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摇滚乐演化史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2022-07-29姚松圻

音乐生活 2022年6期
关键词:不对称性布鲁斯流派

姚松圻

作为20 世纪40年代后诞生的最有影响力的音乐流派,摇滚乐是人类现代文明进程中重要的文化里程碑之一。它席卷全球,改变了流行音乐原本的样子,甚至已经突破了音乐本身的界限,成为了一股冲击力强大的文化现象。从上世纪后半叶到21 世纪初,摇滚乐代表了西方社会的主流音乐。摇滚乐由众多各具特色的分支和流派组成,它们个性独特、风格迥异,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体系,而这些体系又衍生出新的子体系。这些体系受到历史阶段各个时代潮流的影响,发展出了例如“崇尚自由”“批判消费主义”等丰富主题。摇滚乐的演化不仅基于时代背景下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相互影响,也与在特定时间、条件下因果与趋势的共同作用有极大关系。在梳理这些逻辑之前,让我们先把时钟调回到上世纪50年代,看一下摇滚乐是如何诞生的。

一、摇滚乐的诞生

人们普遍认为,摇滚乐登上历史舞台是在20 世纪50年代中期。而摇滚乐的诞生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基于三种音乐流派的融合:节奏布鲁斯(Rhythm and Blues 或R&B),乡村音乐(Country Music)和叮砰巷音乐(Tin Pan Alley)。

布鲁斯最初是由南北战争后南方黑人民间产生的一种歌唱形式,一般认为它可能是从田间号子和劳动歌曲演变而来。而“节奏布鲁斯”这一音乐术语于20 世纪40年代中后期引入,它以布鲁斯调式为基础,融合了一些当时流行的元素,例如福音音乐、爵士乐等,展现出多元化的表现力。乡村音乐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南部,是一种曲调优美、节奏简单、颇具美国“乡土气息”的叙事性民间音乐体裁。而叮砰巷音乐代表了50年代美国白人中产社会的流行音乐,也称波普乐(POP),融合了当时代表了大众审美的百老汇音乐、摇摆乐以及大乐队的风格。叮砰巷音乐曲风优美、浪漫、“无公害”,表达了二战后美国社会对太平盛世的满足感和民众与世无争的心态。

摇滚乐的萌芽其实早已在将这三种音乐体裁交融的动力当中若隐若现。这三种音乐盘根错节:互相借鉴、互相深入、互相融合,最终创造出摇滚乐。黑人音乐对白人音乐的影响在这里呈主导作用:摇滚乐也许不是从独立的非裔美国人的传统中发展起来,但如果没有非裔美国人,它肯定不会出现。乡村音乐早已存在于北美大陆,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而叮砰巷上现代音乐工业的兴起,也预示着整个产业需要一个“爆点”,来迎接战后音乐产业商业化的到来。

彼时的美国音乐市场泾渭分明,呈三足鼎立之势的节奏布鲁斯、乡村音乐和叮砰巷音乐有各自的市场和受众,互不干涉。然而,唱片商们发现这一平衡逐渐被打破:黑人唱片在白人群体中越来越受到欢迎。于是精明的他们抓住了这一市场动能,对当红的白人组合进行包装,并主打翻唱黑人音乐。因此,越来越多的黑人音乐作品被白人群体所熟知。这个情况并非单向发展,而是在三个市场之间交叉融合,催生了大量的翻唱和原创歌曲。黑人的节奏布鲁斯和白人的叮砰巷音乐、乡村音乐开始了历史性的碰撞和相互影响,并最终导致了早期摇滚乐的诞生。

二、从“0”到“1”——摇滚乐诞生的必然性

事物之所以变化,是因为让事物处于稳定状态的平衡被打破,出现了一种“不对称性”或“矛盾性”,因此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就会成为一种必然。在节奏布鲁斯、乡村音乐和叮砰巷音乐组成的美国音乐市场,也有一种“不对称性”导致了它的变化,这种不对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50年代现代音乐工业发展的需求与流行音乐供给不对称

5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在各方面都进入到稳步发展的阶段,处于萌芽状态的现代音乐工业也不例外。50年代中后期的流行音乐产业(也就是前文所述的叮砰巷音乐)已经非常成熟,在各种百老汇音乐剧、好莱坞电影中都广泛应用。但是,整体经济和音乐产业的快速发展需求和叮砰巷音乐的受众局限性导致了市场角度的供需不对称。现代音乐工业要想向上生长,急需一场革命来颠覆四平八稳的流行音乐市场。

2.民众接触到的音乐和他们希望接触到的音乐不对称

美国的中产阶级(middleclass)在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对比图

50年代,美国社会繁荣发展,中产阶级的生活安逸稳定,人们对生活有很高的满足感。1946-1964年“婴儿潮”也让彼时的美国社会呈现出一片夫唱妇随、其乐融融的景象。人们的生活状态也反映在了音乐偏好上:安静平和的乡村音乐成了他们的首选,在战后达到了近30%的市场占有率,紧随其后的是慵懒、放松的爵士乐。然而,社会的富足之下,一种不对称性也在悄悄蔓延。

经济繁荣必然带来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更多需求。随遇而安的生活也导致了一种精神上的“空虚”。人们不再满足于听那些岁月静好的音乐,而是需要一种新的、刺激性甚至是破坏性的事物来宣泄他们的空虚。然而,市场并不能提供给50年代的年轻人想听的音乐,这也导致了民众角度的供需不对称性的出现。

因此,这种不对称性既是来自在美国现代音乐产业急需的“炒作对象”和绵软无力、没有追求的流行音乐占据市场主流之间的矛盾,又是来自美国年轻人厌倦了一成不变的生活、希望寻求新的“刺激”和当时有限的流行音乐选择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前所未有的、颠覆性的音乐流派的出现可以说是“可预见的必然”,而无拘无束的摇滚乐符合了所有将这个充满了不对称性的“0”引爆的条件。

摇滚乐的“从0 到1”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在1955年的一部电影《黑板森林》(Blackboard Jungle)中,主题曲采用了比尔·哈利(Bill Haley,1925-1981)和他的彗星乐队(Bill Haley & His Comets)的《昼夜摇 滚》(“Rock Around The Clock”)。当 同年7月,《昼夜摇滚》在单曲排行榜上摘得桂冠时,比尔·哈利也成为广大青少年争相效仿崇拜的对象,这标志着摇滚时代正式光临这个世界。1955年也被认为是摇滚乐起航的元年。

三、从“1”到多 ——偶然性与必然性结合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认为,一切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当事物由于“不对称性”发生变化后,会在有限的时间内保持一个稳定状态。但是这种稳定状态中会有新的矛盾、不对称性或是某种动能酝酿着下一次的变化。而对于摇滚乐来说,从0 到1 仅仅是个开始而已。当摇滚乐在50年代中期如一颗惊雷拔地而起后,它的表演也正式拉开了序幕。

1.石破天惊的早期摇滚乐

1955年到1960年的五年间,是摇滚乐的第一个高潮,这个高潮被放大延伸到了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摇滚乐不羁的风格与民众早已听惯的“靡靡之音”形成了鲜明对比。随之而来的是第一批摇滚巨星的诞生,他们很快活跃在美国文化的各大舞台。除了上文提到的比尔· 哈利,这一批巨星还包括:以鸭子步闻名的查克·贝里(Chuck Berry,1926-2017),摇滚乐坛最早的“青春偶像”巴迪·霍利(Buddy Holly,1936-1959),以夸张、极富表现力的舞台表演著称的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 1932-2020),以及将摇滚乐真正带入白人主流文化圈的猫王(Elvis Presley,1935-1977)等。摇滚乐如同一针“强心剂”,以它自由的气质征服了美国。

早期的摇滚乐带有浓厚的“根源摇滚”(Roots Rock)味道:基本上都是以基于电吉他的节奏布鲁斯为主,杂糅了各种风格的集成。主流的早期摇滚大多都采用了12 小节布鲁斯曲式结构,或以此为基础加以变化。就是这么“简单粗暴”的曲式结构让早期摇滚乐收获了它的第一个黄金期。

2.早期摇滚乐衰落的偶然性

如上文所述,摇滚乐的出现来自三种根源音乐类型的融合,触发于音乐产业供需和人们心态中的不对称性,是一个“可预见的必然”。摇滚乐在它的第一个五年开足马力,大肆收割金钱、名誉和热度。当人们都认为摇滚乐将会顺势“广阔天地大有所为”之时,一种诸多“偶然性”叠加而产生的效果却让情形急转直下。

1957—1961年间,一连串“黑天鹅”事件给摇滚乐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比如1957年10月,小理查德突然宣布转行从事牧师行业,随后迅速淡出人们的视线;1958年3月,猫王在他歌手生涯的巅峰为了给国民树立“正面形象”选择了告别舞台等等。现在看来,这些偶然性的叠加是造成早期摇滚乐衰落的直接原因。当一个行业的巨星纷纷以某种方式告别这个行业时,无疑会造成这个行业热度的断崖式降温。

在一个国家的非动荡年代,如此短的时间内,一个上升期的行业连续发生如此多“意外”的现象是极为罕见的。在巴迪·霍利坠机身亡后,人们甚至唏嘘“摇滚已死”。距离摇滚乐元年仅仅五年左右,它就告别了短暂的辉煌,这似乎预示着摇滚乐在王座上还没坐稳就开始走向衰落。

3. 从“1”到多: 摇滚乐的峰回路转

大降温后的摇滚乐,在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期的发展中显得“不温不火”。尽管猫王归来,但却踏入了好莱坞的温柔乡,大量接拍商业化十足的低质量电影,歌曲风格也偏向柔和,远远背离了让他一举成名的摇滚乐。来自加州的海滩男孩(The Beach Boys)带动的“冲浪摇滚”(Surf Rock)引起了一阵风潮,但整体上的美国摇滚乐还是呈现出一种衰落的势态。然而,在这几年中,一股巨大的能量在大洋彼岸的英国蓄势待发。

关于摇滚乐的峰回路转,英国的披头士乐队是离不了、也绕不开的一个必要条件。在美国摇滚乐衰落的几年,披头士一直在厚积薄发:他们发行的一系列冠军单曲通过广播、电视传到了美国,将美国人本已消散的摇滚热情再次点燃。披头士的歌曲曲风欢快、旋律性强,和早期基于传统布鲁斯的根源摇滚相比更加迎合大众尤其是女性观众。在披头士的单曲《I want to hold your hand》获得了美国排行榜第一名后,披头士决定登陆美国:这个决定改变了摇滚乐的历史。当1964年2月7日,披头士第一次踏上美国领土时,美国媒体将这场盛会命名为:“英伦入侵”(British Invasion)。“英伦入侵”的出现不仅拯救了摇滚乐,还将其抬升到了新的高度。至此,摇滚乐的大反转正式开始了。

“英伦入侵”造就了猫王之后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摇滚巨星:披头士(The Beatles)、滚石(The Rolling Stones)、奇想(The Kinks)、谁人(The Who)主导的一大批英国摇滚乐队陆续登陆美国,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市场、影响力和声望。而到了60年代后期,摇滚乐的“全球性蔓延”趋势已经势不可挡,它的多元化也被放大到了极致。如同著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中,奇点爆炸后的宇宙不断膨胀,演化出各种星云一样,摇滚乐在“英伦入侵”后的发展,如同脱了缰的野马,在草原上以让人瞠目结舌的速度飞奔。在这个从“1”到多的过程中,摇滚乐不同风格类型的衍生、交替、更新和扩散的速度和广度是没有任何一个音乐风格可以比拟的。除了基于传统布鲁斯风格的、由根源摇滚改良而成的“主流摇滚”之外,“嬉皮士运动”(The Hippie Movement)的“迷幻摇滚”风潮,鲍勃·迪伦(Bob Dylan,1941— )领衔的“民谣歌曲摇滚化”运动;70年代打响第一枪的愤怒的“朋克”(Punk),将摇滚乐与乡村乐“再度融合”的“乡村摇滚”(Country Rock)和“振 聋 发 聩”的 硬 摇 滚(Hard Rock);再到80年代完全剔除布鲁斯元素的、彻底变成“破笼而出的怪兽”的“重金属”(Heavy Metal);最后是90年代的英伦(Britpop)、垃圾摇滚(Grunge)、古典摇滚(Classical Rock)以及“融合了一切”的无法定义风格的摇滚子流派。如同吸盘效应,这一个个大的流派衍生出了无数围绕其“旋转”的子流派,而子流派又衍生出以它们为核心的亚子流派。各种流派之间交叉融合,互相借鉴,同时又不断吸收、分化、扩展、创新,最终展现出了摇滚乐世界的繁荣全貌。

摇滚乐的主题演化就如同它的风格演化一样多样化。虽然早期的摇滚乐从音乐风格上比之前的流行音乐要“聒噪”许多,但它承载的内容其实既不愤怒,也不叛逆,更多的是具备足够的独立精神。早期摇滚乐更多的是关于男女之间的浪漫情怀或个人的无忧无虑。而60年代中期后,摇滚乐开始与各种社会运动联系在一起,这时候的歌曲主题演化出了浓厚的叛逆色彩。70年代朋克运动的“批判消费主义”和80年代的重金属大爆发的“反宗教”等主题让摇滚乐的主题演化发展到了一个不仅“叛逆”,甚至是“极端”的阶段。这些主题的演化逻辑是社会时局、环境和文化氛围以及人民心态共同作用的结果。

4.摇滚乐演化过程中的必然性

摇滚乐的诞生和50年代第一次的扩张存在有一定的必然性。摇滚乐的演化、各个流派和主题的形成,其实也是由某种引力驱使的“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发生”的现象。同时,这种现象又需要一定的“条件”让它得以实现。这里把将摇滚分化成各种流派、形成各种风格和主题的“必然性”分两方面讨论:因果和趋势。

(1)社会外部因素形成的因果关系

社会外部因素形成的因果关系是第一个引力。这里有点像孟子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和苏格拉底提出的“因果论”。每一个子流派的发展,都是在特定的时间、社会思潮和历史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比如披头士的英伦入侵,是因为打开美国市场才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巨星”的必要条件;朋克运动是因为70年代英国的高通胀和高失业率,人民需要一种简单、愤怒、人人都能参与的音乐来抒发自己的压抑;80年代的重金属大爆发,则是硬摇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不再满足于其现有音乐的表现力和情绪,需要更重、更有爆发力的风格来彻底剔除布鲁斯元素的必然产物;而90年代新金属的出现则是因为说唱音乐(Hip-hop)在全世界的流行导致了金属乐队将两种风格合体以迎合市场需求。

(2)市场、科技驱动和音乐内在动力带来的趋势

另一个引力来自社会和技术的发展导致的必然趋势。“艺术”和“商业”正是驱动摇滚乐前进的两部引擎,缺一不可。摇滚明星崇尚艺术、用艺术赚钱;其追随者为偶像疯狂,为艺术买单;而明星和其追随者之间的交互代表着市场活力的来源,大众传媒的普及与快速更迭则让这种交互在技术上得以实现。

市场需要不断地吸引眼球的事物来促进市场活力。当市场没有显现新的需求时,唱片公司甚至会“创造”需求,比如将摇滚乐队打造为更加流行、更加“亲民”的乐队来“讨好”听众,顺应市场需求。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摇滚乐本身的发展轨迹。而当大量唱片公司都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趋势就产生了:某些阶段和地区的摇滚乐确实听起来十分“流行”,从颇具个性的音乐风格转型成为温良、甜腻的大众偶像的摇滚乐队比比皆是,比如从军归来的猫王,比如被金属迷们认为“根本不算金属”的金属乐队邦乔维(Bon Jovi)等。这就是趋势的力量,它会让事物朝着它引导的方向发展。而趋势下的技术进步也为摇滚乐的普及和商业化创造了条件:无论是最开始叮砰巷音乐的现场叫卖,到后来的留声机、广播、电视,再到80年代的CD 机、90年代的MP3,21 世纪后的社交媒体,这些都是技术进步与突破带来的趋势,正是这些趋势的共同作用造就了摇滚乐的演化。

最后不得不提到摇滚乐的内在动力。摇滚乐灵活大胆的音乐本质,以及其对可能性进行边际探索的强烈倾向也让其具有了强大的内在动能。在短短50 多年里,摇滚乐对音乐表现力和音响可能性方面的探索所取得的成就可以同以往任何一种音乐形式相媲美。各个摇滚乐子流派的演化也与这种内在动力息息相关,它们特点各异,极富个性,但它们的共性是都围绕着其母流派缓慢旋转。这种趋势体现在摇滚乐的各个风格流派中。这也是为什么摇滚乐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从0 到1,从1 到多,最后发展成一个越来越热闹的摇滚大家庭的原因。

四、摇滚乐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摇滚乐发展到90年代后,便尽显疲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新流派,摇滚乐似乎也已将至自己的“终点”。从这一点上说,摇滚乐是有限的。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新的音乐流派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如说唱、电子乐(Electronic Music)、东山再起的流行(pop)等等。这些新兴流派更受年轻人的欢迎,极大地分流了摇滚乐迷的群体。这些音乐体裁之间也出现了大面积的交叉融合:涵盖三四种以上风格的歌曲比比皆是。现在的主流流行歌曲已经很少再以独立的摇滚乐形式出现, 更多的是融合在别的曲风里一同呈现。从80年代末的英式摇滚开始,摇滚乐创造性的东西已经很寡淡了,大家都在做加法,比谁融合的元素更多更丰富,似乎成了推动摇滚乐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这种趋势的引导下,摇滚的多元化演变缓慢了很多,可以说是近乎停滞。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种遍地开花的风格多元化已很难再实现。这也符合上文阐述的“因果”和“趋势”。因为更丰富、多元化的新音乐流派随着时间的前进自然诞生,纯粹的摇滚乐很难再独立存在,而是慢慢地被别的流派吸收。这也与世界发展的趋势密切相关:21 世纪的人类文明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都在向多元化的方向迈进。而作为世界的一部分,音乐也无法阻挡趋势。正如50年代初美国主流中产阶级青睐的波普乐、乡村乐和爵士乐被横空出世的摇滚乐取代一样,今天摇滚乐的没落隐约可见当年波普的影子。

或许摇滚乐最终会在各种新流派和21 世纪年轻人新喜好的轮番冲击下王朝崩塌、光芒褪去。然而,笔者认为纯粹的摇滚乐不会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21 世纪兴起的“新摇滚复兴运动”已经为我们开了一个好头。从自赏派到后摇,从后朋克到实验摇滚,甚至回归“根源”的布鲁斯摇滚复兴也有蓄势待发之势。也许,在未来的某一个阶段,沉寂已久的摇滚乐会在因果和趋势的作用下,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然,它的出现方式和表现形式一定也会出现变化,可能是与其他流派交融,也可能是以一种全新的面貌表现出来。从这一点上讲,摇滚乐在未来的可能性和生命力又是无限的。

五、结语

本文讨论了摇滚乐的诞生和其错综复杂的演变背后的逻辑。摇滚乐“从0 到1”的出现与爆发,第一个黄金期后的沉沦衰落,之后突然的峰回路转以及“从1 到多”的演化过程,是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交替作用下实现的。因果和趋势在这种交替作用下决定了摇滚乐的每一个演化方向和轨迹。

[1]钟子林:《摇滚乐的兴起和影响》,《中国音乐学(季刊)》,1997年第4 期。

[2]Rolling Stone Magazine, THE ROLLING STONE—Illustrated History of Rock & Roll, Random House,1992.

[3][5][6]刘小山:《认识摇滚(上篇——摇滚乐系列研究之一)》,《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00年第4 期。

[4]The New York Times ,The Rise of 'Middle Class' as an Ordinary American Term, https://www.nytimes.com/2015/05/15/upshot/the-rise-of-middleclass-as-a-mainstream-description.html.

[7]虎子:《摇滚乐全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1年6月。

猜你喜欢

不对称性布鲁斯流派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布鲁斯·鲍文
容轩读印——明代流派印(下)
跳布鲁斯的蓝兽
关于戏曲流派概念及推出新流派的思考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论京剧表演新流派的创立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疼痛与知觉的不对称性论证未推翻强表征主义
请给我一幅画
以呼吸困难、双下肢不对称性水肿为首发症状的主动脉夹层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