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非典型症状就诊面神经鞘瘤误诊分析并文献复习
2022-07-29郭可嘉屈永涛郭明丽
郭可嘉,屈永涛,许 夏,郭明丽
面神经鞘瘤是一种起源于面神经鞘膜Schwann细胞的良性肿瘤,生长速度缓慢,其年生长速度为0.46~2.00 mm[1]。本病可发生在面神经的各个节段,根据发病部位不同,首发症状多样,以渐进性面神经麻痹为主,多就诊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耳鼻咽喉科、中医科等科室。面神经鞘瘤发病率较低,目前相关文献以个案报道多见。临床上对于不伴或仅伴有轻微面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容易误诊,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本文选取我院2015年11月—2021年5月4例以非典型症状就诊的面神经鞘瘤,通过回顾性分析病例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对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及检查方法进行总结。
1 病例资料
【例1】女,30岁。主因左耳听力下降10 d余就诊,无耳闷、耳鸣、流脓、耳痛等症状。专科查体:双侧耳周、耳郭未见异常;双耳道清洁通畅,鼓膜完整,标志清晰,双侧乳突无充血肿胀,无压痛;面部静态对称;左侧额纹及鼻唇沟轻度变浅,左侧眼睑可闭合,鼓腮漏气,示齿略向右偏。追问病史,诉1年前偶然发现口角轻度斜,但无鼓腮漏气,在当地诊所诊断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并行针灸治疗后自觉症状好转。纯音测听提示左侧传导性耳聋,骨气导差约为30 dB,右耳听力正常。声导抗检查示双鼓室A型曲线。音叉韦伯试验偏左。颞骨CT示左侧颞骨岩部占位并周围骨质破坏,与颅中窝、内听道、鼓室、面神经管及颈动脉管分界不清,左侧耳蜗不除外轻微受累(图1a)。头颅MRI平扫+增强扫描示左侧桥小脑角区、内听道、颞骨岩部面神经走行区占位,考虑为面神经来源可能(图1b)。结合患者病史、专科查体、听力学检查及影像资料,诊断为:①左侧面神经肿物;②左侧周围性面瘫(HB-Ⅲ)。患者转外院行经迷路入路颞骨、内听道、桥小脑角肿物切除术、面神经-耳大神经移植修复术、腹部脂肪术腔填塞术。术后病理诊断:神经鞘瘤,WHO 1级。免疫组织化学结果:PR(-)、S-100(+)、Vimentin(+)、STAT6(-)、EMA(-)、CD34(血管+)、SSTR2(-)、SOX-10(+)、Ki-67(+2%~5%,热点+8%)、AAT(部分+)。术后随访,患者恢复良好,未见复发。
图1 以非典型症状就诊面神经鞘瘤患者的CT和MRI影像表现(女,30岁)1a.颞骨CT影像;1b.头颅MRI影像
【例2】女,41岁。主因右侧耳鸣9年,右侧外耳道肿物3个月就诊。患者6年前因右耳听力下降就诊于外院,听力检查示传导性耳聋,查头颅MRI,考虑“右侧中耳乳突炎”,遂行右侧鼓膜置管术,术后听力改善不佳,并出现右侧面瘫。经保守治疗,面瘫症状无明显改善。1年前右耳听力进一步下降且出现耳道血性分泌物,3个月前于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右侧外耳道肿物。查体:右侧周围性面瘫(HB-Ⅵ);耳内镜下见右侧外耳道类圆形肿物,完全堵塞耳道,淡红色,表面光滑;左侧外耳道及鼓膜未见明显异常。纯音测听示左耳听力正常,右耳传导性听力下降,骨气导差约60 dB。声导抗示左耳A型图,右耳B型图。面神经电图示右侧面神经颊支波幅较对侧下降99.1%;右侧面神经颞支波幅较对侧下降95.4%。颞骨CT示右侧外耳道、鼓室及乳突内可见不规则软组织影,大小30 mm×25 mm×26 mm,局部骨质破坏,右侧面神经管及砧、镫骨显示不清,病变与乙状窦分界不清;左侧未见异常(图2a)。中耳MRI平扫+增强扫描示右侧外耳道、鼓室及乳突内不规则软组织,T1WI等信号,T2WI等高混杂信号,呈明显均匀强化(图2b);左侧颞骨未见明显异常。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结果,考虑可能为面神经肿瘤。于我院在全身麻醉下行右侧颞骨部分切除+面神经肿瘤切除+术腔填塞及外耳道封闭术,因患者面瘫多年,未行面神经修复术。术后病理结果显示为神经鞘瘤。术后随访,患者恢复可,未见复发。
图2 以非典型症状就诊面神经鞘瘤患者的CT和MRI影像表现(女,41岁)2a.颞骨CT影像;2b.头颅MRI影像
【例3】女,41岁。主因左耳听力下降伴耳鸣7 d就诊。上述症状在患者自行挖左耳后出现,并伴有少量出血,追问病史,诉半年来偶有一过性左侧嘴角抽搐情况,但无耳道溢液,无头晕及头痛等症状,曾就诊于外院,行颞骨CT提示“左侧乳突部占位病变”。为进一步诊治而来我院。查体:双耳郭对称,无充血肿胀,距左侧外耳道口约0.5 cm处可见暗红色肿物,基底部位于外耳道后壁,完全堵塞外耳道,表面少量血痂附着;右侧外耳道通畅,无充血,鼓膜无异常。查纯音测听示左耳传导性听力下降,骨气导差约为35 dB,中耳MRI平扫+增强扫描示左侧乳突气化消失,于左侧乳突下部见一分叶状异常信号,与脑组织相比,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边缘呈菜花样,内部信号稍欠均匀,增强扫描呈较明显轻度不均匀强化,上界达中颅窝底,邻近中颅窝及左颞叶未见异常信号;下界达枕骨大孔水平;前后缘骨皮质欠连续;左右界未超出颞骨轮廓。结合患者病史及相关检查,诊断为左侧颞骨肿物,明确肿物范围后,于我院在全身麻醉下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结果显示为神经鞘瘤,伴坏死,灶状细胞生长活跃,骨小梁间见肿瘤组织生长。免疫组织化学结果:Vimentin(+++)、S-100(+++)、EMA(灶状+)、Ki-67阳性率活跃区约20%。患者术后恢复可,未见复发。
【例4】女,45岁。主因发作性晕厥3年入住于我院心内科,患者住院期间诉头痛、右侧耳痛及乳突处轻微压痛,行头颅MRI发现右侧乳突炎症性改变,查体:患者右耳鼓膜呈蜡黄色,右侧乳突轻压痛,余无明显异常。听力学检查:纯音测听示右耳传导性听力下降,声导抗示右耳B型图。初步诊断为右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试行鼓室穿刺未能抽出积液。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行颞骨CT检查:右侧中耳鼓室软组织影,右侧面神经管及乳突段骨管骨质破坏,右侧面神经管膝状神经节较对侧略饱满(图3a)。颞骨MRI平扫+增强扫描示肿瘤为右侧面神经来源可能性大;右侧乳突小房内异常信号,考虑炎症(图3b)。因患者为女性,目前暂无面肌痉挛、面瘫等症状,肿物未侵及颅内,行手术治疗术后有面瘫风险,影响容貌,与患者充分沟通后,选择定期观察,并对患者定期随访,必要时手术治疗。患者出院后病情稳定,暂未出现进一步面神经受损情况,是否进一步治疗不详。
图3 以非典型症状就诊的面神经鞘瘤患者的CT和MRI影像表现(女,45岁)3a.颞骨CT影像;3b.颞骨MRI影像
2 讨论
2.1临床特点 面神经的组成包括运动神经、副交感神经、味觉神经及感觉神经,其中运动神经支配除上睑提肌以外的所有面部表情肌。神经鞘瘤是一种起源于神经鞘膜Schwann细胞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颅神经的感觉神经或混合神经的感觉支,而面神经以运动神经为主,故面神经鞘瘤的发病率较低[2]。面神经鞘瘤的主要表现为渐进性面瘫,还可出现味觉障碍、泪腺障碍、听力障碍等临床症状[3],其首发症状与肿瘤发生的部位及肿瘤体积有关。
2.2诊断及鉴别诊断 面瘫作为面神经鞘瘤的主要临床表现,见于73%~89%的患者[4-5],但并非所有面神经鞘瘤患者发病早期即出现面瘫。当肿瘤发生于不同节段时,是否出现面瘫及面瘫的严重程度并不完全一致。当肿瘤发生于迷路段、鼓室段、乳突段时,因上述节段的面神经位于骨管内,空间狭小,所以疾病早期即可因神经受压迫而出现面瘫。而桥小脑角段及内耳道段,面神经所处空间较大,肿瘤早期不易引起面瘫,或面瘫症状较轻[6]。KUBOTA等[7]报道了2例面神经鞘瘤,肿瘤自桥小脑角段延伸到颅中窝及颅后窝,但没有出现面瘫,仅表现为患侧的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眩晕等症状,考虑是因为桥小脑角段及内耳道段的面神经同听神经伴行,肿瘤压迫听神经,从而产生类似听神经瘤的症状[8],因此桥小脑角段及内耳道段的面神经瘤常需与听神经瘤相鉴别,术前可行面神经电图、听性脑干反应及影像学检查以鉴别,但仍需手术探查及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面神经鞘瘤患者发生传导性听力下降的概率仅次于面瘫[9],其发生概率与肿瘤发生部位相关,不完全取决于肿瘤体积的大小[10]。面神经鞘瘤好发于面神经鼓室段、迷路段的膝状神经节,而上述部位毗邻听骨,肿瘤生长可导致锤骨、砧骨受压外移和(或)破坏[11],影响听骨链振动,纯音测听可表现为传导性耳聋。面神经鼓室段位于上鼓室内壁,源于该部位的肿瘤早期多位于上鼓室或鼓室后上,不影响咽鼓管功能,故其声导抗图可为A型。对于传导性听力下降,尤其是单侧传导性听力下降而鼓膜完整、鼓室图为A型的患者,须结合耳内镜检查、纯音测听、声导抗及颞骨CT等综合分析,进行鉴别诊断时要考虑到有面神经鞘瘤可能。鼓室段面神经鞘瘤在CT上通常表现为局限的条索状软组织影,沿面神经方向走行,常致锤骨、砧骨受压外移,而非侵蚀骨质、造成骨质破坏,其周围亦无广泛的炎症征象。而胆脂瘤患者常有多年中耳炎病史,胆脂瘤病变多位于上鼓室外壁与听小骨之间,有邻近骨质破坏,听骨常受累[8]。岩浅大神经作为面神经的第一分支,自膝状神经节前方分出,经翼管神经到蝶腭神经节,分布于泪腺及鼻腔腺体,控制泪腺及鼻腔腺体的分泌。当面神经鞘瘤侵犯膝状神经节以上或仅侵犯岩浅大神经时,患者会出现泪液分泌减少、眼干、眼痛等症状[12]。国内外对仅局限于岩浅大神经的面神经鞘瘤报道极少,但不能忽视岩浅大神经功能受损的临床表现,当患者出现单侧眼干、眼痛症状,伴或不伴有面瘫时,需警惕是否为岩浅大神经、膝状神经节或以上节段的面神经发生病变。
面神经鞘瘤绝大多数发生于颞骨内段,仅约9%发生在颞骨外段[13],面神经自茎乳孔出颞骨后,其终末支在茎突的外侧向外、前走行进入腮腺。颞骨外段的面神经鞘瘤主要位于腮腺,周围毗邻组织较为疏松,空间较大,导致临床症状更不典型,其临床表现多为腮腺区无痛性肿块,与其他较为常见的原发于腮腺的肿瘤(如多形性腺瘤)相似,患者常因偶然发现腮腺区肿物而就诊。腮腺区面神经鞘瘤与其他腮腺来源肿瘤相比,往往质地较硬,活动度相对较差[14]。单纯的腮腺内面神经鞘瘤出现面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病率仅为19%~34%[15],临床极易误诊。腮腺段面神经鞘瘤超声可表现为典型的“鼠尾征”,可用于初步检查[16-18]。进一步诊断需行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或MRI。CT因较难评估肿瘤与面神经的关系,且“靶征”等特征性影像检出率较低,很难与常见腮腺区良性肿物鉴别[19-20]。
2.3影像学特点 影像学检查,包括腮腺超声、颞骨CT及头颅和颞骨MRI,尤其是MRI增强扫描是面神经鞘瘤术前诊断与鉴别诊断必不可少的方法[21]。较小的面神经鞘瘤在CT上表现为面神经某一节段膨胀生长的肿块,较大的面神经鞘瘤在CT上表现为界限清楚的囊实性病灶并伴有周围骨质的膨胀性破坏[22-23]。鼓室段及垂直段面神经鞘瘤在CT上多显示为面神经骨管的膨胀性扩大,部分边缘欠规则。膝状神经节处肿瘤导致的骨质破坏,残端可呈特征性外翘或呈抱球状改变,肿瘤亦可直接向上侵入中颅窝底部,形成软组织肿块[24]。内听道段的面神经鞘瘤在CT上常表现为内听道增宽。受骨结构的影响,颞骨CT常不能准确显示发病初期未出现骨质破坏的微小肿瘤,或局限于面神经骨管内的肿瘤,因此临床怀疑有面神经鞘瘤可能,但颞骨CT未能显示异常,应进一步行颅脑或颞骨MRI,并增强扫描。MRI对于软组织的分辨率极高,不仅可以早期发现肿瘤,还能反映肿瘤部位及累及范围等。面神经肿瘤在MRI上多表现为结节状或不规则状软组织肿块。在T1WI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为偏高信号,增强后可有中等甚至明显的强化,信号不均匀。MRI增强扫描可以显示面神经,直接观察肿瘤的大小、形状、范围、内部结构以及与面神经的关系。CT与MRI各有优势,二者互相补充,可更准确地显示肿瘤部位、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结构关系,对初步判断肿物来源、性质及后期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2.4误诊原因分析 面神经鞘瘤的发病率较低,其最常见首发症状为面神经麻痹,但本组均未以面神经麻痹为主诉就诊,导致首诊时未能及时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由于面神经鞘瘤的发病部位不同及肿瘤体积大小的差异,导致本病的首发症状可不局限于面神经麻痹,也可出现面神经受损症状轻微,或仅表现为面肌痉挛等,致使许多经验不足的临床医师常不能把症状与本病联系起来;若患者以听力受损症状为主,并伴有耳闷堵感时,通常是由于肿物累及鼓室所致,此时临床表现与中耳炎较为相似,易误导对此病认识不足的医师,进而导致误诊、误治。
2.5防范误诊措施 临床医师应全面了解面神经鞘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且熟知面神经分段、走行及面神经分支功能,充分认识面神经鞘瘤发生于不同部位时所引起的临床症状;当怀疑患者为面神经鞘瘤时应积极完善纯音测听、声导抗、面神经电图、听性脑干反应及颞骨CT、头颅MRI等相关检查,结合病史,综合分析病情,防止漏诊、误诊,避免贻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