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满族筵宴舞蹈中“花盆底”舞蹈文化特色思考
——以三人舞《盛京建鼓》为例

2022-07-29孙雯新

艺术家 2022年6期
关键词:盛京宫廷满族

□孙雯新

(孙雯新/延边大学)

满族是我国能歌善舞的一个民族,拥有非常浓厚的文化底蕴。在清朝,满族舞蹈已经拥有较为完善的程式化内容。满族的舞蹈是我国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好地融合了文化、精神、风俗习惯,是我国独特的舞蹈种类。“花盆底”——旗鞋作为满族文化的一个符号,是满族生活文化的一个缩影。文章以“花盆底”为切入点,并以舞蹈《盛京建鼓》为例,分析满族舞蹈的特色。

一、满族筵宴舞蹈文化背景

(一)满族筵宴舞蹈的历史由来

经过了上千年的积累和发展,封建社会专制统治进入成熟阶段,宫廷宴飨文化也进入黄金时期。筵宴的形成,实归功于历史的机缘巧合。一方面,陶器文明逐渐兴盛;另一方面,宗教礼制的改革促进了筵宴的成形及发展。同时,基于这两方面的促进作用,满族的筵宴舞蹈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空间。这种舞蹈与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来源于人们在生活中的喜庆活动。

(二)满族筵宴舞蹈的文化内涵

满族舞蹈中含有大量的狩猎因素和征战因素,其舞蹈力道十足,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满族舞蹈风格强悍粗犷、刚健挺拔,具有浓郁的民俗性、宗教性和地方性特点。满族舞蹈体现了满族人民的心理状态、审美特点和风俗习惯。

清代宫廷礼仪宴乐可分为两大类,其一是“佾舞”,其二为“队舞”。其中“佾舞”用于祭祀,“队舞”用于宴飧。满族的筵宴舞蹈最初是民间流传的“莽式”,在传入清廷后称“喜起舞”。“莽式”传入宫廷后,功能发生变异。民间“莽式”多为家庭宴会、恭贺或喜庆而舞,而宫廷“莽式”则成为赞颂清朝历代帝王的乐舞。用于宴飨的满族乐舞,最初称为“莽式舞”,这里的“莽式”即为乐舞的泛称,后来又将“莽式舞”更名为“庆隆舞”。“庆隆舞”是清朝时期宫廷最具满族代表性的乐舞,主要用于殿廷朝会、宫中庆贺宴飨,是宫廷筵宴乐舞中最重要的乐舞。清代宫廷宴会最常出现三种乐舞,除了庆隆舞,还有世德舞与德胜舞,后两种乐舞一般只适用于特定场合。其中,世德舞乃宴宗室用之;德胜舞主要用于庆祝战争胜利、凯旋筵宴。而庆隆舞适用于所有宫廷庆贺场合,因此,它被列为筵宴乐舞之首,受到清朝统治者的格外重视。

(三)满族筵宴舞蹈中“花盆底”舞蹈的形式特点

在清朝,满族作为统治阶级,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花盆底”鞋也是满族妇女身份的象征。因此,满族的筵宴舞蹈中融入了“花盆底”鞋的舞蹈内容。

满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豪放型民族,不但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文化底蕴深厚。舞蹈作为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人们的真实生活,与满族的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密切相关。“花盆底”——旗鞋是满族女性的日常生活工具和文化艺术缩影,起源于古代汉族木屐。“花盆底”——旗鞋是满族文化的重要象征,在满族日常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诠释了满族的舞蹈文化,尽显满族女性的婀娜多姿和柔美的体态,将满族宫廷的筵宴舞蹈形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盛京建鼓》作品分析

舞蹈作品《盛京建鼓》由门文元、白淑妹、高少臣三位导演编创,首演于1985 年全国第一届中国舞“桃李杯”,由原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王明珠、刘建军、武军三名舞蹈演员表演,作曲为田德忠、石铁,舞蹈服装为兰天。在1985 年全国第一届中国舞“桃李杯”比赛中,王明珠凭借此作品荣获女子成年组一等奖。同时,此作品在1986 年荣获全军首届舞蹈比赛创作二等奖、表演一等奖,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表演二等奖、创作三等奖。

(一)《盛京建鼓》作品主题内容

据有关史料记载,“建鼓”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它是一种起源于商朝的汉族礼乐舞蹈类型,此种舞蹈长期在汉族宫廷文化中传承发展,并在清朝顺治年间被引入满族礼乐祭祀舞蹈系统中。从历史发展上来看,“建鼓”是一种汉民族的礼乐舞蹈类型。据《周礼》记载,早在周之前的商朝,宫廷乐师就开始用“建鼓”乐器演奏曲目,而宫廷礼乐舞者则会与鼓曲配合,展示一些具有祭祀意义的舞蹈。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清朝统治者为了满足本民族在盛京(今沈阳)大规模祭祀祖先的需求,借鉴了明代祭祀舞蹈鼓舞的表现形式,创立了融合满汉风格的满族建鼓舞,深得满族人民的喜爱,并成为满族人民在丰收之际与宫廷祭祀祖先时的一种重要表演形式。

《盛京建鼓》舞蹈作品对历史资料做了深入的剖析与大胆的开掘,对流传于民间的原始素材进行了广泛的收集与发展,使之既有满族民间的乡土气息,又有比较丰富的舞蹈形象。从道具创意到舞台化人物形象的确立,编导通过对满族文化的细致考证,将道具“建鼓”华盖上方所饰之“鸾凤”(神白),拟化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头戴旗头、手持金穗折扇、身着旗装和旗鞋、立于鼓上而舞的满族女性形象。

《盛京建鼓》充分发挥了鼓舞庄重典雅的特点,同时侧重表现了女舞者的精湛技术。尤其在造型设计上,鼓上的控制动作提高了技术的难度,突出了演员高抬腿的功夫,通过缓慢抬起、稳定静止、渐渐变形的舞蹈表演,达到了技巧性与表演性和谐统一的效果。其中,“朝天蹬”的动作尤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总之,《盛京建鼓》舞蹈的舞美设计庄严华美、简洁别致,音乐典雅淳朴、清新动听,艺术风格优雅高贵、绚烂潇洒。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展现了满族人民热爱故土、敬重先辈的民族感情。

(二)《盛京建鼓》作品结构分析

舞蹈的开篇凝重而端庄,营造出宫廷祭祖的氛围。舞台中央的高台上矗立着一面圆鼓,一幅大纱帘垂挂于半空,女舞者以直立的造型隐没于纱帘之后。在音乐的变化中,垂挂的大纱帘缓缓升起,造型“活”起来了,此时,女演员利用发饰两侧的丝穗亮相。

第一段先是以原地走动的舞步于高台上变换方位,显示出稳健有致的气质,随后运用“朝天蹬”的姿态进行高难度技巧的展示。女演员以双绢面折扇作为道具,身体面向观众所代表的皇帝,借由两位男性舞蹈演员的辅助,从高台上被托举到舞台中央。第二段主要以女演员在四面圆鼓上的姿态与步伐变化为主,高台两侧的男舞者不断做出辅助性造型,形成女舞者与男舞者、高台上与高台下相互呼应、和谐一致的舞蹈格局。在音乐与两位男舞者敲击鼓面的同一节奏中,第三段舞蹈展开。男、女舞者以时同时异、时静时动的动作组合,时翻时转、时腾时跃的翩翩舞姿,形成了既有统一动作又有不同舞姿、既突出了女舞者又不使男舞者逊色的三人舞。在以三位舞者各有差别的姿态性旋转进入高潮后,男、女舞者各自返回开篇的位置,于齐鸣如初的鼓乐声中结束造型。

三、《盛京建鼓》舞蹈中“花盆底”的舞蹈特色

(一)传统文化内涵的再现

清代“花盆底”这类带有绣花的旗鞋以木为底,史称“高底鞋”,或称“马蹄底”鞋、“花盆底”鞋。旗鞋的木根有三寸多高,整个木根镶装在鞋底中间,并涂白粉或用白布包裹,俗称“粉底”,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满族统治者后宫妃子众多,为更好地区分身份等级,妃子们脚上穿的“花盆底”鞋也是不一样的,上面雕刻的纹饰图案以及挂着的配饰有所不同。往往“花盆底”鞋越精致,说明其主人的身份越是高贵。由此可见,“花盆底”鞋的产生其实也是受到了封建社会时期“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

满族统治者在入关后,作为渔猎文化的代表,在与农耕型的汉族京师文化碰撞的过程中,彼此调适、吸收、交融。

清朝的满族人入关前居住在盛京,也就是今天的辽宁省沈阳市。但是那时候的自然条件既不适合农业生产,又不适合牧业发展,经济主要来源于狩猎与采摘。因此,满族妇女崇尚脚力劲健、登山行马。但在满族入关后,已不需要女性特别是贵族女性上山、下地劳作,因此,“花盆底”鞋成为或是保留为满族妇女身穿旗装的完美、正规的搭配,这与当时处于主体文化的汉民族文化的审美追求有着不容忽视的联系。“花盆底”鞋既是满族女性为满足自身对于“美”的追求的体现,也是统治者与满族男性审美倾向的体现。但由于满族女性拒绝缠足陋习而以大脚“天足”为美,她们将“天足”掩饰于旗装之内,隐隐约约露在外面的高跟部分与当时的审美追求相契合,穿上这种鞋子,不用缠足也能走出楚楚可怜的步伐,引起男性的怜悯之心。这也正是既能符合审美,又能不受缠足之苦的良策,是满族“花盆底”得以发展、流传的重要原因。

(二)传统本色的创新性发展

《盛京建鼓》从侧面展现了满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在保留满族的舞蹈风格、适当借鉴汉族舞蹈精华动作组合的前提下,《盛京建鼓》剧目还进行了细节上的动作改进。在选取一些汉族舞蹈常用的动作时,《盛京建鼓》舞蹈的编创者会从本民族的独特性出发,对特定动作做出满族风格式的改进。

举例而言,在此作品的独舞开篇中,女性舞者站立于建鼓上,控制左腿侧向高抬起来(如图1)。侧向高抬腿是各民族舞蹈中都较为常见的高难度动作之一。但《盛京建鼓》中,女性舞者在抬腿的同时,采用了“朝天蹬”的形式调整动作细节,没有绷脚面踢腿,而是将脚尖向内勾起,使脚与腿呈现90 度的夹角,并将“花盆底”鞋朝向天空。由于汉族女性多穿着平底鞋,舞者在舞蹈的表演过程中经常会采用绷脚面的形态。如果在舞蹈展演的过程中勾脚控腿,舞者的腿部线条就会显得相对较短,在视觉上带给人的感觉较为短小,将舞者的缺点暴露于观众的眼前,舞蹈画面不美观。而在满族民俗活动中,女性多穿着较高的“花盆底”鞋进行日常活动。在高抬腿动作中,舞者可以通过借助“花盆底”鞋拉长腿部线条。因此,舞者在展示“朝天蹬”这个动作时不仅能使动作具有美感,还可以展示出满族舞蹈独特的艺术个性。

图1 《盛京建鼓》剧照

《盛京建鼓》中女性舞者展示的掖腿翻身动作,借鉴了汉族古典舞中的掖腿翻身动作组合。而女性舞者做出的扇穗舞花舞蹈段落,则取材自汉族舞蹈的剑舞身韵。《盛京建鼓》还借鉴了许多汉民族舞蹈的动作特点,将满族舞蹈风格与我国古代乐舞神韵风格融为一体,同时吸收了汉族传统乐舞的表演形式,这为满族舞蹈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灵感。汉族舞蹈精华的动作及套路,有效提升了《盛京建鼓》的艺术美感,使之成为一部优秀的古典舞作品,更成为一部主观上突破了传统满族舞蹈表现形式的作品。

“花盆底”鞋是满族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文化特征及功能价值。透过“花盆底”鞋的物质层面,可以窥见满族的文化属性,把握其民族审美逻辑,形成对满族文化整体的关照。“花盆底”鞋是满族女性身份的象征,是民族文化产物,诠释了封建时期满族的贵族风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体现出满族舞蹈多元化的文化功能。当下对满族宫廷舞蹈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们应该对其进行保护研究,使得满族宫廷舞蹈能在未来发展的长河中生生不息。

猜你喜欢

盛京宫廷满族
锋芒毕露的法国宫廷画家
盛京银行:报表里还藏着多少不良资产?
浅谈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
清帝东巡盛京之表象、本真与遗留之史迹、诗赋、文著新论
朝鲜朝使臣所见清代东北盛京
宫廷珍品——孔府一品锅
清前期盛京旗仓的运转
第六道宫廷古法白米饭
宫廷古法白米饭
满族风俗图谱(民间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