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博物馆民族文物研究的思考
——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为例

2022-08-03李军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1期
关键词:回族张家文物

李军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甘肃 张家川 741500)

0 引言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首都博物馆北京历史文化展览时强调:“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分布较广,是天水市下辖的一个回族人口比例在全国占比最高的民族自治县之一,其中民族(或相关)文物在馆藏文物中更有不小的占比。博物馆在做好收藏工作的同时,更要发掘文物本身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等价值,讲好文物故事。笔者通过对张家川县历史的研究,对博物馆馆藏民族文物进行初步的整理研究,分析张家川县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西戎文化和回族文化,从文物保护工作、文物研究方法、文物展示方面,立足博物馆工作实际,提出对民族文物相关工作的看法。

1 民族文物研究缘起

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第78次常务会议通过《博物馆条例》,并与当年3月20日起施行,对博物馆做了科学的解释:“博物馆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通过这个阐释我们可以把握新时期博物馆工作的四个重点:一是要明确文物是博物馆成立、运行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博物馆及与之相关的工作都成了空谈。二是文物的科学保护是博物馆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一项基础性、常规性工作,应该最大限度加大文物保护工作的力度和有效性。依托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知识相结合,通过专业保护工作的开展使文物能够全面、准确、客观反映其本身所包含的一切历史信息和蕴含的科学价值。三是在确保馆藏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形式多样的展览平台,讲述当地史,塑造民众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构建和谐发展的新理念。四是坚守博物馆自身的公益性、教育性和社会服务性等基础属性,致力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由此可知,博物馆工作开展的基点在文物,做好文物的整理与研究工作,是推动博物馆发展的重中之重。而民族文物作为博物馆众多馆藏文物中的一个类别,其自身具有的独特性价值更应该重视,利用这一部分文物,讲好民族故事,推进民族工作开展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大问题。

2 准确定位地域民族特色

2.1 对地域民族特色认识

纵观张家川县历史,结合近年来考古发现的新成果,这里从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仰韶文化在这里繁衍,西戎民族从这里形成、发展、壮大直至融入华夏民族,历经时代变迁,回族聚居格局最终形成。

2013年,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发掘的牛头河与清水河水系上游后川河北岸的杨上遗址,文化层年代形成于距今约18万年,结束于距今约15万年,是张家川县境内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2014年由上述两个单位联合开展石峡口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出土了较多的石器和动物骨骼化石,证明在3—4万年前,这里同样有早期人类活动的遗迹。2021年为配合张家川县工程项目建设,对清水河支流松树河东岸圪垯川遗址(图1)进行清理发掘工作,发现了距今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早期史家类型大型环壕聚落遗址,出土了延续至明代的文物及标本,证明张家川地区是除大地湾遗址外仰韶文化发展的又一中心,同时补充了张家川建县历史短历史资料记载不完全的短板。2006年随着马家塬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推进,逐步揭开了战国中晚期活跃于张家川县境内的西戎民族的神秘面纱,使其从一个模糊的形象变得清晰丰满,民族特征也逐渐显露。

图1 圪垯川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入选2021年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随着早期丝绸之路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频繁,西方文化元素逐渐传入中国北方地区,并被当时北方少数民族选择性接受。尤其到唐朝时期,先进的中原文化对周边民族乃至西亚、欧洲等地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随着贸易活动的频繁开展,外来文化大量涌入,与中原文化交流碰撞,阿拉伯文化在中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而张家川处于长安往西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位置,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更深。元代时,丝绸之路上的中外商队更是络绎不绝,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经商、定居,外来文化,尤其是伊斯兰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也逐渐形成规模,一个新的民族——回族诞生。张家川地区的回族也是在这个时候逐渐形成的,一部分是由定居的大食、波斯人与当地人通婚产生,一部分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本地人。清代陕甘回族起义被镇压后,起义失败的队伍一部分被安置在张家川县一带,从而构成了张家川县回族聚居的特点。

1953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正式成立,成为中国回族人口比例占比较高的一个民族集聚地区。也因为历史的原因,造就了张家川县历史上以西戎民族为主,到明清时形成的本地土生土长的回回民族与中原民族共同交织的独一无二的民族交融格局,对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民族演进、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2.2 对独具特色回族文物的认识

张家川县境内,在伊斯兰教重要的节庆、祭祖日和喜庆日时,熏香是回族家庭必不可少的一项准备活动,因而,香炉是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大部分回族群众使用的熏香炉是在传统铸造工艺中加入了阿拉伯文或阿拉伯元素,更符合回族审美的一种民族用品。

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众多馆藏文物中,阿拉伯文狮纽盖铜熏炉(图2)是最具回族特色的一件器物。该炉风磨铜铸造,通体高40厘米,口径20厘米,重7公斤。由炉身和炉盖两部分构成。炉盖自下而上采用中国传统的跌沿式造型,分为三层,最上方为圆形平面,上蹲卧一狻猊,双目怒视、眼球微凸,嘴微张、炉烟亦从此出,耳敏,尾翘,其左足下压一圆球,炉盖内有洞与狻猊身体相通,保证了熏香之烟从狻猊口中溢出。狻猊,相传为龙子,外形如狮,喜食烟好长坐,因此中国传统的香炉多以此物为造型。此熏炉直腹,腹部铸两组连弧纹和阿拉伯文。文字苍劲有力,有中国古铭文之遗风。同时炉身正面主体阿拉伯文字的铭文又典型契合了回族人民的审美理念。炉下三蹄足,延续中原传统器物所蕴含的天、地、人属性,阴阳数理观念。底部落有楷书“大明宣德年制”款。题款字体端庄秀丽,有晋唐遗风。熏炉在整体造型上,线条流畅圆润,色泽凝重,光洁油润,为炉中佳品。此件薰香炉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伊斯兰和佛教文化。

图2 阿拉伯文狮纽盖铜熏炉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还藏有此类的具有回族特色文物数十件,比如阿拉伯文双耳竹节铜炉、阿拉伯文三乳足铜炉等。在对这些民族文物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翻阅了相关的书籍,查阅了大量资料,对回族的发展变迁历史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对张家川县的民族融合发展的理解也不断地加深。我们认识到: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张家川回族受到地域文化、儒家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汲取众家之长,在交流与互动中,经历了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调适、相互融合、相互创新的过程,最终形成我国回族独有的区别于其他伊斯兰民族的文化特色。这为今后开展民族文物的展示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2.3 对神秘西戎民族文物的认识

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还有一批具有典型民族特征的出土文物藏品不得不说,那就是马家塬遗址及墓葬出土文物。从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来看,具有西戎文化的特征和因素,可以确定马家塬墓地是战国中晚期秦人统治下西戎贵族的家族墓葬群。其位于张家川县木河乡桃园村,遗址面积约80万平方米,以马家塬为中心,向东、西各延伸200米的范围内为较为密集的战国中晚期墓葬分布,面积约2万平方米。自2006年开始发掘墓葬区,历时14年,至2020年结束。共发掘大、中、小型墓葬80座,祭祀坑2座,车乘68辆,共出土金、银、铜、铁、铅、锡、陶、骨、玻璃料珠、玛瑙等各类质地的文物3600余件(组)。马家塬遗址出土文物数量多、工艺精美,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丰富而独特。典型器物有连珠纹釉陶杯、青铜茧形壶、铜甗、铲足鬲、错金银铁饰件、金箔质虎、金箔质狼、银箔质大角羊等。

下面主要从连珠纹釉陶杯的质地、来源等方面说明西戎文物的特点,印证张家川县在战国中晚期民族交融交往的历史。

连珠纹釉陶杯(图3),马家塬墓地M1出土。高11.2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3.6厘米,通体饰淡蓝色釉,腹下部装饰七层连珠纹,敞口、小平底。根据检测和研究证明,这件器物的材质应属早期的玻璃与玻璃质器物。关于中国出土玻璃器物的来源问题学术上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是外来说,另一种认为是“中国制造”。前者认为玻璃最早产生于古埃及,大约在5000—6000年前,其后传入欧洲,再传入中国。近年来,随着考古成果的不断出现,在国内出土了数量较多且制造工艺精美的玻璃器,经过学者大量的研究和比对,认为无论从构成玻璃的元素成分乃至其制作工艺等方面都与西方玻璃有显著的不同,因此认为中国的玻璃是自成体系,并得到了更多学者的支持。马家塬出土的连珠纹釉陶杯究竟是外来器物还是“中国制造”,我们暂时无从考证。从外来说的角度来看,它应是中西文化交流下的产物,若从中国制造的角度考量的话,它又带有西戎文化与中原先进文化交融的特点。无论持哪一种观点,这件玻璃器出土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所属历史年代,进一步证明了张家川地区在战国中晚期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交汇、碰撞的重要区域。

图3 连珠纹釉陶杯

马家塬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釉陶类文物,有汉蓝、汉紫、铅白、釉陶等(图4),它们作为墓主人身体及随葬车马的装饰品串成串珠或者镶嵌。

图4 马家塬遗址M6出土的汉紫珠(上)、蜻蜓眼(下)

由此可知,马家塬遗址是秦霸西戎数百年的过程中,受到华夏礼制和文化的深刻影响,在不断战争和交流中,逐渐与秦人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具有游牧民族的一些特点,但是和独立于农耕区之外的游牧民族比较而言,马家塬墓地葬俗和随葬品蕴含了欧亚草原文化、西方文化、秦文化、西戎文化和楚文化等因素。

3 民族文物研究的思考

文物作为博物馆最小的构成单位,具有唯一性、不可复制性。开展文物研究的前提是科学的保护,只有文物本体能够最完整、全面、客观地反映自身的价值,才能为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翔实的数据。研究过程中利用科学的方法可以使我们的研究工作少走弯路,事半功倍。随着时代的进步,前人总结了准确、科学的研究方法,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加以筛选,找对适合自己的、每一件文物的方法,灵活运用,直至找到本质。在保护和研究的基础上,做好文物的展示和利用,使文物价值得到最大最优的发挥,是各级博物馆的工作中心和最终目的,也能够使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发挥。下面就民族文物研究中思考的几个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3.1 民族文物保护的问题

馆藏文物的保护是一项复杂而又精细化的工程,内容涉及档案的编写、台账、保存、运输、环境监测、温湿度调控等一系列的工作。它不仅需要必备的文物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更需要专业保护人员适时、适地对文物环境等加以人为的干预。民族文物作为馆藏文物的一部分,博物馆的保护工作也基本适用,但由于部分民族文物的特殊性,个体保护上有细微的差别。比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馆藏阿拉伯文狮纽盖铜熏炉,其质地为从泰国进口的风磨铜,内含金银等十数种贵金属,其保存的微环境中温湿度的调控可能与常见的青铜、黄铜等器物有细微的差别,经过博物馆专业人员的常年监测,发现其保护和保存方法与其他青铜器的方法一致。因此,文物的保护需要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经过长年的数据积累和经验总结并及时运用到文物保护工作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文物数字化保护成为现在各类博物馆积极探索和使用的手段。2021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积极申报并实施了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依托现代化科技手段,对216件重要文物实施精细化数字录入和建立电子档案工作。同时,设立多宝阁交互式多功能互动体验设备(图5),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的保护和展示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图5 多宝阁互动体验

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是采用非接触式的技术实现数据采集和光学测量,将文物以三维或多维数据信息永久地保存,从而减少自然、人为因素对文物本体造成的损坏;同时也能借助互联网等技术,实现博物馆资源的快速共享,为文物研究提供资料,提高文物资源的利用效率;突破博物馆传统陈列手段、参观时间和文物状况的束缚,弥补博物馆在展出方式、参观者体验、观赏形式等方面的短板,使参观者不受时间、地点、方式等因素影响,随时随地了解、鉴赏和深入研究文物。

3.2 研究方法的问题

博物馆学和馆藏文物的研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相结合的科学认识方法,结合分析和综合法、历史法、调查法、比较法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挖掘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等,达到揭示文物本体的目的。民族文物的研究也同样适用。

就马家塬遗址出土的连珠纹釉陶杯来看,通过对这种器物出土地、制作工艺、材质、器物形制、装饰图案等的考证,结合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判断它是战国中晚期我国西北西戎民族制作的一种器物。在此研究基础上,合理运用比较法、综合分析法、调查法等深挖文物的各种元素,就会逐步揭露文物本体所包含的独特信息,采用历史法查阅相关资料,对比该时期其他地区出土的类似文物和考古研究成果,来进一步发现西戎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点,并将其纳入中华民族的概念范畴内,更能展示中华民族的多元化、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3.3 展示利用的问题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馆藏文物利用的最基本最直接的方式,它能让参观者与文物面对面的交流,欣赏文物外在表现形式美,感受文物内涵历史艺术美。同样,民族文物体现本民族风貌,凝结本民族精神,是连接当地人与古代先民的媒介,它的神秘是最具吸引力的。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为例,在基本陈列之外,还有常设展览《张家川县民俗风物展》,主要展示张家川县域内出土和世传的回族精美文物,《马家塬遗址出土文物展》(图6)展示马家塬遗址1—3号墓出土的精美文物。这两个展览作为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的常设展览,每年都吸引一大批的学者和文物爱好者来参观,也是参观者最感兴趣的展览之一。基层博物馆的展陈条件、设施设备、展示手段、基础设施等都无法与大型博物馆相比,只有发挥自身优势,突出个性特色,推陈出新,在特色、服务上下功夫,才能吸引来、留得住更多的参观者。

图6 “马家塬遗址出土文物展”展厅

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的火热,文化旅游创意产品也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捧。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利用自身优势,抓住市场热点,连续四年举办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制作大赛,创作了一批设计新颖、制作精良的文创产品,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在文创产品的研发上能够取得好成绩,正是基于张家川县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元素的再利用。博物馆做好传统教育展示工作的同时,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和制作上下功夫,既是对博物馆功能的补充,也能进一步加大对博物馆的宣传,更能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普通民众的生活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注释

①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首都博物馆北京历史文化展览时的讲话精神。

②《博物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二条,国务院令第659号,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第78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15年3月20日起施行。

③马国瑸.宣化冈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④林怡娴,周广济,Ian Freestone,等.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出土玻璃与相关材料研究[J].文物,2018(3):71-83.

猜你喜欢

回族张家文物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秀秀台
摄影家张家让眼中的锦屏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
《回族文学》2011年总目录
只对你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