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懂诗家语,巧解诗歌题
——运用思维框架图高效解读诗歌鉴赏主观题

2022-07-31浙江夏英佳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2年3期
关键词:魏征赏析意象

浙江 夏英佳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德清第六中学)

高中阶段语文课程旨在培养具备表达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人文精神的新型人才。诗歌鉴赏作为实现审美教育的必要途径,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赏析古代诗歌中的情感,培养自身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深化对语文学科的理解。

鉴赏一首诗歌,可以先从诗歌的标题、作者、注解等方面入手,寻找解题的线索;然后仔细审题,寻找题目中的有效信息。笔者认为,如果不能读懂诗歌,那么一切的方法也只是纸上谈兵。从诗歌鉴赏的考点入手,运用知识框架归纳诗歌内容,以不变的方法应对万变的题型,是解读诗歌鉴赏主观题的高效之法。

一、诗歌鉴赏主观题考点

意象、语言、技巧、情感(主旨)、内容是诗歌考查的主要知识点,通过梳理2019—2021年高考卷诗歌鉴赏部分的主观题,我们可从中了解命题的趋势。

卷别篇名题干主要考点2019年全国卷Ⅲ《插田歌(节选)》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语言风格2019年全国卷Ⅱ《投长沙裴侍郎》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情感表达表达技巧2020年全国卷Ⅲ《苦笋》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意象分析情境联想2021年浙江卷《意难忘·山家》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意象分析表达技巧意境分析2021年全国乙卷《鹊桥仙·赠鹭鸶》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语言特色

二、用诗歌知识框架图拆解诗歌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是具备一定难度的。主要原因在于诗歌的取材范围广,且古代诗歌有一定的格式,作者要在有限的字数中表达情感,就一定会经过“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思冥想。学生若想快速地读懂诗歌,不妨从知识框架入手。依靠诗歌的知识框架对诗歌进行拆解,从而更高效地破解诗歌的密码,掌握诗歌的内容,建构诗歌的意境,体味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1.标意象,明情感

诗歌的意象通常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可以寄托人们情思的物象,意象是人的主观、抽象的“意”和客观、具体的“象”的统一体,两者因为具有某种联系,而被人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作答诗歌题时,可以先粗读一遍,标记出诗歌中的意象。将意象标记后,如果发现诗歌中有多个意象出现,学生便可根据思维框架图,将多个意象组成一幅画面。单薄的画面不足以帮我们完全了解诗歌的内容,接下来,就要找出诗歌中带有明显特征的意象。如果只有一个意象,那么便可根据思维框架图,结合意象本身的特征,直接推导情感或主旨。

笔者以教材内的诗歌为例,展示如何利用思维框架图解读诗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这两句诗由“风”“天”“猿啸”“渚”“沙”“鸟”等意象串联,初步形成一幅画面,但是这六个意象都源自自然界中非常普通的物象,组成的画面类似简笔画。下一步,就要找一找诗人眼中的它们会有怎样的特征。诗句用“急”“高”“哀”“清”“白”“飞回”分别描述了这六个意象的特征。结合意象特征,画面变得灵动清晰,让人有了身临其境之感。

先将诗歌中的意象拆解出来,再从句中找出描述意象特征的字词,将二者结合起来就能串联成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再根据画面的内容剖析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氛围就容易了。

利用单个意象理解诗歌的内容,推敲作者表达的情感,与上述步骤相似。

以2020年全国卷Ⅲ中的古代诗歌阅读题《苦笋》为例:

苦 笋

陆 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5.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歌由“苦笋”联想到魏征,由物及人。考生可先找意象,再找出意象的特征来丰富诗歌内容。一、二句先描述了诗人见到苦笋时眼前一亮的感受,三、四句指出“耿介”是苦笋的本性,“苦节”是苦笋与生俱来的特征,诗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苦笋人格化,赋予它刚直不阿、廉洁自守、坚守情操的品性。由苦笋想到魏征,中间的共通点恰是“耿介”“苦节”,苦笋因为“苦”而不爽口,魏征因直言进谏的“殊”,言行有时让人难以接受,再通过注解了解唐太宗对魏征持肯定态度,便可推知答案。

综上所述,标记意象是准确把握诗歌内容最重要的一步。学生运用意象构建意境时,首先,要忠于诗歌内容;其次,展开联想和想象使诗歌描述的画面更加立体;再次,结合分析所得到的信息,探寻问题答案,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2.判断语言风格

古代文人在长期创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具有独特性,与其他人有别。需要注意的是,作者的语言风格并非一成不变,同一位作者在不同时期作品的风格也往往不同。教材中所学的“豪放派”或“婉约派”诗人,他们的作品并非只有一种风格,只不过作品在整体上呈现了某一类风格。学生在做题时一定要“就诗论诗”,思维切忌机械僵化。

诗歌语言的风格种类较多,针对古代诗歌阅读试题,笔者设计了以下思维结构图:

图中横轴的“积极”与“消极”指的是诗歌的情感基调,纵轴“广阔”与“狭小”指的是诗歌描述的画面。根据诗歌的情感基调和画面,学生可以更容易地推敲诗歌的语言风格。明确语言风格之后,诗歌的氛围也就随之可见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以陶渊明这两句诗为例,诗句大意为:我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诗句描述的画面是狭小的,基调是积极的,那么,根据诗句的内容,便可判断出诗句的语言风格是质朴自然、闲适恬淡。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杜甫的这首诗描述的画面是广阔的,天高地远,落木无边,长江滚滚,但是基调是消极的,给人以沉郁顿挫、苍凉悲壮之感。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这首词描绘了长沙的秋日风光,回忆了青年时代的革命斗争生活,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显然画面是广阔的,在情感上也是积极的,脱离了“自古逢秋悲寂寥”的固化思维,展现了作者对革命的积极乐观的态度。由此我们可知这首词的语言风格是豪迈奔放的。

再如柳永的《雨霖铃》,上片刻画了有情人离别的场景,下片描述了想象中离别后的凄楚情状。词的画面是狭小的,基调是消极的,故而语言风格是婉约凄凉的。

学生可以对诗歌的语言风格做一个专题归类。风格相似的诗歌在画面和基调上存在相关性,因此,在考试时遇到相应的题目可以从自己积累的知识库中寻找答案。

3.明确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诗歌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规律和原则来表达诗歌的内容。作者在诗歌中无论使用何种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我们在考试中时常会遇到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简答题。

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四部分。诗歌的综合性很强,表达技巧往往会与语言、情感的赏析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如2017年全国卷Ⅰ《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的简答题: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下笔春蚕食叶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考生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咀嚼桑叶的声音。同时,动中见静,用答题的声音衬托考场上严肃安静的场景。

分析表达技巧,首先应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否有明确的要求,是考查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某一角度的赏析,还是兼而有之的多角度赏析。其次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鉴赏,进而了解作者采用这种技巧的原因,分析抒发的情感。

综上,诗歌鉴赏题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试题,解答时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妨立足教材,以教材中的诗歌阅读为例,根据本文介绍的诗歌思维框架图,重新探究这些诗歌,找到可更高效破解诗歌简答题的途径。

猜你喜欢

魏征赏析意象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中国史上最能杠的“找碴儿王”
魏征身后的落寞
意象、形神
唐太宗因何会砸了魏徵的墓碑
步辇图赏析
李世民为何砸了魏征的墓碑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