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2-08-02刘顺青周爱兆徐浩青侯贺营
□刘顺青 周爱兆 徐浩青 侯贺营
2018年8月3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原有的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被调整为土木水利专业类别[1]。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然而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如何提高问题。目前各高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关于如何提高实践能力方面还很不足,导致培养的学生社会认可度不高[2~4]。为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培养途径,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与社会的融合度,本文以土木水利专业学位为例,对该专业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途径进行了探讨研究,以期为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制定提供依据。
一、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调整后的土木水利专业包括之前的很多专业,如建筑与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农业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以及测绘工程等。通过调研江苏科技大学及江苏省内其他高校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情况,认为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内容陈旧。对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课程设置及教材选用至关重要。若设置的实践课程太少,或者选取的教材内容陈旧,在此情况下培养的学生将与工程实际脱节。
(二)课程教学时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土水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时应区别于土木工程学术类研究生,课堂上课时不能仅仅讲授理论知识(如本构模型等),应该将理论讲解与工程案例相结合。
(三)研究生导师工程实践能力不足。很多青年研究生导师在读研读博阶段未获得工程实践经验,仅仅从事纵向科研项目的研究,并且毕业之后直接来到高校,未在企业进行工程实训。这些教师在评上硕导后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时往往经验不足。
(四)校内及校外实践衔接不够。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实践一般为室内外试验,通过这些训练,学生通常只是学会了实验操作及仪器使用,而对于实验结果如何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缺乏有效思考。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不强,因此需要对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途径进行探索。
二、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路径
基于土木水利领域及行业需求分析,从课程体系设置、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实践基地或研究生工作站、求职实习及团队学习五个方面开展土木水利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的达成度研究,如图1所示。
(一)课程体系设置。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瞄准土木水利行业特色,适当删减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如岩石材料流变理论等,增加能反映土木水利行业前沿的案例分析课,对各种实际工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使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图1 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
(二)导师队伍建设。土木水利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增加该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可设置“双导师制”。校内方面导师遴选时,应选择那些主持应用型横向科研项目较多并且科研经费充足的教师,校内导师不满足条件时可实施退出机制,如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选择校外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作为校外导师,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校外导师工程经验丰富的优势,并可弥补校内导师这方面经验的不足。
(三)实践基地或研究生工作站。为促进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可与本专业相关的设计院、施工、检测及检测单位建立实践基地或研究生工作站。按照图2所示的校企联合培养思路,开展实践基地或研究生企事业单位工作站与土木水利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融合度研究。
图2 校企联合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
(四)求职实习。随着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人数与企业需求间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很多单位提高了招聘门槛。对于一般院校毕业的研究生而言,若实践能力不足将很难被签约,但是若求职学生先去对应的企业实习,那么被留在该企业的机会将大大增加。通过企业实习,研究生各方面的实践能力都可大幅度提高,不仅可以在实践中凝练自己的学位论文题目,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通常企业也有较强意愿来接受研究生的实习,这样相当于提前对员工进行了入职培养,实习结束后可直接进入相关岗位进行工作。
(五)团队学习。研究生与本科生有着明显的区别,研究生的大多时间是在导师团队中度过的,因此团队的研究氛围如何对研究生影响较大。在导师的团队内,应制定合适的学习方案。制定方案时需要着重考虑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知识体系及个体差异。学习方案制定好后,应严格执行,定期安排团队内部研究生汇报研讨、工程现场实践学习以及参加学术会议,按照此模式培养将对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三、结语
为更好地提高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本文分析了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从课程体系设置、导师队伍建设、设置实践基地或研究生工作站、求职实习及团队学习五个方面进行了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以期为该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