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学生独立性的培养

2022-08-03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19期
关键词:家长孩子

章 茸

(合肥市杏林小学 安徽合肥 230000)

独立不是一个人一出生就立马能够拥有的,也没有任何人可以不经历挫折就可以拥有,它对一个人的成功起到关键作用。它对那些不想通过努力就能轻易拥有的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求的。笔者曾读过《鲁滨逊漂流记》,书中讲述了鲁滨逊流落孤岛独自一人生活了二十八年最终获救的故事。这个故事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鲁滨逊在孤岛的独立生存能力,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要想成为他那样的人物,就需要从小培养独立性。为此笔者通过表格调查和口头交流等多种方式得知现今的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性,甚至有些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连系鞋带这种小事都不会做,更别说养成独立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的习惯。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忘带作业课本现象,对此学生不会自我反思,而是一味埋怨父母没给自己收好。看着让人哭笑不得的调查结果,笔者由衷地感到害怕,于是心有所感,写下了以下文字。

一、独立的含义

(一)什么叫独立自主

所谓独立自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具有独立思考、自主行动的能力;二是能够独立决定自己的事情并能承担其产生的一切后果。独立自主也是决定以后能更好地在社会上生活和工作,乃至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创造性活动所必备的一种品质。

(二)独立的作用

当今社会,具有独立自主性是一个人能够取得一定成就的基本前提。试想一下,一个人如果空有才学,而缺乏独立自主性,那么他独立做事时如果遇到了一些困难,就会产生畏惧心理,即使心中有想法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久而久之,就越来越惧怕独自面对困难和处理问题。长此以往,谁敢把事情交付于你,更别说成为栋梁之材了。由此可见独立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

二、缺乏独立的危害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更是一个国家的希望。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只有从小养成了良好的独立习惯,将来才有可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大多数的家庭里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是家中的“至宝”,家长总是一味地满足他们,孩子稍有一点不如意便大发脾气,甚至满地撒泼打滚,直至家长满足他们所有的要求。正是家长这些错误的教育方法致使孩子形成一些不利于其身心发展的习惯。

前几年,有一位新闻拍摄工作者想在林园中拍摄一张群虎食牛图,但是结果却让他大跌眼镜,他怎么也没想到这场牛虎相争的结局是以东北虎的失败而告终。事后了解到原因,原来是那些所谓的山中大王在林区长期由人工饲养,天天饭来张口,不需要捕猎就能获得食物,原先拥有的那些野外生存捕食技能早已退化丧失,如今连一只小小的牛犊也赢不了。看了这篇文章我为之震惊,这一现象不正是我们当下社会家长对孩子教育培养的一些隐射吗?总是一味包揽,我们的孩子长大了岂不是如同林园的老虎一般,只知坐享其成,不知努力奋斗。为了孩子的将来能够具有独立生存能力,要多让孩子进行尝试,学会管理和收拾自己的东西,家长不能大包大揽,这是对孩子积极性最大的打击,使家长失去了锻炼的机会,也无形中剥夺了孩子该有的权利。

三、孩子在家庭中不独立的原因

在如今的社会,家长把大多数的心思都集中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够出类拔萃。特别是祖父母一辈更是对孩子过分溺爱。

(一)家长过分保护

有些家长过分保护孩子,总是认为孩子太小,还不足于独立完成一件事,甚至担心孩子独立做事时失败,进而产生了受挫心理,会一蹶不振,于是,家长就一味地去帮助他做事,结果没想到却妨碍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也在无形中加重了孩子的惰性。

(二)家长过分干涉

有些家长过分干涉,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自己最了解孩子,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哪里懂得什么才是对他好的,自己作为他的爸妈才是最有决定权的,自己还会害了孩子不成。所以就出现了孩子所有的事情都由家长决定,包括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与什么样的朋友玩耍、应该报哪些补习班、学习哪些课外知识、阅读哪些课外书籍、玩什么玩具等。家长过多日常干涉,使得孩子经常处于被动状态,缺乏自制力。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慢慢丧失独立能力。

(三)家长过分溺爱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由于父母工作忙而无暇照顾孩子,把孩子交由家里老人带,爷爷奶奶由于年岁过高没有过多的精力且缺乏科学知识,同时总是认为自己的孙子是最棒的,对孩子盲目赞赏,对于孩子犯错也没有一个理性的分析,甚至别人在旁提点时还一味包庇,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丧失或缺乏对错认知,犯错误时也总是会找理由。试想一下,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会怎么样?

(四)家长观念错误

有的家长认为,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孩子的独立性先天就要差一些。可事实证明,任何一个孩子,无论是独生还是非独生,都是作为一个人诞生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本质上是没有任何差异的,所有的差异大多都是后天造成的。独生子女的独立性差,更多的是因为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更关注。笔者的父母那辈大多数独立能力都比较强,那时候大多数的父母为了生计奔波于家庭之外,孩子从小就需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能力,久而久之,独立能力就得到了提高。孩子本身是一张白纸,正是由于家长的教育观念不同,才形成了不同的独立能力。独立能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不断地努力最终获得的。

(五)家长包办代替

笔者曾经在一年级孩子中做过一项调查,内容包括:1.每天的作业做完后谁检查;2.是否是自己洗澡,自己整理床铺;3.书包谁收拾;4.袜子、毛巾是否自己清洗。调查结果让人大为惊叹,只有8%的孩子会收拾自己的书桌和课本,甚至有的孩子在得知调查结果后还不以为然地来告诉我:“老师,我爸妈说了,我只要好好学习就行,其他什么事情都不需要干,凡事都有他们。”甚至还有十岁的孩子连衣服都不会穿,每天都由父母“代劳”,可想在如此“严密”的保护下,孩子的自主行为便随之减少。在家长如此“周到”的服务下,孩子哪里需要或有机会自己去处理事情?家长应该反思自己这样的行为是否真的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六)家长对孩子缺乏信任

有的家长总是认为孩子年纪太小,能力不足,对孩子的教育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一味迁就,另一种是要求孩子“听话”,长此以往,孩子在日常与人交往时便没有参与感,要么“人云亦云”,要么就以自我为中心。这样孩子以后就更不可能独立解决问题了。

四、培养学生独立的方法

(一)家长的行为

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孩子的能力是最容易培养和发展的。因此,要多让孩子独立做事,这样孩子才会有更多的参与感和荣誉感,解决问题时会更加得心应手,与别人相处更加融洽。

1.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为深远,家长要信任孩子,把孩子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要总觉得他们是自己的附属品,不要总认为孩子太小,能做的事太少。要敢于放开双手,这样你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远比自己想象中的要厉害得多。要知道金子在未被发现和开采之前也是不被人关注的,只有经过反复锤炼和淘洗之后才会散发出绚丽的光芒。

2.让孩子有自我选择的空间

家长不要有过多的焦虑,不要帮助他们进行选择。让他们有自我选择的空间,不要害怕孩子失败,在适当的时候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和合适的赞赏。放开双手,让他们在不断的自我尝试中选择自己所擅长和感兴趣的东西。

3.改变“拐杖”的功能,充当“向导”

家长要让孩子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也不要立马帮忙解决,可以提醒孩子,再加以正确引导,成为他们的朋友,让他们敢于拼搏,敢于尝试,不要惧怕失败,要让他们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让他们懂得家长永远都支持他们,尊重和理解他们。只有这样,孩子独立面对和处理事情时才会更加积极。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不断地经历失败,在失败中爬起来然后再在失败中倒下,正是在这一次次的摔倒中经历成长,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最终获得成功。家长需要做的是陪伴孩子,对孩子进行肯定和赞扬。家庭教育重在潜移默化,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让孩子借鉴榜样的力量,尝试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完成后给予孩子一定的赞赏和奖励,孩子被肯定了,也会感到无比兴奋与快乐。

(二)孩子自身

1.建立自信

作为孩子,必须建立自信心,敢于认可自己,努力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哪怕在探索和努力前进的道路上经历过失败,也不会气馁,不轻易向困难低头。认识到没有人生下来就什么都会,只有通过反复探索和锻炼,在参与中经历成长,才能真正长大,成为一棵“参天大树”。

2.培养独立

受年龄特征影响,孩子可能做某些事情时会有所畏惧,这时家长可与他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对他们加以指引和鼓励,鼓励他们勇于独立解决问题,不怕挫折,敢于去尝试。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真正认识到独立的重要性,了解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知道自己的需求和为之努力的方向。

结语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们能干。”其实,只要家长相信自己的孩子,愿意多给他们一些机会,他们就一定会给你们带来惊喜。彼此摆正自己的位置,家长要尽可能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分析孩子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发掘到孩子的长处。不要一味地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盲目对比,别人家孩子学什么自己家的孩子也去学,要根据孩子的特长和兴趣因材施教。同时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应当合理,平时多关注孩子的内心需要,多倾听他们的心声,多与他们进行学习之外的交流。总之,在实现独立的这条路上,需要家长孩子共同携手,互相沟通,互相理解。家长要学会放平自己的心态,不要把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强加于孩子身上,要成为他们的朋友。孩子则要多对自己加以肯定,不要一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就是放弃,要敢于尝试,多去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最终一棵棵娇嫩的树苗才能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

猜你喜欢

家长孩子
当代家长不易做
家长错了
孩子的画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熊孩子爆笑来袭
犯错误找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