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头针联合颈部经筋刺法治疗缺血性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30例
2022-08-01曹云燕俞红五朱艳潘喻珍杨佳吴炳坤胡雪
曹云燕,俞红五,朱艳,潘喻珍,杨佳,吴炳坤,胡雪
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老年病一科,安徽 合肥 230061
缺血性卒中即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导致脑组织局部缺血性软化或坏死,局部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而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1]。至少70%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会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2],其中遗留上肢功能障碍的病人占65%~80%[3]。目前治疗缺血性卒中病人上肢功能障碍的方法主要有西医康复治疗和中医治疗[4]。西医西药康复治疗,可降低脑卒中病人的病死率,但无法避免后遗症,且反复服用会产生毒副作用。中医针刺在治疗缺血性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方面疗效显著。朱氏头针是著名针灸学家朱明清教授历经几十年的实践和创新,以中医经络理论为指导,采用多种针刺手法治疗各系统疾病的一种针刺疗法,具有改善缺血性卒中病人脑部供血,促进脑部神经修复的作用;颈部经筋刺法是以经筋理论为指导,通过寻找颈部阳性反应点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手段,可以改善缺血性卒中病人肢体功能。目前采用朱氏头针联合颈部经筋刺法治疗缺血性卒中病人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观察运用朱氏头针联合颈部经筋刺法治疗缺血性卒中病人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及对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HDL-C)比值、载脂蛋白B(ApoB)、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2 月至2021 年12 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老年病一科住院的缺血性卒中上肢功能障碍病人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30 例,男性19 例,女性11 例,年龄(65.17±8.12)岁,中位病程为0.67(0.32,3.25)个月;治疗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 例,年龄(65.43±7.05)岁,中位病程为1.42(0.47,3.25)个月。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所有操作均由本科室经验丰富工作人员进行。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
1.2 纳入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5]相关内容,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标准试行(试行1996年)》[6],符合:①病程在18 个月内,病情稳定;②经影像检查确诊为脑梗死且为单侧;③无明显意识障碍能够积极配合治疗;④受试者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①生命体征不稳定;②有癫痫病史或家族史;③严重认知功能障碍;④局部皮肤溃疡、感染,对针刺抗拒,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和评估的病人。
1.4 治疗方法
1.4.1 基础治疗 结合病人病情、既往史,对症给予营养神经药、调脂、控制血压血糖、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等一系列基础性治疗。
1.4.2 对照组 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取穴参考2016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针灸学临床研究》[7]中中风的治疗,选取患侧合谷穴、手三里穴、曲池穴、肩髃穴。操作方法:嘱病人俯卧位,充分暴露施术部位,75%医用乙醇棉球消毒针刺穴位,用0.30 mm×50 mm一次性毫针(苏州天协针灸器械有限公司)进行针刺。肩髃穴:向极泉方向透刺;曲池穴:向小海穴方向透刺;手三里穴:直刺0.8~1.2 寸;合谷穴:向后溪方向透刺。手法平补平泻,操作轻柔和缓,留针30 min。
1.4.3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朱氏头针联合颈部经筋刺法。颈部经筋刺法:①位置:通过循按找到颈部阳性反应点或条索状抑或硬结节等;②操作方法:按上述卧姿,75%医用乙醇棉球充分消毒局部皮肤,用0.25 mm×40 mm 一次性毫针针刺阳性结筋反应点或结节,每次循按选出5~6 个阳性病灶点进行施术,斜刺进针,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留针期间每隔5 min 行针一次。头针:①位置:选取朱氏头针上肢区[8]:囟会穴向头维穴方向;②操作方法:上述治疗结束后,病人取坐位,进行头针治疗,对针刺区域局部消毒,选择病人患肢对侧上肢区,选用0.25 mm×40 mm一次性针灸针,平刺进针,刺入至帽状腱膜下层时,将针再向前平推刺入1寸,然后实施抽气行针法。具体操作为:单手拇食指夹持针柄,另一手固定,使用寸劲将针迅速向外抽提3 次,然后再退回原处,反复7 遍,最后留针,留针时间为6~8 h(带针运动)。
两组治疗时间均为每天1 次,每周6 次,10 d 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指标评价。
1.5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①采用简式Fugl-Meyer 运动功能(FMA-UE)评分标准对上肢及手功能进行评定,共33 项,每项从0~2 分,最高分66 分,最低分0 分,分值越低,预示上肢运动功能障碍越严重[9]。
②应用改良Barthel 指数(MBI)评分[10]对病人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总分为100分,评分越低说明病人独立生活自理能力越差。
③应用改良Ashworth 分级法评分[11],主要评定病人上肢肢体肌张力,共分为5 级,分别从0~4 级,相对应的分值分别为1~6分,分数越高,说明肢体肌力越差,痉挛越重。
④血液生化指标:病人在住院后次日清晨及治疗两个疗程结束后清晨,进行静脉采血,采血量5 mL,应用免疫比浊法检测TG、HDL-C、ApoB、Hcy。
⑤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2]拟临床疗效评价,分为:显效、有效、无效。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hapiro-Wilk 检验正态性,Leven 检测方差齐性;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下、上四分位数)表示,即M(P25,P75),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组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FMA-UE 评分、MBI 评分和改良Ashworth 分级法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FMAUE 评分、MBI 评分和改良Ashworth 分级法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UE评分、MBI 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改良Ashworth分级法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FMA-UE评分、MBI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改良Ashworth分级法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缺血性卒中上肢功能障碍60例治疗前后FMA-UE评分、MBI评分和改良Ashworth分级法评分比较/(分,±s)
表1 缺血性卒中上肢功能障碍60例治疗前后FMA-UE评分、MBI评分和改良Ashworth分级法评分比较/(分,±s)
注:FMA-UE为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MBI为改良Barthel 指数。①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例数30 FMA-UE评分MBI评分改良Ashworth分级法评分11.10±2.26 28.10±7.95-10.80<0.001 16.67±3.84 49.70±7.41-26.39<0.001 5.00±0.64 3.53±0.57 9.81<0.001 30 4.90±0.66 1.90±0.55①20.86<0.001 11.57±3.80 48.73±6.09①-30.33<0.001 17.37±3.19 80.07±4.68①-56.69<0.001
2.2 两组治疗前后Hcy 水平、ApoB 及TG/HDL-C比较 治疗前,两组Hcy水平、ApoB及TG/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cy水平、ApoB及TG/HDL-C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Hcy 水平、ApoB 及TG/HDL-C 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缺血性卒中上肢功能障碍60例治疗前后Hcy水平、ApoB及TG/HDL-C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效果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5.46,P=0.020)。见表3。
表3 缺血性卒中上肢功能障碍60例治疗前后效果比较/例(%)
3 讨论
中医学中缺血性卒中属于“中风”范畴,发病多为风、痰、瘀、火等邪侵袭人体,又因饮食不节、情志不舒等导致机体阴阳气血不畅,而出现风火上扰、瘀痰互结,上冲于脑,致使经络痹阻、脑脉受损,清窍失灵而发为中风偏枯[13]。上肢功能障碍是其常见的症状之一,根据其临床表现和病因病机,可以认为属于中医“筋经病”范畴。十二经筋附属十二经脉,位于浅表部的筋肉间,和经脉相互关联。经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即主人体百骸的连接与关节的运动。体现生命体正常生理功能活动。经筋病的一个重要病机特点是邪结于筋,筋伤络阻,气血壅滞,不得输布,不通则痛。此外,由于经脉瘀滞或气血虚弱所致经脉气血不足,局部经筋不得荣养,还会导致其他多种不同的症状表现。如筋肉的牵扯、拘挛、转筋、强直和筋肉的松弛、口僻、肢体的瘫痪麻痹、痿弱不用及关节活动不利等。这些大都和中风病人的上肢功能异常类似。故中风病在治疗上可以采用筋经病的原则,即“以痛为腧”和“解结”。现代医学认为,由于大脑感觉运动区受损,导致牵张反射亢进,加上神经肽、氨基丁酸、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的改变,以及肌肉自身性质改变等导致肌群异常运动模式的出现,而表现一侧肢体出现运动功能障碍[14]。
针灸治疗缺血性卒中能有效调节肢体运动功能和重建缺血后侧支循环[15]。选取的合谷穴、手三里穴、曲池穴、肩髃穴均属于手阳明大肠经腧穴。阳明经多气多血,针刺阳明经腧穴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又可以协调上肢运动功能,对抗屈肌,促进阴阳两侧肌肉平衡[16]。颈部是经络气血精华输送至脑的必经通路,颈部气血运行情况直接关系到脑的充养与功能的发挥[17],针刺颈部可以扩张脑部血管、改善大脑血液循环,促进脑神经细胞自我修复,恢复异常神经功能[18]。颈部又是手足三阳经筋会聚之处[19],手三阳经筋主要作用是加强颈项部与上肢、肩的联系[20],其总的功能是使上肢外展、背伸[21],故颈部经筋刺法可以起到上下连通的作用,既能改善脑部血供又能恢复上肢运动功能。朱氏头针的特点是以藏象经络学说为基础,以现代医学解剖为指导,与神经支配相互贯通,并配合其特有的操作行针手法“抽气法”,达到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等作用。其定位特点是以百会穴为中心,督脉为中线,将整个头部分成前后左右四部分。前后分阴阳,左右主气血,有机地调节脏腑、阴阳[22]。研究表明,头针能够提高大脑皮层相应区域血液循环,从而有效调节大脑皮层中血流情况,使组织代谢加快,从而促进神经症状尽快恢复[23]。朱氏头针治疗缺血性卒中病人主要是其直接刺激头部经穴,通过督脉循行入脑的路径使刺激信号到达大脑深部皮层,提高中枢和自主神经的修复与再生,从而改善肢体功能障碍。研究发现,Hcy 水平与脑卒中发生有明显相关性,且是正相关[24];ApoB 水平升高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炎性、代谢性血清指标密切相关,可以预示病人极易出现各种类型脑梗死[25]。实验表明脑梗死病人处于胰岛素抵抗状态[24],TG/HDL-C作为胰岛素抵抗独立影响因子[26],针刺可以降低TG/HDL-C 水平,可能与针刺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缺血性卒中病人血管功能有关[24]。
本研究表明,朱氏头针联合颈部经筋刺法可以有效改善缺血性卒中病人FMA-UE、MBI、改良Ashworth 分级法评分,降低Hcy、ApoB 及TG/HDL-C 水平,改善其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病人接受程度高,是绿色、安全、方便、价廉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