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知识网络中的双元性创新研究*
2022-08-01湖南科技大学曹休宁
湖南科技大学 曹休宁
在基于知识的企业观看来,企业的首要功能是创造、整合并应用知识。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创造和外部吸收两条途径来获取新知识,这样企业就可以平衡其内部和外部的学习。在上述背景下,企业必须在创造内部知识与吸收外部知识的研发活动之间寻求互补。创新研究的许多成果也对下述问题达成了一致看法:企业在持续利用既有能力的同时必须发展开发新技术路径的能力,对两种能力的平衡能帮助企业在成熟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在成熟市场上,以成本、效率和增量创新为特征的应用性创新非常重要;而在新兴市场上,企业需要探索性的创新并能够对市场做出灵活的反应。这种同时具备两种相反能力的特征称之为双元性。尽管有些研究从宏观层面分析了诸如创新网络之类的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但和集群双元性有关的研究却少之又少[1]。在本文中,我们将双元性概念应用到集群的层面上,本文关注的是,集群层面的双元性创新与单个组织的双元性创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在知识网络视角下,有哪些因素会影响集群中的双元性创新。
一、集群层面的双元性与单个组织内部的双元性
双元性是组织研究的一个概念,March(1991)将组织学习分成探索性学习与利用性学习两种类型[2]。后续的研究借鉴了这一分析思路,把创新分为探索性创新和利用性创新两种类型。当组织能够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时,它们就能够保持长期的竞争力,此时我们可以认为该组织是双元性组织。双元性组织的概念自出现以来,在管理学的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讨论,这些讨论反复提及一个问题:把连续变化(探索性创新)与不连续变化(应用性创新)结合起来会面临困境[3]。
在现实中,集群和单个企业一样,也面临类似的基本问题:它们需要同时进行应用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以便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竞争力。如果他们只从事探索性创新而不进行应用性创新,他们就不会从他们所获得的创新中获益。如果他们只利用现有的知识,当新产品或服务取代现有的,或周围产业或经济发生其他重大变化时,无论是对公司还是对集群来说,更新的压力都在越来越大。他们需要在经济衰退严重冲击公司或集群之前,及时重新参与更新。尽管集群的总体配置与单个公司不同,但它就像一家公司一样,需要在应用其现有优势的同时进行探索性创新。以上是双元性创新在单个组织层面与集群层面的共同点。
再来看不同之处。这两个研究领域(即组织研究和经济地理学)之间的一个主要区别是需要生存的对象:对于组织学者来说,他们所研究的是组织的生存,而经济地理学家对区域经济的生存很感兴趣。这在反思双元性问题时具有重要意义。公司需要考虑与其他公司竞争,需要形成一种自身的生存策略(例如,可能使他们远离投资高度不确定的探索性创新),集群作为一个整体有能力应对外部变化,比如可以让更多新的新公司加入集群,这些公司主要从事探索新创新活动以寻找全新的机会。如果这一类公司在集群系统中产生一个临界数量,当地的知识基础设施就可以保持下去,训练有素的员工从旧公司转移到新公司(理想情况下是通过传播他们的一些知识),区域经济就会保持原来的良好势头。在这方面,一个经常被提及的术语是区域弹性,这是一个在经济地理学领域获得关注的话题。由于集群中的公司当然是独立的,彼此更加独立(至少在组织方面,而不是大公司中的单位),组织创新领域提到的关于双元性创新的分离问题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这也是将新产品或流程集成到集群中的情况,因为它不需要集成在以前的组织中(如组织双元性),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在集群内运行,并从可用的外部性中获利[4]。
虽然上述因素在集群水平上似乎特别有利于双元性创新,但也有一些主要的缺点。公司通常有一个董事会,并且可以被积极地管理。这意味着,董事可以定义一个未来发展的愿景,他们可以分配资源,他们可以修改组织单元,并可以积极地干预在公司的各个部分的决策和相关的发展过程。在集群级别上,这将变得更加困难。虽然跨公司组织和政策委员会(在许多情况下有公司的代表)确实存在,但它们的影响力仍然受到限制。虽然他们可以为区域或集群定义一个广泛的愿景,但他们通常没有权力分配主要资源,也不能直接干预其个别单位,即公司的决策过程。这就导致了第二个问题:所有权问题。在一个组织内部,所有的创新都是为了组织本身的利益,而在一个集群中,所实现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是集体共享的,因为公司自己不会获益,而系统中的其他公司会受益。因此,在集群中,要激励企业参与创新可能更加困难。即使是那些采用新技术(或另一种利用当地资源的新方式)的新兴公司,也不希望它们的竞争优势与集群中落后的同行分享。这需要政策制定者和公司间组织考虑如何影响集群,以鼓励和支持集群中的双元性创新。
二、作为知识网络的产业集群
近年来,网络的概念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指的是由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或组件)组成的系统(或网络),以有效的方式开发特定的任务。每个子系统都是高度专业化的,通常涉及高水平的知识和专业知识。与单个组件或子系统可以实现的功能相比,这些组件的最佳互连提供了更复杂的特性和功能阵列。网络涉及特定“知识资源”的相互关联的“节点”。因此,当具备下列条件时一个知识网络就会形成:(1)节点具有丰富的知识资源;(2)由于认知需求的出现,节点开始发展交叉联系;(3)关系协同开启了资源禀赋相互促进的过程,这就拓宽和加强了网络成员和网络本身的能力。集群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界定,在本文中,我们把集群看作是在技术和市场领域中的本地化知识网络。在网络视角下,集群是一种本地化的关系结构,这种关系结构使得各种组织形成一系列节点彼此认同并保持紧密联系。集群中组织间的联系可能具有不同的性质。本文的研究关注集群中通过知识交换而构成的本地化组织关系。这种关系结构可以代表网络的形式,我们以结构特征来表述这种关系结构,旨在阐明集群中的知识流动与组织根植性形成的渠道[5]。网络理论可以很好地用来解释集群网络中的节点与联系来自何处。网络中的节点与联系与微观经济行为有关,包括理性、战略与决策外部性。上述微观基础尤其有助于我们理解这样一个问题:新的进入者是如何加入一个集群并形成或者加强了其关系结构。网络理论已经识别出网络形成的多种驱动因素,其中有两种典型的例子值得关注。第一种方式是随机联接。新加入网络的节点和其他节点没有任何关联,或者是新进入者和其他节点有关联,这种关联是通过随机联接机制而形成的。在集群网络演化过程,某些企业进入特定的集群网络,可能不是出于有目的的知识互动的动机,而是该集群在产业内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名声,这种声誉外部性在位置决策中有时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集群研究的文献中,这种外部性与集群区域在地理位置上的魅力有关,也称之为外部观众效应[6]。与上述位置决策动机不同,如果一些企业事先观察到,他们进入集群知识网络后,自己的知识与集群中既有节点的知识可能形成紧密的联系,因而决定进入该集群网络。我们可以把这种选址过程称之为网络外部性。这种外部性可能意味着事后高度的相关性,因为追随者在寻找知识的互补性。当网络效应盛行时,共同的选址过程可能是出于互惠的知识的可及性,也可能是为了加强与新兴的、不断增长的技术标准的密切联系。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形成一种知识互动的结构,新进入者被知识的可获得性和将他们的知识与集群区域新兴和不断增长的技术系统联系起来的机会所吸引,而集群知识网络中原来的节点则发现了新的机会来扩大和多样化既有知识的应用和用途。这就有可能使集群形成双元性创新的能力。除了新节点的加入之外,集群本身能够通过节点联结的重构来形成新的网络结构,通常有两种类型的激励会产生集群的结构效率。第一种机制叫三元闭包(Triadic closure),在此情况下,原来的三个节点中的任意两个节点间的联系的可能性就更多了。在这一过程中,两个相关节点会不断地培育合作并形成知识整合机制,从而它们的相互信任度会不断增加。一方面,闭包会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另一方面,闭包可以提高技术标准化过程中的一致性。在此过程中,网络的协同性会增强。另外一种激励机制与桥接策略有关:在一个特定网络中,当某一节点发现有机会与原来没有联系的某些节点形成联接时,桥接关联就会形成。桥接比闭包现象更具有创新意义,因为它为组织获取全新的知识提供了有效的路径,这就为组织进行探索性创新提供了机会。在集群知识网络中,上述桥接策略对整个网络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个过程能够在网络的核心与外围间形成更好的知识流动。
三、集群知识网络演化过程中的双元性创新
(一)集群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知识整合
如图1所示,在现实中,大多数技术产品都倾向于遵循s型扩散轨迹。从知识网络的视角来看,我们可以把这种扩散轨迹分为三个阶段:即知识探索阶段、知识整合阶段、知识应用阶段。第一阶段探索性创新占主导地位,第三阶段应用性创新占主导地位。这三个阶段对应着产品或某一产业的四个阶段:知识探索阶段对应着产品的初创期、整合阶段对应着成长期、应用阶段对应着成熟期和衰退期。假定一个产业集群已经进入成熟期,我们需要分析的问题是,进入成熟期的产品或者产业集群,能否避开衰退期,保持持续的繁荣。现实中,进入成熟期后,集群的演化可能有两条路径:第一种路径是走向衰落;第二种路径是通过对既有产品的转型升级使得集群再次焕发活力,从而保持持续的繁荣。很多文献以弹性集群或集群弹性来描述这种情形[7]。那么,从双元性创新的角度来看,怎样才能让一个处于成熟阶段的、即将衰退集群变成弹性集群呢?事实上,某一产业(集群)在进入成熟期后,可能出于成本的压力,也可能出于技术的瓶颈,出于驱力动机,这个产业一定再次出现大量新的研发成果与初创企业,他们提供的都是这一产业的探索性知识或技术。本文认为,集群如果能够把θ2市场的应用性技术与相关的探索性技术进行整合,顺应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形成一个新的早期θ1市场,在此过程中,企业家精神依然很重要。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近两年来,很多成熟的半导体产业集群开始研发第三代半导体技术,一些锂电池产业集群开始研发钠离子电池技术,这些都是本文论点的很好例证。换句话说,集群的持续发展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集群能否从成长期进入到成熟期,关键因素是看集群所涉及的技术领域的可行性。成熟的集群能否摆脱衰退的命运,取决于集群在进入成熟期后能不能将既有的应用性技术和新的探索性技术再次整合,唯有如此才能形成内生的弹性能力,进入新的生命周期。而在此中,集群中的核心企业和初创企业之间的复杂关系结构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接下来对这一问题展开分析。
图1 产品生命周期中的知识整合
(二)网络结构特征与双元性集群
在集群知识网络中,集群中各种网络节点的加总形成了知识网络的结构特征。随着产业集群沿着生命周期的演化,集群网络会呈现不同结构特征。而结构特征又会对集群的双元性创新具有重要影响。我们把处于成熟期阶段的集群视为一种核心/外围网络结构,在这样的网络中,核心节点主要从事应用性创新,而外围成员则可能具有探索性创新的知识。这样的网络主要由核心节点和外围节点组成。核心节点之间互相保持紧密的联系,外围节点与核心节点间的联系也比较多,而外围节点间的相互联系则比较松散。沿着上述思路,一些研究考虑到一种特定的网络拓扑结构,这种结构可以使网络既有效率又有因为具备双元性创新能力因而可以有效应对外部冲击。他们认为这种核心/外围网络的度相关性首先应当是异配性的,也就是说核心部分高节点度的节点倾向于和外围低节点度的节点连接;反之,低节点度的节点要加强和核心部分高节点度节点的联系。在异配性核心/外围网络中,核心部分的企业通过与外围企业或组织的广泛联结,有利于开创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的整合,这两类知识的整合对于核心企业和外围企业都意义重大。也就是说,为了培育双元性与弹性,集群应该通过桥接策略在核心与外围节点间形成更多新的关系,此时要尽量减少核心节点间的联系,大量增加核心与外围节点间的通道以便外围节点的新思想、新创意向核心节点传递。因而,要想达到集群网络的双元性,集群的核心组织就必须技术进入成熟期时和外围保持一定数量建设性的联系,这样才可以在某个知识领域具备应用性能力而同时在另一个知识领域具备探索性能力。
四、结论与政策含义
本文的一个重要结论就是,如果集群具备双元性创新的能力,那么集群的生命周期可以比产品生命周期更长。而双元性创新又和集群知识网络的结构有密切关系。在现实中,社会网络往往表现为同质化的同配性网络。一个同质化行为过度的集群会缺乏开放性并显示出更强的、传承的行业文化,这就会导致负向锁定的风险。为了培育双元性集群,在集群的治理过程中,政策制订者应该把重点放在知识的整合与交流方面。关键是要抓住那些知识联系缺失的环节,修补一些集群所展示的缺乏连通性的问题,以逆转网络同配性强化的趋势。对于处于成熟阶段的集群,基于诊断的方法应该适合于为更模块化和不协调性的网络提供资金,让这些网络以更灵活的方式将核心企业与无数新兴的公司和基于科学的组织联系起来,而不是核心本身。因此,为了培育集群的双元性能力,集群的政策有时,让网络中两个几乎从不联系的企业形成联接,就可以对两种知识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新的市场。这就是为什么要关注特定的联系缺失环节,而不是普大水漫灌式地投入公共资金来进行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