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公安局:“标准件”助推派出所业务工作标准化
2022-08-03陈源在陆海涛
文/图/陈源在 陆海涛
莲前派出所综合指挥室
为了提升派出所警务工作效能,切实为基层减负增效,近年来,厦门市公安局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派出所的应用,深化智慧型派出所建设,将“科技赋能”与“机制适配”相结合,先行先试探索出一条派出所业务工作标准化的路径。
厦门市公安局将标准化、智能化、社会化作为主攻方向,将派出所工作梳理量化成一项项要求明确、流程清晰的“标准件”,依托智慧社区警务运营中心进行数字化流转、智能化应用,实现业务规范化、赋能精准化、工作实战化,进一步夯实公安工作根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打造了派出所标准化建设的“厦门样板”。
建设派出所业务工作标准化体系迫在眉睫
厦门市公安局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各类风险的关联性、穿透性增强,新型治安难题不断涌现。各警种为了完成相关任务指标,都把自己的任务往基层派出所下达。各项任务没有统一标准,业务重叠交叉,派出所存在负担过重、重复工作和民警尽职难免责等问题。
各警种任务指标不断向派出所下达,“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现状导致派出所民警的职能叠加、负担加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社区警务任务就包含了19警种225项,这些任务大部分存在交织的工作要求,同一工作要求缺乏整合,基层民警重复采集、重复录入,极大制约了派出所的工作效率。
多数警种部门在下达任务时,未及时配套下发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和精细化的工作要求,基层民警有时无法充分明确任务要“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导致任务反馈的完成情况出现质量不高、信息不准等问题,一定程度影响了派出所的工作完成质效,亟需对工作任务指标和要求进行统一标准化。
派出所工作业务杂、变化快,从基础信息维护到矛盾纠纷调处,从重点人员管控到群众业务办理等等,都需要全方位的科技支撑,为业务工作提供精准制导能力。全国各地各部门广泛建设了各类信息化系统、平台,但绝大多数都是围绕警种业务主线搭建的,缺少一套为派出所、基层民警量身打造的信息化支撑体系,导致基层民警出现“瞄不准”“找不到支撑”的问题,迫切需要在任务下发的同时给予精准的科技赋能,帮助基层民警明确任务“怎么干”,真正实现业务与技术的深度融合。
派出所民警接收“e治理”App工作指令开展标准化工作
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是公安机关与政府各部门的共同职责,但目前社区协同共治难题始终存在,社区警务工作大部分存在封闭运行的情况,城乡社区警务与网格化服务管理的融合度不高,缺乏规范、安全、高效的协同渠道,多数业务依靠民警“单打独斗”,未充分利用政府部门、网格员、群防群治等力量,难以满足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需要。
目前,派出所工作开展形式主要以“任务指标驱动”,各项业务任务杂多,对应上级业务警种、部门不同,无法整体统筹、量化分析民警的工作情况,且校验工作完成质量基本依靠人工校验方式,考核工作耗时长、成本高,考核评估不具备客观性,缺乏一套系统、全面、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导致基层民警任务负担重、工作焦虑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派出所民警的身心健康。
机制配套是实现工作任务闭环管理的必要举措,科学的警务运行机制构建离不开机制的变革。机制、业务、技术三者之间是否相互适配,直接决定了公安工作的成效好坏。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手段的不断发展,各地公安机关的“生产力”也在不断提高,但也普遍存在着机制适配不够的问题,比如在公安队伍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上级公安机关与下级公安机关之间的衔接等方面,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信息化断点,亟需查缺补漏。
厦门市公安局在深入调研后认为,要破解派出所工作面临的以上六大难题,必须坚持科技创新与机制创新一体推进,实现大数据条件下的工作任务整合、调度、赋能、执行、考评全流程标准化,从而打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配的现代警务体系。因此,建设符合派出所要求的业务工作标准化体系迫在眉睫。
“e治理”App里的标准化工作表单
探索科技与机制适配的业务标准化体系
厦门市公安局与时俱进强化数字化思维,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大力推进智慧型派出所建设,提升派出所工作智能化水平。把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驱动派出所业务工作标准化,建设数字化条件下的业务标准化体系。
针对市局机关警种部门下达任务笼统不清、基层社区民警负担过重的问题,把派出所基础工作标准化、智能化作为主攻方向,在部治安管理局和省厅的精心指导下,探索构建了大数据条件下的警务新模式。在市局层面,明确规定警种部门对派出所下达工作任务,必须梳理形成工作“标准件”,逐项明确任务的标准和要求,让基层民警知道“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同时,建立“数据池”,自动汇聚“一标三实”、治安管理等31个系统平台资源以及1851个智慧安防小区、16万余路监控视频等智能前端采集数据,实时研判生成各种数据产品,最大限度地实现数据赋能,帮助基层民警解决好“怎么干”的问题。在分局层面,通过实体化运作智慧社区警务运营中心,对上级下达的任务标准件进行归口管理,归并同类项后统一下达任务指令,有效解决了“任务多头下达、民警重复劳动”的问题。充分发挥分局掌握的相关工作资源,为基层民警开展社区警务进行二次赋能。在派出所层面,为民警配备新一代移动警务终端,研发“e治理”等App、小程序,让他们通过“点一点、扫一扫”等方式,按图索骥做好工作。工作数据后台自动留痕统计,省去了不必要的表簿册填报,切实为基层减负增效。
业务标准化是为了实现警务工作最佳效益,对警务工作量化和数字化制定、发布和实施的过程。厦门市公安局在2021年制定了业务标准化立项、设计、审议、发布、运行5个环节所涉及14个作业科目及30个作业项的《业务标准化作业规范》。由强所办牵头,各警种按照作业规范参与梳理各警种下发给派出所的业务,按照“谁的业务谁指导”的原则明确警种(部门)指导派出所工作职责,相关警种部门下达给派出所民警的工作指令必须做到“四个标准”,即:标准工作对象(访查检查对象的人员、地址或单位),标准工作内容(开展工作需要核实、登记的具体信息内容等),标准赋能信息(在指令单推送大数据赋能信息,其中需要民警手工录入项目不得超过30%),标准评价要求(对民警完成工作情况提出质量评价标准)。形成以业务规范为前提,数字化驱动业务标准化。
业务“标准件”是业务标准化成果的体现方式,是把业务标准化成果转化为可数字量化的业务规范和可数字流转的执行程序,最终形成人机可执行的标准文本,系统能操作的标准应用,各级能支撑的标准运行,数字能反映的标准评价。基层民警在使用时,警务终端“e治理”App自动把业务标准件聚合成“三单一码”。“三单”一是把指引标准化聚合为业务清单,就是民警开展业务工作的清单,同时业务整合归并(比如同一地址治安部门治安检查、人口部门“一标三实”核查,出入境部门境外人员核查合并,减轻民警工作量);二是赋能标准化聚合成赋能清单,民警在执行任务时能精准收到与其任务相匹配的数据赋能信息;三是协作标准化聚合成协作清单,民警在执行任务需要协作时能随时发起与网格员和群防群治人员等社区警务团队的协同。“一码”是评价标准化聚合成工作码,民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分级分类自动聚合成工作正常的绿码、工作提醒的黄码、工作纠正的红码,并自动形成日、周、季、月、年工作档案。
自2021年5月新模式运行以来,围绕重点人员管控、实有人口管理、反诈精准劝阻、治安场所管理、矛盾纠纷多元调处、个人极端暴力犯罪预防处置等7类20项业务,共制定了713张工作/赋能/协作表单,上线56个业务“标准件”,下发36.8万项标准任务,完成率97.6%,任务按期完成率提升34.8%。
以“标准件”为关键抓手推进业务标准化体系建设
厦门市公安局把推进基层基础工作标准化作为加强公安机关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锚定智慧警务建设的总体目标,坚持政策引领与战略牵引同频谋划,科技创新与机制创新一体推进,以业务“标准件”为依托,推动基层基础工作标准化,实现了警务工作减负提质增效。
“标准件”融合了业务标准化、赋能智能化、协同社会化。第一是落实了公安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警种部门支援派出所机制、加强大数据智能化应用的决策部署。第二是厘清了全局上下、公安内外对派出所基础工作“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的作业规范。第三是打通了大数据计算能力和海量数据资源对派出所基础工作“怎么干”的赋能管道。第四是突破了警种部门支援派出所时支援机制不规范、场景不具体、流程不清晰、制度不健全、责任不明确而导致支援不到位、受援效果不明显问题,为推动形成机关围着基层转的支援体系提供了坚实保障。
业务“标准件”是以标准工作对象、标准工作内容、标准赋能信息、标准评价要求为目标要求,以业务警种、科技部门、基层单位、运营主体为设计团队,以警务工作量化和数字化为方法手段,以立项、设计、审议、发布、运行为制作流程,以可数字量化的业务规范和可数字流转的执行程序为标准成品,有效促进了基层操作与警种指导之间、标准规范与实战效率之间、业务要求与科技赋能之间的优势融合,实现了警务工作最佳效益。
业务“标准件”可以作为政策具体化、落实具体化、操作具体化的关键抓手,牵引派出所、分局、警种、社会面等不同角色将规范、赋能、支撑、落地、协同等工作融合成件,牵引民警明确基层基础工作“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动态检验业务规范化、赋能精准化、工作实战化的完成质效。
各地区派出所工作业务方向相同,面临的困境相似。但是由于各地区科技应用程度和机制适配不同,对业务标准化理解程度不一,导致标准化实战成效参差不齐。厦门市公安局探索出的这一套以“标准件”为关键抓手的业务标准化体系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其他地区公安机关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快速灵活复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