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本底高分辨测量技术在16N衰变的出射α粒子测量中的应用

2022-07-29南威克谌阳平杨彦云王建松许世伟马军兵李鑫悦韩志宇李云居颜胜权马田丽茹龙辉柳卫平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22年7期
关键词:小峰束流能谱

南威克,苏 俊,郭 冰,*,谌阳平,杨彦云,王建松,许世伟,马军兵,马 朋,白 真,李鑫悦,韩志宇,李云居,曾 晟,颜胜权,马田丽,苏 毅,茹龙辉,柳卫平,*

(1.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 102413;2.北京师范大学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 100875;3.中国科学院 近代物理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

12C(α,γ)16O的反应是恒星氦燃烧阶段关键核反应。其反应率不但直接决定碳和氧的丰度比,也对之后的恒星演化过程有重要影响[1-2]。氦燃烧阶段的12C(α,γ)16O反应的伽莫夫窗口在Ec.m.≈0.3 MeV处,该能区12C(α,γ)16O反应截面极小,直接测量极其困难,目前直接测量的最低能量点为Ec.m.≈0.89 MeV,且该能点处截面的误差大于50%[3],远未达到天体物理计算要求的10%的精度要求。

为得到12C(α,γ)16O反应在伽莫夫窗口的反应截面,需利用高能区直接测量数据及间接测量结果向低能点进行外推。实验上对16N的β延迟α衰变进行测量是研究12C(α,γ)16O的E1组分的有效间接方法之一。16N β衰变到7.12 MeV,1-和9.58 MeV,1-态延迟发射α粒子,相干引起Eα≈800 keV处有一小峰,对其进行R矩阵拟合可对12C(α,γ)16O的E1部分贡献进行有效约束。

对16N的β延迟α衰变谱的测量存在各种实验测量误差,其来源主要包括探测器分辨、探测器效率和各种可能的本底[4]。时至今日,已进行了若干对于16N β延迟α谱测量的实验[5-10]。其中加拿大TRIUMF国家实验室[9]和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研究团队[10]在Ec.m.≈1.2 MeV处测得了明显的小峰。以下介绍这两个工作是如何对其进行测量的。

在20世纪90年代初,Buchmann带领的团队在加拿大粒子与核物理国家实验室(TRIUMF)进行了一系列针对16N β延迟α衰变谱的高统计测量实验[9]。TRIUMF回旋加速器产生的能量为500 MeV、强度为2 μA的质子束轰击在厚度为13.1 g/cm2的沸石靶上。经TISOL同位素分离器分离纯化后,得到12 keV、质量数为30的16N14N+形态的次级束流,传输到实验终端进行测量。首先,利用1个直径8 mm的准直孔对其进行准直,再注入到厚度为10 μg/cm2、直径为1 cm的碳膜上。4块这样的碳膜被安置在与束线垂直的能旋转的轮子上[8]。当一块碳膜收集16N时,其他3块旋转到了面垒型硅探测器中间,以探测16N β延迟α衰变产生的α粒子,最终得到S因子的电偶极分量为(79±21) keV·b(1 b=10-28m2)。

阿贡国家实验室研究团队的实验设置与前者有较大的不同。82 MeV的15N初级束轰击在液氮冷却的氘气体靶(压强为0.14 MPa)上,通过d(15N,16N)p反应生成16N次级束。次级束经超导螺线管汇聚后,依靠22°偏转磁铁与15N初级束分离,最终得到61 MeV、3×106s-1的16N束流。16N束经降能单元后,被注入到17 μg/cm2的碳膜上。3块碳膜以120°为间隔安置在转轮上。每注入15 s,束流停止100 ms,并在间隔内旋转120°。当1块碳膜在收集16N时,其他2块碳膜正对电离室的中心,以探测出射的α和12C。3块碳膜中有1块不注入16N,以测量本底。对实验测得的出射α能谱进行R矩阵拟合,给出S因子的电偶极分量为(86±22) keV·b。

由于得到的16N束流能量较低,以上这两个实验均采用了转轮法,将低能16N束流注入到碳膜,再用后续探测器测量出射粒子。转轮法虽能降低束流诱发本底的干扰,但旋转过程的事件损失会造成16N探测效率的下降。为提高16N束流利用效率,考虑将高能16N束直接注入到硅探测器进行实验测量。注入法进行实验测量不仅能简化实验装置,且是对16N衰变的全立体角测量,有效提高了探测效率。2016年,Refsgaard等[11]率先利用注入法对16N β延迟α粒子能谱进行测量。荷兰格罗宁根核物理加速器研究所的超导回旋加速器产生了105 MeV的15N束流,直接轰击在6 mg/cm2的CD2气体靶上,通过(d,p)反应生成包含16N的各个同位素,并利用磁力分离器筛选出能量为80 MeV的16N7+离子。探测系统由1块60 μm厚的硅探测器和78 μm厚的双面硅微条探测器(DSSD)构成,DSSD的厚度足以沉积16N的全部能量。束流分为注入-停束两种模式,每个模式持续时间为15 s。在停束期间测得了α能谱,由于统计数不够,该实验并没有测得1.2 MeV处的小峰。

基于目前对于12C(α,γ)16O的S因子电偶极分量测量误差较大的现状,有必要进行一个新的实验对16N β延迟α能谱上干涉形成的1.2 MeV处的小峰进行测量,以限制得到更好的S因子E1分量。从探测器的选择考虑,针对16N β延迟α衰变能谱测量主要分为气体探测器和硅探测器。气体探测器本身对于电子十分不敏感,能有效降低16N衰变发射的电子的干扰,但其对于α粒子的探测效率较硅探测低。在低统计下,Refsgaard等[11]用双面硅微条探测器对衰变α谱进行测量,并成功将电子本底压制在0.8 MeV以下。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以提高统计为首要目标,选择硅探测器,并采用注入法进行16N β延迟α衰变能谱测量。

实验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RIBLL1放射性束流线上完成。RIBLL1束流线能产生高能16N次级束,这是利用注入法进行实验测量的必要条件。实验通过采用薄的硅微条探测器、限制探测器点火数和正反面能量符合等技术,保证目标α峰基本不受电子本底干扰,验证用注入法测量16N β延迟α衰变谱上1.2 MeV处小峰的可行性。

1 实验设置与测量

利用能量为8 MeV/u的15N初级束流轰击液氮冷却的D2气体靶,通过2H(15N,16N)1H转移反应产生16N放射性束流。16N放射性束流经过RIBLL1束流线分离纯化后,传输到实验终端进行测量。最终得到的16N束流纯能量为86 MeV,纯度为95%,杂质核素主要为匹配磁刚度过来的15N初级束流。实验采用注入法测量16N的β延迟α衰变能谱,即将16N重离子注入到硅探测器中,利用硅探测器探测在其内部发生的β延迟α衰变。实验的探测设置如图1所示,与Refsgaard等2016年的工作[11]类似。首先利用一个φ15 mm的准直孔对16N放射性束流进行准直,确保通过准直孔的16N全部注入到硅探测器中。在准直孔的下游设置了ΔE-E探测器望远镜系统对16N进行鉴别测量。ΔE探测器为厚度66 μm、每面16个硅条、面积50 mm×50 mm的双面硅微条探测器,E探测器采用的双面硅微条探测器厚度为65 μm,每面有40条硅条,硅条宽度为1 mm,相邻硅条间距为0.1 mm。在硅探测器的周围还设置了3台clover型高纯锗探测器来测量16N的β延迟γ射线。

图1 探测器设置示意图Fig.1 Drawing of detector setup

16N在经过ΔE探测器后剩余37.2 MeV的能量,这些能量全部沉积在E探测器上,该能量较16N的β延迟α衰变能量(1~3) MeV大很多,为避免16N在E探测器上产生的信号对β衰变信号产生干扰,实验采用束流注入-停束测量模式交替进行,具体做法是:16N束流注入10 s后,利用在离子源出口处的束流偏转设备将束流偏开,停止16N束流注入,然后对16N的β延迟α衰变进行10 s测量,如此以20 s为周期进行交替测量。

2 数据分析与结果

图2显示了本工作利用硅望远镜系统探测到的ΔE-E谱,其中红框显示了模拟计算16N在ΔE-E谱的分布位置,从中取出的16N离子数占总谱计数的95%,说明16N的束流纯度达95%。

图2 16N放射性束流的ΔE-E二维谱Fig.2 Energy signal from ΔE detector vs. energy signal from E detector

本实验选用的E探测器的每个探测单元很小,尺寸为1 mm×1 mm,厚度为65 μm。对于注入到E探测器中的16N离子,其β延迟衰变产生的α粒子最大能量约为3 MeV,在硅中的射程小于13 μm,根据LISE++模拟,16N在E探测器中的射程分布为20~35 μm,距探测器前后表面均大于13 μm,因此E探测器可将16N的β延迟衰变产生的α全部能量探测到。

在注入法测量β延迟质子、α衰变的实验中,除质子、α和反冲核会在硅探测器中沉积能量外,衰变产生的β也会在探测器中沉积能量,在能谱上造成1个指数拖尾的本底,该本底会对低能的质子或α峰造成很大的干扰。本工作采用3种方法降低β本底。

选用65 μm厚度的E探测器,由于厚度很薄,16N的衰变的β粒子若朝探测器的两侧发射,穿过的探测器厚度很小,损失的能量很低,因此不会造成干扰。

当β粒子朝硅微条探测器的横向发射时,在探测器上穿过厚度将很长,损失的能量较大,但此时一般β粒子会穿出重离子衰变所在的硅条,进入隔壁的硅条,触发两条以上的硅条产生信号,因此可通过限制x和y两侧的硅条点火数,即只要仅1条硅条被触发的信号,可降低这种情况的β干扰。

虽然β粒子穿到隔壁的硅条上,但由于角度的原因,在隔壁硅条上留下的信号很小,没有超过电子学阈值,导致未触发2条硅条。此时可采用硅条正反面能量符合的方法,即要求正反面的能量差要小于某一数值,可进一步去除这种β干扰。

图3显示了本实验利用上面所述的方法得到的16N的β延迟α衰变能谱,可看出,通过限制点火数和能量符合关系,明显去除β粒子在高能区的拖尾,将β粒子对能谱的干扰压低到0.8 MeV以内。

蓝色线是原始能谱;绿色线是限制了点火数为1后的能谱;紫色线是采用了正反面能量符合|Efront-Eback|<0.25 MeV条件后得到的能谱

为进一步确认对β粒子干扰的压制是否有效,将最终得到的16N和之前的工作进行了比较,如图4所示。为方便比较3个结果,通过2.4 MeV的α峰进行了归一。通过比较发现,本工作的α能谱形状和之前的两个工作形状基本符合。对于12C(α,γ)16O反应研究最关心的1.2 MeV的α峰,从本工作得到的α能谱上可被清楚地观测到,但由于本工作的16N总注入量较低,该α峰的统计虽远不如之前的工作,但证明了利用注入法可有效测得β粒子干扰很小的小峰。

蓝色点是本工作结果;黑色点是Tang等[7]的测量结果;红色线是对Tang等[7]结果的R矩阵拟合;绿色点是加拿大Buchmann等[9]的结果

对于16N β延迟α粒子发射的实验,国际上主要采用转轮法以及近年来兴起的注入法测量。用转轮法进行β延迟α粒子或质子发射实验测量,受实验装置的限制,难以用硅探测器组成的粒子望远镜系统进行全立体角测量,并只能对秒级以上半衰期的粒子衰变实验进行测量。就现有的测量方法而言,用注入法对16N β延迟α能谱进行测量是探测效率最高的一种测量方法,对于提高1.2 MeV处小峰的统计至关重要。本实验在Refsgaard等的基础上,用注入法对该小峰进行了测量,成功测得了1.2 MeV处的小峰,这充分证明了用注入法进行该小峰测量的可行性。在对16N β延迟α能谱进行R矩阵分析时,1.2 MeV处干涉形成的小峰对S因子E1分量十分敏感,对S因子E1分量的确定起主要贡献。相较于其他12C(α,γ)16O相关的辐射俘获反应对于SE1(300)的微弱影响,16N β延迟α能谱对于S因子E1的确定直接相关[10],是目前对12C(α,γ)16O反应SE1(300)的E1组分提供限制的最有效手段[8]。

3 总结与展望

本工作利用注入法测量了16N的β延迟α能谱,并通过选用采用条宽窄、厚度小的双面硅微条探测器减少衰变产生的β粒子在探测器的能量损失,再通过限制硅条点火数和进行正反面能量符合,进一步去除了β粒子横穿硅微条留下的较高能量的信号,将β本底干扰降低到0.8 MeV以下。采用了以上措施后,本工作测到的16N的β延迟α能谱可看到1.2 MeV的α峰,其形状和相对高度与现有的工作[7-9]基本一致。这表明用注入法测量16N的β延迟α能谱是可行的。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提高16N的注入量,得到高统计的β延迟α能谱,为12C(α,γ)16O反应研究提供实验数据。

猜你喜欢

小峰束流能谱
同步加速器慢引出束流频谱定量分析及其应用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紧凑型强流质子回旋加速器剥离引出技术研究
能谱CT在术前预测胰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中国散裂中子源加速器前端运行及改进
龟兔赛跑
中国鱼
地面模拟空间电子环境束流均匀化设计
捏捏冻耳朵
CT能谱成像在鉴别肾上腺意外瘤:乏脂性腺瘤及嗜铬细胞瘤中的价值
能谱CT对肺内占位良恶性鉴别及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