点。但实证分析也存在着客观性和技术性的问题,例如各国对衡量环境规制的标准存在差异无法比较、难以为一些不完整的体制和统计制度的信息寻找替代指标、模型中的内生性问题、数据结果的解释信度和效度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现有实证研究存在争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内生性问题,为解决这一复杂问题,学者们也进行了许多改进研究,例如寻找合适的工具变量[61]、采用更合适的模型[62]等。
3.4 战略应用研究
战略应用研究是致力于实际运用的研究,更进一步突破了理论和实证层面的分析。在许多文献中,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在不完全竞争的背景下,改变本国企业和外国企业之间战略关系的贸易政策。根据新国际贸易理论,引入不同形式的不完全竞争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的存在,可证明贸易政策的战略应用可能提高福利。实质上,战略性贸易政策分析是非合作博弈理论的应用,所使用的均衡概念是纳什均衡。战略政策可能涉及价格[63-64]或数量[65]设定,但也涉及研发投资水平[66-67]或产品质量等其他变量。
在此背景下,环境经济学家很自然地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和方法延伸到环境政策的领域中,由此产生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延伸,即战略性环境政策[68-69],实质上就是在自由贸易约束下作为战略性贸易政策替代物的环境政策的战略性应用。如果环境规制影响企业竞争力,从而影响贸易和投资流动,那么用环境政策取代贸易政策是有意义的。许多学者从战略性环境政策是增强环境规制的绿色战略行为[70-71],还是削弱环境规制的生态倾销行为[72-74]进行研究。也有学者从内生[75]和外 生[76-77]的工厂选址来展开战略性环境政策的贸易效应研究,但国内从这条线索展开的研究较少。
战略应用研究为各国政府如何寻求更多的其他环境政策工具,或战略性贸易政策如何变异,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但总体上有关研究数量不多,且现有战略性环境政策的模型大多依据单一的生产排污得出生态倾销的结论,而事实上还存在产品消费排污的情况,与实际情况联系不够密切,并且对各种战略性环境政策工具的比较分析尚且较少,如比较战略性反应时的激励型和规制型环境政策工具的研究。
3.5 创新性研究
创新性研究是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和内容进行拓展和创新,试图建立实证模型和理论模型间更紧密的关系,并且,影响环境与贸易的因素有很多,因此许多研究开始在模型中加入更多其他影响因素。特点表现为紧跟时事、定位精准,有利于开拓研究范围、丰富研究内容,并加强和其他主题的联系,但研究过程的复杂性和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也更大,特别是实证研究可能涉及理论框架中未出现过的变量,或指标数据选取导致结果差异太大等情况。
目前,许多研究将主题聚焦于环境规制中的某一工具或政策与国际贸易的出口或进口环节的细分领域,得出更精确的结论和建议,并且常加入国际或行业具体实施和部署的案例进行分析,提供实际证据,加以证明。例如将技术创新[78-80]、知识积累[81-83]、生产率[34,84]问题融入环境规制与国际贸易主题进行研究,研究环境规制下全球价值链[85-86]等新型贸易政策和方式,研究国际贸易间的气候政策[87-88]、碳关税[89-92]、可交易排放许可证[93]等有代表性的环境政策。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和Cite Space 知识图谱分析法对1994—2020 年CNKI 学术期刊数据库环境规制与国际贸易主题文献进行回顾,通过总体上对文献进行数量统计分析和关键词的知识图谱分析,以及对部分重点文献根据它们研究内容、方法和立场等信息进行简单归类梳理后,可以看到有关环境规制与国际贸易的研究讨论丰富且详尽,并且完成本文的三个目标,结论如下。
从整体梳理上来看,第一,随着国内外贸易环境的变化,国内对环境规制与国际贸易主题的研究经历了爆发性增长和下跌,已趋于稳定发展阶段。第二,“国际贸易”“对外贸易”虽然词频不是最高,但中心性较大,加上研究的热点词“环境规制”,表明这几个主题或学科关注的问题或领域有交叉,常出现在同一文献中。第三,“对外贸易”“绿色壁垒”“环境规制”等研究热点词汇出现在较新的文献中表明相关主题仍然吸引着研究者的注意,有许多研究潜力。第四,通过合作网络分析作者机构,得到的结果并不显著,说明研究机构联系较松散,缺乏一定的合作。第五,文献期刊主要来源于贸易类期刊,侧面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有待从更深层次上讨论环境规制与国际贸易问题,以期得到更多强影响力的期刊关注和支持。
从重点文献分析上来看,第一,由最初的引入并解释概念、理论和模型的介绍性研究,至进行辩证分析的批判性研究,至为理论基础提供实际证据的实证研究,至致力于实际运用的战略应用研究,再至立足国内实际、拓展研究主题的创新性研究都丰富了研究者的理解和认识,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有益启发和线索。第二,理论介绍研究的来源集中,起解释的作用,有助于国内的外贸工作者了解国外的现行政策和时事热点,激发学者的环保意识,但视角单一,看法有限。第三,批判性研究理论上有利于产生批判性研究思维,实践上有利于从我国的角度提出针对性建议,缺点在于研究结论往往不统一甚至对立。第四,实证研究对理论和假说进行检验,对环境规制与进出口贸易进行大量研究,用直观的数据提供证据和说明研究结论,但也存在着客观性和技术性的问题。第五,战略应用研究通过战略性贸易政策延伸出战略性环境政策,为各国政府寻求环境政策工具、制定贸易政策提供了新思路,但总体上有关研究数量不多、模型单一、与实际情况的联系紧密程度有待加强。第六,创新性研究对研究对象和内容进行拓展和创新,试图建立实证模型和理论模型间更紧密的关系,但研究过程的复杂性和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也更大。
4.2 展望
综上,虽然现有的研究已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但环境规制与国际贸易主题的更多后续研究还有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空间。本节将阐述本文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目标。首先,目前我国在全球贸易中地位上升,环境规制政策的制定立场、实施过程都在不断调整,所以今后有必要开展对其动态效应的研究,例如研究在出口效应中环境规制政策调整的可持续性,以及在国际贸易往来中的环境规制政策实施过程如何开展后评估,来及时协调优化。其次,关于国际贸易对我国的环境影响的研究不少,但结论也不一致甚至矛盾,原因可能是相关研究集中于研究全国或特定区域,缺少对我国地区与细分部门的研究,因此对我国不同地区、行业贸易往来对环境规制影响的研究有待深入。另外,分析我国环境规制与国际贸易现状的研究较多,但对研究发现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研究较少,例如我国如何避免成为“污染避难所”以及如何将环境规制政策加入外贸手段中来减少我国环境问题的研究少见,日后可加强这些方面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