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偏头七本草考证*

2022-08-01高天慧但林蔚杨倩张津铭张化为姜祎张东东宋小妹李玉泽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黄精根茎本草

高天慧 但林蔚 杨倩 张津铭 张化为 姜祎 张东东 宋小妹 李玉泽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偏头七为天门冬科舞鹤草属植物鹿药(Maianthemumjaponicum)和管花鹿药(Maianthemumhenryi)的根及根茎,具有活血散瘀、补气益肾、祛风除湿、活血调经之功效。偏头七是“太白七药”之一;主治肾虚阳痿,月经不调,偏、正头痛,风湿痹痛,痈肿疮毒,跌打损伤,阳痿;其味辛、苦,性温,归肝、肾经[1-3]。现代研究表明,偏头七的化学成分有皂苷[4-10]、黄酮[11-13]、多糖[14]、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15-19];具有抗真菌、抗肿瘤、抗氧化等作用[20-24]。

太白七药大多为民间习用中草药,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相当普遍,为解决不同历史时期经典书籍所含偏头七药材的基原问题,故有必要对其来源历史进行系统梳理。本研究从名称、基原、形态、药性等方面对偏头七进行系统的本草考证。

1 名称考证

偏头七属于“太白七药”之一,“七药”始见于《本草纲目》中的三七条目,李时珍对三七的解释是“言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关于偏头七名称中“七”字来源[25-26],概括为三种说法:一是“七药”功效类如三七;二是“七药”能治疗五劳七伤等顽症而谓之;三是“七药”与漆音同,意有如漆似胶之粘物,能合金疮之意,由于长期流传,漆变成了“七药”。

偏头七为鹿药与管花鹿药的根茎,其中鹿药,始载于唐代652年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食治》,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记录历史。由于偏头七药用历史悠久且分布广泛,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有许多别名,文献资料记载的常见的有鹿跑草、延寿果[27]、九层楼、盘龙七[28]、偏头七、山糜子[29]、螃蟹七、白窝儿七、狮子七、土旺七、小鹿药[30]、磨盘七、土飞七[31]、雪花菜、黄蝎子根、糖精[32]、铁梳子[33]、偏头草、白阿尔七[34]、九堪楼[35]。

《中国医学大辞典》中记载鹿药名称由来为“鹿有疾,衔之即瘥,故名。”[36]《本草图经》《开宝本草》《神农本草经注》《神农本草经疏》中也有相似描述“其根鹿好食,故名鹿药也”,故因此得名[27,37-39]。

根据民间用药习惯,偏头七常指的是拉丁名为Maianthemumjaponicum鹿药与管花鹿药Maianthemumhenryi的根茎和根[40-43],而《中国藏药》与《晶珠本草正本诠释》中所提到的偏头七包含鹿药Maianthemumjaponicum、管花鹿药Maianthemumhenryi和紫花鹿药Maianthemumpurpurea的根茎和根[44-46]。

2 形态及基原考证

《图经》曰:“春生苗,高一尺以来,叶似竹而两两相对,根苗并似黄精,其根鹿好食,故名鹿药也。”描述了鹿药植物的形态,即“春季生嫩苗,植物高一尺以上,叶子形状与竹叶相似且两两相对,它的根茎和幼苗的形状都像黄精,它的根鹿喜欢吃,所以叫鹿药。”[27]“黄精仿佛。根,鹿好食,故以名之。”指鹿药的叶子与黄精类似,像竹叶,与《本草原始》中“竹叶”说相吻合;根据《中国植物志》与《中国植物图像库》中所记载的文字图片显示,鹿药与管花鹿药为叶互生,与《图经》中“两两相对”描述相符合。两者的形态差异主要在于鹿药的花被为椭圆形,管花鹿药花被结合成高脚碟形;鹿药的柱头不裂,管花鹿药的柱头3裂,见图1。

图1 鹿药与管花鹿药

《本草图经》云:“子白如黍”则与鹿药子实形状相吻合。《本草通串证图》在《本草图经》的基础上进行了补注说明,其中提到“黄精、葳蕤、鹿药皆结圆子,无子者与之相较有异,其同类,盖稚子百合,因稚子百合亦茎头有小白花,且无子。”[47]即黄精、葳蕤、鹿药都结圆形的子实,与没有子实的相比较有很大差异,没有子实的同类推想是稚子百合,因为稚子百合茎头也有小白花,且没有子实。

3 产地分布考证

明代缪希雍在其《神农本草经疏》中记载偏头七“生姑藏巴西。”姑藏大约是今河西地区,其址考证为现甘肃省武威市;巴西为今秦岭和大巴山脉西部;鹿药与管花鹿药使用时可鲜用或晒干[27]。《中药大辞典》中记载其生于海拔1300~1400 m的林下、灌丛下、水旁湿地或林缘;分布于西南及山西、陕西、河南、湖北、湖南、西藏、甘肃等地[28]。《中华本草》中记载其产于陕西、山西、甘肃等省及东北、华北、西南地区,为民间用药[41]。《中国七药》中记载其生于林下、灌丛下、岩缝中、水旁湿地或林缘;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南及陕西、山西、甘肃、河南、湖北、湖南、西藏等地[48]。《新编中草药图谱及经典配方》中记载其多生于林下阴湿处或岩缝中;分布于东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43]。《陕西草药》与《七秦药岭》中记载其在陕西境内主要产于太白山、巴山、米仓山、秦岭山脉各处[34,49]。

4 药性功效考证

最早关于鹿药药性记载的是《千金要方·食治》,书中记载“甘苦,温。”但未记载其归经和毒性。《神农本草经注》与《开宝本草》中提到可“浸酒服之”[39]。《本草经疏》《本草纲目》有如下记载“鹿药得土中阳和之气以生,故其味甘,其气温,其性无毒。甘能益血,甘能人脾,甘温益阳气,故能主风血,去诸冷,而益老起阳也。当与黄精、萎蕤、枸杞之类同科。气味平和,性本无毒,补益之外,无别治疗,故不著主治。”其中首次提到药性无毒[27,50]。而在《中国藏药》中首次提到药性“缓”[44]。《本草品汇精要》与《本草经疏》曰:“鹿药,能主风血,去诸冷,而益老起阳也。”[27,51]《太行本草图谱之嶂石岩》云:“祛风除湿,活血调经。”后又逐渐明确偏头七归肝、肾经[52]。

《通雅》卷四十四一则,“谓鹿药即延寿果也,《开宝本草》有鹿药,甘温似黄精,鹿食其根;胡洽言,鹿食九种解毒之草,此其一也,或云即是萎蕤;今北京尝食延寿果,一名鹿跑草,鹿既疲而仆,群牝鹿衔此根与食之,即复起,其味甘而微涩,比黄精细长,于司在曰鹿药。”意指“所说的鹿药就是延寿果,《开宝本草》有记载,鹿药,甘甜温和像黄精,鹿吃它的根;胡洽说,鹿吃九种解毒的草药,这就是其中之一,有人说,就是萎蕤;现在北京(人)曾吃的延寿果,有另一个名字叫鹿跑草,鹿疲惫倒地,成群的母鹿衔来这种草的根给它(公鹿)吃,就又恢复站起来了。它的味道甘甜微涩,比黄精细一点长一点,于司在说,是鹿药”,由此可知鹿药具有活血补肾壮阳之功效。

近代以来对偏头七药用功效有更加详尽的描述,“治劳伤疲乏体倦”“治疗偏正头痛”“解毒,镇痛”“温阳补肾,祛风降温,活血化瘀”“补肾益气”“祛风止痛,活血消肿”“壮筋骨”“肾虚阳痿,风湿痹痛”[53-59]。

不同民族对该药物应用不同,鄂伦春族人民用鹿药与青菜叶捣细开水烫后敷在乳部,可治疗乳痈[60]。

5 临床方剂考证

偏头七在民间应用广泛,历史悠久,故对民间常用方剂及药酒进行考证与整理[61-65],见表1。

表1 鹿药民间用法

不仅有以上应用,偏头七还常作为泡制药酒的材料(见表2)。

表2 鹿药相关药酒

6 讨论

偏头七作为地方传统中药材,在我国已有1400多年历史[28],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千金要方·食治》,其中提到“鹿药,甘苦,温”。《本草图经》《开宝本草》《神农本草经疏》等历史上对其的记载多于葳蕤、委蛇等药材之后的附录,猜测该药与葳蕤及黄精的外观形似,且药性相似,“理亦近之”。偏头七在春、秋两季采挖,除去茎叶,洗净晒干,根及根茎入药。

偏头七药材存在同名异物现象,民间在使用该药的时候往往不仅采挖一种原植物,还包含相近的该属植物,从而导致该药质量控制和科学研究混乱。目前该药临床用药基原不明确,不同地区、不同书籍对偏头七的基原阐述混乱,例如一些地区偏头七仅指鹿药植物加工炮制而成的药材,另一些地区将植物管花鹿药、鹿药与紫花鹿药的根及根茎都作偏头七药材使用。因此建议今后以鹿药和管花鹿药为主要原料开发经典名方和健康产品时,应该明确其基原和产地,有必要深入产地进行种质取样调查,建立种植基地与溯源体系,使药材的品质、疗效稳定。

猜你喜欢

黄精根茎本草
景宁县黄精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蓝玉簪龙胆
从狗尾巴草到蝈蝈笼
探寻中华本草的足迹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黄精
水族常用根茎类植物药
黄精药酒 助男性补益脾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