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2022-07-29陈禹静
陈禹静
随着中国经济逐步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工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绿色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工业部门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已经成为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经之路。然而,中国工业发展长期以来呈现高投入、高能耗、低效益、低产出的发展特征,高速增长背后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恶化等问题日益凸显①王贤彬,陈春秀.经济增长目标压力与制造业发展质量——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计量分析[J].宏观质量研究,2021(3):50-69.。2019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占消费总量的66%,工业SO2排放占排放总量的86%,工业烟(粉)尘排放占排放总量的85%②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司.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2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60-65.。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强调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绿色转型。转变过去依赖资源投入,高耗能、高排放的工业发展模式,依托绿色技术创新驱动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是重塑中国工业竞争新优势,持续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③杜宇,黄成,吴传清.长江经济带工业高质量发展指数的时空格局演变[J].经济地理,2020(8):96-103.。在绿色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厘清中国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深层内涵,科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分析中国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对推动中国工业提质增效、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相关文献综述
剖析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是科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前提。目前,中国的工业绿色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能构建完善的工业绿色发展的体系。现有研究主要探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来测度工业绿色发展质量,在要素投入不变的前提下,提升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生产增长,改善环境质量能够有效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崔和瑞等人从行业角度考察了2000—2016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动态演变特征,发现行业层面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不断放缓的增长趋势,其中低耗能行业的增长率最高,中、高耗能行业次之①崔和瑞,王浩然,赵巧芝.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动态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J].统计与决策,2021(3):117-120.。李科等人测算评估了中国2000—2016年的工业绿色增长效率,发现中国工业绿色增长效率呈明显的聚集连片化的分布特征②李科,袁玮鸿,罗晶,等.中国工业绿色增长效率的测算及其变化特征[J].经济地理,2022(4):44-53.。但是,21世纪以来,由于中国在环境规制领域的松绑,工业发展中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峻,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一些年份呈现下降趋势③陈超凡.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ML 生产率指数及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6(3):53-62.,工业发展愈发呈现粗放和外延特征④李斌,彭星,欧阳铭珂.环境规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基于36 个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3(4):56-68.。此外,单一的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方式仅能体现社会经济运行的某一方面,无法体现高质量发展的复杂深刻内涵⑤聂长飞,简新华.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测度及省际现状的分析比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2):26-47.。工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意味着增长质量水平的提升,还意味着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绿色可持续发展,主要呈现结构优化升级、技术进步驱动、要素配置效率提升、资源环境改善等特征⑥高培勇,杜创,刘霞辉,等.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一个逻辑框架[J].经济研究,2019(4):4-17.。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可从多维度构建工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其中,绿色发展涵盖其中,但这类指标体系未能深入分析绿色发展的多层次内涵。杜宇等人从创新驱动、绿色转型、协同发展、开放发展、质量效益5 个维度构建工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考察2011—2017年长江经济带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发现长江经济带工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呈快速上升态势⑦杜宇,黄成,吴传清.长江经济带工业高质量发展指数的时空格局演变[J].经济地理,2020(8):96-103.。邹圆和唐路元从效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6 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测算2019年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发现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东高、中平、西低”的阶梯型变化特征⑧邹圆,唐路元.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统计测度[J].统计与决策,2021(18):95-98.。曲立等人基于新发展理念,从创新、绿色、开放、共享、高效和风险控制6 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测度2011—2020年中国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发现中国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稳步提升态势,但不同区域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⑨曲立,王璐,季桓永.中国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测度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1(9):45-61.。一些学者从区域层面上重点考察具有典型意义区域的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巨虹等人对黄河流域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进行测算评估,发现黄河流域工业发展质量水平差异较大,总体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分异特征⑩巨虹,李同昇,翟洲燕.基于ETFP的黄河流域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研究[J].资源科学,2020(6):1099-1109.。闫华飞等人从绿色技术创新的角度,考察了2013—2017年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发现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总体较低⑪闫华飞,肖静,冯兵.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22(12):96-101.。梳理已有文献可以发现,当前研究主要从单一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多维度的工业高质量发展等角度来分析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演进趋势,尚未有研究聚焦绿色发展,构建包含工业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技术进步等多维度指标体系。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是基于技术进步和绿色生产,在社会、企业以及政府等多方面的共同支持之下,推动工业绿色、健康、集约、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三点核心内容。第一,质量改善和存量提升。中国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有赖于技术进步驱动的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工业部门技术创新是实现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第二,生态环境承载力提升。以生态环境改善和能源资源节约为原则,持续推动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三,工业绿色发展。充分考虑工业生产对生产环境造成的破坏,结合环境治理推动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实现工业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对工业绿色和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①杨露茜,姚建.论绿色工业及其指标体系的构建[J].四川环境,2016(4):146-150.,结合新时期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本文主要从经济绩效、生态绩效和制度绩效3 个维度构建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工业绿色增长度主要用于评估工业绿色发展的现状以及潜力,属于经济绩效类指标;工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用于评估工业发展对资源的使用情况和对周边环境的破坏程度,属于生态绩效类指标;政府政策支持度主要用于评估政府关于工业绿色发展所推出的各项政策的投入情况、实施效果(如在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属于制度绩效类指标。进一步细化3个一级指标,可以设置工业绿色增长效率、工业绿色增长潜力、工业资源消耗、工业污染物排放、工业污染治理与环境建设6 个二级指标,然后根据这6 个二级指标设定21 个三级指标,从而对中国省域层面的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进行客观科学评估(表1)。
表1 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方法与数据来源
关于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测度的研究多采用经典主成分分析方法,但这种测度方法多基于某一时间的截面数据,测度出来的指标不具备时间上的可比性,难以评价综合性指标在时间上的演变特征。Bonzo 等人首次提出面板聚类分析方法,此后全局主成分分析法被广泛地运用到经济学的各个研究领域①BONZO D C,HERMOSILLA A. Clustering panel data via perturbed adaptive simulated annealing and genetic algorithms[J]. Advances in complex systems,2002(4):339-360.。全局主成分分析法(GPCA)既能根据不同的指标体系维度和特征确立客观的权重比例,还可以涵盖数据的个体差异和时间趋势,保证了主成分分析结果在时间维度上的一致性和可比性。通过构建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全局主成分分析模型,可以分析中国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时间上的动态变化趋势。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建立中国省域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时序立体数据表。在T年内的每一年设立一个时序立体数据表:Xt=(Xij)n×m。其中,T为样本时间段,基于数据的可得性,选择2009—2019年的数据作为样本,即T=11;n为样本个体,包括除了西藏的30个省份,即n=30;m为变量个数,21 个三级指标从不同维度衡量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m=21;Xij为指标值。建立2009—2019年的时序立体数据表,将其按时间顺序构成Tn×m矩阵,Tn×m矩阵即为全局立体数据表。
第二,对中国省级层面的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基础数据进行同向化和标准化处理。由于测度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基础指标属性不尽相同,若对不同性质指标直接线性加总,无法得到不同方向指标的综合作用结果。因此,对逆向指标进行倒数化处理,以得到均为正向的指标。此外,考虑到基础数据存在量纲和量级不同的问题,对原始指标进行均值化处理,进而实现数据无量纲化。
第三,计算协方差矩阵。定义全局指标数据表的重心为:
全局协方差矩阵为:
第四,求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定义协方差矩阵V的前m个特征值为:λ1≥λ2≥λ3≥… ≥λm,其正交特征向量为a1,a2,…,am,也称全局面板数据主轴ω。
第五,计算主成分。定义全局面板主轴ω的投影变量集为Ch(t,i) =(-g)′Zah,Ch(t,i) =[Ch(1,1),…,Ch(1,n),…,Ch(T,1),…Ch(T,n)]′∈RTh,其中,Ch为第h个全局主成分。
测算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9—2019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根据指标设计与数据获取结果,得到基础数据,并对所得结果进行加权汇总,得到相应的指标测算结果。
(三)空间自相关
进一步通过莫兰指数(Moran’s I)来测度中国不同省份的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相关和集聚特征。计算公式如下:
(四)空间权重矩阵构建
空间权重矩阵是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的基础,其设定既要反映不同个体在空间上的相互依赖性,又要尽可能呈现严格外生特征。本文设定两类严格外生的空间权重矩阵:一是体现地理毗邻关系的空间邻接权重矩阵;二是根据不同区域之间地理距离的倒数,设定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具体设定如下:
式(7)中,wij为N×N非负空间权重矩阵W(1)的第i行、第j列元素,若省份i与省份j相邻,则两个省份之间的关联关系为1,否则为0。
式(8)中,d为省份i与省份j的地理距离,用欧式距离测度;wij为N×N非负空间权重矩阵W(2)的第i行、第j列元素,用来体现不同省份之间的空间关系,即省份间地理距离越近,表示省份间的空间联系越强。
三、测算结果与分析
(一)中国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时间演变特征
首先从工业绿色增长度、工业资源环境承载力、政府政策支持度3 个维度将衡量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的21 个三级指标以特征值大于1为原则提取主成分,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与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值为权重进行线性加权,计算得出工业绿色增长度、工业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政府政策支持度3个一级指标的指数,然后采用同样的方法获得各维度指数的权重最终获得2009—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具体数值(图1、表2)。
表2 中国省域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综合指数(2009—2019年)
由图1 可知,2009—2019年,中国的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的变化态势。从2009年的-1.073 上升到2019年的0.901,累积上升了1.974,表明中国各省份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这与“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中国在加强工业节能减排、强化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生态经济以及推动工业绿色循环发展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密切相关。此外,从3 个二级指标的测度结果来看,2009—2019年,中国的工业绿色增长度、政府支持力度也呈现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依次从2009年的-0.753 和-1.737 上升到2019年的1.007 和0.956,分别上升了1.760 和2.693,工业绿色增长度、政府支持力度与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变动趋势基本保持一致,说明2009—2019年期间工业绿色增长与政府政策支持力度提升是推动中国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力量。资源环境承载力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从2009年的-0.093 下降到2014年的-0.340,然后波动上升到2019年的0.583,累计提升了0.676,这说明2009—2014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下降是制约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短板,2014年以后中国工业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有所提升。
2009年,中国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指数前10位依次为北京、上海、山东、天津、重庆、浙江、广东、江苏、福建、河北,除了重庆,均位于东部沿海地区,表明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处于较高水平。排名后10 位的省份依次为贵州、广西、甘肃、青海、四川、黑龙江、云南、河南、湖南、宁夏,位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这表明中国的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呈现明显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低水平集聚特征。2019年,中国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指数排名前10位的省份依次为: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重庆、山东、宁夏、安徽、天津,与2009年相比,中西部地区的宁夏和安徽两省的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指数上升至前10 行列,东部地区的福建和河北则退出前10。排名后10 位的省份依次为青海、云南、黑龙江、广西、山西、新疆、吉林、甘肃、四川、辽宁,均位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二)中国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空间相关性
本文进一步通过全局Moran 指数测度中国不同省份的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相关性(表3),2009—2019年地理距离空间权重下的中国30个省市的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的Moran 指数及p值,结果显示,2009—2019年中国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的Moran指数均在1%~10%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中国不同省份间的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相关性,这也意味着中国工业绿色高质量在空间上并不是随机分布的,而是呈现出一定的集聚特征。一个省份的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不仅受到自身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其他省份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状况的影响。
表3 中国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Moran指数(2009—2019年)
(三)中国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性
2009—2019年,中国不同省份的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空间相关和空间分异特征,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地区的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图2)。由图2可知,2009—2019年,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的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呈现波动上升的变动态势,不同区域的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其中,东部地区的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相当,其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而全国30 个省份的平均水平介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之间。东部地区的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和山东等省市的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如北京的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指数均位于全国首位,从2009年的1.619提高到2019年的5.786,提高了4.167,这主要是因为东部地区在“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产业转移,将污染和能耗相对较高的产业转移到资源比较丰富的中西部地区,有效推动了产业提质增效,同时通过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强化管理等措施提高工业资源利用效率,这有效缓解了东部地区工业发展的资源环境负面效应,有利于提升工业绿色发展质量。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在充分发挥本地要素禀赋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有序承接东部地区的能源矿产开发、装备制造、加工贸易和现代服务等产业转移,并通过与本地产业形成链式分工,提高了当地工业发展质量。
将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分为高水平(大于等于2)、中等水平(大于等于0且小于2)和低水平(小于0),分列为一、二、三梯队,选择2009年、2013年、2016年和2019年数据,对中国30 个省份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直观描述(图3、图4、图5、图6)。
2009年,中国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中等水平为主的特征。具体来看,处于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第二梯队的省份主要是东部的山东、北京、天津和上海;其余26 个省份均为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比较低的第三梯队,如东部的江苏、浙江、广东,中部的河南、湖南、湖北、江西,西部的四川、重庆、陕西、甘肃等省份(图3)。2013年,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中等水平的省份明显增加,分别为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天津、河北、陕西、重庆、内蒙古,大多数省份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北京的工业绿色高质量处于高水平阶段,其余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省份的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依然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图4)。2016年,处于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中等水平的省份继续增加,从2013年的12个增加到16个,增加的省份均位于中部地区: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北京的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依旧处于较高水平,处于工业绿色高质量较低水平的地区主要位于西部地区,以及中部的河南和山西等地(图5)。2019年,工业绿色高质量水平比较高的省份为北京和广东,处于中等水平的省份增加到22 个,处于低水平的省份减少到6 个,主要为集中在西部地区和中部的山西省(图6)。总体而言,2009—2019年,中国工业绿色高质量水平空间分异态势明显,高发展水平的省份相对较少,主要处于东部沿海地区,大多数省份处于中等发展水平,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省份的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比较低,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
(四)中国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驱动因素的空间效应
我国省际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正向相关系,进一步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可以考察中国30个省份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驱动因素及其空间效应。在参考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以下几个重要驱动因素。一是技术研发力度(pat)。pat通过各地区每年工业专利项目申请量/全国工业专利项目申请总量来表示。技术研发专利项目申请是本地企业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和加快绿色工艺改进的直接体现,也是推动本地工业绿色发展的直接力量①孙海波,刘忠璐.环境规制、清洁技术创新与中国工业绿色转型[J].科研管理,2021(11):54-61.。二是环境规制强度(env)。env通过地区工业废水、废气等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GDP 的比重来表示。环境规制通过影响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而可能会对工业发展质量产生影响②郭威,曾新欣.绿色信贷提升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了吗?——基于空间Durbin模型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21(8):44-55.。三是资本深化程度(pk)。pk通过资本与劳动的比值表示。资本深化过程中,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能够驱动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型,由此对工业发展质量产生影响③蔺鹏,孟娜娜.有偏技术进步、要素配置扭曲与中国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技术一致性视角[J].上海经济研究,2021(8):72-91.。四是外商直接投资(fdi)。fdi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占GDP 的比重表示。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发挥技术外溢效应,推动中国企业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倒逼中国工业绿色高质量水平的提升④汪克亮,庞素勤,张福琴.高铁开通能提升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吗?[J].产业经济研究,2021(3):112-127.。五是能源消耗强度(pow)。参考王亚飞和陶文清(2021)⑤王亚飞,陶文清.低碳城市试点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及效应[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6):78-89.的研究,pow通过地区电力消费在全国电力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表示。能源可为地区工业发展提供上游必需的原材料,但同时能源消耗强度的增加也相应产生大量污染,不利于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六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gdp)。借鉴陈黎明等人的研究(2020)⑥陈黎明,王俊昊,赵婉茹,等.中国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特征[J].财经理论与实践,2020(4):122-132.,gdp以地区人均GDP 表示。经济发展水平既体现了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体现了地方政府的经济实力。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具有更强激励进行结构转型与升级,地方政府也具有更强的财政实力加大绿色投资,着力改善地区环境质量,这些措施均有助于提高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七是工业化程度(mau),通过工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来表示。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工业门类更加齐全,技术水平相对更高,但同时工业化水平较高也意味着地区工业发展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更高,因此其对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是不确定的①王贤彬,陈春秀.经济增长目标压力与制造业发展质量——基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计量分析[J].宏观质量研究,2021(3):50-69.。
基于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可以对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驱动因素进行分析。首先,在不考虑空间效应时进行OLS估计,再根据F检验、BP-LM检验、Hausman检验结果,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其次,本文基于LM检验法robust LM检验法以及LR检验法对SAR模型、SEM模型和SDM模型进行选择,发现空间SAR模型更适合本文模型估计,可得到空间SAR模型的个体固定效应、时点固定效应和个体时点双固定效应估计结果。比较估计结果,发现时间固定效应的拟合优度相对最高,各变量符号与预期更为一致,更适用于模型估计要求(表4)。空间SAR模型设定为:
根据表4 的列(2)、列(3)、列(4)的时点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空间邻接权重矩阵(W1)和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W2)下,空间自相关系数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均显著为正,表明中国省域层面的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呈现显著空间正相关关系。在空间邻接权重矩阵下的双固定效应估计下,解释变量中的技术研发力度、环境规制强度、对外开放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影响的估计系数分别为0.149、0.228、0.258和0.785,均在1%~10%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技术研发力度、环境规制强度、对外开放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驱动中国省份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技术创新主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替代传统生产要素,降低单位产出能源消耗,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来驱动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①王林辉,王辉,董直庆.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相容性政策条件——环境技术进步方向视角下的政策偏向效应检验[J].管理世界,2020(3):39-60.。环境规制主要通过倒逼企业进行技术革新,获取“创新补偿”效应,以此消减企业的“遵循成本”②王国印,王动.波特假说、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对中东部地区的比较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1(1):100-112.,促进地区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主要通过技术溢出效率,提高地区的技术创新水平,同时通过倒逼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③景维民,张璐.环境管制、对外开放与中国工业的绿色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14(9):34-47.。而地区能源消耗强度和地区工业化程度的估计系数在1%上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地区的能源依赖强度和工业化程度是制约中国省份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两大因素。资本深化程度对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影响的估计为负且不显著,表明样本期间中国资本深化尚未对工业绿色发展产生明显影响。
四、相关结论与启示
(一)相关结论
本文在厘清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从工业绿色增长、工业资源环境承载、政府政策支持三个方面构建了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并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刻画分析了2009—2019年中国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指数的时空演变特征。此外,本文还运用空间计量估计方法对中国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驱动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
1.2009—2019年,中国各省份的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的变动趋势。这意味着中国各省份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建设工作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从3个二级指标来看,工业绿色增长度、政府支持力度与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变动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也呈现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成为推动中国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力量。资源环境承载力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说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下降在某些年份是制约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短板。近年来,中国在工业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领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由此从整体上促进了中国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
2.2009—2019年,中国各省份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驱动因素不断变化,同期中国各省份的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空间聚集和分化态势。各区域省份技术研发力度、环境规制强度、对外开放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水平不同,其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也呈现不同的空间集聚格局。其中,东部地区的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且呈现以北京、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等为主的东部沿海高水平空间集聚特征。2019年,北京、广东、上海、江苏的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位列前4 位,且呈现波动上升的变化特征。与之相反,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则比较低,且呈现以青海、甘肃、新疆为主的西北片区和以云南、贵州、四川为主的西南片区和以黑龙江、吉林、辽宁所在的东北片区的低水平集聚特征。结合驱动因素分析可以发现,东部地区在技术研究力度、对外开放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均高于中西部地区,同时中部地区的平均水平高于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3.地区能源依赖强度和工业化水平是制约中国省份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两大因素。从能源结构来看,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导致中国工业生产态势严峻的重要原因。能源依赖程度上升导致工业发展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如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不利于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一般而言,受自身行业特性支配,地区工业化水平越高,在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工业发展模式下,地区的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越低。在要素总量相对平稳的情况下,当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从工业部门向服务业部门转移时,高污染、高耗能和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比重逐渐降低,从而有助于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从而对工业绿色高质量产生积极影响。地区的能源依赖强度和工业化程度决定着地区工业发展的能源使用强度和工业依赖水平,进而对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造成负向影响。2009—2019年,西部地区的甘肃、宁夏、青海、河南、山西等省份的能源依赖强度和工业化水平较高,其对应的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也较低,而东部地区的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的能源依赖强度和工业化水平较低,其对应的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则较高。
(二)对策建议
1.加大绿色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强化绿色技术创新对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技术进步是驱动产业由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环保转型的核心力量。以企业为主体,以推动国家级、省级以及地方级绿色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依托,聚焦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高效节能、新能源等领域,加强绿色前沿技术突破与创新,全力推动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充分发挥行业标准对绿色产业创新的战略引领作用。鼓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共同制定绿色产业发展标准,建立完善生产全流程的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发展和革命性变革,推进低碳转型升级,促进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2.制定合理的环境规制政策,强化政府对工业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基于区域要素禀赋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把资源消耗、环境破坏、生态效益纳入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建立符合绿色发展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此外,进一步深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在负面清单、项目投资、减税降费、财税激励、人才支撑、土地利用、创新驱动等方面加大对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针对节能、节水、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企业,修订增加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降低相关企业税收负担。建立支持节能减排与绿色转型的绿色信贷扶持机制,拓宽企业绿色发展的融资渠道,完善绿色金融支持体系。
3.强化对外开放对中国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带动作用。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充分考虑引进企业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成本,加强对引进企业的合理引导和监管,减少对外资企业的环境优惠。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能源节约技术以及相关组织管理理念,有效发挥对外开放的技术溢出效应,带动本地企业在清洁绿色技术领域进行吸收、模仿与自主创新,进而实现本地的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4.根据地区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异质性,构建绿色发展产业链体系。在空间上,充分考虑地区异质性,充分发挥东部沿海地区(如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省份)在工业绿色转型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依托科技创新、人力资源、金融服务、交通运输等优势,着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现代制造业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形成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在有序推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和过程中,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高成本等“三高”产业跨区域转移,充分发挥技术外溢效应,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工业结构转型升级。中西部地区应顺应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整治提升“低散乱”企业,引导有效产能向优势企业聚集,同时应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推动转移产业与本地产业在产业链上的相互配套衔接。
5.持续推动工业化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实现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围绕优化产业链供应链,着力做强生产端,提高工业企业智能制造水平,培育创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打造一批绿色制造先进典型,形成“以点带面”的良好示范效应。着力优化供应端,加快搭建工业企业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常态化产销对接机制,打通产销需求堵点,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工业+”生态农业、旅游、大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具有特色的绿色产业发展集聚功能区。
6.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建立绿色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工业化进程需要能源产业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立足本地资源,在加快清洁能源开发、能源结构调整上持续发力,特别是要科学合理布局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源等清洁能源项目,不断扩大清洁能源应用范围和规模,在能源供给侧实现清洁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