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摇滚音乐(Post Rock)治疗功能初探
2022-07-29金融
金 融
后摇滚音乐(Post Rock)在国内发展于21 世纪初,兴起于2010年前后。在后摇滚音乐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音乐编创的“标准特征”,并以其情绪化的风格、器乐倾向的表演形式以及细腻的音乐情感俘获大批听者,在国内迅速吸引了一批醉心于创作后摇滚音乐的音乐家和坚实的受众群体。随着后摇滚音乐的迅速发展,无论是后摇滚音乐的数量,还是受众基数都彰显出摇滚音乐的发展正当其时,同时,也为后摇滚音乐治疗功能的研究提供了大批音乐样本和素材。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音乐播放软件(如网易云音乐)上搜索“后摇滚”时,播放量最高的前30 组歌单中带有“孤独、焦虑、救赎、治愈”等关键词描述的歌曲占比达74.6%(2021年11月26日数据统计)。在听众评论中,很多人留言表示在上述音乐中找到了平静与希望,更有听众在评论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痛苦与孤独,引起其他听众之间的互相鼓励与排解共鸣。虽然国内外目前尚未有对后摇滚音乐治疗功能的理论报道,但是在听众自发的聆听中确实体现出后摇滚音乐明确而显著的治疗作用,本文从后摇滚音乐的声音本体性、氛围场景性及其情绪情感性等视角对其音乐治疗功能进行初步探讨。
一、后摇滚音乐的声音本体性
探讨治疗音乐的声音本体性的目的,是为了在音乐治疗技术层面上的具体运用。一般通过音乐的声音属性,如声波的频率性、波段性、物理性以及声音的美感性等直接刺激和调整人的生理状态,从而实现某些音乐治疗的效果。
(一)后摇滚音乐的节拍速率
人体的生理活动存在一定的节律性,如心脏频率、呼吸节律、动脉搏动等。音乐中的节奏、节拍在物理角度上可视为一种振波,而音乐声音的频率性、节奏性和美感性在音乐治疗中的应用原理,与人体的各种生理节奏具有一定的对应性,一些医学临床试验也证实了外界节拍速率能够对人体的节律产生影响,即人体的活动节律与音乐的节拍速率存有一种密切的对应关系。后摇滚音乐拍子多以4/4 拍或6/8 拍为主,节奏平稳,而成年人心脏每分钟律动75 次,因此,与人体活动节律相似的音乐节拍速率对心脏产生共振效应,使聆听者情绪平和。高于人体频率的音乐,会使聆听者感到兴奋;反之,会使聆听者感到平静,甚至“压抑”。统计“网易云音乐”音乐播放器播放量最高的前30 首后摇滚歌曲,他们的速度(BPM)大都维持在每分钟50-80节拍之间,基本与人体活动节律大致相同,即歌曲速度在慢板至中板之间,呈现较舒缓的速度。通过音乐声音的频率性、节奏性对应的音乐治疗原理,以表现声音特质为主,对人体产生一种以声音形式存在的物理感和美感刺激效果。
(二)音墙技巧和声音特性
所谓音墙其实就是器乐演奏中以轮拨形成表现的拨片颤音技巧(Tremolo Picking),即以连续的十六分或三十二分音符快速连奏同一个音或者多个音交替,使整段旋律线形成一种厚重的音墙音效。利用音乐的振动性及其物理性原理,能够达到某些心理或生理的医学治疗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音乐要直接作用于人体,也要作用于听觉,进而实现双重作用的音乐效果。在后摇滚音乐中电吉他占据着主导地位,在电吉他演奏中的音墙技巧是后摇滚音乐中的一大精髓,所有铺垫的氛围和情绪在音墙下爆发,将内心感情引爆,在推进音乐层次的进展中,给人以情绪上的释放。几乎所有的后摇滚音乐作品中都会大量运用厚重细密又富有旋律性的音墙技巧。绵密的音符形成一定的音响频率,使后摇滚音乐速度大都维持在每分钟50-80 节拍之间,以这样的速度连续十六分音符演奏时,音符在单位时间内周期性重复、循环、振动的物理频率会维持在4-8Hz 之间,这样的物理频率与大脑电波中相关“潜意识层面”的Theta(θ)波(3-7Hz)恰好有重叠区域。当Theta(θ)波为优势脑电波时,中枢神经系统通常进入抑制状态,这是一种高水平的非常微妙的精神状态,或称为“入定态”。此外,Theta(θ)波与大脑边缘系统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并在诱导记忆、感知和情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音墙效应与Theta(θ)波物理频率之间的相似性和相互作用原理,使这些Theta(θ)波活跃起来,达到放松、冥想和心理感知的状态,形成强化态度、信念和行动的期望状态,从而实现某种音乐治疗的目的。
二、后摇滚音乐的氛围场景性
治疗音乐的氛围场景性是指利用音乐中的声音效果对空间和时间的暗示性所营造出的一种特定的氛围场景。通常这种音乐通过再现特殊场景的音乐和音效环境,使人达到音乐放松、音乐想象以及情景暗示的心理状态。
(一)环境音效采样与 1/F 频谱
当我们听到一些“白噪音”时常常会产生某种感受。例如,海浪拍击沙滩时的哗哗作响,风吹麦浪拂过耳畔的温声细语,以及雨打芭蕉时的潺潺水声等,这些大自然的环境声音通常能够带给人们一种无以言表的舒畅感觉。这是因为这些声音具有 1/F 频谱的功能特性,l/F 型波动音是通过听觉中枢传导系统而作用于人的大脑,引起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改变了下丘脑递质的释放,从而调节了内分泌系统及植物神经系统的活动,促进人体分泌一些有益健康的激素、酶、乙酸胆碱等,使机体保持在极佳状态。也就是说通常具备1/F 波动现象的音效通常能给人身心以安慰,使人心情坦然。随着音乐技术的发展,录音技术以及音色质量的提升,更多新的音响素材、音效采样被大量加入后摇滚音乐之中。如日本后摇滚乐队Water Fai 作品《silent foam》(沉默的泡沫)在引子部分以海浪和鸟鸣声采样开场;白俄罗斯后摇滚乐队The last sighs of the wind 作品《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雷声》(Thunder in everyone of us)在引子部分以下雨声采样开场。这些环境音效采样将听众拉入音乐情景当中,创造了舒适的音乐环境氛围以及愉悦的音乐体验。
(二)场景氛围的音效采样
对于空间、时间的暗示性还包括那些再现特殊场景的音效采样,这种带有特殊场景氛围的音乐音效采样能够在治疗中实现场景再现目的。它通常设置特殊音乐情节,使其浅层次作用于人体和潜意识,通过音效采样将听者带入自身潜意识的回忆情景当中,使其更好地融入音乐情感内容之中,从而实现更好的音乐治疗效果。如国内后摇滚惘闻乐队作品《孤独的神》(lonely god)在开篇音乐就引入了一段带有特殊场景暗示性的声音采样,即孩童嬉戏打闹的欢声笑语。这种暗示性的声音,很容易将听者潜意识带入一种特定情景中:“沉默寡言的‘我’望着三两孩童嬉戏打闹,但这些热闹好像与‘我’无关”,这与其后电吉他演奏的晦暗的小和弦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加衬托出音乐声部的冷淡,这种设计可以更好地将听者带入自身情感中,产生共情。
(三)乐器音色的氛围场景
相较于通过在音乐中添加录制好的环境采样音效、场景氛围采样音效营造音乐的氛围场景性的方式,乐器音色的氛围场景性的营造就显得有些抽象和表象。在后摇滚音乐中配器以现代乐器三大件为主,但也常会根据音乐表现,情绪的需要加入一些非现代乐器,如管弦乐器、民族乐器以及各种经过均衡调试的电子合成器音色。这些加入的其他乐器通常是作为色彩性独奏乐器使用的,用来配合音乐的氛围场景。其他乐器音色不仅可以通过音色对比增加音色的纵深,同时也给场景的渲染加上色彩性。正因为“音色色彩”可以与“音乐联觉”产生关系,通过“联觉”描述出的细微的音乐感觉通常是抽象的,非语义的,但是却能产生其他艺术都无法达到的情绪感染力和情感表达力。通过音乐联想给音色赋予象征意义,与潜意识画面产生联觉,当听到一些音色时大脑会自觉将这些音色与记忆画面相对应,产生听觉与其他感觉的联系。在惘闻乐队的《焦虑抑制剂》一曲中,开篇大段电子合成的滤波音色给听者一种压抑的情绪,而后行至7 分5 秒处,通过调性转化引入口风琴音色,给人明亮温暖的错觉,如同焦虑消失,来到了一望无垠的美好场景,从而达到缓解紧张焦虑情绪的目的。
三、后摇滚音乐的情绪情感性
情绪情感性是指利用音乐的声音形式和音乐内容,通过音乐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叙事和情感情绪对听者达成干预。情绪情感往往会左右我们对于事物认知态度的转变,后摇滚音乐里的情绪情感是丰富的、激烈的,通过音乐里包涵的或悲或喜的情绪情感,诱导听者达到宣泄、共情、升华、成长等目的。
(一)音乐引导想象
在接受式音乐治疗中,情绪情感性治疗音乐一般会被运用在音乐的引导性想象(GIM)当中,因为音乐具有诱导情绪的特点,以及非语义特质,所以在聆听手段下GIM 具有有效的心理干预作用。通过音乐治疗师或音乐暗示可以引发听者产生关于现在和过去经历有关的联想、情绪和思想活动,直面自己的情绪情感困扰和潜意识活动,促使情绪情感的释放和自我内心的和解,最终导致行为的改变。
在常规的音乐引导性想象中,通常是音乐治疗师通过对音乐的解读和引导推动联想体验,使听者进入到适当的情绪状态和情景想象内容,实现自己情绪、心理、精神的需要。这种由音乐治疗师主导的引导想象很大程度上受到治疗师素质的主导,且与治疗音乐的选择和理解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因此,如何更贴合音乐作品情感,在引导想象中有效解读是音乐引导想象的重点。
(二)后摇滚音乐的非引导性想象
后摇滚音乐十分乐于在歌曲中添加一些富于引导和解读的人声念白采样,这也是后摇滚音乐的又一特性。这些添加的人声念白采样或是音乐家在创作歌曲中对歌曲内涵的引导性解读,或是采样于经典电影对白、演讲中的声音片段,这些人声片段可以直接表达音乐的思想,并且和音乐融为一体,能够有效地将听者带入设定好的情绪情感之中。如台湾后摇滚乐队晨曦光廊在作品《60km/h》的音乐中后段加入的模仿列车播音员的人声采样:“各位旅客,欢迎搭乘……本次列车沿途停靠:失望—痛苦—分裂—自省—领悟—觉醒—重生,预计四十分钟后到达终点站晨曦站,祝您旅途愉快。”这段人声念白如同苦难重生的经历:即生活并不会一帆风顺,总会经历无数失望痛苦,而后自省领悟,觉醒重生并走向新的生活。
又如瑞士后摇滚乐队The Evpatoria Report 作品《Taijin Kyofusho》(对人恐惧症)在开篇中引入了一段取材于NASA 通讯资料采样音效: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在重返大气层阶段中解体,导致7 名宇航员全数罹难。这段采样是休斯敦指挥中心最后与航天飞机联络的片段。这段采样将听者带入一个音乐暗示的表现场景之中,感受浩瀚的时空中无尽的绝望。渺小的人类在斑斓空寂的宇宙中漂流,地球上是无尽的等待,宇宙中是致死的孤独。就像博尔赫斯的那首诗:“命运之神没有怜悯之心,上帝的长夜没有尽期。你的肉体只是时光,不停流逝的时光。你只不过是每一个孤独的瞬息”。通过后摇滚音乐中带有的人声旁白采样可以让听者自然而然地进入音乐情景之中,那些暗示性的话语常常代表着作曲者的本意。简化或省去治疗师对音乐作品的解释与引导,将音乐想象的主动权交给作曲者和听者本人,与音乐作品本身直接产生联系,进入听者主导的非引导性想象当中。在后摇滚音乐的人声旁白引导下,使听者更好地体验和理解自我内心,充分挖掘和发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潜意识心理活动,以达到宣泄痛苦情绪以及人格成长的目的。这种自我的内部探索过程可以使音乐治疗过程变得更优秀和完整,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对音乐治疗师素质要求高、能力需求多的压力。
四、结论
音乐是催化情绪的良药,后摇滚音乐以其新颖的音乐框架、颠覆的和声配器、细腻的情感表达给听众营造出如梦如幻的情感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人们将情绪放大,将热情挥洒,使他们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此过程中,后摇滚音乐超越了只供欣赏和审美娱乐的传统功能,为听众带来疗愈的特殊效果,无论是声音本体性还是情绪情感性,无论是快乐的表达还是痛苦的宣泄,后摇滚音乐作为时代的艺术品,其拥有着独特和确切的音乐治疗功能。