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在老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2022-07-29李艾红郭源水
李艾红,郭源水
(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 心电图室,河南 商丘 476100)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是指心电图等检测显示有心肌缺血情况,但患者自觉无胸痛等症状,临床以心绞痛患者伴发的SMI 最为常见[1]。SMI因无特殊临床表现,常被患者忽视,但诸多研究发现,SMI 与有症状心肌缺血一样,都可对心肌细胞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另外,SMI 还是影响各类心血管疾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2]。因此,提高SMI 诊断准确性,对消除危险因素、及时用药、实施血管重建等保护措施具有积极的作用[3]。常规心电图可在短时间内了解患者心动周期活动情况,判断心肌缺血状况,而动态心电图能长时间记录心电动态活动,以计算机进行处理分析,可有效捕捉短暂性心律失常与一过性心肌缺血[4-5]。比较了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在诊断老年SMI 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93 例老年冠心病二级预防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符合国际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6];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心肌梗死病史,并结合常规心电图及运动试验等客观证据,且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确诊;患者病情稳定,属于冠心病二级预防SMI 患者。排除标准:近3 个月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者;1 周内有心绞痛发作者;左心室肥厚、二尖瓣脱垂、束支传导阻滞者;严重电解质紊乱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者。其中男62 例,女31 例,年龄64~90岁,平均(76.52±12.37)岁,冠状动脉单支病变34 例,多支病变59 例,合并高血压37 例,合并2 型糖尿病41 例。
1.2 检测方法
93 例老年冠心病二级预防患者及36 例健康患者先行常规心电图监测,常规心电图监测完毕后行动态心电图监测。
1.2.1 常规心电图 12 导联静息心电图由日本光电公司生产的多通道自动分析心电图机ECG-2250提供,采用Wilson 导联体系,设定电压为10 mV,纸速参数为25 mm/s。
1.2.2 动态心电图 采用迪姆软件有限公司生产的动态心电图仪,连续记录24 h 内患者日常生活状态下心电信息情况。
1.2.3 诊断方式 将获取的心电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后,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诊断,监测期间督促患者记录生活日志及相关症状。
1.2.4 SMI 诊断标准 参照ACC/AHA 中关于SMI诊断标准,缺血事件>2 次,且未出现明显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症状可确诊为SMI。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①ST 段位移持续时间>1 min,两次发作间隔>5 min,且间隔时间内ST 段可恢复为基线水平;②ST 段呈水平趋势或下移趋势,下移距离达0.1 mV。常规心电图诊断标准:①ST 段呈水平或下斜趋势,下移距离≥0.05 mV;或ST 段出现J 点型下移,下移距离≥0.2 mV;②ST 段异常抬高,呈弓背向上趋势,其对应的ST 段压低。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肌缺血发生情况。②观察有、无症状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ST 阵次改变情况。③比较有、无症状心肌缺血ST 段下降幅度及持续时间。④统计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ST 段变化,心肌缺血阈值变异性(IV)昼夜变化规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性别、有无症状心肌缺血ST 段下降幅度及持续时间、ST 段压低及压低持续时间、IV 昼夜变化规律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性别、冠状动脉病变数、合并病、心肌缺血人数等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发生情况比较
常规心电图监测提示心肌缺血发生率[32.26%(30/93)] 低于动态心电图[74.19%(69/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846,P=0.000)。
2.2 有、无症状心肌缺血ST 阵次改变情况比较
动态心电图监测提示,ST 段阵次改变次数共453 次,其中SMI ST 段阵次改变占比73.07%,有症状心肌缺血改变占比26.05%,其中以6∶00~12∶00 发生率最高,0∶00~6∶00 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动态心电图ST 阵次改变情况比较[n=453,n(%),次]
2.3 有、无症状心肌缺血ST 段下降幅度及持续时间比较
SMI 及有症状心肌缺血ST 段下降幅度及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有、无症状心肌缺血ST 段下降幅度及持续时间比较(±s)
表2 有、无症状心肌缺血ST 段下降幅度及持续时间比较(±s)
2.4 SMI 的ST 段变化及IV 水平比较
与6∶00~18∶00 时间段比较,18∶00~6∶00 SMI患者ST 段压低水平降低,压低持续时间延长,IV水平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SMI 的ST 段变化及IV 水平比较(n=93,±s)
表3 SMI 的ST 段变化及IV 水平比较(n=93,±s)
3 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而心肌缺血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临床中,大多数心肌缺血患者缺乏胸痛等明显症状[7]。调查显示,SMI 在冠心病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而受隐匿的临床症状影响,该类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2]。研究发现,SMI 患者平时虽然无任何表现,但在剧烈运动后可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猝死[8]。有学者指出,SMI 之所以无临床症状可能与SMI 程度轻、患者体内脑啡肽、内啡肽等疼痛抑制剂浓度较高等因素相关[9]。而且老年人群多数合并症多,机体机能更差,而心肌氧耗量增多,导致心肌供血不足而发病。老年患者若发生糖尿病神经病变、心肌梗死等,可使其感觉传入路径中断,引起心绞痛警报系统缺损,故老年人群心肌缺血具有起病隐匿、典型症状少等特点,SMI 发生频率更高。SMI 的病理生理意义与有症状心肌缺血一样,可能造成大块心肌灌注缺损,诊断SMI 并及时给予相应治疗,在改善患者预后中具有重要意义。
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均是临床应用于检测SMI 的常见方式,常规心电图可在短时间内获得患者病情信息,且临床操作简单,费用低廉,但因其不能连续记录,对不定时异常心电信号不能长期监测,漏诊率较高,临床应用价值有限[10]。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监测导联数目的增多以及调频系统及调幅技术的引入,动态心电图可实现连续监测,分析指标及信息处理量大幅度提升,可更准确的诊断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已成为目前临床诊断SMI 的可靠方式[11]。
本研究93 例冠心病患者先进行常规心电图监测,共提示30 例发生心肌缺血,后使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共提示69 例发生心肌缺血现象,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检出率较常规心电图检出率明显上升。证实动态心电图诊断老年SMI 的临床价值高于常规心电图。此外,动态心电图共监测到453 次ST 段阵次改变,结合临床中症状发现,其中有症状心肌缺血122 次,SMI 高达331 次,提示在冠心病二级预防患者中,SMI 发生频率较高。另外有报道称,SMI与心肌梗死一样,具有昼夜节律性[12],本次研究中,SMI 患者6∶00~12∶00 ST 段改变发生率最高,0∶00~6∶00 最低,进一步证实了以上结论。
SMI 发生频率是冠心病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在24 h 动态心电图监测中,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次数>6 次,患者一年内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高达30%以上,而24 h 动态心电图SMI 发生频率数<2次者,1 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到13% 左右[13]。ST 段下降是心肌缺血重要心电图表现,依据ST 段下降的导联,还可以判断心脏缺血的部位,ST段下降幅度可有效反应心肌缺血严重程度,本文研究结果显示,SMI 患者与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在ST段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SMI 对患者心肌细胞造成的损伤程度与有症状一样。而SMI 患者ST 段下降持续时间高于有症状患者,说明动态心电图能有效观测患者心肌情况,为SMI 早诊断、早治疗提供条件。
詹雯[14]研究指出,老年冠心病患者SMI 发作具有明显的昼夜规律,且夜间发作次数明显高于日间,ST 段位移大于日间,心肌缺血发作时心率低于日间。本文研究发现,6∶00~18∶00 心肌缺血性ST段压低幅度更大,压低持续时间更短,IV 更低,提示6∶00~18∶00 时段SMI 发作较为频繁。这与患者日间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儿茶酚胺及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血小板聚集升高、纤溶活性下降等生理变化相关。另外,与夜间相比,患者日间活动量较夜晚明显更大,情绪变化更加明显。
综上所述,二级预防冠心病患者SMI 发生率较高,而动态心电图可实现连续性监测,是诊断SMI的非创伤性辅助检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