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分层教学

2022-08-03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19期
关键词:理解能力平行四边形分层

唐 华

(金寨县仙花实验学校 安徽六安 237300)

数学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小学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小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能力各有不同,导致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而一些学校忽视了这种情况,实行“一刀切”的课程教学方式,导致学习理解能力强的小学生“吃不饱”、学习理解能力差的小学生“受不了”等问题,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存在很大的两极分化,数学课程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因此,数学教师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并努力寻找可以有效解决小学生个体差异问题的新型教学模式,使小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作为能够有效处理这类问题的一种方式,分层教学目前已经应用到数学课程中。以下对小学数学课程中进行分层教学的有效途径展开探讨。

一、做好课前备课

(一)详细规划教学目标分层

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工作直接影响着课堂效果,课前的准备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是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注重实用性、高效性,同时还要兼顾创新性。由于教学对象是相对独立的学生个体,学生们有共性,也有个性差异,因此,教师要以分层教学理念为基础,针对学生能力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边形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由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对应的高,并且已经学会了长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笔者就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制定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一层目标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后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且学会利用已知相对应的底和高求面积。这是基础目标,每一位学生都要达到,其目的是通过动手操作,改变传统的讲授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层目标是学生通过剪拼,验证利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的关系以及二者高与宽的关系,明白推理的过程。从多余的条件中选择有用的条件来计算图形面积,在完成课后习题第二、三题时有所体现。第三层目标是学生通过转化思想的渗透,利用小组交流或集体交流把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推导公式的过程叙述出来,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教师在备课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践能力,对教学目标实行分级设计,分为难、中、易三个阶段,争取优生可以扩展知识,中等生可以学会基础知识,后进生可以了解课堂知识。如此就可以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得以有效提升,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

教师要全面了解并准确认知每个学生的基本学习状况,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根据学情确定目标、方法,预测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全面了解学生后,通常教师可以将其分成三类。首先,对数学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学习习惯、态度好,且实际接受理解能力与综合理解能力较强。这一类学生在学习中比较积极主动,能够迅速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在数学知识应用过程中的综合能力比较高,教师要注重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能力。其次,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中等,接受理解能力和综合理解能力一般。这一类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需要教师指导和督促,有时对知识点掌握不牢。最后,学习态度不好,在知识学习中不够主动,或者虽然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成绩还有提升空间。这一类的学生是教师需要关注的,如果未得到及时关注,就会转变成后进生。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备课时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帮助后进生克服缺点的同时,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和长处,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要积极引导他们参加教学活动,多鼓励他们。就算是简单的一句关心问候语也能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进而促进学生学业的进步和思想的转变。

(三)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是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适当分段、螺旋上升的原则编排的。学生认识事物是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有关的科学研究资料表明,学生学习潜能的制约因素大致包括以下两种:学生本身的智慧和对待学习的态度。针对以上两点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到,同一个教学内容要分层设计。针对优等生,要能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其创新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针对中等生,降低教学难度,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听懂,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进而提升数学的教学质量。

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一)对教学过程进行分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便使学生都可以掌握专业知识,并适应社会的需要。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应着重培养他们的思考力和创新力;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主要是多辅导多训练,让他们在了解知识的基础上合理地运用知识;对于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教师必须给予他们耐心指导,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让学生多做基础习题,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认识”这一课时,有这样一道习题:

右图是六(1)班图书角图书数量情况统计图,观察统计图,回答问题。

(1)( )书最多,占全部图书的( )%。

(2)( )最少,占全部图书的( )%。

(3)科技书比画册多占全部图书的( )%。

(4)文艺书和科技书共占全部图书的( )%。

这道题是基础题,全班学生理应都要掌握。依据分层教学的原则,笔者教学时更关注后进生。前两个问题提问了两个后进生,回答完全正确;第三个问题提问班级中数学知识掌握最薄弱的一名同学,他思考片刻后回答正确,声音较小,没有信心。但在鼓励下大胆地回答,全班不约而同地响起了掌声。他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肯定,后来上课时眼里开始有光了。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目标得以落实,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对教学环节进行分层

分层的教学设计,就会有分层的教学环节。教师在设计巩固训练的时候,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数学接受能力对其做出难易程度区分,好让每个学生在每个环节都能够进行有效的练习。采用此练习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还能提升其学习能力。例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后进生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平行四边形,通过动手操作与观察对比,在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懂得平行四边形中底和高的基本特点及含义,并会画高;能力一般的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培养其抽象概括能力;优等生除了了解上述理论知识外,还应感悟数学经验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上述理论知识处理一部分的现实问题,渗透对应的数学思想。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引入对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认识,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学时教师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练帮助学生在对比中更全面、深刻地认识概念。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将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将观察与推理相结合,不断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认识与理解。

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发挥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的作用,讲授力求少而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充分动口、充分动手,有效参与教学过程,轻松听课,愉快学习,并通过课堂学习收获成长、收获快乐。

三、完善课后辅导学习

(一)课后作业分层设计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有利于对课堂所学进行巩固。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课后作业。后进生只需要做教材配套的基础练习题;中等生则可以在掌握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做些新型题目;而优等生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当然,教师还应在学习任务量上有所划分:针对优等生,增加训练量;针对中等生,循序渐进,并适当提高课后作业量;后进生则需要反复练习,能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

(二)课后辅导要规范

教师要选用适当的方式进行辅导,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兴趣小组,进行培优拔尖式辅导;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要倍加爱护,耐心、热情、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指导学法,激发信心,每天安排3到4名学生进行作业面批、个别谈话,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对于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应集体辅导,对个别问题应个别辅导。

(三)考核和评价制度上的分层优化

目前针对学生能力的考评基本还是以考试分数为主。很显然这种评价缺乏客观性,往往也无法对学生能力做出综合考核。一些学生并不善于考试,但在思维模式上有出彩之处,而这样统一的评判标准会让这部分学生产生失败感。因此,考核和评价分层是必不可少的。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才能及时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分层评价可以给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继续思考的余地,鼓励能力中等的学生利用附加题得到额外的分值,保持后进生继续学习的信心。

分层教学正是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则的重要体现,其对小学数学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才能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分层教学的重要性,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误区,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变革与创新,从而优化课堂,使学生共同进步,从而提高整体教育水平,为培育更多的社会优秀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理解能力平行四边形分层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三部曲”
浅谈如何运用阅读技巧与策略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基于分层教学下的高中数学“让学”策略
认知风格与大班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研究
阅读理解差,美国损失大
平行四边形的烦恼
基于分层的FCM算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基于分层的FCM算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基于“学为中心”的分层作业的设计与思考
“平行四边形”易错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