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挥别新坝老街

2022-08-01江苏张伟清

金山 2022年7期
关键词:修桥新街收银台

江苏/张伟清

老家紧邻扬中新坝老街。在外生活近40年,每次回家,我都会去逛逛,走进曾经的街坊老巷,也走进我曾经充满梦想的记忆深处。

最早印象中的老街,东端从新坝大港的反修桥向西约七八百米的狭长街道,是当时全镇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两侧布满各式店铺,人流熙熙攘攘,街石磨得光亮。春节各种商品展陈,各类手艺人大展身手,家家贴对联、挂灯笼,有的插彩旗,不时还锣鼓喧天,舞龙灯、揺“花船”、放鞭炮……整个街道热闹非凡。

反修桥往北不远,是新坝大桥,桥上新坝至县城的公路穿过老街西端;新坝大港两头直通长江,两桥之间常有运输船舶停靠,老街水陆交通便捷。我们村就在两桥港东,村民隔几年就挑港堤、疏港道,还经常上船上货下货。

我幼年就与老街结下情谊。母亲说,我3岁时,她带我到西街车站,送父亲去外地工作,我闹着要跟父亲走。回家后,我一个人跑到街上“找爸爸”,结果迷路回不了家,被街上一位好心人收留。他看我满脸黑灰、满身泥土,便主动帮我理发、洗澡、换衣,得知母亲到处找我,还将我送回家里。

上学后,有两位同学住在街上。我放学后经常到他们家做作业,还一起做游戏,一起在大港里游泳,在港边的石缝里掏小螃蟹。

老街桥下北侧,有一个大的鱼行,每天清晨有很多人排队买鱼。老板五十多岁,十分精明,穿一身黑色防水皮衣,一只手抓鱼掂一掂,不用称,就能大声报出几斤几两,偶尔有人核秤,果然精确。助手是算盘高手,应声熟练地“噼卜”两下就报出钱数,既快又准。二人一唱一和,成为当时一景。南侧豆腐坊用石磨现磨豆腐。铁匠铺的两位师傅时常有节奏地用铁锤轮流敲打烧红的铁块,引人驻足。

老街中间是新坝饭店,门面小,但里面宽敞,可放七八张方桌,常常座无虚席,服务生围着白围裙,夏天肩上挂条白毛巾,不停地给客人倒茶、上菜、收盘子。对面有烧饼店、蛋糕店,现做现尝,香味扑鼻,早晨顾客买几个带到饭店,再点一碗面条,喝一杯豆浆,怡然自得。隔壁有老虎灶,全天供应开水。后面有一条河,我和同学曾经在河边捡到一个密封的完好的铁盒,撬开后,里面是一沓沓印着“壹仟圆”“壹萬圆”的钱票,大人说是旧社会的股票、债券和旧币,并推断饭店以前曾是大户人家的房子。我们还在河里发现了龙虾,但那时没有人吃。

我们村许多长者几乎每天都来看报纸,了解国内外的新闻,交流时事。

西街有农贸市场、澡堂、粮管所和全镇最大的百货公司,都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百货公司设有专门的收银台,用铁丝连接每个柜台。有人购物,营业员把开好的票和钱,用铁丝上的铁夹夹住,先是“哧”一声用力甩出,然后“啪”一声到达收银台,收银台收完钱,再将收据和找零甩回。春节前繁忙,有几个收银台同时收银,整个大厅,充满着人的嘈杂声和铁夹来回穿梭的声响。我高考离开家乡后,去过很多商店,再也没有看到这样的景象。

老街北侧的港边,有一个废品收购站,人流量也很大。我多次把家里用完的牙膏壳、用坏的铁锅、塑料盆和捡来的旧书、旧报拿来换钱,用于买盐、打酱油。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使新坝镇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经济总量一跃成为“苏中第一镇”,城镇面貌得到改善,人民生活得到提升。新坝大港经过多次整治,早已不再行船。新坝大桥和反修桥从最早的木桥几经重建,完全变样。新建了小学、中学、医院、邮电局、科技广场和一批道路。1994年扬中建成长江一桥,打破了原有人流、物流和环境体系,商业布局变化,老街以北、新坝大桥以东,一个规模更大、功能更全的商业街区呼之欲出。老街维持了一段时间繁荣,但规模、功能不能适应新的需要,有的店铺向外转移,开始走向衰落。我曾经回家乡拜访老街的同学,他们已经搬至新街,经营一家新的装潢商店。

21 世纪初,新型城镇化建设蓬勃兴起,新街迅速发展,老街今非昔比,变得凄凉冷清。有一次,我走进老街,仿佛穿越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深处,整个街道一片沉寂,繁华落尽,风光不再。许多老店破败不堪,灰尘厚积。昔日的鱼行、饭店等早已不见踪影,市井烟火消失殆尽。长长的街上,就我一个人,我看见有几只猫在残缺的瓦砾中行走,几只麻雀忽停忽飞,夕阳把我的身影拉得很长,孤独地映在冷冷的石板上。那一刻,我想到了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的描述:“这是我个人的一方天地,这里有属于我自己的太阳、月亮和群星。”

万里长风呼日出,一江春水向东流。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变迁,老街沧海桑田。回望即将湮灭的老街,我既为它见证了一个新街的诞生、成长和崛起感到荣光,更为它获得别样的新生感到欣慰。但作为历史,它将永远存在。离开老街,天边的晚霞还没有褪尽,也许它在等着我和它挥别吧。

猜你喜欢

修桥新街收银台
聊天收银台
铜峰叠翠 秀美新街
塑料隔离(大家拍世界)
马悦然:“修桥”的“中国女婿”走了
唐家湾的桥
义务修桥的老人高崇彦
潮流逆转 新街拍灵感
自动收银台
也斯看香港之——民新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