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获取环境下图书馆资源建设的转型与思考

2022-08-01

图书馆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馆藏期刊图书馆

王 菲

(国家图书馆,北京 100081)

1 引言

近年来,全球互联网的应用与开放获取运动的发展为打破出版商对知识信息资源垄断的格局提供了可能,学术资源公平获取与公共知识信息全球共享的理念渐入人心,政府、研究资助机构、教育科研机构、出版社、图书馆、科研人员等纷纷加入推动开放获取运动的行列,支持科研成果开放共享。截至2022 年1 月,已有40 多个国家或地区的155家机构签署了《大规模实施学术期刊开放获取意向书》[1]。与此同时,用户对多种类型的开放资料、开放教育课程、政府文件、科学数据、数字化馆藏、可免费获取的视频、软件、工具等开放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在后疫情时代,全球范围内的知识共享以及资源开放获取将成为必然趋势。图书馆是文献资源存储与传播的机构,从本质上,基于互联网开放、共享、自由获取等理念发展起来的开放获取资源符合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需要。新的学术信息环境下,以开放学术资源为核心的资源建设不仅是传统商业学术资源的重要补充,也将成为今后图书馆资源转型变革的主要趋势与发展重心。

2 开放获取资源发展概况

2.1 发展背景

开放获取(Open Access,简称OA)①或开放存取运动是学术界、出版界以及图书情报界为推动科研成果的利用及人文信息的广泛交流,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学术信息自由传播活动。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学术期刊大幅涨价造成的期刊危机(Serials crisis)以及因出版社“许可协议”限制图书馆对出版物的使用和服务权限而造成的许可危机(Permissions crisis)和利用危机(Access crisis),传统的学术交流模式受到限制,政府、研究资助机构、教育科研机构、出版社、图书馆等纷纷加入推动和参与开放获取的行列。随着开放获取运动的发展,产生了大量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获取信息资源。开放资源类型趋向多元化,其中包括传统文献型,如期刊论文、图书、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专利、标准等;非传统文献型,如数据、项目、会议、课件、工具、平台、设备、设施、机构等。

在各类开放资源传播利用的同时,国内外科研数据开放获取的基础环境正在形成。近年来,各领域广泛推动公共资助产生的研究成果的开放共享,并将其作为推动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如美、英、加、澳等国已建立包括科研数据在内的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平台,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启动开放数据计划[2],将覆盖8000 多个指标的850 多个数据集开放获取,许多学科领域已经建设开放科学数据网站,如生物医学NCBI[3]和社会科学ICPSR[4],国际粒子物理开放出版资助联盟SCOAP3 将该领域90%以上学术论文转为开放出版。德国马普学会等机构于2016 年发起的《OA2020 倡议(OA2020 Initiative)》[5]邀请全球高校、研究机构、资助者、图书馆和出版商共同努力将大部分传统订阅期刊转型为开放获取模式。2018 年由欧洲科学协会(Science Europe)发起“开放获取S 计划(Plan S)”,主张受益于国家资助的研究组织和机构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在向所有人开放的公开资料库或期刊上发表成果。

2.2 开放获取资源现状

开放获取信息来源包括开放获取期刊/图书平台、开放获取知识库集成系统以及商业性数据库平台。截至2022 年1 月,全球已有开放出版学术期刊 29654 种[6],种数较 2012 年(8500 种)增长248.9%,覆盖 80 个语种,130 个国家;开放图书目录(DOAB)[7]中收录来自682 个出版社的 48418 种同行评议学术著作(2012 年仅1260 种);开放获取知识库达4725 个[8],开放获取文件已经达到2.7 亿万篇[9],较2012 年(4000 万篇)增长575%。在开放资源影响力方面,以开放获取期刊为例,通过汤森路透公司《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JCR)的收录状态变化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开放获取期刊被收录到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中,在目前JCR收录的20994种期刊中,有100%金色OA 期刊达1600 余种。根据欧盟委员会2021 年发布的《OA 出版趋势报告》[10],2009 年—2018 年期间,OA 出版占所有出版总量的30%-40%(见图1)。在各国出版发行领域,OA 出版占比最高的国家为英国和瑞士,分别为43.9%、42.8%,中国绿色OA 在全国出版总量中占比15.5%,金色OA占比13.4%。

图1 2009—2018年间OA出版占所有出版总量百分比

2.3 开放获取资源发展趋势特征

近二十年来,开放获取资源在内容类型、开放方式、开放时限、开放主体等不同维度得到深入发展[11]。在开放获取内容类型方面,从开放期刊不断拓展至开放图书/教材/专著、开放数据、开放课件、开放教育资源等多种出版物内容类型。在开放方式方面,在开放期刊、开放存储的基础上拓展了开放数据知识库、机构知识库联盟、机构知识库注册系统、开放数据期刊等多种形式。从开放时限看,从延迟开放到与近乎全面的立即开放并存。从开放主体来看,从科研人员、教育人员、图书馆员到相关机构及政府组织、国家层面的用户都成为开放获取资源的主体。总体上,开放获取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开放获取期刊已成为较为可靠的学术资源和国外出版社广泛认同的商业模式;二,开放共享机构知识库已成为机构和公众认可的机构研究成果管理和公共资助研究成果开放共享平台;三,开放学术资源得到资助者、机构、科学家群体甚至传统出版商越来越强劲的支持;四,开放学术资源日益成为学术信息交流不可或缺的资源,并展现出在不远的未来成为主流研究资源的可能性。

3 开放获取对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的影响

随着全球开放获取资源数量的增加、质量的提升,已逐渐逼近主流学术资源,开放获取正在成为国外图书情报机构资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2]。2020 年7 月,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OCLC)全球理事会与 OCLC Research 发布了一项关于全球图书馆开放获取资源建设与服务活动的调查报告[13],就82 个国家的705家图书情报机构进行了调研,其中有来自69个国家的511 家图书情报机构开展了与开放获取资源相关的活动。报告中将广义的开放资源内容定义为“所有类型的可以自由获取、不受限制的在线资源”,包括科学OA 期刊文章、专著和预印本,以及其他类型的开放资料、开放教育课程、政府文件、灰色文献、数据集、数字化特殊馆藏和其他遗产馆藏、可免费获取的视频、软件、工具或其他类型的原始数字资源”。报告指出,研究型和高校图书馆围绕开放获取资源开展的活动主要为三类,一是建设开放获取资源机构知识库;二是对馆藏进行数字化(公有领域馆藏)并在互联网上面向公众提供开放服务;三是管理开放获取资源馆藏。其中,参与最多的活动的是“建设机构知识库(占比71%)”,在关于对开放获取资源的未来规划中,“数据服务”“开放内容的深度交互”占比最高(均为18%),此外资源评估、数字图书馆、开放内容出版、促进开放内容的发现、原生数字馆藏/ 网页存档、文献计量服务及开放内容推广也是未来较受关注的开放内容活动类型。

近年来,我国图书馆界已意识到开放获取运动的重要性,很多图书馆都通过机构知识库的形式将本校教职工的学术成果和学生的毕业论文集中起来进行保存和管理,还有不少图书馆在展示本馆的数字资源时会提供OA 资源的集成等。如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自2011 年起开始进行开放资源的采集、组织揭示与服务工作;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于2016年启动开放知识资源中心体系的建设,将分散建设的开放图书、期刊论文、会议论文、教育资源、政策法规等各类开放知识资源整合、集成为OAin ONE 平台。此外,国内主要高校图书馆,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在数据库列表中涵盖了416个开放获取数据库。

4 图书馆参与开放资源建设的途径

围绕开放资源建设,图书馆需对现有资源组织与建设模式、管理体系与资源服务等进行转型。在经费、人力、技术的有效保障与合理利用的基础上,首先需要制定具体的建设方案,在满足科研用户普适性需求的同时,注重个性化需求;其次明确开放资源使用权益,在合理范围内充分利用开放资源;同时,加强馆际合作和跨界合作,实现开放资源的共建共享和知识资源的知识化组织。

4.1 制定开放资源建设方案

开放资源建设的整体框架设计和具体工作流程(见图2),是图书馆开放资源建设工作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其中的工作环节包括制定资源建设策略、资源发现与遴选、资源建设3个阶段。

图2 开放资源建设的整体框架

4.1.1 规划阶段:制定资源建设策略

在充分调研国内外图书情报机构开放获取资源建设与服务情况的基础上,从本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整体出发,开展开放获取资源建设。根据本馆采选条例/馆藏发展政策,确定开放获取资源建设的一般原则。如开放获取资源建设的学科、类型,如文献型的期刊论文、图书、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报告等;非文献型的科学数据、项目、会议、机构、课件、软件等。视经费情况,采取与数据提供商合作共建、机构合作共享开放接口获取等方式,辅以人工零散采集的方式进行建设。

4.1.2 遴选阶段:资源发现、遴选

广泛调研不同学科、类型的开放获取出版、发行现状等情况。充分了解各学科开放获取资源的出版规律与趋势(包括但不局限于各学科的开放获取资源类型、数量、出版周期、同行评议情况),根据学科特点和需求遴选高质量、有特色的开放资源,确保资源版权清晰,尊重资源上标识的授权协议。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科/资源类型特点,从开放资源的内容质量、可获得性、可利用性、资源属性等维度设计遴选指标。

4.1.3 建设阶段:资源建设

制定本馆不同类型开放获取资源元数据标准规范。如开放获取期刊、图书、报告、课程、工具等。分析抓取对象,确定获取方式(各信息源差异性,不同信息源抓取字段不同)。与此同时,开放获取资源源自开放的数字互联网环境,仍存在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因此与传统电子资源建设重在采购模式不同,开放获取资源将重在资源评价和利用(包括复用)。所以在开放资源建设整体框架和工作流程的设计中,评级、获取、利用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4.2 明确开放资源使用权益

权益信息是开放获取资源组织揭示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与传统的订购资源不同,开放获取资源的“可获取信息内容”“获取方式”“获取时差”“获取网址”“权益信息”等属性是开放资源的专有特征,对于用户获取和使用开放获取信息资源十分重要,也是开放资源信息揭示的对象。为避免在开放资源的再利用方面违规、侵权,应掌握各类开放资源的版权保护要求,明确使用权益,在开放资源版权保护范围内开展开放资源的利用和传播。同时,在自建的各类开放资源系统中,采用合理的版权保护措施,在保护作者权益的前提下,努力扩大开放资源的传播范围。

4.3 实现图书馆特色开放资源的共建共享

图书馆开放资源丰富,在馆藏中有丰富的具有学科领域特色和重要学术价值的资源,以国家图书馆为例,向用户免费提供可自由获取的中华古籍资源库、民国中文期刊数字资源库等都属于开放资源的范畴。在各地公共图书馆的馆藏数字化进程中,也建设了大量丰富的线上开放资源,但目前并未建成统一的集成发现平台。在当前大数据环境下,将图书馆中珍贵的特色资源进行数字化建设,并对数字化文本进行系统梳理、知识组织和知识挖掘,更加有利于用户的开放获取和研究利用。因此,在当前开放学术环境下,探索领域特色资源开放共享与形成完善的流程和机制并进行应用推广,是图书馆开放资源建设工作中可持续发展方式的重要研究内容,对开放获取运动在更深层次和宽广度上更进一步推进有着重要意义。

4.4 实现知识资源的知识化组织

与传统资源相比,开放获取资源在出版形式、开放政策方面具有多样性、动态性的特点,应在资源细粒化的知识呈现上对开放资源的内容挖掘与知识的关联进行深入研究与建设。开放资源的数字出版对信息的组织解释从“一本书”“一种期刊”更多地深入到图书章节、论文图表、引文等更加细粒度的知识单元,不同对象之间的包含、继承、衍生等关系也更加复杂。所以,除了建设开放获取资源内容以外,开放获取资源建设工作中还需要分析许可政策、开放接口、开放存储格式和标准等瓶颈问题。

5 图书馆进行开放资源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5.1 加强图书馆间机构数据库建设

有研究表明,在未来新的学术交流模型中,学术交流不再仅依赖于如期刊论文、会议录等传统的学术成果形式,科研数据、仓储文档等非传统类资源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在开放资源建设过程中,除采集整合开放资源,还可通过自存储的方式建立预印本系统、机构或学科知识库,推动所在机构知识库政策的制定,承担或参与机构知识库的建设与管理。

5.2 实现用户开放资源共建

开放资源建设工作发展至今,工作思路已从为“用户而建”(for users)转变为“与用户共建”(with users),科研人员是开放获取运动的主体力量,图书馆应联合科研人员、用户携手共建共享开放资源。通过与研究所专业图书馆和科研人员合作,进行领域特色资源的开放共享建设,能够建立起更多开放资源的获取通道,在助推科研成果开放、共享和集体创新的同时,提高他们参与开放获取的积极性,并最终实现包括学术资源在内的各类资源的全面开放获取,从而助力科研发展、科技创新。

5.3 积极参与到OA出版进程中

国内公共图书馆可以从国外图书馆经营OA期刊的模式中学习经验,主动参与到OA 出版进程中,与出版社合作出版OA 期刊,高校图书馆可以与学报出版部合作,有实力的图书馆可以自建出版社,将OA 出版运营主体掌握在图书馆内部,从而能保证OA 期刊的质量,避免出现“掠夺性期刊”。在付费模式方面,国内图书馆可以借鉴SCOAP3 模式,在与出版商成为合作伙伴后,“通过谈判将出版前的论文处理费与出版后的文献采购费合并为一次性支付的‘开放出版服务费’”。

5.4 加大开放获取资源的宣传

在对开放资源的建设与服务中,应提高我国图书馆界、科研学术界对开放获取的认识,向读者进行开放获取资源的使用、发布等内容的培训与指导,推广开放获取资源利用。进行开放获取相关信息素养的教育和普及。开放获取宣传的对象包括政府部门、普通用户、科研人员等。通过举办开放获取周活动、定期举行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等线下活动与在图书馆主页把开放获取资源放在明显位置等线上活动相结合,让用户了解OA 资源。图书馆对科研人员OA 素养进行培养,可提高公众对OA 认可度。

5.5 广泛参与融入国际开放获取运动

2020 年 4 月 21 日 ,IFLA 推 出 资 源 共 享 工 具RSCVD,由志愿者试运行,向全球公益性图书馆馆际互借服务提供文献传递和资源共享。随着国际OA 运动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我国图书馆也应该更广泛地参与到开放获取运动中来,重新思考如何提高学术开放获取资源可搜索性和可获得性。对于提高资源的可获得性方面,德国马普学会曾在2015 年 12 月召开的 Berlin12 会议中提出,现有文献订购经费在体量上足以支付所有学术论文的开放出版费用,应通过把原来用于订购期刊的公共经费重新定向为支持论文开放出版的经费,推动学术期刊从订阅模式向开放出版模式的大规模转变。

6 结语

“十四五”时期,“开放”和“共享”是我国重要的发展理念,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文献信息资源的开放获取和共享对于提升知识传播利用效益和推动国家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国内多所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提供开放获取资源的整合服务,但对开放资源揭示的层次仅限于资源名称导航,或仅仅做出简单的分类,未能建立OA 资源的导航或整合平台以及个个性化的基于社交网络的信息服务,同时对OA 资源的宣传也比较少,绝大部分用户都不了解OA 资源的作者权益等。鉴于目前国内外开放获取资源发展的现状与政策环境,综合分析开放获取资源的发展趋势特征,在“十四五”时期,我国图书馆界应将开放资源纳入馆藏资源建设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在采购数据库资源、开展馆藏数字化的同时,将开放资源作为资源建设的重要补充,借助开放获取资源为用户提供专业知识服务,完善多元立体化馆藏资源体系。

注释:

①2002 年2 月发布的《布达佩斯开放获取计划》(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2002)、2003 年发布的《贝塞斯达宣言》(Bethesd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2003)和《柏林宣言》(Berlin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2003)),被学界合称为“BBB 宣言”。“BBB 宣言”定义了开放获取的内涵,阐述了应实现同行评议期刊开放获取的目标,并推荐开放存储和开放出版作为实现开放获取的主要实践途径,为后期开放获取的发展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馆藏期刊图书馆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期刊问答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图书馆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去图书馆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