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协同急救网络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的应用分析

2022-08-01鲁松坚楼新波陈莲毛有可张健聪

现代实用医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胸痛死亡率医疗机构

鲁松坚,楼新波,陈莲,毛有可,张健聪

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急促且危害性强,患者发病后的2 h 为救治的黄金时间,患者及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有效提高存活率及预后质量[1]。发病后至首次医疗接触(SO to FMC)是评估急诊患者救治效率的一项指标,我国AMI 患者SO to FMC 时间均值>12 h,超过2 h 黄金救治时间[2]。区域协同急救网络是基于提高胸痛患者早期诊断效率、缩短救治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及死亡率的目标而提出的一项急诊救治理念,旨在通过联合区域内多个医疗机构不同学科资源为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3-4]。目前区域协同急救网络已在全国各地陆续建立,但其对胸痛患者病情诊断准确率、急救、转诊、入院时间、并发症的影响尚不明确,临床实践价值仍有待探讨。本研究回顾性分析84例AMI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区域协同急救网络在AMI 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浙江省余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诊AMI 患者84例,将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区域协同急救网络建立前的患者设置为对照组(42例),将2020年3月至2021年6月区域协同急救网络建立后的患者设置为研究组(42例)。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治指南(2019)》[5]中AMI诊断标准;(2)意识清醒,可配合基本检查;(3)病案资料完整无缺失;(4)存在缺血性胸痛史。排除标准:(1)胸痛时间>12 h;(2)合并先天性凝血功能异常疾病;(3)合并认知或智力障碍,依从性差;(4)合并其他脏器功能严重损伤;(5)合并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急诊急救流程,患者出现胸痛症状后自行前往医院接受治疗或拨打120 急救电话后由对接的急救人员送往对应医院接受治疗。研究组接受区域协同急救网络下的急诊急救:(1)区域协同急救网络的组成。以本院胸痛中心作为核心项目,联合所处市辖区内多家街区医院组成区域协同急救网络,以非PCI 医院为重点,PCI 医院为核心,通过对区域内医疗机构、多学科协同建立胸痛患者的绿色救治通道,提高AMI诊断及救治效率。(2)区域协同急救网络的工作内容。①日常健康宣教:组建区域协同急救网络的各家医疗机构开展日常胸痛健康知识宣传教育,进入区域内社区、学校、写字楼等人员密集区域或为临床就诊患者发放心血管疾病防治知识宣传单,开展心血管疾病知识讲座,重点对存在心脑血管疾病史、栓塞病史及高龄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提高群众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降低AMI 的发生率。②AMI 救治流程:由本院胸痛中心牵头,联合区域内多家医疗机构组建起一套AMI 快速救治响应体系,由各医疗机构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专业医务人员构建胸痛患者24 h 快速应答机制,接线员可根据患者描述情况进行初步指导,同时快速对接区域协同急救网络内的救护资源,为患者提供AMI 救治绿色通道,缩短SO to FMC 时间。③区域内院际协作。为缩短AMI患者SO to FMC 时间,区域协同急救网络中AMI 患者救治遵循距离最近优先原则,即接线专员在对患者周边空闲救护资源进行确认后,第一时间通过后台管理系统选择距离患者最近的医疗救护资源,以保证患者及早接受专业医疗救护,通过患者门球时间(D to B)进一步选择后期治疗方案,流程如图1 所示;同时各医疗机构通过互联网信息化平台进行院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制定基层医护人员的培训考核计划,同时对区域协同急救网络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提高区域协同急救网络的救治效率。

图1 AMI 患者院际救治流程

1.3 观察指标(1)救治效率:SO to FMC 时间、发病至球囊扩张时间(S to B)、病情诊断准确率、D to B 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FMC to B)及来院方式;计算两组的SO to FMC、S to B、D to B、FMC to B时间变化幅度,缩短或延长率=(对照组指标时间-研究组指标时间)/对照组指标时间×100%。(2)救治效果:救治后短期(7 d)的Killip 分级(包括Ⅰ、Ⅱ、Ⅲ、Ⅳ级),等级越高表明病情越严重,则预后质量越差[6]。(3)并发症与救治结局:救治期间并发症(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与救治结局(死亡、好转出院)。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满足正态性分布且组间方差相等的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救治效率对比 研究组SO to FMC、S to B、D to B、FMC to B 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 <0.05),其中SO to FMC、S to B、D to B、FMC to B 平均时间较对照组分别缩短约42%、32%、25%、15%;研究组病情诊断准确率、自行来院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救治效率对比

2.2 两组救治效果对比 两组患者救治后7 d 的Killip 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114,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救治后7 d 的Killip 分级对比 例(%)

2.3 两组并发症与救治结局对比 研究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4.012,P <0.05),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615,P >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与救治结局对比 例(%)

3 讨论

AMI 发病后的2 h 为患者的黄金救治时间。若救治不及时AMI 患者死亡率可高达30%,梗死后2 h 内进行急救治疗死亡率可降低至15%左右,梗死后

1.5 h 内进行救治死亡率进一步降低至5%左右[7]。因此及时开展急救治疗缩短患者治疗时间是提高AMI 患者预后质量的关键。有研究指出我国AMI 患者SO to FMC 均值大于12 h,一方面表明我国AMI急救治疗现状不同乐观,另一方面也启发,可通过缩短SO to FMC 提高AMI 患者救治成功率[8-9]。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区域协同急救网络救治的研究组SO to FMC、S to B、D to B、FMC to B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其中SO to FMC平均时间较对照组缩短约42%,S to B、D to B、FMC to B 时间分别缩短约32%、25%、15%,且研究组病情诊断准确率、自行来院率高于对照组,这表明区域协同急救网络可缩短AMI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效率,与甘小勤等[10]的研究结果相似。本研究还显示,救治后7 d研究组的Killip 分级、总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这表明区域协同急救网络可降低AMI 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患者Killip 分级,提高患者预后质量,与黎文生等[11]的研究基本一致。此外,研究组的救治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受样本量的局限性所致,区域协同急救网络对AMI 患者死亡率的影响仍存在进一步实证研究价值。本研究中采用区域协同急救网络救治的SO to FMC、S to B、D to B、FMC to B 时间相比常规救治模式均显著缩短,但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较仍存在一定差异,如德国FMC to B为95 min、D to B 为31 min,美国D to B为70 min[12]。展望未来,我国医疗机构仍须进一步提高区域协同急救网络中各医疗机构间的协作效率,进一步缩短AMI患者救治时间,提高患者预后质量。

综上所述,区域协同急救网络在AMI 救治中的应用效果良好,SO to FMC、S to B、D to B、FMC to B 时间相较于常规救治均显著缩短,对降低患者心血管并发症,提高预后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胸痛死亡率医疗机构
全面的健康生活方式显著降低糖尿病死亡率
湖南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评审与分析
FMEA法应用于现代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中的体会
在医改大背景下医疗机构财务管理人员如何适应发展需求
经常性胸痛,你了解过吗?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为何难确定?
有些胸痛会猝死
基于Lee—Cater模型对我国高龄男性死亡率的预测
基于Lee—Cater模型对我国高龄男性死亡率的预测
恶性肿瘤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