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辅:一座文学之城
2022-08-02孙越
□孙越
乌克兰首都基辅,不仅在历史上是东斯拉夫民族的文化中心,更是一座文学之城,不少著名作家都曾在此生活和写作。
涅丘依-列维茨基是文学之城基辅的骄傲。他毕业于基辅神学院,毕业后在乌克兰多地的神学院担任教师。他不仅是乌克兰著名的神学家、历史学家、文学批评家、小说家和翻译家,还是乌克兰语《圣经》的译者之一。
涅丘依-列维茨基是现代乌克兰文学语言的缔造者。他一生写下大量中短篇小说、剧本和历史随笔。他晚年移居基辅,住在雅罗斯拉夫城墙街。那时,他每天下午3 点准时从公寓里出来散步,浏览基辅美景。他的路线多年不变,穿过芬杜克利夫大街,走过剧院广场,绕行弗拉基米尔山,然后掉头返回。他在小说《乌云》里这样描绘基辅:
巍峨的老基辅山岿然屹立,蓝色的第聂伯河蜿蜒流淌,自古以来,山河都是承载历史的纪念碑,它们终将彰显古老之城基辅的伟大荣耀,新的一代将用绽放的鲜花祭奠父辈的英灵……
中国读者熟悉的《大师和玛格丽特》的作者、苏联作家布尔加科夫是基辅人。他于1891 年出生,是这座文学之城最有名望的作家之一。他在这里读完了中学和大学,留下初恋的回忆,也在这里构思了一部小说。
布尔加科夫
布尔加科夫铜像身后,是他的故居博物馆,据说他在中学和大学学习期间,曾在此居住。但最关键的是,博物馆和铜像所在的安德烈耶夫斜坡街,曾被他写进了他著名的长篇小说《白卫军》。
苏联著名作家爱伦堡1891 年生于基辅的立陶宛犹太人家庭,4岁时随全家移居莫斯科。1954 年,爱伦堡因发表小说《解冻》而成为苏联解冻时期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回忆录《人·岁月·生活》是他最好的作品。
爱伦堡说,他成年后经常回家乡基辅采集“精神能量”以滋养文学创作。他最喜欢去的地方是格罗捷茨大街,他觉得那里很有西洋气派,所以将它称为“基辅的小巴黎”。
爱伦堡回基辅时,总是身穿着溅满泥点的长大衣,像个天主教或东正教教徒,默默地走在人行道上。这条街上有座名为“哈拉姆”的咖啡馆,那里灯光昏暗,优雅寂静,是爱伦堡常光顾的地方。他喜欢在“哈拉姆”写稿和读书。爱伦堡爱诗,所以他基辅公寓的桌子上、船台上和椅子上,到处都是翻开的诗集。
爱伦堡
爱伦堡早在20 世纪40 年代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就是前线作家。战争爆发后,他和很多苏联作家都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前线官兵爱读他写的文章,苏军战壕里流传着一句话:“刊登爱伦堡文章的报纸,不能卷烟抽!”那时,前线官兵缺少卷烟纸、就用报纸卷烟,但是刊登爱伦堡文章的报纸被在战壕里争相传阅。
爱伦堡一生主要在两个城市度过,一个是莫斯科,另一个是巴黎。但他说,他无论住在哪里,都不曾忘记故乡基辅。
阿赫玛托娃
白银时代著名女诗人阿赫玛托娃也是乌克兰人。她虽然不在基辅出生,而是港口城市敖德萨,但她与基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在基辅有亲属,她在基辅上过学,她在基辅写下处女诗篇和恋上第一个男人。
尽管如此,阿赫玛托娃却看不惯基辅的一些现象。比如,她觉得1917 年革命之前的基辅女人拜物主义倾向严重,显得俗不可耐。她说,基辅革命前糖商如云,富甲天下,他们将自己的女人和孩子一股脑地推进了欧洲时尚的旋涡。
阿赫玛托娃由于个人生活际遇,成年之后不太喜欢乌克兰语言和文学,她曾公开表示不喜欢诗人舍甫琴科的诗。
不过,阿赫玛托娃喜欢基辅的街区和建筑,特别是教堂里美如天籁的唱诗之声,它们使她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那颗少女之心逐渐燃起了诗歌写作的欲望之火,所以说,基辅也是她的文学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