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开展的人生
——记音乐学家罗小平
2022-07-29程乾
程 乾
迄今为止,中国音乐美学研究领域有两位建树卓著的女性,一位是何乾三,一位是罗小平。
何乾三是国内创建音乐美学学科的先驱者之一,常听音乐美学教研室的老先生们讲起她钻研学术的热情与毅力。何老师大学期间先后转读过外文系、钢琴系、音乐学系,46岁开始研究音乐美学。张前老师说:何乾三是一个胸怀宽广、很善于团结同志一道工作的人。在她的带动和影响下,从事音乐美学研究和教学的队伍,从1980年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在这个后学队伍中就有罗小平,一位改革开放之后在音乐表演美学和音乐心理学领域做出了开拓性贡献的学者。
我认识罗老师有十几年了,我们第一次见面是2009年夏天,在济南千佛山脚下的小酒馆,她与冯长春老师谈及采访当代音乐美学家的计划,需要搜集蔡仲德先生的资料,我欣然接下联络宗璞师母和查找蔡老师讲课视频的任务,并作为受访者的学生参与了对话,我和罗老师之间的了解就是从“乐之道”开始的。罗小平认为,在确立主体性的问题上,深具觉醒意识的知识分子最起码的一点是从自我做起,担负使命,不曲学阿世。后来,《乐之道——中国当代音乐美学名家访谈》一书出版,在学界反响很大。编著者匠心独运,通过于润洋、赵宋光、张前、茅原、王宁一、蔡仲德六位音乐美学家的集体登场,将他们开放、兼容、批判的心理结构和学术立场全面地呈现出来,在这个精神之音渐趋消歇的时代,重新呼吁知识分子的超越精神、终极关怀和独立人格。
自从有了在济南、北京、广州的几番盘桓,我跟罗老师逐渐熟悉起来。她很健谈,语调清快爽利,带点南方口音,身材小巧,却是一种伟岸的存在,与之同行,常为其淹博、热忱的气度笼罩。在她的好友中,还有我熟识的李明辉、邹彦、王学佳等同龄人。或许彼此趣味相近,或许觉得孺子可教,尽管远隔千里,罗老师常把这些小友挂念在心,古有师徒从游之说,吾等虽不能朝夕随学,但精神上常得其滋养。
1990年2月以广东省公派访问学者资格到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进修,摄于该校园
一、敢为天下先的小女子
罗小平是民俗学家罗致平先生的独生女,家族中是思字辈,原名罗思福,六七岁时自己改名为“小平”。2011年,她以浓郁的笔墨纪念父亲百岁诞辰,承续着“文是吾家事”的托命。她曾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钢琴专业,之后在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弹钢琴伴奏十余年。1982年,年近不惑的罗小平作为中国第一批文艺理论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步入音乐美学领域,之后转向音乐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在此后十余年间,她厚积薄发,《音乐心理学》《音乐与文学》《音乐美学通论》等重要成果相继问世,成为星海音乐学院的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教师、广东省教学名师。在此期间,楼栖、吴文煇、赵宋光、张前诸位先生对她的学术生涯影响至深。
罗小平在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方面的贡献早已为学界所熟知,尤其是她围绕心理学展开的系列研究,为人们认识、体验音乐审美提供了新异的视角和思路。评价罗老师的学术成就非我学力所及,只能在雪泥鸿爪处聊一点浅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醉心于文学、音乐、美学的青年人很多,罗小平的一本小书《音乐与文学》把这些绚丽的文艺梦变成了现实,将音乐与文学二者的契合感传递到读者心中。研究古代音乐史的林大雄老师读罢赞叹不已,说自己不必再做探讨文学与音乐异同“多此一举的苦事”了,它展现出“艺术在抽象与具体的边缘如何体现那饱含灵性的内质”,那份快乐是一种“美丽而微妙的感觉”,很多读者(包括本人在内)都有类似的阅读体验“,她的那些充满灵感的学术论著总是令人将思维和想象的触角伸向远方”。
在美学概念漩涡中沉浮二十年,我愈发感觉把音乐美学想透彻、讲清楚非常难,越想面面俱到,越抓不准线索。罗老师对音乐与道德(伦理)关系形而上的探讨不多,她更重视知行互动的音乐实践力,围绕“审美价值”这一核心问题,阐发各实践环节中的感受力、注意力和想象力等问题,探讨直觉、灵感、想象、领悟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从音乐创作、表演与接受的互动构成中,去关注更具广阔视域和鲜活生命力的音乐史的设想。正是汲取文学、美学、音乐的多重知识结构,罗老师谈音乐审美问题时,情挚识卓,思辨与实证、感性与理性融贯,新意迭见,很少沉闷之感。她擅长运用古今中西的史料素材,将古典诗论、文论的精髓,如神思、性灵、心超物外、神游气化,融进对音乐意蕴的探求中。
2007年12月出席广东省政协常委会
关于如何聆听交响乐,她是这样解释的:“交响乐精品的内涵,其广度可与长篇小说相比,情感深度可与悲剧抗衡,精神的高度可达史诗的境界,思维的力度可与哲学名篇争辉。它给予听众情感共鸣的丰富性,想象、联想的广泛性与理性思索的深刻性是其他器乐体裁作品难以企及的,听众从中获得的美感也更为强烈和完满。”这段话唤醒我诸多熟悉的情感体验,多年所学的曲式结构、乐队组织、和声张力、节奏对比、音响色彩等的知识库存及其相关不明之物顿然在心头活了起来。
她重视马斯洛所讲的审美(音乐)感受在人的高峰体验中所起到的作用,“沉浸在一片纯净而完善的幸福之中,摆脱了一切怀疑、恐惧、压抑、紧张和怯懦。”这些美好的瞬时体验与其音乐经历相关,近几年,她更是用生命去亲证着自己早年书写的主体心理经验,像是跳到庐山之外看庐山,让美感、天赋、记忆、幸福,这些心理学与哲学领域的很多超级概念落地。她关心音乐与灵魂自由,把审美活动看作是心灵的解放,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最高目标——有利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很多业内同仁佩服罗老师的前瞻意识。邹彦兄说她做学问特点之一是“敢为天下先”,一边对基础问题深究、补白,一边开窗,引介大量西方学术成果。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音乐表演的创造中的原则”“音乐价值的若干特点”“把握历史与当代、民族与民族、社会与个人之间的辩证关系”“研究该时代的审美意识特点”。近二十年,她关切现实生活,又开拓出了更广阔的论域,比如音乐教师心理结构、生态美学、音乐与环保等。“老年精神音乐学”在西方兴起不久,就进入她关注的视野。面对我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的现状,2006年,罗老师就发表文章,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这门音乐心理学与老年精神学交融的新学科:“老年精神音乐学”。2011年出版的《老年精神音乐学简明读本》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音乐与老年人身体和心理健康的专著,为中老年人展现了人生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与丰富性。去年,周海宏老师欣喜地告知我,他近两年在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他们的音乐生活,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领域。这样看来,她比音乐学圈里的信息最迅捷者居然还要早。
2018年9月14日全家三代五人摄于迪拜帆船酒店
古代音乐心理学思想如何科学化是一个难题,罗小平在协调西方现代理论与中国本土音乐文化的问题上进行了多年的努力,探索中西音乐心理学共同的生长点与彼此互补的结合部,尽管探研主要是围绕作品意义与人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但她的二元分析本身是多向度的,这些与当代美学、心理学研究同步发展的、富有成效的试验,无疑深化了对人的本体和音乐实践的认识和感受。比如,她用审美心理中的“回味”解读孔子“三月不知肉味”,就很有趣。她将春秋战国时期至19 世纪末称为“哲学心理学时期”,即中国音乐心理学发展的孕育期,特点是发端早、内容丰富、实践性强(具有与人的行为和实践密切相关的特性),但相对实验心理学而言,缺乏独立体系和系统的专著。这些启发着我去继续思考中国音乐美学历程中的心灵问题。
以当代心理学的意识观照中国古代音乐思想和实践传统会得出怎样的结果?就思想观念与心理状态的区别而言,前者在过去已经成熟并凝结成型,具有一定稳定性,而心理状态作为一种精神流动体,会受到环境、时间和个人因素的影响,成为在不断变动游移的精神现象,倘若不明本事,最难索解。如果有人能借助心理学分析的独特方法,能够了解当时智识阶层波涛汹涌的各种心理机制,探测士大夫心理历程的复杂动因,以自己的心贴近千百年前古人的心,聆听他们幽隐的衷曲,准确把握人物生命过程中重要的瞬间心态,推敲、厘清其中真相、隐情,并对那些迸发出时代最强音的音乐家进行个案研究,那么,古代乐论将在实证思维引导下得到重新诠释,今人可以由此重新体认并描绘中国古代音乐文明的心灵图景,这些将会大大提升我们认识音乐与人心的深度和反思力度。
二、乡土文化的展望者
罗小平老师并非一个枯坐书斋的学者,她有敏锐的生活洞察力,擅长将书本与现实生活融贯起来,她接受了当代学界文化即人化,以人为本的观念,相信文化造就人类社会的力量,曾选用“文化力”阐述以文化人的作用:音乐作为文化分支,应当发挥其调节力、表现力、激发力、感通力,由美入真、由美导善。
她的写作内容包罗万象、融会贯通,如同海涛推进的姿态,连绵不断。除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还涉及钢琴教学、音乐评论、音乐传播、旅游景观、环境保护、旅行随笔,视野广阔,生活的广度将她对人的审美心理世界的纵向剖析转移到对文化的寻根之旅。胸中丘壑无所限制,爽利练达的文风中呈现出优游流转的韵致。万家灯火中的声音意象、音乐人物联袂成对地缘文化的反思,具有贴近生命本色的“地气”。她一笔一画、勤勤恳恳地书写着身边最熟悉、亲切的事物:星海、岭南和广东音乐。
罗老师是广东客家人,对自身生长、生活的乡土文化依恋很深,岭南的未来命运牵动着她的心。她认为,岭南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动态结构、自由形态,善于且勇于求新求变。岭南人能迅速接受新鲜事物,不断开拓新领域,开放性、远儒性、创新性造就了星海,富有开拓性的艺术精神。在文化传统的理解和考量上,她没有什么清规戒律,对于岭南文化反传统的超前意识非常认同:“岭南文化的远儒性、反传统,表现于远古越族的反封建遗风的旧俗,以及通过外来文化的碰撞,不断淡化中原儒家文化的影响,形成岭南人那种反传统的超前意识。”她对广东音乐的生命力有充分的信心,认为“广东音乐积极、奋发、乐观、明朗的格调,超脱、飘逸、自然、生动的情趣,又可以使人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以超然豁达的情绪来超越小我的困扰,摆脱心累、物累的世俗羁绊。广东音乐与岭南文化塑造了积极、达观、洒脱豪放的岭南人,使他们具有既追求实在、把握现时,又能超越实际利益、超越现时功名的独立品格”,她认为,这种伴随着活跃、多姿、富裕生活的音乐,是一种典型的“乐感文化”。一种文化艺术有无生命力,一种音乐如何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文化力,关键要看它的内在机制能否保持“自我调节、自我更新、自我超越”的能力,有无自组织有序结构,最终使自身的文化价值更加丰富。
2018年11月罗老师、明辉、学佳和我
罗老师提出,音乐价值的多元性源于人的多层次需要,而价值主体对音乐价值的判断和考评离不开理解,音乐价值的多元、动态、开放结构也应当是人的价值。从她的思考与阐述中,北方人看到了一个除玩乐吃喝之外,还自带一种强大精神吸引力的人文广州。乐观洒脱多于消极悲观,变化统一多于对立冲突,也都反映在罗老师性格中,崇尚突破、不拘故常的现代意识无不蔚然而出。几年前,在罗老师的引荐下,王学佳博士毕业后去星海音乐学院落地生根,结束了浮云游子式的漂泊,如今成果颇丰。
周有光认为,复兴华夏文化不是文化复古,而是文化更新,以传统文化辅助现代文化,这是当前知识分子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从某种角度来看,二人观点不谋而合。在当代音乐发展方向的价值选择上,罗小平关心的是在当代如何更好地运用传统资源,从现代文明的立场旧邦维新,古为今用,不仅传承文化,还要走出一条文化更新的开放之路。她接受西方实践理性中“人作为万物尺度”的观点,也认同中国人文价值中的德性和生活的智慧,正如她讲到自己最佩服的两位历史人物:范蠡和本杰明·富兰克林,“我欣赏范蠡的大智慧、大慈悲,知人济世,能功成身退,成为商圣,又能慈悲为怀、散尽千金,入仕经商都做到极致,当代中外对他的研究者也很多。富兰克林呢,他太多才多艺了,集科学、发明、文学、政治、音乐、外交于一身,从小贫苦,靠自己奋斗,没任何背景。两者都是寒门贵子,我特欣赏他们。”
三、应世谐俗的“天民”
与罗老师既是同事也是老朋友的王少明先生说,她是学问上的“大玩家”,很多研究成果都是“玩”出来的,对此我不敢全信。少年时期承受挫折,中年时期抵制诱惑,都需要超常的韧性和自律能力,仅有广泛的写作兴趣与学术激情,恐怕难以完成这半世纪的艰辛学术之旅。
罗老师做学问从容不迫,办事高效,雷厉风行,她是一个“非常理性并善于自我审视的学者”,是朋友们对她的共识。大概三年前,罗老师打电话来告知寄书,我正卧病在床,浑浑噩噩,当知道我几乎每年搬一次家,她感叹说:“当年我在北京有父亲的房子住,不必为五斗米伤神,为诸般烦事困扰。”。广州是一个容易让人陷落于生活的城市,有些学者不愿离开北京、上海的一个原因是担心学问会搁浅。我来北京求学工作,蹉跎数十载,也没写出几篇像样的东西,每次想到罗老师,都很有愧疚感。
学术领域是洗练精神的理想国,尘世生活则是考验学人的修罗场。现实中,不是每个人都有神性的信仰,时常是读书修身不相顾,学问现实两重天,一旦回到日常吃饭穿衣,便被风月宝镜照出另一番景象。生活智慧是需要一种定力做前提的,在茫无涯涘的学海中著书、立言不易,洗练心态、重建生活的信念更难。罗老师除了探究学问,还怀有对生活世界的信念。她从思考音乐的价值到关切人的价值,从丰富的美感世界进入了心灵的日常。
2021年4月11日晚,罗小平和李岚于星海音乐厅演出罗小平改编的双钢琴《天路》
她的这份蜕变是以经受着巨大生命考验为代价的。2013年夏天,我的博士毕业答辩结束后,我俩在她下榻的宾馆聊天,屋里很静,窗外星光阑珊。聊天的内容是:人活这一生的意义是什么?她说:“我常自问当一个人身外的权力、名利、地位都不复存在时,剩下的灵魂还是可敬、可爱、有趣的吗?我现在觉得人来一遭,要有为有趣,为地球做点有益之事,让自己活得开心点。”诚如所言,人的生命是一层一层体验叠加的过程,作为浩瀚宇宙中的一粒微尘,除了蜉蝣般的残酷真相之外,还有很多身心愉悦的事情值得做,人活着应该更自由、充分地感受生命的宽度和温度。
近些年,罗老师经常谈到宇宙意识,人与生态互相成就的宇宙意识深深扎根于其价值观念中,她以“天民”自许,惟性所宅,真取弗羁,颇有宋儒张载“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意味。儿媳烹饪的年夜饭,老伴装饰的彩灯,朋友寄来的贺卡,都令其如饮醴泉。如同一位兼具女儿性和母性的麦田守望者,她对家人有爱,对朋友有情,甚至对在日常生活中萍水相逢的陌生人都充满了关切,可谓“解米散同舟,路难思共济”。聚会或座谈中有罗老师在,就多一份自在轻松,清言爽朗,令人忘倦,体贴人情之周到亦为他人所不及。
从青藏高原的日喀则新城到广西三江的苗寨风光,从温哥华的蓝天白云到岭南滨江大道,感时忧世的她步履不辍,关心孩子、女性、老人的精神生活;关心留学生的命运,对年轻学子提出忠告;中年之后,她学习开车、摄影、财商,积累了两万英语单词。最近,她在朋友圈力荐一部名为“无尽攀登”的纪录片,讲的是69岁的老人用假肢登上了八千多米的珠峰。
有人说21 世纪的最大疾病是精神疾病,我们每个人都面临挑战。2018年,罗老师在重病初愈之后,又推出新作《人生之悦——10 个快乐女性访谈录》,她通过身边的实例,引导读者珍惜生命的可贵与伟大的潜能,每个人都可以从持续、不断的快乐积累中增强幸福感,提升一种为自我构筑深邃、智性的内在世界的能力,去化解内外困扰。2021年,她在继续治疗病痛的同时,做了三件事:应上音出版社编辑委托,修改补充《音乐心理学》第三版,在星海音乐学院做了《学习冼星海精神》的报告,在星海音乐厅举办《乐之道·罗小平工作室师生钢琴音乐会》。其中,罗老师演奏了自己改编的双钢琴《天路》,全家三代五人共同完成了由她改编的十手联弹《爱之幻想曲》。罗老师的先生是船长,不太会弹琴,儿子是《南方都市报》记者,有钢琴基础,儿媳和孙女擅长弹琴,编曲者根据每人情况做了相应的改编,这个节目既有听觉审美又有视觉趣味,令很多人记忆犹新。
疾病和磨难一直未能阻挡她对生活的热爱,她相信上苍的安排总是最好的。她常说:“我这个人可雅可俗,只有天才没有草民也不行,天才也要吃穿,也不能不食人间烟火呀!”2021年9月25日是罗老师76岁的生日,她自称老顽童又长了一岁。视频中,她的琴声未因岁月流逝而暗淡生疏,反而回到纯净、柔和的少年时光。罗小平成立的“乐之道·老教授艺术工作室”是为给孩子们开凿的清泉,很多琴童在这里孕育成长,我想在她这里,或许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周海宏老师一直倡导的“快乐学琴”的理念吧。
人之岁华,其曰可读。罗小平对音乐美的思考和积淀,是她日复一日以书为业、感悟生命的结果,也是作为一个读书人最为光彩、澄澈的那个部分。无论水穷处还是云起时,应世谐俗、蓄素守中的品格使她做出了一篇冲融宽快的大文章,没有什么能比无限开展的人生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了。
陶渊明尝云:“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这是他在人生中年躬身农耕时写下的诗句,意思是虽然没有计算一年的收成,但耕耘的过程已经带来了很多欣喜。一千多年过去了,这份快乐劳作、不问收获的心境同样也适用于音乐学家罗小平。我们于此,更应深思且笃行之。
[1]张前:《音乐美学因他们而闪烁智慧之光——悼亡友何乾三、蔡仲德》,《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1 期,第130 页。
[2]林大雄:《“诗乐合璧,相得益彰”——罗小平的〈音乐与文学〉读后》,《中国音乐》1996年第4 期,第60 页。
[3]冯长春:《琴声悠扬 学术长青——音乐学家罗小平》,《人民音乐》2019年第9 期,第7 页。
[4]罗小平:《横看成岭侧成峰——谈交响乐审美的多层次与多角度》,《音乐美的积淀:罗小平自选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20年版,第431 页。
[5]邹彦:《乐之道 道之悦——读罗小平文集〈音乐美的积淀〉》,《人民音乐》2019年第9 期,第88 页。
[6]罗小平:《中国音乐心理学发展的起、承、转、合》,《音乐美的积淀:罗小平自选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20年版,第170 页。
[7]罗小平:《从文化学角度谈星海审美趣味的形成》,《音乐美的积淀:罗小平自选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20年版,第94 页。
[8]罗小平:《析广东音乐在新世纪所具有的生命力与文化力》,《音乐美的积淀:罗小平自选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20年版,第153-154 页。
[9]罗小平:《析音乐价值的多元、动态、开放结构》,《音乐美的积淀:罗小平自选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20年版,第353、354 页。
[10]周有光:《朝闻道集》,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2010年版,第9 页。
[11]冯长春:《琴声悠扬 学术长青——音乐学家罗小平》,《人民音乐》2019年第9 期,第11 页。
[12]〔宋〕张载:《张载集·乾称篇第十七》,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6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