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胃祛湿颗粒治疗湿热中阻型胃脘痛临床研究
2022-08-02万敏冯玉娥
万敏 冯玉娥
(榆林市中医医院,陕西 榆林 719000)
胃脘痛的主症是患者上腹部近心窝处有疼痛感,其发生主要与饮食伤胃、脾胃素虚、外邪、情志所伤等因素有关,多为实证,若未能及时治愈[1-2],后期易导致脾胃虚弱,虚实夹杂[3]。胃脘痛病理因素主要为寒凝、气滞、湿阻、热郁、血瘀。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胃气阻滞、不通则痛[4]。湿热中阻为常见证型之一,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脘疼痛且痛势急迫、胃脘痞闷灼热、口苦口干、口渴且不欲饮、嗳腐反酸及食欲不振等[5]。其发病率极高,且各阶段年龄人群均可发生,该病症有病程迁延的特点,且停药后患者病情易反复发作不易根治,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并对患者工作与生活带来不利[6-7]。因此,如何对湿热中阻型胃脘痛进行防治,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临床上多采用现代医学进行治疗,通过控制患者胃酸分泌达到治疗效果,此治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患者症状,但经此法治疗后复发率极高[8]。中医认为应辨证施治从而取得更好的疗效[9]。本研究以中西医结合角度进行探索,将兰索拉唑与清胃祛湿颗粒联合对湿热中阻型胃脘痛患者进行治疗,探讨其治疗效果并进行机制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3月1日—2021年3月1日收治的84例慢性非萎缩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42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45.6±3.22)岁;对照组患者42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21例,年龄26~67岁,平均年龄(44.7±3.1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确诊为慢性非萎缩胃炎,且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0]辨证属于湿热中阻型胃脘痛患者,临床表现为腹胀满、厌食、恶心呕吐、反酸等症者。所有患者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 十二指肠溃疡、食管癌患者;急腹症患者及吐泻严重患者;合并肝、肾、心功能障碍患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血液系统疾病或精神系统疾病患者;依从性差不能严格服药者;中途自动退出研究患者。
1.4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兰索拉唑(生产企业:黄石世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93296;规格:15 mg×12 s)治疗。用法:每日清晨口服1次,每次15 mg,连续治疗两周。治疗组患者采用兰索拉唑 联合清胃祛湿颗粒(由榆林市中医院制剂中心制,规格:8 g/袋)进行治疗。兰索拉唑用法与对照组相同,清胃祛湿颗粒每日3次,每次8 g,连续治疗两周。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1.5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评定标准:痊愈为临床症状消失,经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恢复正常;显效为临床症状消失,胃镜下胃黏膜改善明显;有效为临床症状减轻,胃镜下病变缩小1/2以上;无效为临床症状与胃镜检查均无改善。(2)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内炎性因子指标,包括IL-1、IL-6、TNF-α。(3)对比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选取患者出现的胃脘灼热疼痛、口渴不欲饮、口干口苦、大便粘腻、指纹紫滞、脉滑数、苔黄腻、舌质红8项指标,应用1~5级评分法对患者中医证候进行评分,分数越低说明患者症状越轻[11]。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2.2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内炎性因子指标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炎性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NF-α、IL-1、IL-6炎性因子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内炎性因子指标对比
2.3对比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 两组患者治疗前胃脘灼热疼痛、口渴不欲饮、口干口苦、大便粘腻、指纹紫滞、脉滑数、苔黄腻、舌质红8项相关中医证候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胃脘灼热疼痛、口渴不欲饮、口干口苦、大便粘腻、指纹紫滞、脉滑数、苔黄腻、舌质红8项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对比分析
3 讨论
胃脘痛首记载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胃脘痛多由素体脾虚、胃气阻滞、外邪犯胃等因素引起。胃脘痛的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肝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肝气横逆,克脾犯胃,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痛。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湿邪内生,日久湿郁化热,湿热蕴结,胃气阻滞,故而引发胃痛[12-13]。鉴于上述病机,故对于湿热中阻型胃脘痛治疗当以理气和胃止痛、健脾除湿化热为大法[14-15]。现代医学认为湿热中阻型胃脘痛是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多通过清除幽门螺杆菌来达到治疗目的,虽治疗前期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患者远期疗效不尽理想,因其不易彻底治愈且常反复发作,加之长期使用根治幽门螺杆菌的药物对患者易产生耐药,甚至引发其他病症,使部分患者不得不停止治疗,从而影响患者恢复[16-17]。有研究显示[18-19],西药中治疗湿热中阻型胃脘痛的常用药物兰索拉唑与多种中药、中成药联合使用取得了较好疗效。清胃祛湿颗粒为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戈焰的经验方,全方由茵陈、白花蛇舌草、蒲公英、黄连、厚朴、枳壳、郁金、延胡索、鸡内金、海螵蛸、甘草、川楝子12味中药组成,具有和胃理气止痛、清热祛湿的功效,可改善湿热中阻型胃脘痛患者嗳腐反酸、胃脘疼痛及胃脘痞闷等临床症状,且具有保护胃黏膜与抗菌的作用,与兰索拉唑联合使用可使治疗效果更佳[20]。
本研究采用兰索拉唑与清胃祛湿颗粒联合治疗湿热中阻型胃脘痛患者,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两组患者TNF-α、IL-1、IL-6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胃脘灼热疼痛、口干口苦、大便粘腻等8项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证明,清胃祛湿颗粒联合兰索拉唑可明显降低湿热中阻型胃脘痛患者体内的炎性因子水平,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提高其治疗有效率。分析其原因为,兰索拉唑具有较高亲脂性,可在进入胃壁细胞后被酸性条件激活,与H+/K+-ATP酶活性相结合,从而抑制胃酸分泌,从根本上避免其对胃黏膜造成损伤,进而改善患者嗳腐反酸、食欲不振等症状[21]。清胃祛湿颗粒则为契中其病机[22],从本而治,方中蒲公英归肝、胃经,具有清胃祛湿之功;黄连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之功效;茵陈苦寒,具有清退湿热之功效,白花蛇舌草微苦性寒,归胃、大小肠经,清热利湿,现代药理研究具有较强的抗炎效果,临床常用于治疗湿热中阻型胃病,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四味苦寒性凉之品合用,清热化湿之效倍增。方中川楝子、厚朴、郁金,枳壳、延胡索,五药共用,有行气燥湿止痛之功效,其中川楝子具有行气舒肝止痛之功效;厚朴具有温中下气之功效;郁金有清心除烦、凉血止血、行气活血之功效;枳壳具有行滞消胀,理气宽中的功效;延胡索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现代药理表明,川楝子还具有消炎、抗病毒、抗肿瘤及镇痛等作用,延胡索还可对胃酸分泌起到抑制作用,厚朴抗溃疡、抗菌镇痛作用,郁金具有抗炎镇痛及护肝作用。鸡内金具有通淋化石、健脾消食的功效;海螵蛸具有收敛止血、收湿敛疮的功效。现代药理表明,鸡内金含有的甘露糖、葡萄糖及岩藻糖等多糖可调节胃肠道运动;海螵蛸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其与盐酸中和可抑制胃酸过多,提高胃酸pH值,改善患者烧心反酸等症状。甘草具有清热解毒、缓急止痛、健脾益气、调和诸药之功效,药理学表明,甘草具有抗病毒、抗菌、抗肿瘤、抗氧化及增强免疫力等作用[23-25]。方中诸药合用可调节患者机体免疫力、增强患者抗感染能力、保护胃黏膜、减轻因胃黏膜被破坏所带来的炎症与疼痛。
综上所述,针对湿热中阻型胃脘痛患者,与采用兰索拉唑治疗相比,通过清胃祛湿颗粒联合兰索拉唑对其进行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体内炎性因子的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使患者更快康复,具有更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