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DWI对多发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的价值探究
2022-08-01杨名钧
杨名钧
广东省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510800
多发性脑梗死(Multiple cerebral infarction,MCT)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颅脑内同时合并多个缺血性软化梗死病灶,以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比较常见属于脑梗死疾病中特殊类型,病灶多发地点为基底节区[1]。MCT发病多由脑梗死及血管动脉硬化引起,极少数患者可由颅脑外伤引起,病变范围一般为2~20cm,以2~4cm最为常见[2]。MCT患者病情较复杂,可诱发多种疾病,能够加快患者多器官衰竭,并影响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目前临床多采用常规影像方法对MCT进行诊断但存在准确性及敏感性较低等缺点[3]。近些年随着对MCT发病率及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新型临床影像诊断技术的研发MCT临床检出率逐逐年升高。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是基于平面回波技术对组织内水移动能力进行检测的技术手段,因具有诊断快速及无创等优点在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4]。以往的研究证实,在超急性期脑梗死中MRI-DWI通过准确反映细胞分子弥散状态而进行诊断,在疾病中脑细胞会呈现肿胀状态并DWI呈现高信号表达而提高诊断率[5]。但是对MCT患者临床诊断的研究较少,本文旨在探究MRI-DWI对多发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我院收治的70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MCT诊断标准:①为局部明亮高信号病灶,②排除弥散相依性所致的高信号及磁敏感伪影;(2)所有患者均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心脏等检查;(3)患者合并运动、感觉性功能障碍,吐字不清和偏瘫;(4)临床病例资料齐全者。排除标准:(1)不能完成头颅检查者;(2)存在碘过敏者;(3)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4)参与其他临床研究者。70例患者中男45例,女25例;年龄47~73岁,平均年龄(61.20±9.62)岁;梗死时间<24h 22例,24~48h 35例,>72h 13例;梗死原因:颅脑外伤12例,动脉硬化21例,高血压37例。所有患者家属了解本文研究内容;符合我院伦理委员会标准。
1.2 方法
1.2.1 MRI-DWI检查。采用飞利浦1.5T MRI仪器进行扫描,扫描范围从头顶至颅底,进行MRI平扫,层厚为5mm,视野为360mm×360mm,间距为1mm,序列为T1-FLAIR(TR/TE:1 850ms/22ms)、FSE T2WI(TR/TE:5 000ms/115ms)、T2-FLAIR(TR/TE:8 000ms/120ms):DWI(TR/TE:6 000ms/100ms,b=1 000s/mm2)。
1.2.2 图像处理。由我院2名高年资影像学医师对患者进行的MRI-DWI检查的图像进行阅片分析,针对图像上的病灶部位及范围等进行记录,经2名医师给出统一结果。
1.2.3 结果判定。MRI-DWI判定标准:病变部位与症状部位对应,DWI症状对应处血管区域显示高信号,再表现弥散系数上呈现低信号,表示患者处于多发性脑梗死状态。以DSA[3]为金标准对诊断效能进行判断。
1.3 观察指标 通过对MRI-DWI生成的图像,根据病灶区域计算曲线下面积(ADC)=病变区ADC/对侧ADC×100%。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3.0统计分析软件对患者病灶检出率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MRI-DWI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临床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及n(%)表示,两组对比采用t或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RI-DWI对多发性脑梗死的检出率 利用MRI-DWI技术检出多发性脑梗死59例,占84.29%;其中发病6h以内的超急性梗死患者为11例,占15.71%。59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中显示于前循环一侧半球的21例,占35.59%,位于ICA分布区为25例,占42.37%,MCA皮质支和深穿支为13例,占22.03%。59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中DWI图像显示单(多)发异常高信号,其中50例患者在T1WI、T2WI、FLAIR 表现为等信号,9例为稍等信号。
2.2 多发性脑梗死ADC值 59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梗死组织及相对应的正常脑组织的ADC值分别为(0.48±0.08)mm2/s、(0.80±0.06)mm2/s,梗死组织中的ADC值显著低于正常组织,存在差异(t=28.570,P<0.05),见图1。
图1 梗死组织及正常组织中ADC值比较
2.3 ROC曲线分析DSA与MRI-DWI对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效能分析 DSA对多发性脑梗死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均为100.00%,ACU面积为1,MRI-DWI对多发性脑梗死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91.20%及81.55%,ACU面积0.915。见图2。
图2 ROC曲线分析DSA与MRI-DWI对多发性
2.4 典型案例
2.4.1 案例1:患者女,87岁,床上跌倒,出现言语不利。右侧肢体不能活动。MRI见图3。
图3 案例1患者脑组织病灶的MRI图
2.4.2 案例2:患者男,34岁,失语,反应迟钝,理解能力下降,查体不配合,右侧肢体稍乏力。MRI见图4。
图4 案例2患者脑组织病灶的MRI图
2.4.3 案例3:患者男,53岁,无明显诱因出现言语不利。MRI见图5。
图5 案例3患者脑组织病灶的MRI图
2.4.4 案例4:患者女,54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乏力、言语不利。MRI见图6。
图6 案例3患者脑组织病灶的MRI图
3 讨论
多发性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一种类型,以中老年患者多见,女性与男性患者的比例相似,该病的发生人群主要集中在汉族,少数民族发病率较低。多发性脑梗死的病因仍有争议,且早期症状不显著,多数不易被重视,大部分患者发现时已出现较为明显的症状,治疗难度大,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但是以往研究证实,在脑梗死发展早期确诊并积极治疗,对于减少脑组织损伤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帮助[6]。因此,本文探讨MRI-DWI对脑梗死患者病灶的检出率。
多发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多采用CT等检测方法,当患者处于脑梗死状态时,CT能够观察到患者脑实质密度降低,且CT值随着脑密度的降低而降低,对合并脑水肿患者采用CT检验能够提高其检出率。相关文献指出,CT对脑梗死24~48h时病灶的检出率敏感性较高,但对6h内脑梗死的检出率较低,仅为57.09%,因此寻找提高脑梗死早期诊断率的方法对于患者早期诊治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帮助[7]。MRI-DWI是近些年新型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其中DWI能够通过自旋回波及平面回波成像等原理对脑梗死组织水分子进行分析,可观察弥散程度、水分子强度及运动速度,能够较好反映脑组织状态。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病发6h以内细胞内产生毒性物质导致脑组织水肿,病灶区域含水量会提升3%,延长T1和T2信号。采用MRI-DWI检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病灶区域主要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是由于脑梗死发生时脑组织内外水分子变化诱发水分子扩散导致异常信号[8]。蒋玉涵等[9]研究表示,针对不同脑梗死病灶部位MRI-DWI诊断效果较好,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优势较大,能够缩短临床诊断时间,有利于提高预后。本文结果表示,MRI-DWI技术对多发性脑梗死的检出率为84.29%,对不同病灶部位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以往研究证实,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细胞膜离子泵功能出现障碍导致脑组织毒性水肿,降低病灶区域的ADC值[10]。本文结果表示,多发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组织的ADC值显著低于相对应的正常脑组织,说明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细胞毒性水肿导致脑组织内细胞外间隙变小,细胞内弥散低于细胞外,故ADC值降低。脑梗死患者ADC值存在规律性变化,疾病发展早期ADC值降低,但随着疾病时间的延长ADC值会逐渐升高。对MRI-DWI检测后生成图像进行分析得出ADC值,脑梗死患者病灶部位ADC值存在差异,可通过MRI-DWI及ADC值对梗死患者进行检测有利于精确脑梗分期及位置,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1]。而且可通过分析ADC值而提高梗死病灶确诊率。MRI-DWI对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91.20%及81.55%,说明MRI-DWI对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诊断效能较好。马得廷等[12]研究表示,MRI-DWI诊断急性脑梗死的敏感性为87.1%、特异性为93.5%、准确性为90.3%,MRI-DWI能够通过对梗死区域扩散高信号的检测而提高急性脑梗死的鉴别。
综上所述:多发性脑梗死采用MRI-DWI进行诊断可明确患者的病变部位,与临床诊断效果一致,可为多发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