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类药物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2022-07-29张花平李浩杰
张 鹤,张 涛,张花平,张 楠,张 凯,李浩杰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ASO)是指发生在下肢大、中动脉的退行性病变,主要为机体细胞纤维基质、脂质和组织碎片异常沉积凝集在血管内皮,导致动脉内膜、中膜形成复杂的病理性增生,从而造成管腔狭窄甚至闭塞[1-2]。疾病早期表现为下肢发凉、酸胀、麻木,中期因下肢动脉缺血程度加重,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和(或)伴有静息痛,末期表现为肢体末端破溃、坏疽,甚至需截肢[3-4]。因此,早期药物干预ASO,控制疾病发展,已成为本病治疗的关键。我科师从全国周围血管病中西医诊治泰斗国医大师尚德俊教授,根据尚老的“四虫片”组方特点和应用经验,结合我院知名外科专家梁国丰教授善用穿山甲的临床经验,依据明代叶天士“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络病理论及虫类药物“入络搜剔”的特点,我科创立具有解毒通络、破血直通之功,用于重症或久病的脉管病患者,有改善肢体症状,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减轻组织缺血缺氧损伤的作用。组方有五种虫类药物和一种健脾和胃药,相得益彰,广泛用于各种难治性脉管疾病,达到“血无凝著,气可宜通”功效。本研究探索虫类药物治疗ASO的效果,并观察其相关的血管内皮功能因子变化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20年11月—2021年8月在石家庄市中医院脉管科住院的ASO 90例。纳入标准:符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指南》(201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制定)的诊断标准[5];Fontaine分期:Ⅱ~Ⅲ期;年龄40~70岁,有自主行为能力;无严重心脑肝肾等脏器疾病;同意并理解本课题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过敏体质,对本研究药物过敏或可能过敏者;合并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及恶性肿瘤患者;患有精神障碍不能配合治疗者;正在参加其他药物试验的患者;近期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男30例,女15例;年龄(62.52±10.51)岁,病程(5.86±3.19)年;病变部位:左下肢15例,右下肢14例,双下肢16例;Fontaine分期:Ⅱ期30例,Ⅲ期15例。对照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63.15±12.85)岁,病程(6.08±2.86)年;病变部位:左下肢12例,右下肢13例,双下肢20例;Fontaine分期:Ⅱ期28例,Ⅲ期27例。2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治疗方法 2组均积极治疗原发病,并嘱患者低盐低脂饮食,严格戒烟戒酒,适当锻炼、自然保暖,调畅情志。2组均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1021)100 mg,1/d,阿托伐他汀钙片(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819)20 mg,1/d。对照组给予口服贝前列素钠片(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598)80 μg,3/d;观察组给予口服贝前列素钠片联合虫类药物。虫类药物为:地龙1 g、穿山甲1 g、蜈蚣1 g、土鳖虫1 g、全蝎1 g、山药3 g、三七粉2 g打粉装入空胶囊,每日一剂分2次口服。2组均治疗4周。
1.3观察指标
1.3.1临床疗效:参照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脉管专业委员会制定疗效判定标准[6],分为显效、有效、改善、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改善)/总例数×100%。
1.3.2踝肱指数(ABI):患者取仰卧位,用12 cm×40 cm气袖分别置于双侧踝部及上臂,用多普勒听诊器协助测定足背或胫前动脉、胫后动脉以及肱动脉收缩压,二者之比即为ABI。
1.3.3间歇性跛行距离:指患者从开始走路,或走了一段路程以后(一般为数百米左右),出现单侧或双侧腰酸腿痛,下肢麻木无力,以致跛行,但稍许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后,症状可以很快缓解或消失,患者仍可继续行走,再走一段路程后,上述症状再度出现;此时行走的距离为间歇性跛行距离。
1.3.4血管内皮功能情况:抽取清晨空腹8 h肘静脉血4 ml,离心10 min后吸取血清,-20 ℃保存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内皮素-1(ET-1)、内皮脂酶(EL)水平。
1.3.5安全性评价:记录2组治疗期间恶心、腹泻、消化不良、出血及血小板数目等情况。
2 结果
2.1临床疗效 观察组显效15例,有效22例,改善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9例,改善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4.44%。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2.2ABI 2组治疗后ABI和间歇性跛行距离均长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长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不同方法治疗ASO 2组治疗前后ABI和间歇性跛行距离比较
2.3血管内皮功能 2组治疗后NO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MCP-1、ET-1、EL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不同方法治疗ASO 2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比较
2.4安全性评价 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2例(4.44%),其中腹泻和血小板减少各1例;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3例(6.67%),其中皮下出血1例,血小板减少2例。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均可耐受。
3 讨论
ASO是因下肢大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肢体缺血缺氧的疾病。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7]。>80岁老年人因该病致死率高达16.63%[8]。近年来,ASO发病率逐年增高[9]。ASO患者早期临床表现为患肢发凉怕冷、皮色苍白、麻木,出现间歇性跛行;后期表现为夜间静息痛、坏疽,严重者导致截趾、截肢,甚至死亡。ASO中医称为“脉痹”“脱疽”,脾肾阳虚为本,寒湿外伤为标,气血凝滞、瘀血阻滞为其主要病机[10]。纵观疾病始末,活血化瘀为主要治则。中药活血化瘀力量最强首推虫类药物。贝前列素钠片是常用的血管活性药物,可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提高安静状态下组织携氧能力,从而改善缺血[1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可能为虫类药物可抗炎镇痛、提高机体免疫力,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血脂、抗血栓、保护血管内皮,从而抑制动脉斑块形成,改善临床症状。
ABI指踝部动脉压与肱动脉压的比值,是血管外科常用的无创检查手段,对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90%,对健康动脉特异度为100%[11]。ABI≤0.9即表示出现动脉狭窄。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治疗后ABI较对照组升高,提示虫类药物能扩张血管、降低外周动脉阻力、改善外周血液循环[12-15]。
ASO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是血管内皮损伤,血液循环与血管壁天然的屏障是血管内皮,其既可以使血管管腔收缩与舒张,又可以防止形成管腔内血栓。血管内皮出现功能障碍时,血管发生痉挛,激活脂质沉积物、血小板、炎性因子,从而形成粥样斑块,造成管腔狭窄[16-17]。血栓形成常见原因为血管内皮屏障功能遭到破坏。NO是血管内皮保护因子,具有舒张血管及保护内皮的作用,阻止动脉斑块形成[18]。MCP-1是一种趋化蛋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早期环节,激活炎性因子、破坏内皮细胞[19]。ET是血管收缩作用最强的生物肽,有3种构体,最先表达的为ET-1,机体含量增加,表明血管内皮功能受到破坏[20-22]。EL作为一种脂肪酶,可调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代谢、参与机体炎症反应等[23]。
现代药理表明,蜈蚣具有抗炎镇痛、抗栓、抗炎,提高免疫功能作用;地龙扩张微血管,改善微循环,防止血栓形成,溶解血栓;土鳖虫抗凝、降血脂、保护血管内皮;穿山甲具有降低血黏度等功效。虫类药物气味难闻,加入山药顾护脾胃;三七活血散瘀定痛,抗血栓、增强免疫力。血管内皮破坏、脂质样沉积物蓄积成斑块,蓄积成“毒性病理产物”,位于脉络中、位置深,虫类药物性毒,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攻毒散结通络之功效,以毒攻毒。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NO高于对照组,MCP-1、ET-1、EL均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虫类药物可保护血管内皮功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虫类药物治疗ASO临床效果好,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增大间歇性跛行距离,安全可靠,具有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