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拟现实技术与非物质文化数字化保护传承发展
——以皮影戏仿真模拟制作方向为例

2022-08-01李沅贞许梅

科技风 2022年18期
关键词:皮影戏皮影虚拟现实

李沅贞 许梅

安徽新华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 安徽合肥 230088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创作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时间检验与数代传承保护,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实践留存的宝贵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科学、历史、人文研究人员而言,是丰富的研究资料库;从创作者角度来看,文化遗产为基于计算机技术下的数字化创作提供基础资料。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指被各群体、团体、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例如民间传说、习俗、语言、音乐、舞蹈、礼仪、庆典、烹调以及传统医药等。界定为民族(世界)遗产的标准,含有如下特征:(1)代表着独具特色的艺术成就,反映创造力;(2)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反映了人类观念的转变(思想、教育、审美层面);(3)表现文明或者文化传统,提供一定见证,如历史重要阶段的典型事例、杰出范例。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共518项,其中包括民歌、号子、音乐、舞蹈、戏剧、武术、杂技、美术、刺绣、雕刻、手工艺……种类丰富,且不断扩充完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中,扩充至1372项,中国传统文化种类繁多,为后来者传承创作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可行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离不开民间手艺人、当地民众的认可、传承,其存在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民族个性和民族审美习惯,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以各种形式传承得以延续。口头传说和表述传承方式:包括作为语言(方言、特定用语);表演艺术(服饰、造型、色彩);社会风俗、礼仪、节庆;自然知识及实践经验;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对于传统的传承的过程来说,“社会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口头表述、身口相传是“活”文化及传承中最脆弱的部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集合各当地民俗文化、艺术创作者的想法,受时间检验的独特艺术成就。过去基于时代背景,科学技术的不发达导致人们对获取娱乐形式的渠道较少,传统艺术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但现在或多或少出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断层甚至消失的问题。此类问题从研究资料经验分析:

(1)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人们的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在精神需求上追求“快”“新”的感觉,对一件事物的注意力时长明显下降(重点体现在短视频、快餐、综艺文化),不再抱有极大的兴趣,导致手艺人、传承者难以此为计。

(2)对于传承者个人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下提升了学习成本,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钻研提升的人越来越少。

(3)政府、学校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融合创新形式或力度与实际结合成效慢,甚至有些为出成果、留痕而保护和传承,或在商业化进程中改变了原有的“味道”。

为解决“文化接收难”“传承研究耗时”“创新成果脱离本身内涵”问题,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在不断结合自身文化优势,融合技术手段,提升文化传播力,打造新时代数字媒体信息化非遗传承保护。例如,202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被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专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电影:《川剧往事》《一个人的皮影戏》《变脸》《百鸟朝凤》等;以非遗文化为核心的短视频:《了不起的匠人》、以“非遗”为词条的短视频全民创作、以“非遗传承人”为认证的UP主……这些数字媒体的传播,搭载网络平台,快速传播,增强文化影响力,拓展观众眼界,引领更多人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入传承创作队伍中,促其良性发展。

(三)数字化信息技术与皮影文化

1.皮影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保护

皮影戏具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形式”,列于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皮影戏的起源与民俗活动相关,古有“以影说法”“上元灯会燃放影灯”“剪纸、剪皮”等艺术。古老的皮影承载着许多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作为艺术品——本身具有审美价值;作为民俗文化的研究对象——反映民俗事项;满足人们精神文化和风俗、礼仪等种种传统需求,得以发展、繁荣。

皮影剧团训练演员多以口传心授,演员操作用畜皮、硬纸等不同材质制作的影人,利用光源将其形象投影到表演窗子上进行说唱,并配以音乐伴奏,进而表演故事情节。其又称“影子戏”“灯影戏”,作为民间戏剧的一种,起源于汉代,孕育于唐代,成熟于宋代,是集绘画、雕刻、戏曲、音乐、光影等为一体的平面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皮影戏表演动作复杂,说唱耍皮影同时进行。同时刻皮影也是一项手艺活,刻皮影的人需要懂画画,把雕刀当画笔,把皮子当纸张,准确地刻出各种角色。“刻一张皮影需要3000余刀……我享受这个过程,我需要刻下去,每一刀给予他艺术的灵魂……”高考女状元陈雪月,继承家传皮影艺术,接过衣钵,传承发扬,进行创新应用,与师傅周树飞在戛纳电影节上表演《功夫熊猫》皮影受到关注。

皮影戏不仅是精神的享受,还是受教育的形式:一个精美的影人,线条优美,点线分明。其中蕴含造型、艺术、神韵刻画、情感表达,传统皮影在服饰、身形、面相有严格规制,如“脸刻五分表忠善、脸侧七分显奸佞”在历史进程中传承了千年。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意识形态、精神产品、信息多媒体技术(电视)等多种形式的出现导致皮影的生存空间受到冲击、破坏,呈现衰微状态。作为无形兼有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重视并得到更具创新力、更有效的形式传承保护。近年来,随着自媒体平台为非遗传承发声,匠心精神、地方特色等政策的齐头并进,各地区的皮影戏皆进行着属于自己的传承保护。例如,“皮影艺术展演学术研讨会”“皮影艺人采访”“影戏演出录像”,这些原始影像资料、文献研究成果为我们后来者的研究基础。此外,除了对于传统形式的“皮影戏”继承与发展,在艺术创作方面,关于皮影戏的艺术作品着实引人注目,以皮影戏元素的插画、动画、游戏、文创多种多样。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平台,可随时随地欣赏各式各样的皮影艺术作品。

2.数字化信息技术下的皮影戏发展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采用数字化信息技术辅助与补充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对文化遗产施行“永生性”保护,为创新创作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学术研究基础。传统的保护和传承方式不能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各项内容的要求,探索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方式是社会、学校、民俗文化传承者们研究的方向。数字化信息技术是实现民族文化优质资源共享及系统规范整理的有效途径,依行业规范标准,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信息技术,政、校、企共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学档案信息数据库、资源库”,为后来相关研究者及二次创作提供了大量真实有效的参考、研究资料。例如,北京电子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级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将非遗项目图文素材、音视频、动画、教学、微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转化为数字资源,面向社会,解决资源与需求的突出问题。此类项目为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培养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满足文化创意产业转型需要、教育和大众化传播需要,促进文化遗产信息资源条理清晰、系统性结构化加工和整理。

皮影艺术具有教育、认识、审美基本功能。作为信息发布方,对文化遗产传承方式与途径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提供更便捷的创新性创作空间。皮影戏数字化发展以传播媒介分为行为、器物和语言方向;文化传承形式分为外显、内隐;传承主体分为口传身授、学校教育、信息技术。采用数字化的方式从图、文、声、像相结合的立体方式的记录和普查进行整理、分析、存储,保存文献、图片、声音、影像及资料,建立图文声像数据库。在虚拟空间中混合视频、音频、图片及文字,建立场景的混合模型,模拟皮影艺术制作流程及展示。通过对社会、生活、教育方式的分析,传承已不仅局限于传统方式(不适合现阶段的发展模式),守旧、创新各有道理,究竟是保留其原汁原味的内容,还是百花齐放,经过时间的检验,留下本该留下的内容。作为研究学者,我们以更为广阔的视野探讨这一问题,如何从艺术认识、启发教育等角度更好、更广地发扬非遗——皮影戏的社会效益?

二、数字化信息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一)虚拟现实技术传播皮影文化的优势

基于网络媒介本身丰富多样性,可以快速引发观者兴趣,尤其是年青一代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需要;网络传播便捷快速,结点网状信息分享同步有利于扩大受众群体,提升广度深度;大数据时代下人工智能AI分析用户喜好,针对性目标精准推送,实现信息有效阅读。皮影艺术文化传承置于开放、多元的互联网环境中,会扩大其传播效益,但同时面临一些传播问题:自发创作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同类型竞品数量暴涨,用户对非遗文化接收时长弱化,因此提升数字化创作手段必不可少。虚拟现实发挥的作用与取得的效益多体现在军事、航空、医疗、探测、游戏、广告、宣传中,不久的将来,虚拟现实在文化传播中会引导观众进入新的文化接受形式。虚拟现实应用将单向自产自销的传统文化传播、输出转化至基于“用户需求”(UCD)设计理念,重用户操作体验的欣赏作品接受文化艺术设计,既体验到审美接受的即时现场感,又体会到了科学技术的震撼、创新,容易让人喜欢和追求。

当前传媒手段日益丰富、传播平台创新多样,在进行作品设计时面临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问题,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才是生命力持久、经得起考验的好作品。皮影制作中的虚拟现实(VR)——沉浸感(基本属性):用户戴上VR设备通过全方位的刺激体验皮影制作;感知性:感知到皮影世界的“声、色、触、动”,或多或少产生思维共鸣,沉浸其中;交互性:在“皮影世界”中跟随皮影,观看故事、参与故事、创作故事等;构想性:除了可以观看,亲身制作、表演、设计皮影故事,以游戏形式(寓教于乐)由浅至深学习了解皮影手艺人、皮影历史及皮影故事创作。

皮影艺术是从传统文化中经过时间考验,民众传承而来的优秀文化瑰宝,符合社会研究价值;在皮影创新数字化应用中可看到其商业价值及潜力,虚拟现实交互技术的加入,使其传播速度会更快,传播效果相较于单方面获取信息形式的创作更加明显。

(二)虚拟与现实和皮影戏数字化创作

虚拟现实是计算机仿真与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技术融合的产物,用户在计算机模拟生成的虚拟三维环境中,可以毫无限制地及时观察三维空间的事物,当用户进行操作、移动时,计算机通过复杂的运算,实时传输精准的三维影像。艺术方面,虚拟现实是影视艺术发展到360°摄像并能实现相关处理阶段的新产物。它可以在三维空间中实时操纵,在审美方式中实现了完全不同于普通艺术欣赏的质的飞跃,作为虚拟世界的一部分——虚拟世界的“主宰”,化被动为主动,突破艺术界限。

传统的皮影艺术演员借助道具、光线,观众看到影的状态,以第三方视角进行观看,具有一定观看距离。存在诸如时间空间局限(演出场次、表演艺人水平、固定场所、较为狭小的展示舞台)等问题,搭载虚拟现实技术后,普通大众可以更为直观的形式随时随地进入虚拟舞台欣赏三维立体的可交互皮影艺术,感受皮影的艺术感染力,加强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交互沉浸特性使人的主体地位进一步被强调,人文与艺术进行了深层次的融合,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虚拟现实技术下的皮影戏仿真模拟制作中,主要受众为对皮影艺术感兴趣,但没有足够时间去学习的群体或激发学习兴趣,想快速体验皮影文化的学生。(现多应用于学校理论教育、地方特色课程建设、相关民俗博物馆展示、商场活动中)。皮影戏是特殊的表演艺术,创造力强,是多方文化发展、民俗传统及各种地方特色艺术文化融合而来的艺术形式,不论从民俗文化发展角度还是艺术美学研究角度,皆证明了传统文化的学习体验价值,需从体验者角度出发,搭建相关信息库,基于已有数字信息资源分类整理,完善相关资料信息,下表为虚拟现实技术中对皮影戏模拟仿真制作构思设计关键点。

虚拟现实技术中皮影戏模拟仿真制作中的关键点表

三、从传播发展角度看非遗数字化创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创作,更好地利用技术手段,对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数字化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提升文化认同感的基础。数字化应用是手段,资源库建设是载体,教育化传承是目的,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为民族守艺,为文化存根。202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被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专业,可以看出国家教育部门对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视,数字信息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设计创作是实现文化传承的方式和手段之一。

利用信息化教育手段来传播文化,实现文化的传承与整合,代代延续发展。利用计算机数字媒体技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性创作,坚持共生性、整体性和创新性原则,构建新的体系。积极探索文化传承表现形式,拓展教育空间(网络),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社会影响力,利用其优势,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政校企”创新机制,打通资源平台,保证资源库的共建共享,明确核心需求,充分整合利用资源,研发创新,建立长效机制,保证非物质文化数字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VR应用领域广泛,包含5G+VR智能教育、5G切片+云游戏,结合物联网模组、工业物联平台、移动终端产品等,目前国内市场上主流的设备是可支持VR应用软件。通过技术、设备、用户的分析,本着前瞻性原则,从策划设计到投入市场,对其内容、生产、网络传输、显示技术进行全面分析,预测现阶段及未来用户的需求。以此为导向,结合可操作性提升作品题材内容、故事情节、价值导向、文化意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思想性与艺术科技有机地结合起来,缺一不可。数字化信息技术使传承千年的文化艺术得以用立体的、多维度的形式记录,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包括创新民族文化传承的人才培养;建设民族文化数字化教学资源;促进教育与文化的有效对接;搭建民族文化的学习、交流与传播平台。与相关行业协会合作,共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播中心。基于互联网+“非遗”,数字化传播方式更适合于当今互联网学习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数字化手段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新模式,形成民族文化应用传播新渠道,加强优秀民族文化教育与实践研究,培养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人才。

猜你喜欢

皮影戏皮影虚拟现实
我们来演皮影戏
皮影戏
月光皮影
我爱皮影
不老的皮影
我发现了皮影戏的秘密
皮影戏的秘密
REALITY BITES
皮影的来历
风口上的虚拟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