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后浪推前浪,七部新作亮申城
——“2021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艺术实践原创作品音乐会”述评
2022-07-29胡宝帅
胡宝帅
一、引子
初冬暖阳,梧桐疏影,好个江南。辛丑年辛卯日,是夜,七位青年作曲家携其新作于上音歌剧院首演,音乐会由指挥家张诚杰领衔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倾情奏响,七部新作以各具特色的新颖音响构建了当夜歌剧院里的多元景观。
七部作品可谓风格迥然。五声调式的传统音响与德彪西式的高贵幻想在音乐会上相互交织,现代文学、自然景观为作曲家带来了别致的创意。这些或凝固,或流动,或烁闪的音流,绘就了当夜申城繁星闪闪的夜空。
二、七彩斑斓的七部新作
(一)
在本场音乐会中,《时间之舞》与《到灯塔去》是以特定文学作品作为灵感来源的管弦乐新作。20 世纪以来的先锋音乐家已经不再满足以音乐还原文学的内容,而逐渐转向对自身感受的深刻描绘,上述的两部作品呈现的正是两位青年作曲家对于特定文学作品的感性理解。
图一 音乐会海报
陈子安的《时间之舞》以活跃的音响,表现了时间和人的巧妙关系。作品以三部性的结构,对几个特定的主题进行巧妙的陈置,正如曲目介绍中所言:“时间就像一个从未停止跳动的小人,我们在时间面前不过是审判的接受者——我们既无法抓住时间,也无法真正地认识时间,我们只能看着时间蓦然流逝”。作曲家在作品中以不同的音色、不同的调性色彩展现出己身对于时间流逝的理解。作品伊始,小提琴组以轻柔之音于高空飘荡,并搭配以中提琴与大提琴组的拨奏,木管和马林巴声部之后相继加入其中,被作曲家刻意模糊了的调性让听众仿佛置身于时间的洪流之中。随后,铜管乐器奏出辉煌的级进式旋律材料,音响浑厚,赫赫炎炎。进入中部,双簧管之活泼性的高音旋律、定音鼓之重音频繁转换的节律与弦乐组拨奏之俏皮的琶音织体巧妙结合,趣味无限,这不免让人想起拉威尔的极富律动性音乐作品。尾部开启,各个乐器组交替奏响级进与同音反复的主题旋律,它们如同一个个小人,在时间进行中不断地跳动。曲终力度渐强,在渐具风卷之势中结束全曲。
意识流的文学作品是后现代文学世界的重要成员。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意识流强调思维的不间断性,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是此类作品的共同特点,而这样的观念恰恰与后现代强调个人主体性的音乐创作思潮相互契合。王煁湡的《到灯塔去》以意识流作家A.伍尔芙(Adeline Virginia Woolf)的同名小说《到灯塔中去》(To the Lighthouse)作为灵感来源,以碎片化的音流描绘了诗化在意识中的浮光掠影。作曲家以女性的角度,勾勒出遗留在脑海中的碎片和剪影。有趣的是,在乐曲的中部,亮晶晶的钢片琴奏出中国民歌《茉莉花》的起讫旋律,旋即嵌入无调性的音响;其后又奏出美国民歌《红蜻蜓》的抒情旋律,种种迹象充分展现出作曲家拼贴式的创作手法。
(二)
无论古今中外,自然景观都是艺术家灵感的重要来源。中国古代诗词里被意象化了的四季禅景,西方印象绘画里被抽象化了的光影水雾,都是艺术家对于外界客观景象的主观描摹。在该场音乐会中,从自然景观中探寻灵感的两位才俊为我们带来了两部精致动人的作品——《 二月的松林》《XXI-巨像》。
白以诺的《二月的松林》以氤氲雾气作为创作中联觉臆想之对象,以五声性旋律与综合性调式的音乐素材,意欲勾勒出“池结清冰、林生浓雾”的唯美景象。作曲家用三分性结构,描绘了松林在不同情景下的三种形态。作品中的上行二度动机与迤逦五声性旋律时而交替、时而叠置,并与其他声部交相辉映。尾部在倏忽间复归宁静,随着管钟响起,竖琴拨动琴弦、弦乐组续奏上行二度旋律,如同窃窃私语的音调丝丝入扣,是为作品的点睛之笔。
南太平洋上的拉帕努伊岛(Rapa Nui)以其巨大的摩埃石像(Moai)而昭著。岛上沿海岸分布约六百座石像,他们凝视着远方,吴世鸿受此启发而创作出《XXI-巨像》。作品分为三个不间断的部分,呈现出作曲家对于这一石像的体悟与想象。此作的首部以大量块状音响形塑出凝固的音乐形象,并使用大量脉冲式的持续音,构建出如同石像般的宏伟音响。中部木管组与弦乐组相互和鸣的音色如同自由翱翔的天堂之鸟,分层递进有道,自然流动。尾部大量变换节拍,节奏加密,显得极富张力。其中,小军鼓近两分钟地持续奏响,塑造出闪烁的音乐巨像,让临响者遐想万千。
(三)
动物是自然的灵动色彩。动物的繁衍和迁徙为自然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气,当动物本身的意象进入音乐,音乐便成为动物在虚空中的栖息地。在本场音乐会中,骆梦咏和李伊果便是以多彩的音流构筑了一片纯净的自然之地。
骆梦咏的《蝶变》是本场音乐会中好评如潮的一部佳作,其构思源于“毛虫异变后破蛹而出,逐渐成为蝴蝶”这一鳞翅类动物之蜕变过程。作品以三度下行的B、G、E、(C)、A 音列(取自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为核心,并分别将音列中各音与其上下小二度的音高构成音簇,并将音列各音与三度关系的音高叠置构成各式和弦,由此而形成的两种音高素材成为全曲之内核。《蝶变》最为出彩的即是分层化的织体音响写作手法,起讫更是采取室内乐化的演进方式,其中的弦乐组夹置弱音器,形成鼻音式的呲呲高音。至中段后再将其取下,前后形成强烈的明暗色彩对比。另外,作品中钢片琴、钢琴等色彩性乐器与弦乐组音群式织体的巧妙结合也是作品的一大亮点。作品整体音乐形象鲜明,精妙地呈现出毛虫逐渐羽化(Eclosion)之历程。言及不足,笔者认为作品起讫室内乐化阶段的时长若能缩减一些,以此减少拖沓之感并更好地利用大型管弦乐队,这样也许会使作品变得更加精彩。
“一鲸落,万物生,我虽离去,生万物,候万年。余生安好,来世再遇……”,多么悲壮的宣言!李伊果的《鲸落》(Whale Fall)之灵感源于“鲸逝去后沉入海底,孕育万物”这一海洋生态现象,作品整体大气磅礴、形神一贯。作曲家选取四段“海洋生物学家所实录的鲸鱼逝去时之叫声”,并将这些音响片段输入软件“Spear”中分析其频谱分布,再将这些谐波于乐队音响与结构布局中呈现出来,这也印证了“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这一真谛!
作品具有抽象的音响叙事特征,整体为“听深海中的鲸声——鲸与海的对话——鲸落的孤独之声”的三分性结构,而这一结构正是由“鲸声录音”的谐波形态“等比”生成的。作品宏观音响是作品的抽象音响叙事,而核心的鲸声形象则以小号乐器为依托,贯穿全曲。首部“听深海中的鲸声”起讫以泛音式滑奏的小号奏出鲸声的狂野;中部“鲸与海的对话”以小号逶迤的旋律点缀出鲸与海的些许缠绵;尾部“鲸落的孤独之声”中小号奏出以级进为主的旋律又暗喻出几分孑然。值得提及的是,李伊果在创作中一直紧密结合电子音乐音响思维,并将创作中的声音观念转换为实际音色音响,其熟稔的笔法令人佩服。
(四)
中国有着深厚的音乐传统,无论是流行在街头巷尾的民间音调,还是散落在各大乐种中的皇室之声,它们都是作曲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音声矿藏。田笑宇的《关中韵》通过对《秦腔主题随想曲》的主题旋律进行提炼,表达了己身对于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至上崇敬。在时而轻柔、时而高亢的乐声中,作曲家以现代性的音色音响深刻地诠释出西北人民勤劳朴实、热情豪迈的性格。具体而言,作品首部为带有秦腔音调特点之动机的呈示与展开,音调平缓,着意表现关中百姓平静朴实的生活场景;中部运用小提琴与乐队的呼应与对比推动音乐的动态发展,仿佛一人唱、众人合的劳动盛况;尾部具有综合性再现之特征,作曲家将前两部分中的各个元素纵向叠置,并逐渐推向全曲的高潮,展现出当地人民载歌载舞的喜悦场景。总体而言,整部作品情绪热烈而粗犷,而音乐内部的各个声部分层细腻,既重视混合音响的运用,又追求不同乐器的细微音色音响变化。作曲家将各类乐器的音区、力度与音色分层化处理,着意突出秦腔之或轻柔或高亢的风格特点,整体音色音响张弛有度。
图二 音乐会现场
三、临响者之感
一言以蔽之,七部作品体现了七位作曲家各具特色的创作理念,他们以兼具欣赏性和艺术性的音乐语言,展示了上音青年作曲家的独特风采。七部新作之创意源泉异彩纷呈,《时间之舞》与《到灯塔去》源于现代文学作品;《二月的松林》与《XXI-巨像》源于丰饶自然景观;《蝶变》与《鲸落》源于动物世界;《关中韵》源于中华民族意蕴的传统音乐。正如青年作曲家李邵晟所言,“东西方不同文明与文化的交融,在我们这一代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音乐创作中如何在东西融合的理念与技法之时代背景下,寻觅高度个人风格的音乐语言是我们需要探索的”。中国当代青年作曲家确实应该超越东西乐学、东西文化,兼容并蓄,无问西东!而音乐会中的七部新作正是这一时代青年的真实缩影。
“传统调性音乐瓦解后,音乐将何去何从?”陈牧声在音乐会后的研讨中进行追问,当代音乐的张力与趋向力如何表达,其方向感是何?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他认为要确立作品的“中心”。无独有偶,贾达群近日思辨后调性音乐创作中的“核心”问题,其认为:“核心指代事物本质的内容,它现在已经不再是具体的音高,或传统和弦,或以基音为中心的调性或调式,而是具有一定中心功效的某一个音程、和弦与集合等……它们在结构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占据中心和主导的作用,它也是音乐结构建立的基石,也是音乐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其中核心的两个维度即是“数理模型与音响色彩”。而这七彩斑斓的新作中可见这七位青年作曲家的些许“核心”创作思维,但笔者认为这七部作品的方向感与趋向力问题仍然值得斟酌。
图三 音乐会“演后谈”
正所谓“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徐悲鸿语),寻找何种创新性的个体性音乐语言,作曲家一直为之努力。贾国平认为“作曲家应该更多地寻找独特意识——个体性,其中包含自我意识(文化身份、文化认同)、个人化的音乐语言风格、自成一体的作曲技术手段与独特的音乐结构思维。”笔者认为七位青年作曲家都在探赜索隐,譬如李伊果采取“鲸落”这一海洋生态现象作为创作之源,但作品中无处不渗透着东方自由延长式的散化音响,继而展现出作品的个体化音乐语言;田笑宇引用陕西地方戏曲味儿的主题旋律,而作品中也充斥着泛调性、多调性等现代创作技法,从而形成“个体性”的表达。近年来的中国音乐创作现状可谓喜乐参半,有喜有忧。青年作曲家群体被赋予极大期望,尽管能被青年作曲家掌握的资源依然相对有限,但随着相关赛事与展示平台的源源而来,这一代的青年作曲家相比他们的前辈已有更多发声的渠道和创作的空间。上海音乐学院作为中国作曲人才培养的重镇,在将近百年的建校历史中,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立足民族、放眼世界的作曲家。如今,这座坐落在汾阳路20 号的别致小院,仍在世界的音乐舞台上拨响缪斯的里拉。回到本场音乐会,七部新作确实如水墨七彩般,彩彩迥然,响亮申城。作曲与作曲理论界也期待青年作曲家具“初生牛犊不惧虎之勇气”,挥斥方遒,创作出更多美好的、“和悦的”、具中国意蕴的、雅俗共赏的、个体性的“音响乌托邦”,让“自古英雄出少年”之说不要只停留在童话之中。长江后浪推前浪,如今,“后浪们”已经做好准备站立在时代的前沿,开拓独属于这一代人的音乐空间。而上音正是承载着诸多青年作曲家们理想的伊甸园,他们的作品能否在大浪淘沙的若干年后留存于世,就留给未来评判吧……
[1]2021年12月9日晚7 点30 分,“2021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艺术实践原创作品音乐会”在上音歌剧院歌剧厅举行,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演奏,并由著名青年指挥家张诚杰指挥;上海音乐学院钱仁平、朱世瑞、陶辛、温德青、陆培、尹明五、陈牧声、吴基学等作曲家、理论家与音乐学家临响“原创作品音乐会”。
[2]青年作曲家李邵晟于“中国音协作曲与作曲理论2021年会”中的发言——《 〈南疆巡记〉的创作思路、技法与近年来创作的思考》。
[3]作曲家、理论家贾达群于“中国音协作曲与作曲理论2021年会”中的发言——《 音乐分析学科发展趋势与问题探讨》。
[4]王中余、胡宝帅:《开创有中华意蕴与时代气息创作和研究——中国音协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会2021年 会 综 述》,《人 民 音 乐》2022年 第3 期,第16-20 页。
[5]同上。
[6]姚亚平:《价值观与中国现代音乐创作——关于“可能性”的讨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21年6月版,第9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