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学习体验的探索与实践
——以“景观设计原理”课程为例
2022-08-01黄秋妍张慧徐伟琴尚正阳
黄秋妍 张慧 徐伟琴 尚正阳
1.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2.安徽工程大学 安徽芜湖 241000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又艰巨的系统性工程,我校于2019年开展工程背景下的项目实践课题,乡村设计课程作为其重点课题之一,以池州市青阳县红光村作为课程设计场地,进行景观设计与旅游规划等教学设计。
一、专业实践课程建设现状及问题
(一)课程建设现状
“景观设计原理”是环境设计专业景观方向的实践课程之一,是突出多领域知识融合,深入践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地建设”。基于学校以工为主的办学定位,发扬工程学科优势,紧抓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质量改革,已经成为学校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景观设计原理”课程作为景观方向大二第一学期的课程,一方面起到了知识统筹作用,对景观工程与技术、园林植物设计、景观生态学、公共艺术设计等进行了有机整合;另一方面理论联系实践,鉴于景观设计学科贴近实际生活的工程应用属性,是便于学以致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一环。以“景观设计原理”为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人才体系建设,能够有效实现整体专业知识的贯通融合,是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战场。
(二)课程建设现存问题
在开展项目实践课题之前,“景观设计原理”作为对整体基础知识起到整合作用的课程,存在单一学科内难度递进的课程设计逻辑很难既关注“跨”,又注重“合”等问题[1]。首先,在重构学科课程与跨专业两者融合、层次递进的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时,对于学生整体专业素养与辩证思维能力未能得到充分锻炼。其次,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方式,造成了内容重复和碎片化学习,无法训练学生系统思维和整体思维的养成。而理论与实践未能整合成深度融合的综合体,也不利于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综合能力的提升。更关键的是,“景观设计原理”课程对专业前沿技术与社会热点关注不足,对设置自主式开放的学习过程考核标准不完善,未能将“挑战式”的学习目标融入整个教学体系中。
二、专业实践课程跨专业学习策略
(一)注重讲授过程的知识关联与扩充,通过实际项目分析,提高学生的整体专业素养
以典型性的专业实践课程“景观设计原理”为切入点,改变传统的就课论课教学模式,实现相关课程及知识点的统筹融合,使学生整体专业素养提高。分开来讲,“景观设计原理”是承接室内外环境设计、建筑漫游制作、视觉传达设计、文化产品设计等知识的综合性应用课程,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对相关知识做出串联与回顾。对相关知识点的串联与回顾,一方面以学生看得见用得到的技术为切入点,针对工程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辨能力;另一方面对具体知识进行关联与扩展,回顾、温习与应用已学过的基础知识,使学生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二)采用课堂、线上教育平台与实践项目的多方位一体化教学方式,实现学生的知识、能力全面发展
当前的90后、00后甚至更往后的大学生,他们成长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知识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已经养成了独立的学习资源获取习惯,相对陈旧、呆板和落后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2]。基于新时代、新工科所面临的新问题,制订“问题—探索—学习”的基本授课方案,课程设置由系统性的授课转变为开放性的授课,给学生更多学习多元化知识的空间,打造学科间相互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将学习统一性列为菜单性方式,搭配“主食”“调料”,找到特定方向涉及更加灵活的自主学习模式[3]。同时,有效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发布相关课程资源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的自主学习和探索,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每个问题以及实验进行深度探讨、总结和提炼知识点。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较好地掌握课堂上的课程理论知识,还要课外通过各种方式补充学习相关知识,以此解决“挑战式”学习目标,从而形成了“工程意识—实践能力—跨专业融合—创新能力”的教学闭环。突出学科前沿知识,深入结合理论与实践,实施实验场地教学,化文字的概念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具象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兴趣。
(三)引入专业前沿科技知识,开展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开放性翻转课堂,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激励模式
针对当代大学生多渠道、多资源的学习方式,以激发好奇心、激活求知欲为手段,关注环境设计专业、视觉设计专业、产品设计专业、动画专业、数字媒体专业等多专业交叉的市场需求,设置具有一定挑战度的开放性作业。该举措着力于前沿科技探索、政策指引以及市场需求,引导学生查阅文献与了解科技发展,促进主动、自觉地知识学习与扩展,从根本上改变教学主客体关系。具体而言,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布置具有代表性的前沿科技讨论作业,针对某一主题,分组论述、讨论、设计和研究,我们利用多个专业优势,带领学生在一个共同主题下完成一些乡建开发主要环节。比如,环境设计专业完成基地测绘、规划设计等,视传专业完成产品包装和宣传等,数媒专业完成营销APP和微信公众号等;由学生主导内容,教师指导方法,同学参与互动的形式完善革新教学过程,加强跨专业知识点融合,通过此过程完成课程及相关知识的学习与融会贯通。
三、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一)课程内容的构建
“景观设计原理”作为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课程之一,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从人居环境角度向学生讲述振兴的美丽乡村、持续的生态保护、创意的乡土艺术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在新时代语境下乡村原真性保护、在地性传承和活态化运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分析乡村景观系统,梳理和认知乡村景观遗产,针对村落、生态环境、农业等方面学会SWOT分析方法;学习乡村景观保护和增强旅游的研究案例和策略,最终构建有差异性的独特文化和空间地域的乡村[4]。
(二)课程模式创新
本课程将以池州市青阳县红光村作为设计选题场地,通过线上调研和线下走访,对选题场地的照片、文字、调查问卷等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应用普及良好背景下,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移动终端平台能够挖掘已有认知环境潜力,多媒体资源推送促进问题学习探究、及时准确信息反馈提升师生互动,碎片化学习支持,吸引外部环境多样化,构建五个教育潜在功能的优势,基于线上平台互动环境开展本课程教学内容更新与教学方法改革,凝练形成“集中式理论授课”——“参观考察发现问题”——“针对问题单元分散式理论授课”——“设计讨论”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式[5],以达到提高教学绩效的目的,如下图所示。
i博思-PBLm教学模型图
(三)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中以项目设计为主线,创设情境,提出实践性问题,引导学生借助i博思智慧学习平台,在设计不同阶段主动学习各类学科课程的知识点、技能、方法,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完成各类项目设计,并将课上教学与课外教学有机结合,从而提升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具体实施如下:首先,解读池州市青阳县红光村场地现状,红光村地处九华山麓西南角,杜村乡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八都河贯穿全境。气候温和,空气湿润,四季分明;农业盛产水稻、蚕桑、毛竹、桃子、甘薯、芝麻、蔬菜,但因耕地面积少,缺少资金、技术和市场,当地村民增收渠道较窄,收入较低;虽然旅游业发展尚在起步阶段,但缺少核心项目来吸引游客,聚集人气,整体旅游开发较为粗放单一,资源优势尚未发挥。针对以上现状信息,并提供现场实景照片、场地基础图纸、村干部及村民访谈实录音像资料,以塑造红花村旅游核心吸引物,完善乡村旅游开发,提高村民经济收入为目标,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分析场地现状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后,协助学生远程与行业专家、村内基层工作人员进行在线交流,评价其解决策略是否具备可实施性后,方可进入设计阶段。
(四)设计成果展示
1.发展方向
通过对红光村的旅游资源和贫困现状的分析,确定红光村乡村旅游扶贫模式为景区带动+特色产业带动型乡村旅游扶贫模式。依托项目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基底,对接乡村振兴建设的黄金时机,与周边旅游资源形成配套,将项目地的总体定位为:集禅修度假、体验观光于一体的安徽省知名旅游度假胜地。打造“休闲天堂、最美红光”的旅游形象,引入滨水休闲旅游产品、禅修度假旅游产品、农业观光旅游产品以及民俗体验旅游产品四大系列,搭配相关配套项目,将红光村打造成为安徽省乡村旅游扶贫宜游重点村和国家3A级旅游景区。
2.功能分区
针对旅游市场需求随时间和其他情况变化不断改变,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坚持分期开发,重点突出原则,将见效快、效益好的项目尽快推向市场是发展旅游的现实举措。因此,根据基地现有的自然景观以及用地条件,将红光村的旅游功能结构划分为“一心、一带、五区”,即以所在地为核心的旅游综合服务中学、八都河旅游休闲观光带、现代农业示范区、乡村民俗体验区、原乡田园观光区、禅修文化度假区、森林生态保育区。
3.重点项目策划
红光村分区项目分为新建项目和提升项目,首先,新建一座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作为项目地管理和对外宣传的主要形象窗口,也是接待来访客人第一站,担负着为游客提供各项旅游服务的责任,主要为到访游客提供售票、集散、休息、医疗救护、宣传推介、监控监管等综合服务功能,同时兼具文化展示、休闲商业、行政办公等功能,功能辐射整个项目用地。其次,合理运用项目地水系资源,沿八都河休闲观光带新建滨水游步道、吊桥、亲水平台、草地乐园,增强游客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性;对于现有的佛缘谷漂流项目进行提升改造,完善其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等相关配套旅游服务设施,优化漂流河道两岸景观,营造风光秀丽的十里画廊景观。再次,对原有的紫薇花海项目进行升级打造,增设游步道,游客可选择合适的摄影点拍照打卡;新建油桃采摘园,桃树开花时,可安排游客赏花,果子成熟时可以设计采摘节,通过一系列活动来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和参与感。接着,对红光村现有的3D动感村落项目进行提升打造,设计时每户都能确定一个主题定位,选择好合适的角度,每幅画旁需设置解说牌介绍创作的灵感来源,用故事衔接,承前启后,每幅画需巧妙设计合照点,提供给游客摄影拍照。对红光老街两边水渠进行修缮,做好植被的绿化提升,将水景突出,提升商业街灵性。最后,对现存的延寿寺项目进行提升打造,增设解说牌,在通往延寿寺的道路上选择一段设计为净思禅道,道路采用原生态的设计材料。
结语
“景观设计原理”课程作为跨专业融合试点,以环境设计专业为主体、规划设计学科为主导,在多个学科专业教师及其乡村基层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学生对课程内容与形式均表示满意,对其拓展综合设计能力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但设计类课程的跨学科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如何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设计过程中或者结果上体现出学生对其知识点的掌握;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在辩证思维下不断优化、不断调整方案,深切感受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小组讨论中感悟群策群力的优势,更加深刻地理解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是跨学科教学改革仍需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