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皇后身份伪讹考辨及《百花图卷》浅析
2022-08-03罗嵘
罗嵘
(天津美术学院,天津 300011)
1 杨皇后身世考辨
南宋宁宗杨皇后(1162—1232),亦称杨妹子、杨娃等,历史上说法不一,同时其身世也扑朔迷离。而她的代表作《百花图卷》(图1)流传更是命运多舛,留给后人许多疑问。这件历史上第一件由女性画家绘制而成的作品真的是这位杨皇后所作么?我想答案会是让人失望的,经过考证,这件作品实际上是托名之作,实非杨皇后所绘制,但这并不能抹去杨皇后的才气和她的艺术地位。以至于为什么本文称呼其人为杨皇后而不是历史上沿用的“杨妹子”,是因为经过考据和研究,杨妹子乃是其自我的谦称,而并不是姓杨名妹子,而“杨娃”“杨婕妤”等称谓,则更为不妥。现历史上共有四种说法,杨皇后乃是不需考证、无须质疑的称谓,在此详细介绍其他三种说法。
图1 百花图卷(局部)
1.1 杨妹子
杨妹子这种称呼也同时存在两种歧义:一是杨皇后自称或姓名为杨妹子,二是杨妹子是杨皇后之妹。元代有一部《吴礼部文集》,乃是元代著书家吴师道所著,书中记载有一幅《仙山秋月图》,其中的题文说道:“宫扇,马远画。宋宁宗后杨氏题诗,自称杨妹子。”
另一种说法是明代文学家陶宗仪(1329—1412)《书史会要》之中记载:“宁宗皇后妹,时称杨妹子。书法类宁宗。马远画多其所题,往往诗意关涉情思,人或讥之。”陶宗仪认为“时称”,也就是当时称呼杨皇后为杨妹子,但此称谓是不可取的,因为古代避讳制度很严格,平民百姓以及王公大臣是不能直呼皇后其名的。同时“诗意关涉情思”这种说法也失之偏颇,因为其人是皇后,同时在作品中抒发感情就认为其人“有失妇道”,显然陶宗仪这种说法是过于主观的。但使人困惑的是后世许多典籍都沿用了陶宗仪的说法,例如明代李日华的《六研斋笔记》、清代王士祯的《香祖笔记》等,王渔阳对其批判之事是无可厚非的,但可惜的是他引用的根据是错误的,其对于杨皇后的批判自然也是不值一驳的了。
杨妹子这一称呼的来源,实际上是杨皇后对于其认的兄长,也就是对于南宋杨次山的谦称。杨次山在南宋为“永阳郡王”,此人对于杨皇后入宫以及在宫内地位的稳固,甚至是人生命运都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可谓是对于杨皇后影响极为重大的一个人,此人会在后文详细阐述。
1.2 杨娃
杨娃这种称呼出现在明代王世贞的《弇州山人四部稿》之中对于《马远水图》的著录,他对《马远水图》记载道:“其印章有杨娃语。长辈云:‘杨娃者,皇后妹也。以艺文供奉内庭,凡远画进御及颁赐贵戚,皆命娃题署云。’……所谓杨娃者,岂即其妹耶?”王世贞通过对画作印章的考证,认为杨皇后真名乃杨娃,并提出了对以前记载流传的辩驳,也就是杨皇后并没有妹妹。杨妹子,也就是杨皇后本人,真名杨娃。但实际上这种说法真假参半,真的是王元美先生对于历史文献的辩驳,提出了杨皇后并未有一妹妹,所谓二人实则乃是一人。假的是王元美对于印章的误读,启功先生在《启功丛稿·论文卷》中提出因其画卷上有一方印章为“壬申贵妾杨姓之章”,王世贞因对于印章之中所盖“杨姓”的误判,才看成了“杨娃”。
众所周知,宋代人在画面之中钤盖印章用的媒介是密印,乃是用蜂蜜调和朱砂做成印泥。南宋的画作上所盖的印章一直流传到明代,其间必然还经过了多次重裱,上面的印章刻文辨识不清也是无可奈何之事。王元美先生对于印章中所刻“杨姓”之姓字误判成娃字,才导致了“杨娃”这一名称的出现。
1.3 杨婕妤
杨婕妤这种称谓主要来自《百花图卷》本身。梁清标先生根据明代三城康穆王朱芝垝的题跋:“右《百花图》一卷,乃杨婕妤画也。婕妤盖宋光宁时人,说者谓与马远同时,后以色艺选入宫。”在《百花图卷》题签上写道“杨婕妤百花图”。实际上,朱芝垝的题跋属于为托名而作,目的是抬高作品身价。实际上,“婕妤”是一种宫中女性的官职称呼,并不是哪位女性的专属姓名。
关于杨皇后的家世,自然是参考其周围人的后人所言最为可靠。据考证杨皇后兄长杨次山有一孙,名为杨缵,号守斋。而他有一朋友,乃是南宋遗民、书画家周密。周密曾在他的著作《齐东野语》之中有着详细的记录:“慈明杨太后养母张夫人善声伎。随夫出蜀,至仪真长芦寺前僦居……或导之入慈福宫,为乐部头。后方十岁,以为则剧孩儿。”周密能够如此了解宫闱秘史,自然跟他的朋友杨缵脱不开干系,就连周密也经常在他的书中提到“杨守斋”。不难想象,杨缵作为杨次山之孙,自然是了解很多内幕的,这也说明了周密的记载是可信的。
综上,出身低微的杨皇后是怎么能够进入宋代宫闱之中的呢?根据《宋史·后妃传》之中的记载,她是由于姿色出众,深受当时宋高宗吴皇后的宠爱,再之后则被年幼的赵扩相中,在赵扩登上宋宁宗帝位之后,在庆元三年(1197)便册立她为婕妤,两年之后便晋升为婉仪,之后便是贵妃。
同时,根据《宋史》之中的记载,杨皇后这位兄长杨次山,是“自谓其兄,遂姓杨氏”,这一点与其记载的上文之中“忘其姓氏”的原因是相同的。不难想象,像杨皇后这样出身低微的女子,在宫廷之中怎样才能最快的站稳脚跟呢?肯定是找一个靠山,而杨次山便成了她的不二人选。当时的杨次山是宫中武德郎,与杨皇后结为兄妹之后,他从吉州刺史变成了福州观察使,后任岳阳节度使。杨皇后册立之后也没有忘记他的恩情,又加升为太尉,可谓是知恩图报。但是“忘其姓氏”又是怎么回事呢?约是杨皇后入宫并且取得一定地位之后,原本贫苦的出身便成了她的绊脚石,这种出身会招致周围人的非议,更会影响到她之后的道路,于是她便刻意隐去之前的姓名,与杨次山结为兄妹之后,改杨姓。
而对杨皇后的生平有着重要影响的杨次山是何许人也?《宋史》中记载:“次山官至少保,封永阳郡王。次山二子:谷封新安郡王,石永宁郡王。自有传……宗族凤孙等,皆任通显云。”通过记载能够看出,杨次山是永阳郡王,不过应该是杨皇后即位之后的事情,而他还育有两个孩子,分别为杨谷和杨石,杨皇后不仅对杨次山感念有加,对其后人也是万分厚待。据传杨皇后在自己寝宫之内还摆放着杨氏宗族族谱,并经常问自己的侍女,在杨氏族谱之上的人还有没有未加官晋爵者,若是有人依旧是一介布衣,便加以封赏。
2 《百花图卷》考辨
《百花图卷》为南宋工笔重彩花卉画卷,通长324厘米,高17厘米,在南宋时期有这种长卷实属难能可贵,由于当时绘画材料织造工艺限制,绢一般很难达到现代的长度,故这件作品为多幅绢面拼接而成,再在上面绘制重彩花卉。花卉以类似“铁线描”的笔法勾勒出花卉的外形和轮廓,再以多次罩染,施以石色。当时的花鸟作品是多用石色的,并且颜料制造工艺也与现在有很大的不同,几近失传。这种特殊的工艺以及南宋院体画风交织而成造就了这幅传世之作。再看画面描绘题材,全图共描绘十七种花卉,每一种都有吉祥如意之意,很明显是一幅祝寿之作,而这种题材在南宋时期是较为流行的,取各种花卉拼接成一幅长卷,集各种吉祥之意表达对人的祝福。同时画卷上还有各种诗文行款,每一组花卉都有单独的诗文配合以及年款,书法十分灵动娟秀,并且能够看出写书之人字体从颜真卿处得来,显示出此人有较高的书法功底。
南宋灭亡之后大量宫廷画作都流入明代宫廷,《百花图卷》也不例外。按画卷之中题跋明代三城康穆王朱芝垝献给唐贤妃之后归于明朝内府唐贤妃处。明代不太重视书画皇家收藏,而是把前朝画作当作俸禄赏赐给大臣,太监也会把画作带出宫去出售换作银两,所以明朝中后期大量画作都流出宫去,散落在民间,这件《百花图卷》就是其中之一,从本作题签以及收藏印就能看出本卷曾归于明朝著名收藏家梁清标之手,画卷还有“蕉林梁氏之印”“棠屯审定”等收藏印。而明朝之后大部分民间散落珍贵书画都归入到清代内府,因为乾隆皇帝十分喜爱书画,他大力收集各种书画带入宫廷,以显示他的文治武功。按照《石渠宝笈》著录所载的“姓氏见跋中”可以看出,在清代著录之中也是按照朱芝垝的题跋来定为杨婕妤的。
但《百花图卷》真的是杨皇后所作么?我想答案是否定的。画卷之中的诗文行款成了最主要的依据。画中诗文行款开头寿春花时间为最早,画卷尾端灵芝诗文行款为最晚,最早为己亥年,是1239年,而最晚要到庚申年,也就是1260年。根据《宋史》,杨皇后出生于1162年,而卒于1232年,试问杨皇后怎么可能在她逝世了七年之后创作出这幅《百花图卷》呢?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另外根据书体对比,这件《百花图卷》上的书风与杨皇后题于《马远水图》之上的书风和马麟《层叠冰绡图》之上的诗文书风都不相同,《百花图卷》之中的书迹不带杨皇后常见的学习颜真卿的痕迹,并且筋力稍弱,显然并非出自杨皇后之手。
那么这件作品是谁创作的呢?应是出自南宋宫廷画师之手。根据上文考据的年限,这件作品的创作时间处于南宋理宗时期,理宗在位的时间为1225—1265年之间,既然这件作品以各种吉祥如意的题材进行拼接和绘制,同时前段有一题款:“今上御制中殿生辰诗”就很显然是一幅祝寿之作,是南宋时期的宫廷画院画家进行绘制且送给当时皇后进行祝寿的。结合这件作品在南宋理宗时期进行创作,再对当时典籍进行查阅,南宋度宗时期著书家吴自牧的《梦粱录·皇太后圣节》之中明确记载道:“四月初八日,寿和圣福皇太后圣节”,再对《宋史》之中后妃传进行查阅,能够明确查阅到“理宗谢皇后,讳道清,天台人”“咸淳三年,尊为皇太后,号寿和圣福”,很清晰能够与《百花图卷》之中“四月八日”一语吻合,得出这件作品是南宋宫廷画家为南宋理宗皇后谢道清所作。
这件作品的作者会变成杨妹子的原因需要从《百花图卷》的题跋说起。画卷拖尾处明代三城康穆王朱芝垝的题跋记载道:“右《百花图》一卷,乃杨婕妤画也。婕妤盖宋光宁时人,说者谓与马远同时,后以色艺选入宫……今逢唐贤妃殿下千秋令节,敬献以祝无疆之寿云。弘治丙辰三月吉日识。”我们能很明显地读出这件作品是康穆王朱芝垝为唐贤妃祝寿所献之宝,为帝王后妃祝寿献宝必不可能献一个无名之宝,所以给这件《百花图卷》安上一个前朝著名画家的名头则最为合适,既能提高画作价值,又能愉悦唐贤妃,并且唐贤妃又与杨皇后同为女性,想必朱芝垝还有愿唐贤妃与杨皇后一样青史留名的这一层想法,不难看出,朱芝垝为《百花图卷》挑选了杨皇后这样一个名头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
3 杨皇后其他内容考证
现传世杨皇后的书法作品中,最著名的当数《马远水图》之上的题款和其子马麟的《层叠冰绡图》,尤以后者最为出名,《层叠冰绡图》上有“杨姓之章”“丙子坤宁翰墨”两方印章,能够查阅到此年为1216年,杨皇后时年55岁,确认为其书法无疑。杨皇后书体结体自然,精力充沛,明显得自颜真卿,不管是结体还是运笔都有明显的颜体痕迹。事实上杨皇后的书法还与宋朝另外一位皇帝息息相关,那就是宋高宗赵构。明代毛晋编《二家宫词》之中记载的杨皇后诗词有这样一首:“家传笔法学光尧,圣草真行说两朝。天纵自然成一体,谩夸虎步兴龙跳。”这首诗之中的“光尧”指的是宋高宗,宋孝宗赵昚为其尊号“光尧寿圣太上皇帝”。宁宗与杨皇后的书法都是学习宋高宗而来。虽然《二家宫词》本身不一定为杨皇后所作,但是其中的诗文记载还是值得参考的。
说到杨皇后与马远,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记载:“马远画多其所题,往往诗意关涉情思,人或讥之。”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读。一位皇后怎么可能会对一个皇家画院的画师寄托情思呢?又怎么会把这种情感写进诗文之中又题于画上,进而流传后世呢?所谓寄托情思之事,来自马远所作《松院鸣琴》上题写的《调寄〈诉衷情〉》,实际上这只是杨皇后赏阅马远所作之画,触景生情、感怀感情之作,马远作为南宋画院著名画家,皇后经常看到他的画作也是无可厚非之事,此中并没有对马远感情之说。
前文已经经过相关考证及研究,杨皇后、杨妹子、杨娃、杨婕妤乃是同一个人,那么史书中以她们为不同人物为根据所记载的著录自然就是值得推敲的了。如明代收藏家汪珂玉,此人与同为著名收藏家的项子京极为要好,并且把平日所观书画写成了著名的书画著录《珊瑚网》,但在其中关于杨皇后的记载却是:“杨娃为宁宗后之女弟,故称妹子……画必命娃题署,故称大知阁,然印文擅用坤卦,人讥其僭。”首先,汪珂玉的依据是从王世贞的《弇州山人四部稿》之中得来,王世贞首先把“杨姓之章”认成了“杨娃之章”,关于姓名就首先出了纰漏,再次又根据前人错误记载把杨娃和杨皇后认成了两个人,记载为“女弟”,也就是杨妹子。那么根据《宋史》之中的记载,宁皇后本无妹妹,何来“女弟”之说呢?自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并且在最后汪珂玉还记载道:“然印文擅用坤卦,人讥其僭。”这种说法就更是值得思考了。
4 结语
我国封建社会一直存在的阶级制度,上至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每一个人都是要遵循避讳的。那么回到汪珂玉所载的关于所谓“杨妹子”所用坤卦之事,在古代八卦之中,乾为天坤为地,天为阳地为阴,皇帝用乾卦,皇后用坤卦。那么显然,代表着大地、阴阳之阴的印章除了皇后本人谁敢私自使用?哪怕是皇后的妹妹,私自用皇后之印,这难道不是谋逆之罪吗?谋逆之事就连私下交谈都是违禁的,更何况是把印章盖在能流传千古的画作之上呢?显然这种事情是说不通的。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如果汪珂玉《珊瑚网》之中“杨娃”“杨妹子”“宁宗后女弟”是同一个人的话,答案也就不言自明了,同时也印证了以上的说法。
注释
①吴师道.吴礼部文集[M]//北京图书馆古籍出版编辑组.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②陶宗仪,朱谋垔.书史会要:续书史会要[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
③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M]//王世贞,王樵,杨巍,等.弇州四部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④启功.启功丛稿:论文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9.
⑤周密.齐东野语[M].黄益元,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⑥⑦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⑧吴自牧.梦粱录:皇太后圣节[M].周游,译注.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2018.
⑨毛晋.二家宫词[M].清同治刻本.
⑩汪珂玉.珊瑚网:卷四十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