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标题更加出新出彩

2022-08-01弓倩

传媒 2022年14期
关键词:新闻标题群体受众

文/弓倩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传播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多样化、纷繁复杂的信息以及各商业网络平台为受众提供了诸多的选择,这使得在进行新闻发布时,必须对受众的个性需求进行全面考虑、综合考量。而一条新闻是否能够迅速抓住人们的眼球,标题的设置就显得非常的关键。新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的高度概括,不仅需要精炼概述主题内容,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特色,能够充分体现出编辑、记者对新闻主题和内容的深刻把握。这是对新闻素养和文字能力的考验。因此,如何让新闻标题更为精准、鲜活、有效的呈现,让新闻标题出新出彩,以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生产非常关键的内容和能力。

一、“锦上添花”:巧用网络热词和引经据典

传播者只有真正从新闻事实层面出发,与受众群体情感产生强烈共鸣,才能够真正达到较为理想的传播效果。

在选取新闻标题时,恰当的修辞可以赋予文字新的生命力,使其更加生动贴切。如2019年3月29日,人民网推送的《从沙赶人到人赶沙:六老汉 三代人 一片绿》,在这则三代人共同努力打造沙漠绿洲的新闻报道中,作者就采取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一方面增强了新闻标题的力度,另一方面也呈现出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在这则标题中同时使用了三个不同的数字,并且对应了不同的词汇,尽管总共只有九个字,但却再现了三代人在防风治沙工作付出的漫长历程,以及在不断坚持中取得的成果。

古诗词是我国独特的文化瑰宝,将其用作标题,或者基于原有韵律基础上进行套用改变,在增强亲切感的同时,也能够提升新闻标题生动的节奏与古韵。如2019年4月4日,人民网推送的《西海固地区率先脱贫的盐池县这样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白了滩羊 绿了草原 红了日子》,在这则报道脱贫攻坚的新闻中,作者运用到了宋代词人蒋捷“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一经典名句,在原有韵律上改为:白了滩羊、绿了草原、红了日子,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新闻内容的自然度和韵律感,同时配合不同的色彩词汇,非常巧妙地将新闻主题表现出独特的动态景观,有很强的灵动性。

随着自媒体的普及,产生了各种网络热词,并且成为年轻群体日常沟通交流的常用语。在新闻中若能够合理引入热词,对获得年轻群体有极大益处,同时也能够与读者的生活、语境相契合,搭建起新闻与受众群体之间的距离。如2019年12月4日,《人民日报》第19版《“弹窗广告”不能想弹就弹》,在这则关于当前网页弹窗广告频繁的报道中,就制作了这样一个标题,其中“弹”字的连续运用,赋予整个标题较为强烈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而非常任性的“想弹就弹”可以说是年轻读者所遭受现状的真实“吐槽”,同时也非常客观地呈现了新闻内容。

数字能够客观体现出内容的精确程度和精细化特点,特别是针对反差性较大的数字,在对比下,可以充分展现出新闻本身的核心要素和价值观。如2019年5月27日,中国日报网推送的《山西太钢精密带钢公司王天翔:711次试验,只为0.02毫米》,这个标题通过数字的方式来展现,赋予了内容的真实客观性,体现出了“0.02毫米”的突破效果。“711次试验”,强化这个数字,则较好地展现出主人公王天翔在面对工作时精益求精的态度,这也为人们提供强烈的精神鼓励,给人以震撼。

二、“一眼便知”:凸显新闻价值和报道主题

伴随着智能手机的迅速推广普及以及网络技术的更新迭代,人们可以在任意情况下获取各方面信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开始倾向于注意力资源的竞争,为此,亮眼的标题成为获得注意力资源的大门。吸引群体注意力的初期阶段,是获得其注意力的关键阶段。通过对标题进行精心制作,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球,让其注意力能够集中到这条消息上。

简单、亮眼、清晰的标题是新闻标题最基本的特性,对帮助读者迅速了解内容主题有着积极作用。如2019年1月27日,《人民日报》第19版《“空心村”呼唤“实心人”》,这个标题采用了两个较为突出的对照词语,体现核心内容的同时,也较好地展现出了现阶段农村青年常年在外,村里的留守孩子与老人被留在了村子里,缺乏相应的劳动力。与此同时,也充分展现出了在国家加强扶贫工作中对青年群体的需求和号召,鼓励广大青年群体能够投身到家乡的建设中,整个标题可以说是非常精炼生动与简明扼要。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提到这样一句话“无对比,无伤害”,通常是指在出现比较现象时,对重点内容的凸显。在新闻标题设定中,为了更好体现内容,同样可以借助这种对比、反差的方式来激活受众群体的感知,给予新闻内容戏剧性特色。如2020年7月8日,《潇湘晨报》第6版《男青年3万鹤岗买房2.2万卖出》,这个标题中出现了两个反差较大的数字,迅速凸显出了人们所关注的房价问题,而这种与买了就赚的社会实际情况相违背的案例,可以迅速获得广大受众群体的求证欲望。

好奇心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欲望,尤其是针对充满新鲜感的事物,这种心态更为突出,并且不少人也愿意在实践探索上投入大量的精力和热情。在当下信息爆炸的背景下,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的新闻内容已经很难吸引人们的好奇心理。但若能够把握住人们这种心态,将其灵活运用到标题呈现中,以充满乐趣、幽默、奇特的方式给予题目新鲜感,那么就能够激发人们对内容的探知欲望,达到较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三、“明眸善睐”:展现语言魅力和多样形式

纵观各大获奖新闻标题,尽管内容各有不同,但均具有相同的特点,即精简概括,只需要简单一眼就能够大概了解其内在核心要素,也能够从结构形式、语言表达上展现出不同的新意,让人感受到亲切感。结构“简而不单”,对仗也非常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非常深刻的印象。

新闻标题通常是经过了反复搭配、耐心打磨最终确定的简单标识,通过对汉字韵律声调进行巧妙处理,即可达到在强化美感的同时,达到抑扬顿挫呈现内容的效果,帮助广大受众者在被吸引的同时,也能够迅速把握主要内容。如2019年1月4日,央广网推送的《换条板凳坐坐 多替群众想想》,在这则先进典型人物重庆移民局副局长的事迹报道中,这个标题字词呈现出对仗特性,并且运用了两个动词,在叠加使用时更加上口,同时整体形象也更加生动,较好地展现出了领导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

在语言结构表达上,除了可以采取对仗的方式来实施处理,同时还可以配合各种经典词句或者故事等,来增强整个标题的情景交融特征。同时,合理的引经据典,还能够提高受众的接受度,这不仅能够有效刺激读者充分体会中文词句的力量,还能够激发广大读者的想象力。如2019年4月9日,人民网推送的《伶仃洋上“作画” 大海深处“穿针”》,这个标题大胆引用了较为著名的宋代文天祥《过零丁洋》诗句。此外,在标题中所体现出的“大海、穿针”,也合理运用到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海底捞针”。这两处经典的合理运用,较好地展现出港珠澳大桥建造者内心深处潜藏的爱国情怀,也展现出港珠澳大桥难以想象的建造难度。

无论何种标题,若能够进行和谐对仗,那么就能够给予标题和谐、对称的美感,这种方式针对新闻标题同样适用。如2020年7月17日,人民网推送的《让“头回客”变“回头客”》,这个标题就充分展现了这种对仗和谐的益处。在这个新闻标题中,两个不同群体之间的转变和相互串联,较好地体现了地方乡村旅游的改革效果,而其中连通的“变”字则将记者自身的态度展现了出来。“回头”和“头回”之间也被赋予了对仗美感,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其生动性和巧妙性,读起来也有着较为强烈的节奏感,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形式美。

对比是展现新闻主体内容的重要方式,同时也能够帮助读者迅速从对比中领会新闻标题的要义,激活他们深入了解内容的意愿。如2019年1月11日,《人民日报》第3版《研究一根黄瓜 摘获两项大奖》,这个标题中使用了“大奖”“黄瓜”两个有着鲜明差异的内容,赋予标题别致感,同时激发了读者的探索欲望。强烈鲜明的对比,也能够准确概括出新闻的实际内容。“大奖”与“黄瓜”这两个对比的巧妙运用,增强了整个标题的趣味性,带动了读者对两个反差内容的好奇感。在该报道发出之后,这个独特的标题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四、“沙里淘金”:展现标题的“赋形”和“聚光”

在进行标题呈现时,还应当尽可能地对抽象的内容进行具象化处理,找准主次内容,将更多的笔墨放到主体内容上,让人们的关注点放到新闻要点上。

往大处看:2019年8月18日中国政府网推送的《托起两亿人的安居梦——我国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述评》,主要从“两亿人”的宏观层面来进行俯瞰,能够对核心内容进行高度提炼概括。

往小处看:2019年8月28日人民网推送的《“一粒药”的重量》,明确讲的是如何保障老百姓的用药实际需求,极言其小,而这个“小”,实际上与社会万千大众均密切相关。

先往大里说,再往小里讲:2019年4月3日《人民日报》第8版《全国6.4万个教学点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一根网线,串起城乡课堂》,首先将“6.4万个”作为标题,通过大数量来获得广大群众的共同重视,随后展现出“涵盖城乡(尤其是农村)教学点”,再配合“一根网线”细微之处来呈现出事物的“串”,这样就能够让读者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张数字教育城乡覆盖网。

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一篇好的新闻报道,都始终不能离开出彩的新闻标题。当然,也需要正确认识新闻标题的本质和实际作用,而不能走入“标题党”的误区,以扭曲事实来获得点击量。因此,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需要在把握好导向和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守正创新设置具有较高吸引眼球效果的标题。

猜你喜欢

新闻标题群体受众
江苏海外新华商群体探秘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2018世界杯英文体育新闻标题的及物性系统分析
中间群体
浅谈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试论网络新闻标题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