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古”与“革俗”
2022-08-02徐昌盛
中外文摘 2022年11期
□ 徐昌盛
“法古”与“变古”、“循俗”与“革俗”,是古代政治的一个重要主题。战国时期的秦国之所以能消灭六国,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敢于“变古”,对遵循已久的政治、法律制度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
比如,周天子及诸侯国的贵族实行世卿世禄制,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公元前445 年,魏文侯支持李悝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有功于国的人员;公元前390 年左右,楚悼王支持吴起对无功劳的贵族及其子嗣实行“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的政策。在旧贵族的激烈反对下,李悝、吴起的变法先后失败。公元前361 年,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不仅废除世卿世禄制,还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最终,秦国通过“变古”建立了伟大的功业,但秦始皇未能处理好“循俗”和“革俗”的矛盾,导致秦朝土崩瓦解。
刘邦鉴于秦亡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即秦的郡县制和周的王国制并存。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初的分封制逐渐威胁到中央的权威和社会的稳定。汉文帝时,贾谊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汉景帝时,晁错主张削藩,引发“吴楚七国之乱”。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分封自己的土地给子弟,促成诸侯国封地不断裂变,汉朝完成了对分封制的彻底改革。
据此可知,纵然是先进的、有益的政策实施,也需要分步骤、有策略地推进。历史反复证明,追求狂风骤雨式的急速变革,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上述成败经验表明,“变古”和“革俗”的发生是不得已的,推动是不容易的,而成功更是不寻常的。由此,今人可以更好理解“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又可以深入认识到“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